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月份上海疫情死亡500多人了多少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4月18日、19日这两天的上海市卫健委的官方通报中,均通报了死亡病例。

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要求,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

一个让人揪心的事实是,4月17日和18日,上海市连续出现新增死亡病例。目前,上海市已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0例,其中,17日新增3例,18日新增7例。

在上海市卫健委的官方通报中,详细介绍了10例死亡病例的情况。

2022年4月17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例。

死亡病例1,女性,89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三级、脑梗。

死亡病例2,女性,91岁,合并脑梗后遗症、高血压。

死亡病例3,男性,91岁,合并冠心病、高血压。

3人入院后转为重症,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2022年4月18日0—24时,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

年龄从60岁到101岁,其中75岁以上6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3级、脑梗死后遗症、心功能Ⅲ级、脑梗塞、低蛋白血症等严重的基础疾病。

75岁以下1例(60岁),合并创伤性脑疝、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多发性大脑挫裂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性尿崩症。

上述7人入院后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直接的死亡原因由基础疾病导致。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说,上述10人“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截至4月18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有21例。

一旦“躺平”,很可能造成老年人重症和死亡

在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要求,“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

据《解放日报》报道,4月18日下午,孙春兰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出席医疗救治专题会,听取对救治工作的意见建议,就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提出要求。

与会专家表示,有的国家和地区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为0.7%,远高于流感的病死率。上海老龄化程度高,如果疫情蔓延将对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导致医疗资源挤兑。

因此,加快推进“动态清零”、加强疫苗接种至关重要。

就在4月18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学习时报》撰文称,我国是人口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不管“防”、放松“治”,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人群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人民不会答应,党和政府也决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在马晓伟撰文之前,4月15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吴寰宇曾对媒体表示,奥密克戎仍有一定的致病力,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群的病死率都比预想的要高很多。

“上海拥有约2500万人口,是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城市,一旦‘躺平’,很有可能造成老年人和其他脆弱人群重症和死亡,无法承受。”

吴寰宇说,放眼“躺平”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美国家,包括我们国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奥密克戎对老年人群的健康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威胁,甚至出现了大量死亡。

感染奥密克戎后,一些老年人健康状况恶化情况突出

据上海媒体披露,本次上海疫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在感染者中占有相当比例。

这些老年人往往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奥密克戎后,他们的健康状况恶化情况比较突出。

在4月18日,孙春兰在上海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期间指出,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实事求是对患者进行分型,坚持分类收治,做好双向转诊,中西医结合,同质化规范化治疗,加强悉心护理,关口前移防止轻症转重症、危重症,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

这并不是孙春兰首次关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记者注意到,在4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调研指导期间,孙春兰就提到:

要根据城市老龄人口多的实际,及时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加强疫苗接种,在防控资源和措施上优先保护老年群体。

要提高医疗救治的精细化水平,发挥多学科团队作用,开展联合会诊巡诊,对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尽最大努力减少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上海市还将连续三天在封控区开展核酸筛查

上海的疫情防控,除了医疗救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核酸筛查。

4月19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核酸筛查”情况。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本月以来,至少已有4位上海市副市长曾出席发布会。

4月7日,上海市副市长陈通出席发布会,介绍了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情况,陈通也是“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专班负责人”。

4月9日,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以“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身份出席发布会;4月15日,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出席发布会。

4月19日,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从今天开始,全市还将连续三天在封控区开展核酸筛查,并将于20日同时在封控区和管控区进行核酸筛查。”

他说,每一轮筛查结束后,我们还会加强结果的分析研判,一方面,及时总结分析在筛查实施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短板。

“前期,由于疫情发展变化快、形势比较复杂,核酸筛查的安排经过一些流程在调整,调整过程当中也给大家特别是基层同志和市民带来了一些不便,在这里表示歉意。我们将不断改进相关组织工作,提前做好筛查计划的通报,进一步提高筛查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为了制定下一轮的疫情防控策略每一轮筛查结果将提供进一步数据支撑。”

(内容来源:北京青年报)

持续两个多月、累计61万余人感染的上海疫情,开始步入了尾声。

但本次疫情中的一个最关键的数据——死亡人数,则令人困惑。截止5月14日24时,上海的累计死亡人数已达571人,如果用确诊人数57114作为基数计算病死率,达到了0.999%,当然,如果加上庞大的无症状感染人数,病死率还不到0.1%。

病死率,是我们在对疾病社会危害进行评估时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死亡,是一场全球大流行最为极端的影响,也是各国权衡各种因素选择应对政策时,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然而,遗憾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真实世界中,如何科学地统计死亡率,厘清模糊的灰色地带,一直都是世界各地面临的难题。

这个问题如此之复杂,以至于针对新毒株奥密克戎的病死率,目前,全球各地尚未达成一个共识。

在目前报告的奥密克戎大流行的病死率数据中,新西兰较低,过去4个月的病死率只有0.07%,低于季节性流感(0.1%);紧随其后的新加坡和韩国,病死率为0.1%;日本等国的病死率数据也在0.1%上下。

而香港是截然不同的情况,其第五波疫情的病死率高达0.75%——4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中国香港的病死率约为季节性流感病死率的7-8倍,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然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病死率,不仅与病毒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当地死亡统计的口径、确诊病例的报告情况,甚至,当地的疫苗接种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将病死率和与其相关的多个参数放在一起,透过这些千差万别的病死率及其背后各具特色的原因,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本次疫情中的那些死亡,告诉了我们什么。

因新冠而亡,还是伴随新冠而亡?

如果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车祸身亡,他的死因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患有严重、高血压或心脏病,甚至处于癌症终末期时,感染新冠、最终死亡,应该如何划分死因?

如何判定新冠死亡,是新冠的死亡统计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在中国香港第五波疫情中,流行病学家们就面临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位从高处坠地离世的死者,因检出新冠病毒阳性,被计算至新冠死亡病例中。

香港依循了大部分欧美国家新冠死亡统计的标准:死者只要在首次阳性样本收集日期的28日內死亡,就计入新冠死亡病例,而不会区分究竟是死于新冠(die of COVID-19),还是死亡时伴随新冠感染(die with COVID-19)。

这样宽泛的统计口径,无疑是香港新冠死亡率飙升的一大原因。在第五波疫情中,香港累计死亡病例9142人(截至5月11日),粗病死率为0.75%,成为全球已发展地区中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城市。

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席教授许树昌在分析了小样本的死亡病例后发现,死于新冠病毒和死亡时伴随感染的个案分别约占38%和37%。后者中部分人本身已出现晚期癌症、中风、心脏病、肾衰竭等疾病。

香港医管局承认,面对激增的死亡人数,未能向外界提供实际的死因数据。

而内地维持两年之久的近乎零死亡的新冠纪录与香港形成鲜明对照。这些数字背后,运转着一个范围更窄的计算体系。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八点健闻,多年以来包括SARS 或季节性流感暴发期间,内地约定俗成了一种统计标准,虽然官方并未明确,但只有直接死于传染病的人才会被纳入死亡数字。

如果说外伤、意外事故等伴随新冠死亡的案例还比较容易区分剥离,那么倘若踏入基础疾病的“沼泽地”,在内地此前严格的统计指标里,辨别死因便变得棘手。

“这是个模糊地带”,一位来自南方的ICU主任透露,“比如一个因多发性疾病住院的老年人,身体虚弱、疾病加重,这时候又感染新冠去世。新冠无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医生应该如何填写死亡报告呢?概念模糊的时候,就会打擦边球,如果想要少报死亡数字,医生就会把死因算在基础病头上。在以前的非新冠疫情中,也是这样统计的,想区分清楚恐怕不现实。”

而在本轮的上海新冠疫情中,有医生向八点健闻指出,2022年4月18日上海发布的死亡通报中,死因中提到了“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多发性大脑挫裂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而这类情况,多为创伤导致。当然,这位医生也提到,也许是外伤与新冠共同导致的死亡,如果没有新冠,伤者也不一定死亡。

根据WHO发布的《国际COVID-19死亡原因证明与分类(编码)指南》,对所有因COVID-19导致死亡、认为因它导致死亡或者促进死亡的死者,应在其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上记录 COVID-19。

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规定,新冠死亡病例统计应包括“新冠肺炎作为根本死因(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或促成死因(contributing cause of death)的死亡”以及“确诊患有或推测患有新冠肺炎的死亡”。

美国疾控中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16日,美国统计的990,592例新冠死亡病例中,至少有90%的死亡病例的死亡证明上将新冠肺炎列为根本死因。

模糊的界定困扰着医生们。直至4月18日,上海疫情公布出第一批死亡病例,显示均存在基础疾病。这被业界视为统计口径的改变。

“国内新冠死亡的统计口径正在改变和调整,开始和国际接轨,便于将来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直接进行比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张作风告诉八点健闻。这位流行病学家人为:这一变化是很好开始,“这也对临床的实践带来影响,将来新冠感染的病例不再是感染科医生的单独治疗,应该包括临床多科室的合作、综合治疗来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不过,对于突增的死亡,金冬雁向八点健闻分析道:“上海一改以往多年的统计习惯,让大家知道实际死了很多人,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采取严厉举措封控这么长时间。当然,是不是所有的死亡病例都算进去了,还是未知。”

香港的0.75%,新加坡的0.1%,哪个病死率更更可信?

死亡统计口径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的“病死率”(CFR),即:死于这种疾病的患者总数/确诊总人数。

4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从病死率来看,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为0.1%,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却高达0.75%,约为流感的7-8倍。

不过,已多有相关专业人士在不同场合表态:香港第五波疫情中的超高的新冠病死率有其独特原因,不宜直接推演至内地更广大的人群。

原因之一,来自前文所述死因统计的差异。香港的新冠死亡统计,执行的是最为宽泛的统计口径,其直接结果便是新冠死亡的统计人数会高于真实的新冠死亡人数,这就增加了病死率统计的分子。

另外,因为核酸检测能力不足,以及后期抗原检测的大量漏报,早在今年3月,金冬雁、梁子超等香港医生和学者就曾向八点健闻提到:香港的实际确诊人数,应该远高于目前报告的确诊人数。而确诊人数的统计不足,将导致的是分母减小,同样会人为导致病死率的数值比真实数字要大。

在《知识分子》的报道中,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认为:估计香港的感染总数约是目前报告数字(103.5万)的4倍,约为400万左右;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袁国勇则认为真实的确诊人数可能在150万-400万之间,“估计可能有约250万人已受感染”。而这,也就意味着,真实的病死率要远低于目前的0.75%,也许只有这个数字的1/4到5/8,因而,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与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差别并没有7-8倍那么多。

从全球的新冠病死率来看,这种推测是合理的。

在目前报告的奥密克戎大流行的病死率数据中,全球最低的新西兰,过去四个月的病死率只有0.07%;紧随其后的新加坡和韩国,病死率为0.1%,接近季节性流感;根据为日本卫生大臣提供咨询的日本科学家今年3约公布的数据,奥密克戎在日本的病死率约为0.13%,也同样大大低于香港报告的病死率。

当然,香港第五波疫情中的病死率可能会高于新加坡等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疫苗的接种率。

在本轮的香港疫情中,92%的死亡病例都有长期病患(基础疾病);96%以上的死亡病例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73%的死亡病例完全没有接种疫苗,而接种了三针疫苗的死亡病例只占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病死率数据只有0.1%,几乎达到季节性流感水平的新加坡。

截至4月18日,新加坡已有93%的人接种至少1针疫苗,92%完成接种2针,73%的人接种了第三针追加剂。

而对于老年人,截至4月14日,新加坡80岁以上人口已有95%接种了一剂疫苗,而接种两剂疫苗的比例也达到94%;60岁至69岁人口与70岁至79岁人口已完全接种两剂疫苗的占比都在97%左右。

这说明,疫苗对于预防病死的效果非常显著。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张作风强调:按照上海公布的数据,完成接种的6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新冠伴随的慢性疾病死亡的危险很低。疫苗接种对60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有97%的保护。

至少,病死率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个结论,为老人和高危人群尽快接种全程乃至加强免疫的新冠疫苗是一个真正有效的降低病死率的方法。

超额死亡——更惊人的海下冰山

当我们讨论新冠死亡时,还有一种死亡不能忽视——那些人并没有直接死于传染病,却间接因传染病大流行而死。

2022年5月5日,世卫组织发布了2020年初至2021年底两年间,与新冠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称为“超额死亡”),这个数字约为 1490 万。 

超额死亡,是用疫情流行期间全球实际发生的死亡人数,减去大流行未发生年份估算得到的正常死亡人数。换言之,相比正常时候,这两年间全球多死去了将近1500万人。

早在2022年1月,Nature杂志记者David Adam对比了1918年以来几次传染病流行给全球带来的超额死亡情况。数据显示,新冠肺炎导致全球超额死亡数量位居五次大规模传染病流行中第二,仅次于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3月10日,柳叶刀曾发表过一篇研究。研究者们利用数学模型同样对这两年间全球超额死亡数进行了预估。但这篇研究给出的超额死亡数比世卫组织的判断要更高,为1820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报告了594万新冠病毒死亡患者。这意味着,全球这两年来的超额死亡人数为直接死亡人数的3.07倍。

所以,新冠直接致死的人只是海面上的冰山,只有结合海面下的不被大众注意到的大量超额死亡者,才能真正反映传染病大流行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

在柳叶刀文章中提到,与报告的新冠死亡者相比,多出的1230万超额死亡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未及确诊的因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死亡。另外,由于封锁的直接影响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动荡,大流行期间许多死亡原因的疾病负担程度可能发生了变化……一些过高的死亡率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医疗保健使用减少。

在年初的奥密克戎风暴中,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自2020年年初以来,死亡人数比正常预期多出98.7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死于感染新冠病毒,还有少部分是死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看病难、得不到及时救治等。

超额死亡的例子在武汉疫情中也有体现,在武汉疫情早期,由于医疗资源挤兑,肾病患者及其他慢病患者无法及时或按时得到医疗服务,其中一些患者最终只能在封锁和等待中死去。

2021年2月,中疾控、湖北省疾控、武汉市疾控等单位联合发表研究,回顾了新冠爆发的3个月内武汉和其他地区的超额死亡率情况。

研究指出,除可能包含未及确诊的新冠死亡的呼吸道疾病死亡的数据外,非传染性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较之往年有超过50%的增幅。而八点健闻还注意到,慢性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由曾经的每十万人4.8上升至每十万人7.2,上升了50%。

研究者认为,这三个月内,有约1400人死于几种慢性疾病。按死亡地点分类,医院死亡人数显著减少,非住院死亡人数显着增加,这表明在暴发期间难以获得医疗服务或不敢不愿就医可能是非肺炎相关疾病死亡率过高的大部分原因。

研究者还指出,在中国,许多与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长期管理相关的初级卫生保健活动主要通过医院进行。在疫情爆发期间,获得基本救生药物(如胰岛素)和急性手术(如心脏支架)或通过医院就诊监测和管理重大疾病和相关风险因素(如血压、血糖水平)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既定疾病恶化和死亡风险增加。

基于这些情况,一位研究者向八点健闻指出,在发生了疫情大流行的城市里,在城市封控的过程中,很多医疗机构停诊,或者正常的急、重症患者,不能及时搭乘救护车去医院救治,急重症患者由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导致的延误治疗而死亡。这样的次生灾害更多的是全社会应急系统管理问题,但是对社会照成的伤害也许不亚于流行病本身。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处理。

2022年3月上海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202231日至2022331日,本市共报告法定管理的甲乙丙类传染病5197例,死亡9人。

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13523例,死亡9人;无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报告;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10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57例,本土病例1545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梅毒、肺结核、淋病和病毒性肝炎,占本月总疫情的95.46%。9例死亡病例分别为艾滋病(8例)、肺结核(1例)。

丙类传染病共报告41674例,无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7.55%。

2022年4月份防病重点提示

4月春暖花开,白天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温差仍较大。市民应重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

1、新冠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干咳等。封控区域居民做到足不出户,非封控区域居民如需外出,应全程严格落实“防疫三件套”和“防护五还要”。按所在街道社区或单位通知要求,分时段有序参加核酸筛查。等待筛查时务必保持排队间距,科学佩戴口罩。做好健康监测,如在封控期间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或有其他应急医疗需求,应及时联系所在的街镇或居村委。做好居家防护,均衡营养,注意开窗通风。外卖和快递收取尽量采用无接触式,取完物品后注意清洗双手。防范区内符合接种年龄的人群应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境外来返沪人员应配合做好“14天集中隔离观察+7天健康监测管理”等措施。中高风险地区来返沪人员应配合完成隔离管控和核酸检测等措施。

2、水痘是一种由水-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容易在集体机构引起暴发。水痘患者自出疹前1-2天到疱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水痘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水痘患者的水疱传染。因此,感染水痘后必须隔离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带状疱疹患者可传染无免疫力的接触者,使之感染水痘。水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水痘患者的家庭易感成员中每10个人中有9个人可能会被传染。如确诊为水痘,要立即进行居家隔离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一般不少于出疹后14天),并同时报告学校。保持患儿居室通风,剪短患儿的指甲,保持双手清洁,以免抓破疱疹,引起皮肤感染。患儿的衣物、被子、用具等要用紫外线照射、曝晒、煮沸等方法进行消毒。接种水痘疫苗是公认的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多数人接种水痘疫苗后不会感染水痘,即使感染水痘,其症状也较为轻微,出疹较少,发烧的可能性较小,并且恢复更快。推荐在12-18月龄接种第1剂,4周岁接种第2剂水痘疫苗。2014年8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居住在上海的宝宝可免费接种水痘疫苗。

附:2022年3月上海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统计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疫情死亡500多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