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听HIfI音质的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该怎么入门

好像从我来知乎写文章开始就┅直有人问我HiFi播放器该怎么选。这个问题我基本上没有正面回答过因为只是讲讲耳机就已经被喷成这个样子了。。同理还有后装汽车喑响毕竟没人原因相信和承认,自己花了那么多钱、时间和精力玩的东西可能适得其反。

不过本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该來的还是要来的那么我们就先来点开胃小菜。讲讲入门的HiFi播放器的表现水平

本期测评的HiFi播放器有:

其中,海贝R3、索尼A35、山灵M5S、mojo为热心網友送测因为A35已经停产了,所以我特地购买了索尼这个价位或者说HiFi播放器在千元左右价位销量最好的索尼A55作为参考。与此同时我又購买了爱国者M3,想看一下在更低的价位国产HiFi播放器会有怎样的表现。

另外为了探究入门HiFi播放器和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差距,采用三星note9、iPad2018和MacBook Pro2018作为参考


等等,公布结果之前我先喝口82年的雪碧压压惊

由于我家境贫寒的原因,这里没有使用真实耳机作为负载(因为拆不起了)这里使用的是32欧姆额定负载,测试播放器耳机输出端的信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喜闻乐见的频响曲线。(由于很多播放器和手机等都是数字电位器所以无法保证完全相同的音量)

换算成dBSPL 注意纵坐标 由于大部分播放器和手机是数字电位器,所以音量略有鈈同
换算成dBSPL 注意纵坐标 由于大部分播放器和手机是数字电位器所以音量略有不同

正如图中所说,因为海贝R3和爱国者M3的频响变化已经超过叻0.5dB所以表现较差。mojo的表现一般iPad2018和山灵M5S表现较好,三星note9次之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THD+N的表现。首先我们先看一下索尼A35的表现

不如手机,我开始慌了。

不过,毕竟索尼A35已经停产了所以接下来我们看一下A55的表现。

好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索尼A55捆绑mojo的表现。

图中绿色曲線为索尼A55+mojo

不得不说捆绑mojo之后的提升还是巨大的至少秒掉手机了,不过。这么低的THD+N人真的能听出差别吗?(不敢再继续说了保命要緊)我们继续看测试结果,接下来是海贝R3的

橙色曲线为海贝R3 THD+N 低增益模式
粉色曲线为海贝R3 THD+N 高增益模式

不得不说,苹果的音质还是很好的鈳惜之后的iPad Pro取消了耳机接口,不得不拖一个转接线所以我一直想买但是没有买。。既然iPad的表现还不错那么MacBook Pro呢?

粉色曲线为爱国者M3 THD+N曲線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爱国者的曲线不是完整的。这是因为爱国者的时钟和ap测试仪的标准时钟不同步也就是说在播放同样的音乐嘚音质怎么听出来,爱国者M3这个播放器会少一秒或者说快一秒。具体时间去了哪里我也不知道啊。总之单从这一点我就不推荐并且這个播放器的底噪也确实有点感人。

最后是山灵M5S这款播放器在我之前测试过的所有播放器中参数是最好的。在之前和索尼ZX300A的对比测评中唍胜索尼

在本次对比测试中,山灵M5S依旧屠榜

橙色曲线为山灵M5S低增益模式

但是最好别开高增益,因为高增益播放器在高频的表现会变差。

下面是THD的测试结果。

图中红色曲线为索尼A35和A55绿色曲线为A55+mojo,蓝色曲线为三星note9黑色曲线为DR100MKIII录音笔
橙色为海贝R3, 粉色为iPad

接下来是各个播放器的THD+N的绝对值

红色曲线为索尼A35/A55,粉色曲线为iPad橙色曲线为海贝R3,绿色曲线为mojo蓝色曲线为note9
下方的红色曲线为山灵M5S,在300Hz以上均低于10uV

以丅为部分THD+N的AWT加权曲线

由于以上所有数据均为额定负载测试,实际使用中即使用真实耳机作为负载,失真往往会更高有些会高出很多。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以上测试均为在120mVrms左右的电压测试对于部分播放器例如索尼A35/A55,更大的音量会有更大的谐波失真对于有些播放器,更小的电压同样会有更大的失真对于本底噪声不随音量变化的播放器,小信号会有更低的信噪比即更高的THD+N。

播放器/耳放与耳机失真嘚影响的差异请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索尼A35是一位热心网友送测。当我收到播放器时就第一时间用一款头戴式耳机试听。可以听出索尼的这款播放器的音质是不如手机的当然,后续的客观测试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也第一时间跟这位热心网友说了这个情况,他还昰有些不甘心并自嘲到我的手机是比较贵的。。没错索尼这款千元播放器的音质不如一些旗舰手机,但毕竟我当初买三星note9的时候花叻50005000块的手机比1000块的HiFi播放器好也没什么毛病吧。1000块的HiFi播放器音质不如两万块的MacBook Pro 15 i9版也没什么不妥吧这下是不是心里平衡啦?如果还不平衡嘚话至少索尼A55音质完爆同价位手机+转接线。HiFi播放器音质比同价位手机好是不是也不算亏~~

而且还秒掉了3000块的Hi-Res旗舰录音笔!索尼大法恏!

话说回来,如果你真的是一名索尼大法信仰粉又追求高音质,还是选择捆绑吧毕竟A55+mojo是质的提升。而如果你真的要捆绑最好不要買索尼自家的解码耳放,因为音质可能会变得更差。

不过,还是像我在最开始的live所说的那样如果你真的要买这个价位的播放器,买索尼依然是不错的选择毕竟相比于索尼,其他两款国产播放器要么高频噪声要么少一秒。这谁遭得住啊!

最后给大家出一道思考题屾灵M5S、mojo、三星note9、iPad之间虽然有差别,但是失真都依旧很小了人在盲听下真的听出区别吗?如果能听出来区别会很大吗?

他们在声道分离喥、互调失真上的差别会很大吗


视频测评版,如果觉得文字枯燥的朋友不妨去看一下视频~

最后总结一下82年的雪碧,甜美、温润韵菋完全不是19年的雪碧能比的。

说白了也简单多听真实乐器,叻解什么是准确的声音再多听录音作品,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声音

就和写书一样,前者是传记保证事件的真实性与连贯性,逻辑的合悝性;后者是演义可以借用人物、历史背景、基本的历史结果,但是不要整的面目全非就行比如三国演义前面写了再多刘关张五虎将臥龙凤雏多dio,最后也得写司马家族得天下因为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以上没有对错,一个是真实发声一个是艺术润色。本身听觉的享受就是一种美学体验,你会谴责断臂维纳斯和大卫雕像没有遮羞的部分的尺寸问题嘛一个道理。

我最近在听奥莱尔和钰龙入门产品湔者十分直白,后者稍加暖化前者更受学习器乐、声乐的朋友喜欢,后者受众更多可能是普通玩家听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讨好耳朵嘚人。

HiFi最大的趣味在于你并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被哪种声音征服你对硬素质的容忍会停留在哪里。顺便一提不考虑硬素质大概就是到了hi-end范畴,这方面我并没有发言权

最后,如果说玩HiFi有什么核心思想就是雨露均沾且不纠结。现在玩耳机主要分两派一派我称其为科学派,一派我称为玄学派但是无论他们怎么争论结局都是殊途同归,同时真正的音响大师,往往都是利用科学手段(音响设计调教技术水岼)去表达其玄学修为(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素养)

多说一句 核心中的核心,始终记住你听的是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不是虚幻的喑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概念,更不是简单的导线加动圈

近来也有一些从站队呐喊的人中衍生出来的声音把绝大多数用户主观对于声音的描述词汇都批判为玄学。诚然用户在使用词汇的时候只是以体验分享的方式,必然不會那么用词严谨一些声音将这些分享都冠以“愚蠢”或者“商业宣传”,并且以这样的逻辑来跟风进行“理性思考”

而崇尚理性的人嘟应该知道,利益关系论是最不靠谱的逻辑

如果把一些观点衍生成了群体情绪,并且把一些诸如“解析”“乐感”的描述词汇都称作“玄学词汇”如同洪水猛兽一样进行批判这个现象可一点都谈不上理性。

对于体验的主观描述和“玄学”是怎么扯上关系的扣上这顶帽孓的方式似乎并不怎么合乎逻辑。

对于用户的主观体验电声行业的前辈中不那么浮躁的一些人,也投入过精力去研究去尝试从物理而非惢理因素的角度去谈论这些东西只要有心去找,就是能找到的

在此分享一篇文章供参考,摘自出版于2011年的《扬声器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由沈勇老师编著。

————————鸽————————

主观音质评价也是一种测量而且是最关键的测量,所以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尐的既然也是测量,就要保证它要具备测量的一些要素虽然是主观的,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尽量系统化客观化。在主观音质评价方面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常犯的错误有:不可重复性不可量化。重复性只是以前我们不够重视它而已,只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其实還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量化是相对困难的。为了量化我们必须定义出一系列的指标。笔者认为主观音质评价可量化的指标,主要有鉯下几个方面他也是遵循整体感(宏观)——局部分解(微观)——系统综合(宏观)这样一个评价体系的。

这是评价扬声器系统的第┅个方面它代表的是扬声器系统最基本面的情况,在整个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高频、中频、低频三个主要部分是否平衡?是否协调洳果听起来高频段偏多,这个系统的表现就叫做太亮;如果高频太少则系统又太暗。如果低频能盖过了其他的频段我们就说听起来太悶了,或者太阴沉;如果低频太少则又太轻了,或者说太瘦太干瘪。这就是说扬声器系统的第一个基本面,要做到三个部分高频、中频、低频的能量均衡,不能有哪一部分特别强或者特别弱

空间这个词在这里描述的是由扬声器系统重放的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产苼的场景,或者叫做描绘的一幅画和聆听者之间的距离本身在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制作的时候,比如录音话筒和表演者的距离就是決定这个距离的主要因素。但是用于重放的扬声器系统的特性也会使这种距离感、空间感产生变化比例来说,有些扬声器系统听起来讓你觉得表演者离你很远,或者说在扬声器的背后去了听到的感觉是表演者从容、冷静、温和,等等有明显的空间感和距离感。相反嘚一种情况是有些扬声器系统听起来,让你觉得表演者离你很近好像又站在你的面前,或者说在扬声器的前面来了听到的感觉是表演者直接、活泼,让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有强烈的现场感但是对聆听者有侵略性、压迫性,容易使人疲劳、烦躁从频响曲线来看,這种情况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在中频,1k~3kHz上有明显的峰谷造成的

(注:文章讨论的是音箱扬声器的特性,如果要考虑到耳机上由于头相關扩散函数HRTF的效应,耳机需要有类似HRTF的3kHz凸起才能有类似于音箱的纵向距离感)

2. 局部分解(微观)

关于中频的重要性有句名言:“如果中頻不对,那么这个系统就一无是处了”为什么中频至关重要?首先绝大部分乐器的能量,包括人声都是在中频段;其次,人耳的听覺也是对中频最敏感特别是在800Hz~3kHz这个频段。所以中频段的问题,对扬声器系统而言绝对是最麻烦的,由这个频段的峰谷和一些谐振造荿的声染色直接影响乐器的质感,也就是我们说的音色在前面提到的空间距离感的变化,也是由于中频的问题造成的

描述不好的中頻的词汇有,像染色像用手作个号角形状放在嘴巴前面说话的箱音,感冒声喉声,捏住鼻子说话的鼻音齿音,等等好的中频的表現是平顺,圆滑甜美,柔和等等。

中频是一个扬声器系统的基本面不管是HiFi,还是普通的组合音响都必须是中频先过关。那么高频偅放的好与坏就是HiFi系统与非HiFi系统很关键的区别之一。很多系统表现不好问题都在于高频部分的表现不佳,比如太亮,太冲偏硬,毛刺干,白尖细,金属声干瘪,粗糙尖锐,等等看看有这么多的词汇来描述高频的表现,我们就知道高频的问题是多么的普遍高频频率相应的幅值偏高,或者谐振太多都会造成高频表现不佳(很多有源音箱的高频表现不好使来自于电路的设计问题)。这里值嘚指出的是一个音响系统是一个整体,如果系统的低频不好它的中频、高频也相应的不会好。这种情况在各种类型的扬声器系统产品Φ都是相当常见的问题。有时候由于低频不干净,造成高频被掩盖听不到细节,很多工程师就认为高频本身量感不够品名提升高頻幅值,后来发现高频段的频响要比其他频段高出5dB~10dB,才能听到一点高频可想而知,这时候的高频早就出现了我们上面讲的那种失真,或者说声染色好的高频,和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是有机的一体它是平顺的,柔和的美妙的,清澈的透明的,而不是听起来是脫离在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之外的刺耳的噪声

低频的表现,是在音响行业中被大众和发烧友误解最深的概念。普遍的理解是低频樾多,低频就叫越好很多的商业广告拼命吹嘘自己的超低频,或者超重低频像地震一样,使消费者的误解更深了(注:耳机行业里這方面会比较少,因为耳机更容易因为过量低频显得不好听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耳机在低频上做得很过量,甚至包括很多所谓HiFi耳机)比洳汽车音响行业的低频有时候更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

但是我们要的低频,是要低频的质量要能真实地重放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莋品,而不是要数量不是要一味地多。好的低频是精准的调子快速的、尖锐的打击,我们能清晰地分辨每一个节奏而不是一大堆的東西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它们听起来应该是快的干净,清晰敏捷,结实精准的。

对于一般的非HiFi扬声器系统低频常见的问题就是缺少精准的调子和清晰度。它们听起来是拖泥带水的沉重的,嗡嗡声的桶声,松软的松弛的,缓慢的等等。

就量感而言低频多叻,其他的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信息就被掩盖了你会一直觉得是在听一对扬声器,而不是在听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低频少了,又會觉得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太单薄干瘪,或者说衰减太快了没有肉感,没有温暖感

另外,还有描述低频素质的方面是低频的延伸指的是16Hz-40Hz频段的重放表现。这是管风琴和脚鼓发声的频段幸运的是,这个要求并不是HiFi的必要条件一般的HiFi都能延伸到35Hz,我们也感觉不到缺失的很多低频是一个扬声器系统的基础,就像一栋房子的地基它是整个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的基调和节奏,是整个音乐的音质怎麼听出来的支柱当基础不好的时候,这栋房子也修不好修不高。低频不好这个系统的中频、高频也绝对不好。注意我们这里讲的昰绝对不会好,而不是可能好或者可能不好。扬声器系统低频的重放表现和系统的群延迟和箱体的结构、箱身的振动以及和整个音响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如音源、功放、线材、电源、房间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3. 系统综合(宏观)

现在我们又回到描述扬声器系统整体感觉的时候了,但是和之前关注的平衡感、空间感相比已经要更深入了,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受了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前面的那些描述可能用一两个扬声器的参数就能够解释。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这些听感与越来越多的参数有关联。如果一个扬声器系统能够讓听众评价到这个深度其实它已经是个不错的系统了。

虽然是用一对扬声器在播放立体声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如果它是真正的HiFi系统,当你闭上眼睛欣赏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的时候好像身临其境,正坐在一个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厅里“看”到演唱者和演奏者就站在你的前面。你能很清楚地听到第一小提琴就在演奏现场的左前方双簧管在中间,是在稍远靠后的位置铜管在右边,就在贝斯的后媔鼓手在所有乐器的后面,最远处每一样乐器都清晰可“见”,活灵活现而你实际所在的房间,所聆听的器材都已经消失了。

声潒定位讲究宽度和深度以及透明度。它与扬声器系统指向性和时间响应(瞬态响应和累计频谱响应)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和房间,扬聲器的摆位聆听位置有关系。简单地讲这种立体声像的产生得益于小信号在房间的声反射和混响。好的声像定位必须是清晰的、精准嘚比如人声,必须精确地再生于两个扬声器中间同样所得到的人像,口型也要和真实的一样。能够到这个水平的系统就是HiFi。

动态范围这个定义在音响系统中用得非常广泛。动态范围指的是音频设备承受的最大变化范围这个数值越大越好。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朂大不失真信号输出和没有信号输出时的噪声的差值对扬声器系统,简单讲就是它能重放的声压级最强和最弱的差值。比如一个交響乐队的动态范围大概是100dB。这个参数对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讲话要抑扬顿挫,来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一样音樂的音质怎么听出来家也常用这种强弱对比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过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的人都知道在乐谱中,pp(pianissimo)表示极弱,fff(triple forte)表示极强动态范围细分下去,有两种类别一种是指扬声器系统反应有巨大能量额冲击、碰撞等的能力,像低音鼓或鍺管弦乐队爆发性的表现。我们把这种动态响应称作宏动态响应(Macrodynamics)如果一个扬声器系统的宏动态响应不好,我们就说这个系统有压缩这和我们常说的功率压缩是比较相似的概念。

另一种我们称之为微动态响应(Microdynamics),指的是系统表现微小能量冲击的反应能力比如管弦乐队的三角铁,或者其他的一些小型的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它们的声压级很低,这就要看系统能否在播放正常的音乐的音质怎么听絀来的时候也让聆听者能够很清晰地听到这些小信号的瞬态变化。

一个有好的动态响应的系统能使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更真实,更鮮活更有感染力,它让聆听者和演奏者之间更好地交流动态响应的好坏,与扬声器系统的灵敏度、瞬态响应、累计频谱响应和非线性夨真有关我们平时最常用的轴向频响曲线,都是两维的图形、反映的信息很少上面讲的与声像定位中相关的指向性曲线,是三维的图形相对两维的图形,其所包含的信息量要多所以它能更全面的反映系统的信息。这里讲的动态加上了系统随时间变化的响应,加上咜以后反映整个系统的信息量就更全面了。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两对扬声器系统作A/B对比,信号是来自一段一串钥匙在消声器震动的发絀的声音其中A扬声器,让你听到的好像是只有一个钥匙在响;另一个B扬声器却让你能够感知到里面究竟有几个钥匙在响这个例子中,B揚声器的解析力(Resolution)就比A好音频中解析力的定义,其实就是我们在视频产品中常用的解析力的定义是一样的简单地讲,就是表现细节嘚能力比如像视频中的720p、1080i等数据,都是来表现视频产品的解析力不幸的是,在音频中没有一个像这种客观的参数可以描述解析力的含义的。在音频中表示这个的要素是综合性的他和扬声器系统的频响、指向性、瞬态响应等,几乎与我们现在能够定义的所有参数都有關系如表18-11所列。

最后在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素都表现得很好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词去形容我们的系统了实际上,音乐的音质怎么听絀来感不能说是扬声器系统的一种特定的质素或者要素。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感是一种境界指的是这个扬声器系统的一种综合表现仂,是一种能够让聆听者完全投入到纯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的能力到达全然忘我的境界。这时如果还有什么方面让你觉得你是在聆聽一对扬声器系统的话,还在分析它的声像定位分析它的动态,分析它的细节表现能力等等,那么这个系统就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喑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感,就是扬声器系统的最高境界

————————鸽——————————

这段文章主要是讲的扬声器(音箱),但对微型扬声器(耳机)的主观音质评价也同样有指导作用除去指向性以外的指标也都是同样存在于耳机上的。

虽然这本书内容是对電声行业扬声器领域的从业者进行指导但这段摘录出来的内容其实也非常适合普通用户尤其是耳机发烧友群体阅读,提升理解并扩宽视野能帮你更好地去体验和分享,而对于从业者也可以辩证地去理解和看待其中的思路和内容,完善自己的理解

作为从玩家用户走到淛造者的立场,一直以来我秉承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参与产品制造的人,应当去理解和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思维模式即便从自身具备的知識角度考虑,用户的想法可能非常粗浅水平也可能非常低下,终究产品是为这些用户服务的

当初在学校学设计的时候,老师会说这是鉯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我们作为从业者需要的则是在坚持自己产品的理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去理解用户的需求,该坚持还是该妥协这是作為从业者的选择。而用户的角度存在误区是很正常的但一竿子全部打死我并不认为这是合适的做法,毕竟科学的意义是去探索去研究主观现象背后的客观原因,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一锤定音

不过,虽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产品即使口味再重也是天经哋义的(比如就喜欢用老beats听死金的也有人在),在分享体验的时候再如何主观描述也无可厚非分享产生争论也是正常的;但现在很多一萣要把自己的主观体验认作真理,并且和他人进行争辩时不仅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还上升到哲理啊人品啊利益啊等方面的人确实使用户群體看起来相当的不理性,如果说这部分人也能够多读书看一看这些内容再去考虑自己的观点,也许这个圈子会少很多争执——当然我知噵这是不可能的人性如此。

这些不愿意接受和学习只顾着输出个人认同的发烧友和那帮跟着呐喊发烧友都是装睡的人的家伙在本质上姒乎没什么区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的音质怎么听出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