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关注新疆棉花(残膜回收机图片)

近来,新疆棉花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美国国际开发署扶持的BCI(全称“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在2020年10月21日宣称:“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存在的强迫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的指控,以及在农场层面上不断增加的强迫劳动风险,导致经营环境难以维持。”紧接着,BCI协会成员H&M、Nike、Adidas等品牌公开抵制新疆棉。但BCI对于“新疆奴役数十万维吾尔人当奴隶劳工来强迫摘棉花”的指控实则是荒谬的,属美国官方造谣行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新疆北部9成以上棉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南疆地区棉花采收机械化率也在逐年增长。即使为了顾及到就业,采用工人采摘,也不会涉及到“人权”问题,“棉花黑奴”这种出现在欧美历史中的丑恶行径,在中国断然不会出现。
新疆棉的产量达到了中国棉产量的87%,抵制新疆棉相当于抵制中国棉,美国制裁中国棉花企图影响中国经济,其心可诛。但中国会怕吗?不会。中国纺织业可是世界第一,我们有足够的内需。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为了确保国内棉花供应链稳定,中国每年仍需进口200万吨左右的棉花。棉花原料为我国企业供给尚且供大于求,此次事件还能为国货抢占市场提供有力条件。反观那些抵制新疆棉的企业,耐克阿迪股价大跌,H&M被全网限流,自断市场。同时,世界上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并不多,仅有三个核心产棉区:中国、美国和印度。中国棉花产量稳定,质量上乘,企业失去新疆棉供应,无疑也会对其产业链造成影响。新疆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地,长绒棉被称为“绵中极品”。对于地理选手而言,我们或许还要深入了解一个话题:新疆棉花为什么好?1. 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棉花初次传入中国后,大约有1000余年的时间,其发展一直限定于中国西北、西南和南部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在东汉时期,新疆就已有棉花种植,如在新疆民丰县东汉古墓里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一块棉织物,在吐鲁番晋墓中也发现了炭化的非洲草棉籽粒。2.光热条件优异棉花是一种喜光作物,在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棉花,纤维长,颜色白。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它是我国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的地区之一,维度较高,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时间长,晴天多,光热条件十分充足。3.水资源较充足且科技发展水平高除了光照外,水源的灌溉也较为重要,首先地处内陆的新疆,降雨量少,但区域内拥有众多的雪山,高山的冰川融水、积雪融水让新疆产棉区灌溉水资源丰富,研发和推广地膜及滴灌技术的应用,让水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出来。4.冬季气温低,虫害少高山融雪具有输水稳定的特点,很适应棉花生长的需求,这与季风区降水不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四季干燥,冬季严寒的气候,不仅使棉田的病虫害种类少,也让棉花的蕾铃脱落和烂桃比例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棉花的质量。5.地广人稀,有辽阔的种植面积拥有166万平方公里区域面积,2300万左右的人口“三山夹两盆”典型的地形促使新疆的棉花生产具有极高的机械化水平,形成了南、北、东的三大主力产区。6.土壤适合棉花生长多沙质土壤,透气性好,且 土地偏碱性,有利于棉花生长。来实战一道题目吧:分析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我们可以答:有利条件:高山冰雪融水可提供灌溉水源;身居内陆,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夏季气温高,白昼时间长,光热条件好;九月降水极少,利于采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积累;冬季寒冷,虫害少。地形平坦广阔,地价较低,土壤较肥沃;劳动力充足;政府提供补贴或有其他政策支持。不利条件:气温年际变化大,个别年份开春晚或倒春寒影响棉苗出土或冻伤幼苗;受荒漠化/扬沙天气威胁;交通运输线长,向外运输成本高。除了棉花,新疆还有很多考点,同学们不妨练练吧!1.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答: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日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岩石风化强,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集中于干旱季节。(自然因素)人口多,生态环境压力大,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文因素)2.描述新疆地区人口聚落分布并简述原因。答:聚落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冲积扇(绿洲)地带,呈串珠状。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山前冲积扇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相对肥沃,农牧业较为发达,利于布设交通线路,交通便利,人口逐渐集聚形成聚落。我国如今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曾经,一条向西延展的古丝绸之路,承载了人们对于远方的所有激情和想象。今天,新疆成为新丝路的核心地带,这条道路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新连接世界。与中国作对,抹黑新疆,便是与大势为敌。我们支持新疆棉,我们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力。同学们可以在赢帆APP上的“课程-学科指导”页面中查看更多地理精彩课程啦!Step 1:进入APP的“课程”页面。找到“学科指导”入口。Step 2:在“学科指导”列表页面,通过“地理-免费课程”可筛选出“高二地理试听片段”。
2021-03-26 10:13
来源:
新京报
文/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据人民日报消息,日前,H&M一份“停用新疆棉花”声明引发中国网友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中消协也都相继发声,中消协指出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外交部明确表示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外交部更是强调,中国老百姓不允许一些外国企业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碗。有关保卫新疆棉花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什么要保卫新疆棉花?棉花本身就是对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基础产品、基础产业,棉花产业平时对基本民生、全国就业和出口就有重大意义,对新疆和兵团经济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国际竞争激化的背景下,我们更不能不警惕、防范反华势力以新疆为突破口制造“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企图。
一、棉花产业重要性何在?
就平时而言,棉花产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衣食住行为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特别是中国国民格外宠爱孩子,越来越普遍讲究孩子衣物(特别是贴身衣物)、毛巾等要用全棉材质,对婴幼儿服装、毛巾等这种讲究尤其强烈。如果棉花及其制品出现短缺,对重视家庭的中国社会杀伤力与对某些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社会杀伤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其次,作为连续多年的棉花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尽管中国不会改变努力扩大进口的政策取向,但从全球疫情和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来看,国内下游产业遭遇不友好国家“断供”的风险已经大幅上升,要保障国内棉花需求和世界棉花市场稳定,我国比前几年更需要确保国内棉花生产稳定,而不能过度依赖进口。
第三,棉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就业、出口等贡献巨大。中国已经连续数十年位居世界第一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即使承受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连年大幅上涨推动部分服装加工环节外流的压力,外加新冠疫情冲击,在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总体萎缩的环境下,中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仍猛增30.4%,达到1.07万亿元之多,足见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自我调整应变能力之强大。
作为拥有全世界1/5人口的大国,中国无论如何希望提升本国产业结构,都需要足够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本国提供就业机会,而这些传统产业又能够从多条渠道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需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才是大国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之道。
二、棉花生产“新疆奇迹”
天下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生产曾经在全国微不足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和成建制投入生产建设启动了70年棉花生产“新疆奇迹”的进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新疆棉花产量5100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44.4万吨)的1.1%;随着全国全面投入战后经济恢复,新疆棉花产量绝对增长,但在全国占比连续下行,1950、1951年新疆棉花产量分别为6400吨、8900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中占比分别为0.9%、0.86%。
1949年,毛泽东主席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轰轰烈烈的屯垦戍边全面启动,新疆军区生产部队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迅速成长为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驱,新疆棉花产量和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持续上升。
进入1990年代以来,在国家工业化加速、技术进步、政府推动棉花生产转移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下,新疆棉花生产扩张显著提速;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棉花生产更是狂飙突进:
1956年,新疆棉花产量4.58万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149.6万吨)中占比3.2%,首次突破3%。
1986年,新疆棉花产量21.61万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354.04万吨)中占比6.1%,首次突破6%。
1990年,新疆棉花产量46.88万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450.77万吨)中占比10.4%,首次突破10%。
1994年,新疆棉花产量88.21万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434.10万吨)中占比20%,首次突破20%。
1998年,新疆棉花产量140.00万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450.10万吨)中占比31%,首次突破30%。
……
到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516.10万吨,在当年全国总产量(591万吨)中占比87%;其中兵团棉花产量213.4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6.1%、新疆产量的41.4%。2012—2020年短短8年时间,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三、棉花产业对新疆经济意味着什么?
自乾隆平定新疆以来,新疆财政经济就依赖内地转移支付;相应地,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地产业,以减轻对转移支付的依存,就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就清朝而言,据松筠《钦定新疆识略》第八卷载,当地驻扎的1400名行政官员俸禄和行政费用每年688900两,其中61万两从中央财政支出,其余71790两在当地调剂,主要来源也不是向当地“缠回”(今日维吾尔族前身)百姓征税,而是经营官营旅店和向士兵销售茶叶所得。
在当代,新疆兵团于1954年组建,新疆自治区于1955年成立。1950年至今,除1952、1954、1957、1962、1963、1964、1966七个年份之外,其余所有年份本级财政收支均为赤字,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缺口。其支出收入比(本级财政支出/本级财政收入×100%)指标几经波动,1975年曾高达876%,1994年起稳固地超过200%,2000—2019年间有9年超过300%,2016—2019年一直高于300%,依次为319%、316%、326%和337%。
在这种情况下,棉花产业作为新疆支柱产业的地位非比寻常。在实践中,随着产量增长,棉花产业数十年前就已跃居新疆支柱产业,与石油、煤炭并称“两黑一白”。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500.2万吨,仅按18600元/吨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计算,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千亿元级别产业;再加上上下游相关产业,棉花在新疆经济、财政、就业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进一步深入分析,棉花产业在新疆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其产值占比。因为新疆矿产支柱产业不仅在全国生产、消费中占比远远不能与棉花相比,而且往往需要隐形补贴,生产波动也较大。相比之下,即使不给予财政补贴,新疆棉花产业也能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产出波动也明显小得多。
以新疆油气产业为例。新疆原油、天然气产量在全国生产、消费总量中占比远远不能与棉花相比:
2020年,全国原油产量19476.9万吨,进口原油54239万吨;不考虑此外进口的2835万吨成品油,当年全国原油总消费量73715.9万吨。同年新疆原油产量2914.7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5%,占全国原油总消费量的3.95%。
202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192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10166万吨,按一吨天然气1390立方米折算,进口天然气合1413亿立方米。不考虑转口,国内生产与进口合计,当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3338亿立方米。同年新疆天然气产量369.83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19%,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1%。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疆原油,还是新疆天然气,在市场上的“江湖地位”均与新疆棉花占全国总产量87%不可同日而语。
2009年次贷危机高潮,国际市场油价暴跌,当年新疆原油产量从上年的2715.1万吨减少至2512.9万吨,直至2013年才超过2008年水平。
2014年新疆原油产量达到2875.3万吨的高峰,由于国际市场油价在2014年下半年雪崩,其后数年新疆原油产量一路下行至2500多万吨,2019年也仅仅回升至2609.9万吨,尚不及2008年水平(参见下表 )。
不过,到2020年,新疆原油产量再次突破了2014年的高峰。
新疆天然气生产也存在类似波动,但波动不如原油生产那么明显。
四、国际竞争提升保卫新疆棉花产业意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美大国国运之争,先求不败,然后求胜。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全局来看,2018年贸易战爆发,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就落到“粮(棉油肉)+能源+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部门上面;其中,“粮(棉油肉)”与“能源”决定了中国社会与经济总体能否稳定,以I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决定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胜出与发展的前景。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进一步复杂化,反华势力将新疆视为撼动中国根基的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提升了保卫新疆棉花产业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两国互不干涉对方内政,双边对话讨论的是双边和全球事务(bilateral and global);然而,在几天前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开场白中开宗明义扬言要与中国讨论“国内和全球的关键优先事项”(both domestic and global),亦即要干涉中国内政;并明确表示要“讨论我们对中国行动的深切关注,包括在新疆、香港和台湾的行动”。尽管美方在这次开场白中遭到我方痛斥而颜面扫地,但其借新疆问题“寻衅滋事”的居心已经再次暴露无遗。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不能不对反华势力“封杀”新疆棉花的企图作出有力、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应。中国要保持经济金融稳定,需要防范的最大潜在风险之一,就是地方经济政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被市场恐慌、投机性攻击打开突破口,市场预期全面急速恶化,最终引爆系统性风险,动摇国家经济全局。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0-10-27 00:06
来源:
金丰源种业
新疆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区。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干旱少雨,采用灌溉植棉,非常利于棉花生长。据2017年2月28日举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达156.5万hm2,总产量265.8万t。至此,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并且,历年来新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棉区。据统计,2016年新疆全区棉花机收面积达24.2万hm2,北疆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已达89%,机采率达65%。
新疆棉区生产对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新疆棉花种植却面临着许多繁杂的问题,鉴于新疆棉花产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则显得尤为紧迫。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结构
与全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新疆棉农的年龄也普遍偏高,基层农业人员的数量正逐渐减少。由于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原因,极少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和团场从事棉花种植。兵团棉农多属于企业职工,近年来退休人员快速增加,但是新增职工较少。若依这个形势发展,不久兵团的棉花种植人员将严重不足。据兵团统计局统计,自2005年开始,兵团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2012—2016年兵团农业从业人口的比重同样持续走低。从新疆整体范围来看,人口数量虽在不断上升,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在2011至2020年之内却呈上升趋势。
其次,无论是兵团团场还是地方各乡镇,棉农的文化水平显著偏低,这一点与全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种植户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但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棉农对新兴文化的接受意识和能力却很薄弱,在棉花种植方面则体现为对各项新技术的排斥和接受的滞后,这对政策的宣传和新技术的推广有着直接的限制作用。
1.2 农资市场
如今棉花生产的农资市场可以说是材料丰富、种类齐全。无论是种子、化肥、农药,还是薄膜、滴灌管材等,与棉花种植相关的材料棉农都可以很方便地选购。然而我国农资生产厂商繁多,生产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另外,农资经销商遍布各大团场和乡镇,这也为农民提供了便利。但是棉农在选购农资时常具有盲目性,对于所需要的农资常常单纯地听取销售商的广告宣传和其他农户的建议,而对农资的品质并无辨识能力。某些销售商为增加销售额,在向棉农推荐化肥、农药等商品时,不仅包含“对症”所需的药品,也常有一些附加的“无用”产品。可以看出,多数棉农在购买农资时经常立于被动。
1.3 机采棉质量问题
新疆地广人稀,以机械取代人工劳动是必然的趋势。由于种植面积大,且种植地区多为盆地平原,地势平坦,所以新疆棉花产业的机械化较我国其他棉区更易实现。应用机采棉可以大量减少拾花工人数,从根本上解决拾花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减轻棉农负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规模效益。
然而目前机采棉处境尴尬。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杂质多,加工皮棉时需要额外去杂,且加工后的皮棉无论从绒长还是颜色上,都逊色于手采棉的皮棉,这就导致了棉花收购商对机采棉的收购意愿不强,棉花价格低,
一方面棉花机采所需的劳动力和棉农所投入的精力都大大减少,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机采棉品质差、价格低,并且易积压,市场风险高。所以棉农和政府、加工棉企等在决定棉花机采与否时都有着许多矛盾的心态。
1.4 残膜污染
铺膜播种在新疆已实行了多年,而薄膜覆盖带来的益处也相当多,如提升地温、保墒、缓解土壤结块、增加曝光等,这些都极利于种子的萌发和棉苗的生长,并在夏季高温时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薄膜的不易分解性,导致田间薄膜残留逐年累积。2012至2013年新疆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已经达16.88 kg/666.7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虽然农技部门和农户每年都会投入许多力量进行残膜回收,但仍有大量残膜留在田间,而回收的残膜如何处理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5 水资源利用问题
膜下滴灌技术最早出现在新疆兵团石河子垦区,该技术结合了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具有施肥均匀、节水节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大田使用后,较常规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农药10%,增产10%~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加压滴灌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河流水和井水中的泥沙等杂质含量较多,加压滴灌中的过滤设备则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过滤设备使用多年,必须定期进行清理,过滤能力已明显下降,而且经过更换的设备在使用几年后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过滤系统出现问题,直接导致电量消耗增加、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杂质堵塞管道、压力增加、电机负荷加大。
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棉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节水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地区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开垦荒滩作为耕地,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河流上游林地耕地用水减少,林草退化,作物产量降低,由此造成的长期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不容乐观。
1.6 棉花枯、黄萎病
棉花枯、黄萎病是极难治愈的病害,黄萎病甚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这两种病害自1958年在新疆莎车县被发现,目前在新疆棉区普遍发生。枯萎病的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20%~30%,黄萎病在新疆棉区的70%~80%棉田中已有出现。枯、黄萎病引起的症状通常有棉花枯萎、叶片萎蔫脱落、结铃减少、植株枯死等,会严重降低棉花的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时几近绝收。除棉花外,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刀镰孢菌还可侵染小麦、玉米、大豆、红枣等作物。此外,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休眠时间可长达数年,传播方式除了随寄主传播外,还可通过空气、水流传播。
由于棉花枯、黄萎病分布广泛,病原的传播、侵染力强等特性,使得很难从根本上治理,而每年因枯、黄萎病减少的棉花产量不可估量,所以如何治理棉花枯、黄萎病,避免产量损失、提高棉花品质,成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又一问题。
2 对策建议
2.1 调整人员结构,提高文化水平
要调整新疆棉区的人员结构,须不断招纳青年人员。乡镇和团场吸纳青年人员可有效扩增农业人口数量。2016年底至2017年初,兵团多个师、团陆续展开了青年人口引进战略,并计划将此战略不断延续。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似,兵团以优惠条件为政策引导,鼓励疆内外的年轻人到兵团安家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扩充农业人口数量,也有利于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
要提高棉农对新文化的接受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学引导。对于新兴文化和技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作为示范和效果展示,以集中培训等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另外,应鼓励棉农多参加在职专业学校类的再教育学习,比如在兵团各团场设有分校的新疆兵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棉农认识到新文化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接受和运用。
2.2 提升棉农意识,打击不良厂商
对于农资市场混乱这一问题,首先要提高棉农的鉴别能力。怎样判定一种农资是不是合格的商品,棉农可通过培训或者自身学习,掌握分辨真伪的方法。对于棉花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良症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掌握“对症用药”的方法,以便科学选购农药和肥料。
其次,质监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对假冒伪劣等不合格商品进行查处,及时处置不良厂家和商贩,肃清农资市场,营造健康良好的买卖环境。
2.3 科学种植管理,提高机采品质
要改善机采棉品质,减少杂质,提高田间采净率,应在改良机械化配套作业方面着手。首先,改良脱叶催熟技术,减少叶片等杂质;其次,改良机采棉机械作业水准,保证棉絮棉绒品质。
推广棉花产业的全程机械化,需要棉花的播种、田管等所有的作业项目都服务于棉花机采。目前,新疆棉区适合机采的行距有76 cm、64+12 cm、和66+10 cm的播种模式,为提高采净率、降低含杂率,要求棉花植株始果节高度在18 cm以上,株高在70~90 cm为最佳,机采前吐絮率达到95%以上,脱叶率大于95%。这些都需要水肥灌溉、打顶、化控等农事操作科学及时地进行。
澳大利亚主产棉区属于干旱生态和灌溉农业,植棉条件与新疆相似。与新疆的棉花种植不同,澳大利亚采用的是露地栽培,常规沟灌或者喷灌;棉花行距为等行距1 m;生育期喷施DPC进行化调,不打顶;植棉成本少,机械化程度高。虽然技术要求上与新疆的棉花种植有很大不同,但澳棉的产量、品质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新疆棉花生产要提升品质和价格,实现全面机械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向国外借鉴学习。
2.4 改良残膜回收机械,生产使用降解膜
针对残膜污染,首先要解决好怎样提高回收率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好怎样集中处理的问题。目前新疆地区回收残膜以机械回收为主,部分地区通过人工捡拾进行回收,这些方法各有其利弊。机械回收省时省力,效率高,但是回收率低,仅为当年薄膜使用量的50%~60%,且回收的残膜无法妥善的处理;以人工回收,残膜的回收率高,并且可以对回收的残膜进行再加工处理,但此方法耗费时间,劳力和成本投入大。相比之下,种植户更青睐机械回收法。因此,改进残膜回收机械、提高回收率是当下应大力解决的问题。使用可降解薄膜是新疆棉区应着力推广的技术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田间残膜的年增加量,还可以降低回收所需的成本。然而近年来可降解薄膜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至4倍于传统薄膜的水平。虽然国内市场上也有许多价格便宜,同时打着“可降解薄膜”的旗号,而事实上这些薄膜当中只是添加了少量的淀粉,其中大量的聚乙烯等成分仍不可降解。所以,改良配方成分,降低生产成本,从技术上和价格上完全促进可降解薄膜的量化生产和使用,才可有效地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2.5 推广使用原位过滤系统
现阶段农业灌溉水处理常用的过滤器有四种: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筛网过滤器。其中离心过滤器和砂石过滤器能耗高,需人工清洗;叠片过滤器和筛网过滤器能耗低,可自动清洗,但堵塞后清理难度更大。改进和研究新型过滤系统,成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过滤问题的主要攻关方向。近两年,由石河子大学研发的原位(泵前)过滤系统得到了多方位的肯定,该系统对水质要求低、能耗低、可持续自动清理、过滤级别高。
使用可降解薄膜是新疆棉区应着力推广的技术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田间残膜的年增加量,还可以降低回收所需的成本。然而近年来可降解薄膜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至4倍于传统薄膜的水平。虽然国内市场上也有许多价格便宜,同时打着“可降解薄膜”的旗号,而事实上这些薄膜当中只是添加了少量的淀粉,其中大量的聚乙烯等成分仍不可降解。所以,改良配方成分,降低生产成本,从技术上和价格上完全促进可降解薄膜的量化生产和使用,才可有效地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2.5 推广使用原位过滤系统
现阶段农业灌溉水处理常用的过滤器有四种: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筛网过滤器。其中离心过滤器和砂石过滤器能耗高,需人工清洗;叠片过滤器和筛网过滤器能耗低,可自动清洗,但堵塞后清理难度更大。改进和研究新型过滤系统,成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过滤问题的主要攻关方向。近两年,由石河子大学研发的原位(泵前)过滤系统得到了多方位的肯定,该系统对水质要求低、能耗低、可持续自动清理、过滤级别高。
3 小结
在列举的问题中,人口结构和农资市场混乱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部门监管来解决,残膜污染、棉花病害、机采棉和水资源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科技研发予以解决,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则需要棉农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总而言之,处理好目前新疆棉区存在的问题,对本 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我国棉花产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元雄,来源:新疆农业科技2017年第5期金丰源种业转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生棉交易市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