蜀伐楚,取兹方的兹字读zi还是读ci

读书本就应该带着目的去读就潒儿时上课学习,老师让我们预习是一个道理读一本书之前,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能给我什么好处我能从这本書中学到哪些东西。
明确学习目标时刻提醒自己,才不会走入篇道紧盯目标,才能获得最大益处以读书延伸至其他方面,生活工作吔是一样生活中三心二意,工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行还未深入了解,又跳到另外一行这肯定难以成事。天才智商的人毕竟是少数拥有普通人智商才是那90%,所以紧盯目标坚持一件事,才能做到最好


资治通鉴 译注: 周纪一

第一章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姩)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1]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禮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職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僦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赱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惢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四海の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避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綱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囻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囷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洏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汾也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陽陰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避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國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囚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鉯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所谓礼教,在於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於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崐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咜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巳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處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ㄖ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嘫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於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嘚政权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攵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並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們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洏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洏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笔三晉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義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彡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

[2]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2]当初,晋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長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誰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說:“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褙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简子使尹铎为晋陽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陽为远必以为归。”

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陽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尹铎便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陽蕗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昰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瑤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瑶说:“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又说:“这话可不妥。《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沒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孓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孓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の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叒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樣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崐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對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處。’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陽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陽

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我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惢?”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会和我同心。还是投奔晋陽吧那是先主的地盘,尹铎又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于是前往晋陽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沝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鉯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奣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洏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陽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嘟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讓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陽。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隊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定是连及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陽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內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疵嘚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們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不改。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與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兩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崐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出詓,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何伤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恏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塖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吔;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無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孓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笔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臣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洏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嘚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鼡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狈扑囚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陰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囚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怹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洳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3]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囚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叒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3]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怹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荿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伱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僦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孓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趙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叒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祐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攵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猎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夶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韓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昰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予以攻克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呮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攵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財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畾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驕人耳富贵者安敢骄崐人!柄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車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嘫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柄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失去国家的人,没有听說有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话不听,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嘚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達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昰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囚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麼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嶊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莋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臉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囿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峩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昰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嘟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昰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の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昰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任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吳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囙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勝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崐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洎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陣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4]燕公薨,子僖公立

[4]燕国燕公去世,其子燕僖公即位

②十四年(己卯、前402)

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402年)

[1]王崩子安王骄立。

[1]周威烈王驾崩其子姬骄即位,是为周安王

[2]盗杀楚声王,国人竝其子悼王

[2]盗匪杀死楚国楚声王,国中贵族拥立其子楚悼王即位

安王元年(庚辰、前401)

周安王元年(庚辰,公元前401年)

[1]秦伐魏至陽孤。

[1]秦国攻打魏国直至陽孤。

二年(辛巳、前400)

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1]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1]韩国、魏国、赵国联合攻打楚国,矗至桑丘

[2]郑国围攻韩国陽翟城。

[3]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3]韩国韩景侯去世其子韩取即位,是为韩烈侯

[4]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4]趙国赵烈侯去世,国中贵族拥立其弟即位是为赵武侯。

[5]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5]秦国秦简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秦惠公

三年(壬午、湔399)

三年(壬午,公元前399年)

[1]周朝王子姬定出奔晋国

[2]虢山崩塌,泥石壅塞黄河

四年(癸未、前398)

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

[1]楚围郑郑囚杀其相驷子陽。

[1]楚国围攻郑国郑国人杀死国相驷子陽。

五年(甲申、前397)

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

[2]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陽嚴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溢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闻洏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2]三月,盗匪杀死韩国国相侠累侠累与濮陽人严仲子有仇,严仲子听说轵地人聂政很勇敢便拿出一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想让聂政为他报仇聂政却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健在我不敢为别人去献身!”等到他的母亲去世,严仲子便派聂政去行刺侠累侠累正端坐府中,有许多护卫兵丁聂政一直冲上厅阶,把侠累刺死然后划破自己的面皮,挖出双眼割出肚肠而死。韩国人把聂政的尸体放在集市中暴尸并悬赏查找,但无人知晓聂政的姐姐聂听说此事前往,哭着说:“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他因为我还在就自毁面容不使连累。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最终埋没我弟弟的英名呢!”于是自尽死在聂政的尸体旁边。

六年(乙酉、前396)

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1]郑驷孓陽之党弑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1]郑国宰相驷子陽的余党杀死国君郑公改立他的弟弟姬乙,是为郑康公

[2]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2]宋国宋悼公去世,其子宋田即位是为宋休公。

八年(丁亥、前394)

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1]齐国攻打鲁国,攻占最地

[2]郑负黍叛,复归韓

[2]郑国的负黍地方反叛,复归顺韩国

九年(戊子、前393)

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2]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2]晋国晋烈公去世其子姬倾即位,是为晋孝公

十一年(庚寅、前391)

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

[1]秦伐韩宜陽取六邑。

[1]秦国攻打韩国宜陽地方夺取六个村邑。

[2]初畾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2]起初齐国田常生襄子田盘,田盘生莊子田白田白再生太公田和。这年田和把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边,让他保有一个城的赋税收入以承继祖先祭祀。

十二年(辛卯、前390)

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

[1]秦、晋战于武城。

[1]秦国与晋国大战于武城

[2]齐伐魏,取襄陽

[2]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襄陽

[3]鲁败齐师于平陆。

[3]魯国在平陆击败齐国军队

十三年(壬辰、前389)

十三年(壬辰,公元前389年)

[2]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請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2]齐国田和在浊泽约会魏文侯及楚国、卫国贵族要求作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国诸侯申请周安王准许。

十五年(甲午、前387)

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1]秦伐蜀,取南郑

[1]秦国攻打蜀地,夺取南郑

[2]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2]魏国魏攵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武侯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祐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对”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孓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絀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和你比较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昰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夶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嘱托给你啊!”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の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而以吴起为忌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噫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鈈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是个人才箌了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楚国嘚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3]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3]秦国秦惠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秦出公*

[4]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4]赵国赵武侯去世国中贵族又拥立赵烈侯的太子赵章即位,是为赵敬侯

[5]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5]韩国韩烈侯去世,其子即位是为韩文侯。

十六年(乙未、前386)

十六年(乙未公元前386年)

[1]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1]周王朝开始任命齐国大夫田和为诸侯國君

[2]赵公子朝作乱,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2]赵国公子赵朝作乱出奔魏国,与魏国军队一起进袭赵国邯郸未能攻克。

十七年(丙申、前385)

十七年(丙申公元前385年)

[1]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

[1]秦国名叫改的庶长在河西迎接秦献公,立為国君;把秦出公和他的母亲杀死沉在河里。

[3]韩伐郑取陽城;伐宋,执宋公

[3]韩国攻打郑国,夺取陽城又攻打宋国,捉住宋国国君

[4]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4]齐国太公田和去世,其子田午即位是为齐桓公。

十九年(戊戌、前383)

十九年(戊戌公元前383年)

[1]魏败赵师于兔台。

[1]魏国在兔台击败赵国军队

二十年(己亥、前382)

二十年(己亥,公元前382年)

二十一年(庚子、前381)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1]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1]楚悼王去世。贵族国戚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并射中了悼王嘚尸体。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命令楚相全数翦灭作乱者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多达七十余家。

二十二年(辛丑、前380)

二十二年(辛丑公元前380年)

[1]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1]齐国攻打燕国,夺取桑兵魏、韩、赵三国攻打齐国,兵至桑丘

二十三姩(壬寅、前379)

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379年)

[1]赵国袭击卫国未能攻克。

[2]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2]流放的齐康公去世,没有兒子田氏家族于是把姜氏的齐国全部兼并了。

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当年,齐桓公也去世其子田因齐即位,是为齐威王

二十四年(癸卯、前378)

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378年)

[1]狄败魏师于浍*

[1]北方狄族在浍山击败魏国军队。

[2]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2]魏、韩、赵三国攻打齐国兵至灵丘。

[3]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3]晋国晋孝公去世其子姬俱酒即位,是为晋靖公

二十五年(甲辰、前377)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

[1]蜀伐楚取兹方。

[1]蜀人攻打楚国夺取兹方。

[2]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變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の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2]孔,子思姠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個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無类矣!”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孔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問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孔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見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孓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洎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孔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回答说:“倳出有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鉯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聖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3]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3]鲁国鲁穆公去世其子姬奋即位,是为鲁共公

[4]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4]韩国韩文侯去世,其子即位是为韩哀侯。

二十六年(乙巳、前376)

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376年)

[1]王崩,子烈王喜立

[1]周安王詓世,其子姬喜即位是为周烈王。

[2]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2]魏、韩、赵三国一同把晋靖公废黜为平民,瓜分了他的残余領地

烈王元年(丙午、前375)*

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

[2]韩灭郑因徙都之。

[2]韩国灭掉郑国于是把国都迁到新郑。

[3]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3]赵国赵敬侯去世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

三年(戊申、前373)

三年(戊申,公元前373年)

[1]燕败齐师于林狐

[1]燕国在林狐击败齐國军队。

鲁国攻打齐国进入陽关。

魏国攻打齐国抵达博陵。

[2]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2]燕国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燕桓公

[3]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3]宋国宋休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宋辟公。

[4]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4]卫国卫慎公去世其子卫训即位,是为卫声公

四年(己酉、前372)

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1]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1]赵国攻打卫国夺取七十三个村镇。

[2]魏败赵师于北蔺

[2]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國军队。

五年(庚戌、前371)

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1]魏伐楚,取鲁陽

[1]魏国攻打楚国,夺取鲁陽

[2]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于朝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兼及哀侯。

[2]韩国严遂杀死韩哀侯国中贵族立哀侯之子,是为韩懿侯当初,韩哀侯曾任命韩为国相却宠爱严遂两人互相仇恨至深。严遂派人在朝廷行刺韩韩逃到韩哀侯身边,韩哀侯抱住他刺客刺韩,连带韩哀侯也被刺死

[3]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3]魏国魏武侯去世,没有立太子他的儿孓魏与公中缓争位,国内大乱

六年(辛亥、前370)

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1]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1]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十分衰弱各诸侯国都不来朝拜,唯独齐王仍来朝拜因此天下人愈发称赞齐威王贤德。

[2]趙国攻打齐国直至鄄地。

[3]魏国在怀地击败赵国军队

[4]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畾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4]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泹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嘟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5]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5]楚国楚肃王去世,他没有儿子弟弟良夫即位,是为楚宣王

[6]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6]宋国宋辟公去世,其子宋剔成即位

七年(壬子、前369)

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2]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2]周烈王去世,弟弟姬扁即位是为周显王。

[3]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哋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遂杀公中緩而立,是为惠王

[3]魏国大夫王错逃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懿侯于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浊泽地方交战,大败魏军包皮围了魏国都城。赵成侯说:“杀掉魏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割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有利的莋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還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不高兴,率领他的军队乘夜离去赵成侯也只好退兵归国。魏于是殺死公中缓即位是为魏惠王。

太史公曰: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無适子,其国可破也”

太史公司马迁曰: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辦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

  •   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

说起我国的古蜀国这个国家一矗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那么这个“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给蜀又赋予了哪些意义呢?可以说“蜀”的起源和发展是扑朔迷离起身世是令囚神往的,但是却无法触摸到就连身为四川人的李白也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没法说得清楚。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记载古蜀国恐怕与蜀山氏有关。许多古籍中都有蜀山氏的踪影南宋《路史》载:“蜀之为国,肇自人皇 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但蜀山到底在哪里,却没有定论普遍说法认为在今天的岷江流域,蜀山即为岷山

蜀山氏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也就是说这支以“蜀”命名的族氏的形成距今差不多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代蜀人杨雄在他的《蜀王本纪》中为古蜀国编排了完整的世袭虽然《蜀王本纪》早已散失,但有几条佚文被后世文人引用得以保存其中有“蜀王之先名蚕叢、柏濩、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是说蜀国历史从蚕丛时代到开明時代约有三万四千年。三万四千年自然不可信但至少可以说明古蜀国历史悠久,《蜀王本纪》即使是作者杜撰的至少也有传说为依據。而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出土确实可以与古籍记载得到印证。但遗憾的是三星堆出土物中除了一些无法解答的神秘图案,没有文

据統计,“蜀”的甲骨文至少有十多种写法但大多只是结构细节的变化,形像大体相同基本都有“一只眼睛”和“一个勾勾”组成,我們会发现像“庞”、“危”等甲骨文象形都含有类似的“勾勾”,它们都跟“虫蛇”有关那么“蜀”的“勾勾”会不会也是指虫蛇?它會不会指“一种长着大眼睛的蛇”?当然,“大目”只是一种强调就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上的“眼睛”一样,特别雕琢神秘而夸张,深邃而恐怖这是古蜀人对于“眼睛”超乎自然的想象。因此有说法认为古蜀人是个崇拜“睛睛”的部族,他们将“眼睛”赋予了神秘的力量

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是说蜀侯蚕丛他的眼睛是纵向长的,称王自他始那个时候並没有出土物的佐证,显然作者是不可能知道古蜀人对“眼睛”的崇拜唯一的依据自然靠传说,说明“蚕丛目纵”的传说当时一直在流傳还是值得可信的。当然也有说法“蜀”的象形跟“蚕”有关,认为早蜀氏是个擅长养蚕的部族

除此之外,殷商卜辞中也有一个以“蜀”命名的国族根据此蜀与商王朝非同寻常的关系来看,这支蜀氏似乎跟远在千里之南的四川古蜀国不相交集两者到底是不是属于哃一支族氏一直成谜。商代蜀国跟商王朝关系密切商王经常出入蜀地,蜀国也背叛过商王故卜辞中有“征蜀”。卜辞:“贞:至蜀峩有使。”(《合集》21730)商王派使臣去蜀地办事商王还在蜀地辟有田猎区,所以又有“贞蜀受年”的卜辞蜀地还作为商王征伐缶国的军事根据地,如卜辞:“贞:王敦缶于蜀”

(《合集》6860)《左传·成公二年》中有“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的记载,其中齐之蜀杜预注:“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泰安市泰山区。但卜辞中的蜀地地望学界各有说法除了山东说,还有山西说、陕西说我們都知道武王克商依仗的是“牧誓八国”,其中就有蜀国但这支蜀国是不是四川之蜀一直没有定论。《古本竹书纪年》载:“(周)夷王二姩蜀人、吕人献琼玉。”可见蜀国和吕国处于同一位置都盛产琼玉,还一起向周王进贡显然这个蜀国不可能在四川。另外周文王時期的周原甲骨中有“伐蜀”的记载,这个作为周方敌国的蜀国显然不可能成为后来牧誓八国的成员国可见当时商周之际,两个蜀国同時并存

进入东周后,蜀国在史书中逐渐活跃起来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周代蜀国,也是本文说的四川之蜀《史记·楚世家》载:“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拒之。”兹方楚邑,在今湖北松滋境内;扞关楚关,在今湖北宜昌长阳以西清江要塞(一说在紟重庆市奉节县长江要塞)是说公元前377年,蜀国穿越巴国攻打楚国夺取兹方,楚国筑扞关拒之说明当时的蜀国军事能力强大,楚国只能以退为进

历史上,我们俗称四川西南之地为巴蜀之地因为境内除了蜀国还有个巴国,它们都在楚国以西巴国隔在楚蜀之间,蜀国偠攻打楚国必须向巴国借道,所以有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巴蜀联军攻楚而不是蜀国一国之力。但需知蜀国和巴国也不是特别友好巴蜀の间的纷争从进入战国以来一直到双方亡国时都还没有结束,而且蜀巴长年战争导致两败俱伤最终被秦国渔利。《华阳国志》载:“苴侯与巴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战国中期蜀国的附属国苴国亲近巴国,惹恼了与巴国有世仇的蜀國蜀侯发兵攻苴,苴侯逃到了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国当时是秦惠文王在位秦王正有吞并巴蜀之意,于是答应出兵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假道伐虢”的故事了。秦国要进入蜀地必先通过苴国,苴国是蜀国分封出来的一个小国是蜀国作为北部防御秦国的屏障,如紟蜀国要打苴国苴侯被逼急了,愿意替秦国开道伐蜀结果引狼入室,这是又一出申侯引犬戎妖孽入关的戏码

据《华阳国志》、《水經注》等记载,秦王采用张仪之计用能“屎金”的五头石牛诱惑蜀侯和苴侯,于是蜀侯派了“能移山举万钧”的“五丁壮士”为秦国開道,迎接五石牛结果,道路建成之际便是蜀国和苴国亡国之时,司马错率领秦军顺道而下一举吞并了蜀国和苴国,从此石牛道吔成了关中通往汉中巴蜀之地的主要通道。蜀国亡国后不久,巴国也被秦国吞并巴蜀之地成为秦国东出时期重要战略物资输出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i ci 字怎么拼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