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1)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一项典型代表,集中了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提升了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应该符合城市的基础需求,最大化的展示商业综合体的用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最主要的是为人们提供服务,所以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的复杂性比较高,进而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压力。
一、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特征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特征较为明显,强调了商业综合体的作用,同时为建筑方案提供设计方向。
1、空间尺度大
空间尺度大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最显著的特征,融合了多功能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内部尺寸,体现了综合体空间的匹配性。空间尺度大决定了商业综合体建筑方案的设计形式,需要积极联合各个空间,完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
2、功能多样化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非常注重商业化的设计,实现多功能的相互结合,例如:餐饮和娱乐、购物和休闲等,促使多种功能体现在同一个商业综合体内,确保各项功能都能开放,以免商业综合体过于闭塞。
3、交通体系丰富
商业综合体的交通线路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构成庞大的交通体系。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体系,按照规划设计的方案融合到一起,维护交通体系的运行秩序,保障交通体系的规划性设计。
二、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方案分析
商业综合体内包含的功能模块比较多,而且建筑设计特征明显,必须完善建筑方案设计,才能保障商业综合体建设的科学性。
1、平面布局
商业综合体的平面布局,要符合城市建设的流向,布局上不能出现矛盾问题,顺应城市建设的方向[1]。商业综合体平面布局设计,要具备拉动性的特点,带动周围的经济水平。例如:城市中的商业综合体平面布局,可选择商业街、广场附近,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及用餐的场所,由此不仅提升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而且满足人们出行的心理需求,商业综合体的平面布局,具有地标的特性,逐渐成为城市的象征。
2、空间设计
商业综合体建筑方案中的空间设计部分,需要考虑空间模块之间的功能关系,确保空间设计的协调性。商业综合体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设计师应严格按照建设目的,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方式制定建设方案。商业综合体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是公共空间,因为公共空间的人口流量要高于单独的功能空间,所以强化公共空间设计,深化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注重公共空间尺寸、结构等因素的设计,利用公共空间连接周围的功能模块,提高空间设计的整体性水平。
3、功能划分
商业功能是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功能划分中的重点,商业功能需符合市场化发展的状态[2]。一般情况下,商业功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不论是占地面积,还是需求设计,都处于整置。例如:某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各个楼层均涉及不同的功能划分,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划分为六个部分,整个商业综合体地上5层,地下1层,分别规划了功能设计,零售比例49.20%,分布在-1、1、2、3、4层,餐饮比例41.33%,分布在-1、1、2、3、4、5层,娱乐占比5.20%,集中分布在4层,中庭促销空间占比4.27%,分布在-1、1层,超市分布在整个-1层,不计入占比,同时-1到5层还包括其与功能的划分,充分合理的利用商业综合体各部分的功能。
4、交通设计
交通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的重点,根据商业综合体的位置,设计车行、人行交通线以及交通方式,规划出交通示意图并进行评估,主要分析行车系统,确保其在商业综合体中的独立性,除此以外,还要设计出安全的人行通道,以免商业综合体交通设计影响周围的交通运行,营造舒适的交通环境。商业综合体中,设计交通流线时,应该合理规范会合、交叉等位置设计,优化交通运行的设计,可采取环岛运行的方式,防止车辆集中,由此加快交通流速,维护商业综合体附近的交通通畅。
5、服务区设计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的服务区,是指货运、卸货等项目服务,尽量减少服务区对商业综合体运营的干扰[3]。根据商业综合体的要求,服务区可划分为地下和地下两部分设计,地上需采取流线型的设计方式,便于提高货运的水平,减少货车停留的时间,而且货车要集中停运,以免过度分散。地下服务区设计要注重净高和坡道设计,为货运、卸货提供可靠的条件。
三、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
商业综合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建筑设计方案中引入了光照设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用于满足综合体现代化的发展。
1、光照设计技术
光照设计有助于降低商业综合体的耗电量,其为建筑设计方案中的核心技术。随着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多样化、大规模发展,能源节约成为建筑设计中较为关注的项目。商业综合体中采取光照设计技术,合理规划建筑与光照的关系,促使商业综合体的光照设计能够达到理想状态,同时还能消除光照设计中潜在的法律纠纷,既要保障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光照合理,又要确保光照能够配合建筑地理位置,体现光照设计技术的科学性。
2、物联网技术
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的位置不确定,针对位于复杂环境中的综合体建筑,可以引入物联网技术,连接商业综合体内的各个功能模块,加强通信控制的力度,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4]。物联网技术能够辅助商业综合体熟悉周围的环境,同时将信息提供给服务用户,用户根据商业综合体选择出行时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商业综合体朝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应用在商业综合体的安防、通信、交通等多个功能模块,保障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体现了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结束语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为了保障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效益,需规范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内容,积极落实建筑设计方案,围护商业综合体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优化技术应用,加强商业综合体的稳定性,体现建筑设计方案的优质性,以便拓宽商业综合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治涛.浅谈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4:258.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2)
引 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节能型建筑已被建设部纳入今后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已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建筑节能是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
1 商业建筑节能潜力分析
1.1 中国商业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建筑能耗。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商场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比欧美国家高出50%。
1.2 同类型的商业建筑之间的能耗也有较大差别。大型百货商场每m2 耗电量最高的商场比耗电量最低的商场能高出将近50%。此外写字楼和旅馆类建筑的情况也是这样的。
1.3 近年来已有不少的节能改造项目竣工,这些改造项目都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说明商业建筑有巨大的节能潜力。特别是空调风系统的改造,通过充分利用春秋季室外新风为室内供冷,从而减少冷机运行时间。上述分析表明,中外对比、同类建筑的对比、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的对比,商业建筑成功的改造实例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商业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商业建筑节能改造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2 商业综合体建筑存在的问题
2.1内部空间设计混乱,违背绿色建筑理念
商业综合体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建筑体。但是目前很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相对混乱,很多的建筑的布置都不够合理,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节约型的绿色建筑理念。一些建筑的暖气、采光和通风等设计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设计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群体在耗能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以致在建筑落成后又得进行重复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这样无形就增大了建筑的造价成本,没有体现节约型这一特点,违背了绿色建筑理念。很多商业综合体建筑在一些日常的能源使用设备上没有进行积极的引进和改造,使得整个建筑群并没有体现出节约型的特点。同时设计部门缺乏对这些设施改进的关注,使得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并没有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没有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耗费大
在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工作中,由于建筑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出现了建筑耗费过大,严重浪费财力及资源的现象。很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没有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导致一些建筑的结构材料出现了浪费过多的情况。比如说,在建筑的承重结构设计这一块,由于前期设计工作没有进行相关的优化工作,使得在工程生产的进展过程中出现了材料使用过度,工程成本超出预料的情况。很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工作没有针对其具体的商业市场合理地规划建筑的设计结构,使得后期建成后又得重新进行改造,造成了工程成本提高的问题,没有体现节约型这一设计要求。
2.3设计前期的策划不科学,浪费严重
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很多的建筑在设计工作中并没有一个科学的前期策划工作。很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工作并没有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一些建筑的地理位置或者地质条件在设计工作前期的策划上面没有得到应有的考虑,使得整个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建设或者多余建设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在建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规划与项目管理有效结合的机制,使得整个项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和盲目的问题,这样对合理地进行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施工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不利于其建造进程的发展。
3 商业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从建设的全过程考虑,以酝酿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项目规划、立项阶段就开始从规划入手,将建筑节能理念渗透到建筑物建设的全过程中。
3.2 气候性原则
俗活说:一方气候,一方建筑,建筑师和采暖师应互相沟通,充分利用自然风、穿堂风,合理利用过渡季节的自然新风。
3.3 性能性原则
节能设计是提高建筑使用性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非人为节能而牺牲其他性能的要求。节能的核心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前提是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舒适度要求。
3.4 综合性原则
通过对建筑物能耗和节能特点的综合性分析,在方案阶段开始,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节能设计,而非实施单项节能措施或技术。
4 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措施及应用
4.1 科学安排设计前期的策划工作,节约建筑成本
为了更好地促进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建设进程,节约建筑成本,科学安排设计前期的策划工作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设计部门在设计前期应该实地考察建筑的具体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通过结合建筑群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建筑的地理布置以及结构模式,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来设计出更好的商业综合体建筑,更加科学地控制建筑成本。其次,设计部门应该综合考虑业主和开发商的利益,只有在他们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够在为业主提供完美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前提下降低建筑成本,维护开发商的利益。设计部门应该针对一些业主进行相关的评估调查,了解他们对于建筑的具体要求和期望,从商业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工作,在维持建筑群商业性特点的同时,体现节约这一绿色理念。。最后,有关部门可以在网上进行设计方案的公开招标,通过对他们的设计方案的研究或采纳,为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工作寻求更多更好的计策,这样对节约型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建设进程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只 有科学合理地安排设计前期的策划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成本。
4.2完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程序,体现绿色建筑理念
内部空间的设计工作也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体现节约型的绿色建筑理念,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完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程序。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面,要综合考虑内部设计上面的综合供暖设施、采光以及通风等问题。具体在采光方面,设计部门应该进行最佳的设计,根据建筑的具体地理位置来合理的安排建筑布局,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的灯光问题,降低灯光耗能,从而体现节约这一特点。最后,在通风方面,设计部门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情况,从而来设计出更好的建筑内部空间,这样就能够一定程度上使建筑拥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从而来体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只有完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程序,才能体现绿色建筑理念,促进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建设进程。
4.3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降低建筑耗费
针对目前很多商业综合体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状,设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完善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避免出现建筑耗费过多的情况。业主和开发商应该选择一些设计实力较强的专业设计团队来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节约意识,结合业主对商业综合体建筑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合理的设计建筑结构,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比如说,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建筑企业积极与业主进行交流和探讨,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整合设计工作的节约理念和业主的期望,来合理布置建筑结构,规范建筑的比例,这样才能够降低建成后业主对建筑不满意,而出现重新修建和改造的问题,降低了建筑成本。另外,设计部门应该与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团队进行积极的探讨和交流,以此来找出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改进。比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体育馆每平米的用钢量达到618千克/平米,而亚特老大奥运会赛场的用钢量仅为34千克/平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建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样让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损耗,加大了建筑的成本。因此,合理的设计建筑结构,能够为建设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绿色节能设计在商业建筑当中的实现与应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建筑节能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因素,合理设计,并严格接受审核,从而促进商业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17-01
1.引言
一般认为,将两种以上的功能凑在一起的建筑就可以被称为是商业综合体。怎样科学解读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进而正确的实施设计、施工,不仅需要建造师、设计师的辛苦耕耘,也需要规划部门切实积极参与。从规划入手,尽可能向长远发展看,才能把商业综合体设计得更宜居、更舒适。目前,很多地方出现的用密集建筑群构成的生活空间,绝不是商业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商业综合体一般在人流密度比较高和交通枢纽的地区会起到核心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多彩的空间。好的环境能够促使人随机性的活动,这种随机性的活动必然给商业空间带来商机。
2.问题的提出
商业综合体作为最普遍的综合体的实践形式,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然而,在中国仍然是方兴未艾的事物,从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困扰上来看,问题表现在:
2.1 交通规划不科学
困扰商业综合体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交通的问题。例如北京的地铁规划,规划中北京的地铁线路很多,现在还没有全部开通。东京与北京一样人口众多,但在东京一般步行15-20分钟,必然有一个地铁站。地铁规划在先,就会非常方便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地铁站还未来得及规划,商业综合体就已经建起,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每个建筑师在做好建筑创作的同时,都要尽可能地把想到的问题解决掉,并从规划着手,参与整体设计。
2.2 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耗费大
在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工作中,由于建筑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出现了建筑耗费过大,严重浪费财力及资源的现象。很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没有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导致一些建筑的结构材料出现了浪费过多的情况。比如说,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建筑企业积极与业主进行交流和探讨,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面积过大,不太符合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业态商业结构分布方面的占比也不太合理,因此,合理的设计建筑结构,能够为建设节约型商业综合体建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3 内部空间设计混乱,利用率不充分
为了实现商业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在规划中结合商业综合体的土地价值梯度分析来研究各个功能空间布局,不同类型的功能依据其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但是目前很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相对混乱,很多的建筑的布置都不够合理,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绿色建筑理念。为了实现商业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在规划中结合商业综合体的土地价值梯度分析来研究各个功能空间布局,不同类型的功能依据其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同时设计部门缺乏对这些设施改进的关注,使得商业综合体建筑并没有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没有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4 策划与设计上缺少与文化的结合
商业综合体设计应该换位思考,应该考虑城市设计,从城市角度思考定位和功能。有些商业综合体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甲方臆断设计而不考虑消费能力、以及前期策划设计失误的结果。在做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人性化设计与城市脉络的联系。英国的城市脉络比较紧凑,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周围的人紧密结合,就连商业中心的每个出口设计,都必须与街道对接。商业综合体的文化气质很重要,将公共商业建筑与文化相结合,更能促进商业综合体的发展。
3.解决思路与建议
3.1 注重对交通路径的规划设计
主要是:(1)水平交通组织上:商业综合体内平面中的商业动线将各个经营的主力店、次主力店、商铺、中庭趣味中心相互串接,形成楼层的主要水平交通线。每层商业面积较大的购物中心往往还需设置次动线,把每个商铺面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并且通过商业运营机构进行合理地业态组合设计,构成合理互补的大业态组合。同时,每个商业楼层会考虑后勤货运通道,能够满足各个主力店、次主力店、商铺的平时运货需要和商业垃圾与餐饮垃圾运出的需要。建筑的平面设计将在大业态组合平面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与商业运营团队交叉作业,形成合理、可行的商业平面布局。(2)竖向交通组织上:竖向交通分为三个部分:垂直客运、垂直货运、消防疏散。垂直客运一般采用电梯或自动扶梯来解决,电梯、自动扶梯在平面上成组分区合理布置。商业建筑中货物的竖向交通同样重要,在设计时,垂直货梯可采用集中布置或分散布置的形式。集中布置的货梯一般在卸货场旁设置,货物垂直运输迅捷,在楼层上需要较长的商业货运通道。商业建筑中的另一种竖向交通就是楼梯,它肩负着消防疏散的重任。我们在商业平面上布置消防疏散楼梯时,将疏散楼梯尽量靠外墙均匀布置,满足消防疏散距离以及疏散宽度的要求,同时使得楼梯间在底层直接对外,疏散快速,安全。
3.2 注重利用整合设计的思想进行建筑规划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建筑是一个公共、开放、充满多样性的城市要素,也是地区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建筑 综合体是将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会议等功能有机组合的建筑. 而随城市化进一步提高,一个或多个街区内多个建筑综合体组合的 城市综合体随之出现,可认为是建筑综合体发展的更高级阶段。经济环境是促进新生建筑诞生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丰富化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需求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催生了商业综合体的诞生。
3.3 注重内部开放空间设计上体现出以人为本
现代空间概念强调顾客流动空间与营业员工作空间的融合与渗透。内部空间的设计工作也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体现节约型的绿色建筑理念,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完善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程序。此外,商业综合体有化整为零的趋势,让人们在空间转换时的步行或休憩其中感受到愉悦,从而缓和其生活压力。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面,要综合考虑内部设计上面的综合供暖设施、采光以及通风等问题。
3.4 注重在建筑设计中对本地文化的表达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综合体素有“城中之城”之城,它基本上已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大型商业综合体适宜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发展,对于发展中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可根据其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进行规模的缩减,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侧重点地选择建筑功能。这种新型的商业建筑经营模式集购物、办公、娱乐、餐饮为一体,具有高效,多功能的特点。但是,由于其自身占据建筑面积大、人流密集等特点,使其建筑设计更为复杂。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的建筑设计分析师十分重要的。
一、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总平面整合设计
1、总平面设计要素
为实现商业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最大化,在规划设计时可依据商业综合体的土地价值梯度来合理布局其内部空间。其中,总平面设计是整个商业综合体内外衔接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商业综合体内外一体,紧密结合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到建筑内部布局,功能流线,甚至对城市周边交通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总平面的宏观布局上来看,它的设计主要关系到建筑、环境、交通、技术等四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和组织(见图1)。
图1整合的相关要素
2、总平面设计程序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整合设计应涵盖了各个子功能规模的合理布局,以及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而商业综合体建筑总图设计是在不断的修正与内外互动的调节过程中完成的,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2.1 研究规划设计条件。
建筑密度、容积率、限高、地面停车数量等都是与总平面布置密切相关的设计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后退城市道路距离,相邻地块或红线距离要求等。其中建筑密度是对建筑平面形状影响最大的指标,容积率和限高对建筑三维形态影响最大。
2.2 双方沟通协商,与开发商搭成共识。设计人员应主动了解开发商的招商规划、租售方式及分期实施等要求。
2.3 结合场地现状,综合设计车行的对外衔接口和车行流线组织。
2.4 根据集散空间需求量,预留集散空间。综合活动、视线等需求,对场地进行布置。
2.5 根据周边人流分布、来源、主要人流方向,确定基地的出入口、布置人行通道。
2.6 结合建筑子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基地交通、环境、建筑、技术的深化设计。反复推敲交通、场地、技术、建筑的不同组合模式,通过SWOT对比分析寻求最佳组合方式。
二、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总平面建筑布置
1、建筑平面的形态研究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平面形态的设计与建筑所处城市、街道、街区密不可分。 其平面由上部建筑和下部裙房共同构建而成的,依据上下两部分建筑在平面图上共同构成的形状,可将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平面形状分出点、线、面和混合状等四种形态。
2、建筑位置研究
2.1 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是商业综合体布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建筑的空间价值是随着层高而降低的,往往首层建筑的店面租赁费用是最高的,所以开发商总是试图将首层商业综合体以最大规模呈现,因此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首层面积是最大的。在满足城市控制线和覆盖率后,首层建筑基地中可供选择的位置不多,基本上呈现出满铺的状态。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平面布置要在满足城市规范要求下,最大程度上延长商业面。通过扩大商业展示面,来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以便获得利益最大化。在设计考虑增加商业展示面时,可通过外界面的凹凸、设置内街、引入内院等方式来实现,通过研究相同建筑覆盖率的裙房形式对比发现,设置内街增加周边商业展示面这种方式的效果最为明显。
2.2 周边交通及空间
商业人流和车流量在商业综合体中都比较大,而且在周期表现上也不甚明显。在裙房布置时设计人员要尽可能的靠近便利的交通,甚至于结合交通设计。商业综合体通常布置在人流大较大的街道,以此来吸引顾客。 多层商业综合体与室外活动场地关系紧密,对近人尺度的空间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布置时应注意与周边建筑一起组成适宜的外部活动空间,如围合的广场。
2.3 人流
在商业综合体设计时,潜在商业顾客四人流布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所以,商业建筑布置要尽可能使更多的人群通过建筑外部的广告、橱窗等展示面来诱导人群进入商场。商业综合体中所谓的人流主要为城市人流,同时也要兼顾对综合体其它功能的内部分群的吸引。因此,商业综合体布置需要考虑主要人流聚集地,人流方向、集散空间三个方面。
2.3.1 人流聚集地
人流集中点通常表现为车站口、十字路口、剧场、商业中心等有大量人流聚集的场所。人流在这些地方是以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在商场布置时,通常首先把超市、主力店和其它非商业功能空间远离这些聚集地中心,这样布置可使无关行人,或者前往主力店及其他功能空间的人流经过最长的展示面,从而最大程度上刺激偶发行为的发生。
2.3.2 人流方向
人流方向是影响布置的重要因素。在商业综合体布置时,通常会将主力店、超市和其它非商业功能空间放置在人流量较少的方向,促使人流经过展示面最大化。同时,会巧妙的利用设计调整人流走向,如采用花池减少人行道宽度等措施缩短人群与展示面的距离,增大诱发性。针对人流趋势不明显的街道,可以将主力店和其它非商业子功能布置于中间,便于诱发不同方向来的人流。
2.3.3 体闲空间
无论是室内的体闲空间还是室外的体闲空间都可以成为人流的滞留空间,这些空间容易混合多种人群,刺激多种行为,能使人群在基地滞留时间变长,商业裙房布置应多结合休闲空间设计,吸引人流。
三、动静态交通组织
1、车行交通与城市交通整合
商业综合体对周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车行交通进出与城市车流的交叉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基地车行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问题时,应首先对周边城市道路现状进行认知,从而确定基地与城市衔接可能性出入口方
式和位置。
通过研究发现应详细考虑下列因素(表2),不同的情况可能对接入口最终位置的设置产生较大的影响。
表2 商业综合体车行交通影响要素
2、车行交通与建筑整合
基地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可以分为单面临街、双面临街,三面临街,四面临街
四种。因此根据不同的基地临街情况,车行交通和建筑整合方式则不同,可分为
独立式,环道式、半环道式和辅道式。
3、步行交通与城市人行道整合
商业综合体基地的人流出入口设计首先应明确进入场地的人流数量、类型、位置、铁站口方向。基地人行出入口一般会考虑在人流集散点处设置,如公交车站、地主干道交叉口等附近。一般可采用入口广场的方式,如果人流量较大,也可考虑采用天桥、下穿道等方式分散人流。
由于商业综合体内部子功能众多,一般不止一个出入口。主要是根据业态的重要程度和不同类型人流方向来设置不同出入口的位置。首先根据规模和业态档次设定出入口数量,在再根据盈利价值的高低布置出入口位置。
4、步行交通与建筑整合
在商业环境中,步行交通往往要求连续性,以方便顾客随意游逛。由于商业综合体的交通复杂性,通常将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进行通盘考虑。一般情况下,人行交通和建筑的整合主要是利用入口广场和建筑高差来组织,通过研究总结,按照空间形式划分人行车行交通与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衔接方式,主要有平面交通体系和立体交通体系两种方式。
通常来讲,平面交通体系主要用于车流和人流的分别组织,即利用广场来组织多种人流车流进入建筑,广场可以起到了分散和聚集人流车流的作用。立体交通主要用于整体组织车流与人流的关系,即利用高差将车流与人流分开,避免相互交叉干扰。
随着商业综合体的规模逐渐增大,功能不断复杂,采用立体交通分流的建筑逐步增多,内部交通体系通常会与地下车库、地下交通枢纽、地铁等地下公共交通系统连接起来,同时又与地面层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地上地下完善的树形通道体系。多种体系在多个层面上构建了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成为了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较为复杂,其自身包含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各种设施,是现代城市的缩影。近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建筑越来越多。设计优良的城市综合体可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5)
Abstract: China's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cides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commercial complex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meet the modern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commercial complex building is introduc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ilding our country commercial complex, with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the problem of thinking, and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ercial complex; architecture design; pl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民众的生活水平随着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提高到了另外一个境界,房屋建筑的使用范围不再限制于单纯的居住用途,人们的对于建筑物的要求标准也由于自身审美标准和物质享受的提升而提升,人性关怀的注入成为了当下现代建筑的核心灵魂。纵观现代建筑整体环境而言,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内容格局的精心设计,都呈现出一派新生状态。“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就是在充分考虑到用户业主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务实的设计态度去分析思考建筑细节,进而使用户业主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实现现代建筑的设计目标。
商业综合体建筑则是将写字楼、住宅区域、会展中心或会议中心、购物中心及公园等城市生活功能空间中的三项或三项功能以上的建筑个体进行合理组合,进而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性建筑体,该建筑总体就被称之为商业综合体建筑。这种建筑模式能够使得城市的功能空间彼此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不同时段的多样化城市生活都能够通过商业综合体建筑加以适应,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调整。
商业综合体产生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问题
经济环境是促进新生建筑诞生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丰富化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需求的必然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催生了商业综合体的诞生。结合我国国情来看,人口的激增导致人口聚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紧张程度,作为该密集人口的核心区域,综合产物的就在这样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建筑综合化的完善,商业综合体建设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作为引领城市精神的标志建筑系统,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属于加速阶段,无论是发展成熟的省市大城还是正处于发展旺盛期的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项目都是这些城市积极投入的建设对象,就目前状况来看,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方面还是存在以下问题:1.建筑设计的整体性不够强,主要表现于设计的系统性能方面;2.业态的功能占比不当,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面积过大,不太符合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业态商业结构分布方面的占比也不太合理;3.针对项目交通的流线设计方面存在缺憾,特别在停车系统的设计方面,没有持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规划,整体太过于单一;4.商业综合体中大型的内部开放空间占比较少,因此对于顾客来说没有驻留的吸引力。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方案讨论
笔者结合自身的设计工作实践经验及近代商业综合体较为著名的设计案例的分析来看,该性质的建筑物应该将设计研究的重点放在科学实用的设计模式上,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进行规划研究,以便设计模式的长远发展。
3.1整合设计的合理规划
整合的概念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将一些零散的事物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系统与公共资源之间的科学共享协调,该设计核心就在于组合内容为设计的中心要素,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整体。就商业综合体的基本概念不难看出,该建筑的核心机制就是对各个功能空间进行高效、合理、科学并有机的合理设计。由于综合体所涉及的功能空间十分庞大,几乎涉及到了城市生活中所有的建筑基本功能,其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且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功能有:居住功能、办公功能、零售功能、酒店功能、娱乐功能、会议功能、休闲功能、公共设施以及停车场地及设施等等。而商业综合体就是通过整合各个功能的协同作用来进行设计的。再具体点说,协同作用就是对城市生活运作的组合规律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内在的关联性和组合可能性,依据这些理论内容来进行综合体设计规划,常见的关系组合有以下几种:
互补互助型:综合体子系统的空间通过各个区域的功能互补来构建完整的建筑主体;
竞争比较型:若某些个别的子系统在使用功能方面有些重复,又或者因为相似功能的系统区域在空间设计的时候被设置在同一区域,在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和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产生集聚化效应;
系列型:系列性的空间设计是最为常见的区域组合设计,该设计模式下的子系统在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互通性,经过相互转化从而达到组合效果;
主从型:子系统的组合以某一主题系统为主,设定中心子系统,其他子系统则以组合的作用性质辅助该子系统功能的实现。
以上子系统功能组合类型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设计模式,而在进行商业综合体的建筑施工时, 还是要结合当地城市或区域的民众生活规律和消费倾向来进行设计规划,采取某一种或多种设计模式组合来完成综合体的设计规划,将其建筑功能发挥至最佳状态。
3.2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设计
就我国目前一些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来看,建筑设计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了建筑体的中外部空间上,而综合体的内部空间远远不及中外部空间的丰富。通常情况下,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开放空间都是用来提供给商家开展促销活动或某些公共信息宣传活动以及消费者购物休息和行走的内部公共空间,像内广场、室内商业街、引导空间、边庭、中庭又或者是露天商业街等区域,都属于具有特色的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水平交通空间、节点式空间、线性街道空间以及垂直交通空间是常见的几种设计结构。针对内部空间开放设计而言,该空间的设计策略可总结为一下几点:
竖向高差的调整变化。在对综合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高差调整设置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广,内部空间地面标高的改变能够将空间改变的特点加以突出,并且可以在内部较大的空间中创造出二次空间,进而使得个空间的不同功能实施得到满足;
开敞和围合的变化。我国绝大多数商业综合体的内部空房空就都设置在顶界部分,因此其封闭程度只能够取决于建筑的侧界面的尺度和形式,或开敞或封闭,都要考虑到顶界处的各种限制;
对空间进行诱导性设计。商业建筑的特点和购物环境氛围的创造是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设计所要突出的重要内容,只有突出了其诱导性,才能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建设目标;
空间层次变化设计。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开放空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层次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或使用者眼中的空间画面不再单调,进而使得内部空间的景观产生远中近的变化层次感。绿化、隔断或高低差的空间设置都能够使空间的层次感得以凸显,从而达成步移景异的设计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商业综合体建筑性质概念的介绍入手,就现行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和标准作出了探讨,像城市机能的考虑、整合设计的合理规划以及内部空间的整理设计等等,一些关键设计问题的提出都在本文中有所涉及。笔者相信,通过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将会呈现出更为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振华. 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设计的新趋势[J]. 广东建材. 2010(07)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business district to appear in the completed community, become the contemporar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dispensable new accessory construction project. Because of its "new". So the current domestic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sector had yet to downtown community has a clear definition, lack of more system.
Keywords: commercial complex,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交通。环境等时代新问题。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成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最近几年来在各大城市先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商业综合体,这种新型的商业经营模式集办公、购物、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的特点。但由于其自身的建筑面积大、人员密度大、功能多等特点,使得其建筑设计的复杂度和难度加大。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建筑设计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1大型商业综合体概述
大型商业综合体一般都位于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区,原本就复杂的人流和物流状况,使得商业综合体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改善城市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城市形象等。同时由于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规模较大,其包含的功能类型多,并且不同的功能均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这也必然会给商业综合体在建筑设计方面增加难度。使得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十分复杂。总而言之,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需要综合地协调各个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商业综合体建成后能真正的实现其自身价值。
大型商业综合体是城市中集合了多种功能的群体建筑,一般建筑面积(不含地下)在25万平方米~100万平方米。目前的万达广场系列都属于此列。大型商业综合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部分:
(1)Shopping Mall:
其中有百货商场、精品店街、各主力店(比如运动100、KTV、酒楼、电影院等)、超市(位于地下层)。该部分建筑将大部分自持.室内(外)步行街区:一般2~3层,与Shopping Mall主入口连接,功能以特色餐饮、中小型主力店(100㎡~500㎡)、休闲性质商店为主。该部分建筑将大部分销售。
(2)办公建筑群:
甲级办公楼或SOHO类办公塔楼。该类建筑将为商业物业提供大量消费人群,同时办公销售可以平衡项目前期资金流。
(3)酒店建筑:
为办公建筑及周边配套的酒店建筑,一般设置商务酒店一栋、星级酒店一栋。
(4)住宅或公寓类建筑:
商业的繁华将极大提高周边居住建筑的价格,同时住宅销售可以平衡项目前期资金流。
2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要点
2.1商业人行流线组织要点: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一般都较为复杂,因为其自身包括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各种设施,常常又被称为“微型城市”。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时,设计师们不仅要解决好其复杂的功能问题,同时还需要设计出更为丰富且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商业建筑规划中最重要的是流线设计(组织),这包含:商业人行流线组织、各区域机动车流线组织、物流组织,以上又以商业人行流线组织最为专业和重要。商业人行流线组织设计要点如下:
第一位:唯一性,各商业区,商业主街(主流线)只能有一条。商业主街分支,表面看是增加了商业街长度,增多了临街店铺,实则是:让人群产生迷惑。90%的人群会走向较大的商业街,并且不会返回到支街。(可回忆自身逛街的经历)支街只能出现在目的性商业中(专业市场)。商业街入口处的分支是可以允许的,因为分支不会造成方向困惑。
第二位:入口标识性,各商业主入口必须分级。从主到次分别为:一级出入口:室内外步行街主出入口,形象最为突出,应把90%以上人群吸引入,这样各商业才能带活。二级出入口:大型主力店出入口,形象上比一级入口要次要许多。三级出入口:办公、商务酒店出入口,此类建筑到访人员目的性很强,无需强化出入口,注意出入口建筑标识即可。
2.2建筑立面具有标志性
商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尤其重要,它决定了商业及其周边所有物业的形象从而决定档次。商业建筑立面设计要注意的是:
(1)、建筑立面相对简洁,而具有质感,突出材料的高档性。复杂而色彩化的建筑立面风格已不再是世界和中国的主流设计风格。
(2)、必须进行专项的广告位和店招设计。
(3)、结合内部功能进行立面设计,有目的的开设采光窗。需注意:大型主力店及电影院等,是不可有采光立面的,因此,并不是越采光约越有利于商业。例如:百货商场,采光面会让消费者分心,并且不利于商品的重点式照明。
2.3不同功能建筑按各自设计参数设计
商业综合体内部功能较多,很多功能具有较为复杂的设计要求,平面设计中需充分考虑。以万达广场部分主力店设计要求为例:
2.3.1万千百货
建筑面积要求:25000~40000平方米。位于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单层建筑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但不超过10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层高不宜小于5.1米、净高不宜小于3米,首层层高不宜低于5.4米、净高不宜小于3.6米,二层以上层高不宜低于5.1米、净高不宜小于3.3米。
室内商业步行街的平面:(1)长度:步行街的长度以280~350米为宜。(2)柱网:一般以8.4×8.4米为宜。(3)步行街两侧店面之间的宽度:首层9~10米,二、三层15~17米.(4)“桥”及步行街走道的净宽:桥宜3.5米,走道宜3.5~4米,在中庭周围走道净宽可适当加宽至5~6米店铺:精品店基本单元进深宜8米~12米,个别店铺可加大。步行街各商铺不能有“门对门”式设计.
2.3.2沃尔玛
层高: 不小于5.4米,灯带下净高3.7米。由于有降板区,而主力店技术条件的提供往往滞后,在工期需要时,可先预留300厚覆土层高度和荷载取值而先期出图。卸货区:沃尔玛首层室外需设40英尺货柜车位一个,货柜车净高4.5米,地下设4辆小货车停车位,净高3米,卸货平台高1.2~1.3米,地下设仓储区。
2.3.3家乐福
家乐福一般15000平方米或以上。如设置在地下一层或地上二、三层,需在首层入口处提供1000~1500平方米的外租区;首层对大型货柜车无严格要求,只要地面满足4辆小货车停靠即可;不设抬起式卸货平台,宜考虑地下卸货,卸货通道及卸货区,净高宜达到3.6米。超市的生鲜区需要降板,降板高度300mm用于做水沟排水及冷库底板
2.4办公及住宅立面设计公建化
办公建筑及住宅(SOHO)平面按要求设计,但立面应和商业建筑匹配,必须显得公建化。建筑立面材料选取:北方建筑主要采取石材、各类玻璃材料,南方建筑主要采取金属(塑)板、石材、各类玻璃及一些新颖材料(比如孔板、拉索等)
3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思想创新
3.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综合体成本理念
项目建设开发、运营、拆迁成本的最优化,改变传统的核算理念,对建筑设计及其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我们转变观念,从长远的角度控制总体成本。建筑环保节能和绿色生态是现代城市开发的宗旨,减少臭氧与CO2排放,降低城市景观污染,有利于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2商业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的最佳匹配
商业规划与建筑设计概念设计需要同步,尔后根据招商结果和经营管理方案深化建筑设计方案。让不同业态在建筑空间合理分布,形成合理的客流动线与货流动线。商业规划与建筑设计初步方案的最佳匹配方法如下:
(1)初步的商业规划与概念设计结合
(2)概念设计与不同业态模拟经营分析结合
(3)招商摸底与建筑方案修正优化结合,深化业态方案
(4)商业规划的动线路与建筑设计初步方案结合
4小结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一般都较为复杂,因为其自身包括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各种设施,常常又被称为“微型城市”。对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城市综合体建筑将越来越多。设计优良的城市综合体对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一个好的建筑的出现,需要甲方、设计方、咨询方、施工方、政府规划部门等多方共同的协调和努力,缺一不可。作为设计师,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这个作品能为城市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他们喜欢的工作、生活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王滔,周闽.城市核心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J].四川建筑,
2010,30(1).
[2] 曾虹. 厦门光明大厦建筑设计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
2002,23(3).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商业综合体大部分都是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处在中心位置,交通环境非常便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大城市正在不断的开发建设中。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对于整个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特点
1.1 整体统一性
在城市综合体中,各个独特个体的建筑风格应该是相互协调统一的。比如,在建筑的材料、颜色上的统一等。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空间要相互的融合、呼应,使得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以及部分内部空间设计能够与城市空间产生一体化的效果。
1.2 功能复合性
在城市综合体的建筑群内各项功能之间能够相互的促进,形成一个互补、完整的生活空间。在城市综合体里面要有购物、办公、居住以及娱乐等功能,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所,有“城中城的感觉”;是功能完整的小城市,使得人们在城市综合体里生活可以实现城市生活的需求。
1.3 时空连贯性
大部分的城市综合体建筑规模比较大,会形成几个街区或者较大区域的连续。如果在区域范围内出现了隔断,很有可能会给建筑的整体设计带来阻碍,使得建筑整体效果受到影响。大部分的城市综合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城市综合体形成了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呈现出了向地上、地下以及地面空间发展的趋势。
1.4 交通立体化
由于城市综合体一般都是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具有优越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很好的地理位置,城市综合体内在很短的时间能就可以聚集大量的车流、人流。城市综合体可以运用立体化的交通模式,有效的缓解和避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出现大量的车流、人流及人车混杂现象。运用立体化的处理方法,不仅可以缓解交通量的问题,还可以给城市综合体创造更舒适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
2.以太古汇为例分析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要素
2.1合理的区位和场地环境
天河区是广州的核心商圈。太古汇邻近周边的商业综合体,为万菱汇,正佳广场,天河城广场,一直延伸至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等。周边的高层建筑,从独立单栋塔楼,发展为多塔楼的组合群体,经历了逐步的发展。依据政府的规划,天河区的发展目标为广州市新的商业中心枢纽。以广州东站为起点,发展一新的中轴线往南而下,经过天河体育中心,直达珠江新城。区内包括高层甲级办公楼,大型综合式商场,中密度住宅等,形成一自给自足,具备高品质生活的新城市中心。
高层办公楼的设计应遵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中所提出的各项规定,营造城市整体的和谐形象,单体建筑设计融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使单体建筑的形象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品质,且有利于提升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地位。
图1 项目区位
2.2 便捷的交通条件
很多外部的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成败。如一个项目的可达性好坏非常重要。所谓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它周围的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综合体的选址之地通常要有足够的客流和消费基础,如果可达性好,就占据了优势。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客流问题。太古汇商业建筑综合体项目地处座落于广州天河路,由办公楼(塔楼1,塔楼2)、酒店、文化中心及裙楼商业组成。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块的区域交通价值十分突出。
图2 效果图
2.3 适当的建设规模
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发展,不仅是地产问题,更是城市发展和经营的问题,城市综合体必须与城市经济、人口结构和消费能力等合理、配套发展,规模和体量可大可小,要掌握适当,切不能盲目扩大规模。本项目以商业为主导集酒店、办公、文娱、会展等功能为一体,项目定位为天河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区域的商圈旗舰、全功能、全天候的商业文化消费和服务中心,天河区的地标性建筑。建筑总使用面积约123000m2 。
图3规划平面图
2.4科学的业态配比
业态配比就是确定各业态在项目中所占比例及每一种业态中各品牌数量的多少。比如购物中心、百货、餐饮等占整个项目比例,餐饮经营者的数量等。科学的业态配比要对不同的业态进行有效的划分与组合,使其产生巨大的连动和需求外部效应。本项目属于城市中心区兴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项目用地周边已有较成熟的商业氛围,同时通过与其他重要城市的综合体项目作对比我们认为项目的用地规模已达到建设大型综合体的黄金规模和尺度,结合项目基地区位和周边环境特点,我们决定采用以商业为核心功能的开发模式即:设计中以商业作为开发重心,建筑面积约123000 m2,希望通过商业形成集群效应,以其他物业形式作为补充,并驾齐驱,共同发挥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5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城市商业综合体最终是为城市居民、消费者和旅游者服务的,无论建筑体的公共空间和内部空间,都是高度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在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绿化、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交通组织、环保、市政配套及安全等等方面都有硬性指标,而这些硬性的指标却是为“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城市综合体是体现城市文化形态的物质实体,商业、酒店、办公、会展和公寓等不同的物业形式集聚了不同的人流,各种人流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有独立的入口和停车场,不同功能在不同的时段形成互补分别发挥作用。
3.太古汇办公楼设计的细部特点
3.1办公楼的建筑平面,采用简洁实用的正方形平面,局部切角,建筑与地下室相连,靠近塔楼的地下室部分布置车库设备用房,战时人防与平时车库结合进行设计。由于采用了单纯的形体,平面柱网整齐简单,结构经济合理。近似方形的平面,柱跨及幕墙分隔满足租户分隔及美观,核心筒内设十字走道,提高平面交通效率。
3.2办公塔楼与周边建筑的距离,满足规划对日照间距的要求,幕墙使用低反射率的LOW-E中空玻璃,不会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办公楼的标准层把交通核心放置于中间,由十字型走道及环形通道连接办公空间,使得核心筒以外的办公空间可作任意划分,适用于大型公司的办公需求,提高了楼面面积利用率及间隔灵活性。地面使用架空地板系统,可适应办公区不同的间隔要求,日后装修无需打凿线槽,减少了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
标准层的核心筒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为容纳消防,垂直交通,卫生间和各种管道井的空间需求,尽量减少核心筒使用面积,提高使用效率。分区设置电梯,使得电梯使用更高效,更经济合理。核心筒公共走廊内统一考虑管井,并设检修门,便于日常维修。
3.3办公楼层的天花板采用统一规格的600×600金属吊顶,公共区采用石膏板造型吊顶,均为标准化生产的可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办公楼层高4200mm,净高2750mm,达到高级办公楼的标准。
在设计前期,办公楼2在功能上,21层以上也同时考虑了作为精品酒店的设计可能,营造弹性的设计发展空间。高层办公楼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向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并在建筑空间和形态构成等方面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性设计。
全封闭式的玻璃幕墙,固定的办公隔间,隔绝了楼内办公人员与室外环境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是传统高层办公楼的设计共性。本项目的办公楼设计,摆脱了那种封闭的,人工化的室内空间束缚,创造享受自然,缓解心理疲劳,轻松愉悦的良好氛围,生动地表述了高层办公建筑绿色概念。高效率办公空间构成和高质量办公环境,对高层办公建筑设计非常重要。
4.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地产的繁荣,会有更多的各种类型的城市综合体的建设项目,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必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应以积极而审慎的态度面对城市综合体的建设,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使城市商业空间的建设走向,生态、健康、融旧迎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得到了开发。所谓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就是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商业建筑,其涉及到办公、居住、旅店、展览等多种方面的功能。然而由于商业综合体在业态上的多功能性,多层次性、以及地域性和未来性,其建设设计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大于功能较单一的其他商业建筑,因此,为了保障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建筑质量,就要做好有关的设计。
1案例概况
某综合体建筑的功能组合是1栋17层的酒店和1栋19层的公寓,裙房1~5层包括商业、餐饮、KTV、电影城、电玩以及酒店会议中心等功能,地下一层为超市和电气设备房及锅炉房,地下二层为小汽车停车库。本案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01864.4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5256.8m2(计容积率),地下室建筑面积26607.6m2(不计容积率)。如:电影城、KTV、餐饮、地下超市等,如何很好地融合于整体设计,又怎样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方案设计确定设计理念后,后期设计如何将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组合并使之协调工作,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方案概念
在探讨后期的工作重点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方案的总体构想。江边最右侧的一组裙房接近三角形的建筑,另外两个以居住为主的地块是工程的一期和二期。面对江边的塔楼是19层公寓,面对城市广场的塔楼是17层酒店。商业的人行主入口位于大桥路和城市规划路的转角,进入主入口后,有一个三层高的入口小中庭,接着往左前方走,会到达五层高的商业主中庭。基地主要车流,塔楼部分的公寓和酒店功能相对单纯,是典型的公寓和经济型酒店的标准层平面,这里不作详细论述。主要分析一下裙房和地下室中,一些构成要素的综合考虑和设计过程。
3构成要素的设计原则——统筹兼顾中自成体系
构成要素指的是组成综合体建筑的各部分功能的总称。在该工程中,这些构成要素包括商业卖场、餐饮、电影城、KTV、电玩、酒店会议中心,地下超市、地下车库以及设备用房。这些要素既存在于综合体中,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又各自相对独立地运行和工作。基于构成要素的这些特点,一条适用于这些要素设计的大原则是——统筹兼顾中自成体系。统筹兼顾,指纵观大局,双管齐下,强调一种全局思想。自成体系,指不依靠外面的,本身内部就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光从字面看,这条原则会显得有些空洞。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设计过程来分析,就会变得具体而实用。
3.1地下超市的设计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地下超市的设计。方案设计确定地下超市入口位于一层平面面向广场侧,商业人行主入口的上部。地下一层平面界定了超市卖场,后勤和外区的范围。扩初设计在尊重方案思路的前提下,对超市内部的流线作了细化和微调。按照地下一层超市层高,画出12度自动人行道的真实长度,自然地在地下一层中心形成了一个超市外区大厅。再将超市的收银线调整成连续无中断的界面,划分出生鲜区和仓库区的范围。
前期设计都是在没有确定使用方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满足商业和消防规范为原则。施工图设计时,业主已经有确定的超市合作方。看了我们的设计后,提出了几点不同于方案和扩初原则的构想。第一,希望一层超市入口处有大厅;第二,卖场尽量方正规整,柱网尽量不变换方向以利于布置货架;第三,生鲜区应位于流线的尽端,扩大生鲜区和仓库区范围;第四,在公寓楼下部的地下一层不设置设备用房和超市后勤,尽可能扩大超市范围。矛盾的焦点在第一点,作为开发商一方,他们担心在一层设置了超市的门厅后,支离破碎的空间、凌乱堆放的手推车、还有地下超市和上部商业顾客群的不一致导致进出人流的混杂,会对商业的主入口中庭和购物环境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作为经营使用方的超市也摆出了充分的理由:第一,手推车可以安排专人管理。第二,商业和超市很大程度上可能“顾客共享”,如果在一层设计了地上地下都可以到达的大厅,很可能会是一种双赢的结果。第三,超市一层的大厅和商业在共同的营业时间内,可以开敞不作分隔,仅在商场关门后,拉下防火卷帘门以作分隔,这样既不会破坏中庭的空间效果,也可以方便管理。开发商一方基本认可超市的这几点理由,委托我们在保留原有方案特点的同时,尽量达到超市的要求。最终,我们设计的结果从一层下地下一层的超市入口扶梯没有换位置,而是换了方向,既解决了一层增加门厅的问题,又解决了地下一层超市内部流线的问题。迎刃而解的是超市提出的第二、三点修改构想,调整了柱网,流线和各部分比例面积之后的超市平面,既紧凑又实用。
3.2电影城的设计
(1)统筹考虑的问题
①出入口:共同营业的时间内影城和商业出入口可以合用。商场关门后,电影城的出入口与商业出入口隔开,独立对外。
②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消防的安全疏散方面,垂直交通与商业部分共用了疏散楼梯。在使用时要解决好管理的问题,比如:各影厅散场通道的人流只能出不能进。
③大型商业内局部疏散距离过大的解决办法:大型商业在每个防火分区的最远点,可能会有局部难以满足商业规范的疏散距离30m的要求,而这些部位平面中已经没有条件增加楼梯。在这些难以满足要求的局部位置,我们设置了商业往影城之间通往不同防火分区的疏散口,期待能够解决疏散距离超过30m的问题。建筑规范内并没有明确认同这种做法,也没有明确否认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常常会碰到或多或少这样的问题,只能以自己对规范的理解和变通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保持立面造型对空调机房接管方式的调整:沿大桥路侧3~5层立面上是大面积的广告位或中间有装饰线条的大片实墙。而3~4层平面的相关部位,每层均布置有2~3个空调机房或新风机房,每个机房要求有2~3m2对外开百叶的面积。但是在这些对主街立面有较大影响的部位开大面积百叶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和暖通专业人士商议后,在相应的空调机房和新风机房部位设置了足够面积的风井上屋面,屋面设置风机来解决这个问题。风井穿过影城平面时,影厅局部及疏散楼梯前室都作了相应调整。虽然风井上屋面,屋面设置风机从暖通的节能角度来说,是会增加能耗的,但从综合权衡角度来讲,此处立面是否设置百叶对建筑的整体形象有很大影响。我们还是选择了保持建筑立面的做法。
(2)自成体系的问题
自成体系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设备系统的独立设置和管理。除了一些共性的原则,这里想提一点对于影城比较特殊的问题。在综合体建筑中,最复杂的设备系统是通风空调系统。而在通风空调系统中,最复杂的又是影城的设计。影城部分很有可能采用与其他部分不同的空调体系。在我们的案例中,商业和地下超市是锅炉房+制冷机房的体系,而影城采用了风冷热泵的体系。另外,对于电影城,开发商提出了一个“能源共享”的概念。即在相同的营业时间内,影城和商业采用相同的空调系统,大家在平等的原则下共同享有能源和分摊能源费用。只在影城单独的运营时间内,才采用自己独立的风冷热泵系统。这种做法还没有电影城在所有时间都使用自己独立的系统经济,因为满足独立时段的空调要求就可以满足其他时段的,如果在和商业相同的营业时间内也要考虑影城的空调,实际上是增加了总的空调负荷。但是开发商在本案例中有这个特殊的要求,他们也有自己充分的理由。
所以我们所说的自成体系只是一个大的原则,具体到每个案例都会有自己的特征和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时充分了解业主的需求,并及时与设备专业配合,以期合理完善地解决问题。
3.3餐饮区的设计
本案的餐饮区主要布置在裙房的沿江一侧和靠近大桥的转角。餐饮属于商业的一部分,它和卖场是可以布置在一个防火分区内的。餐饮区内部的分隔布局要根据招商情况确定,我们的图纸上设有餐饮的区域,但目前尚未招商,很多使用要求并未明确的条件,设计首先控制了以下几点:第一,分三处设置了集中烟道,烟道有条件上主楼屋面的就上主楼屋面,没条件就上裙房屋面;第二,空调系统相对独立于商场的大系统中,局部采用便于控制和利于分隔的风机盘管系统;第三,为餐饮区后期给排水的改造预留条件。餐饮区分隔后,必然每家会设置自己的给排水点。我们在餐饮区对应的一层平面处,地下室顶板做了降板600~800的覆土处理,在覆土层可以实现新增排水管的接出。从餐饮区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统筹兼顾和自成体系也不是完全分开的。他们经常同时存在于设计的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4 KTV的设计
四层平面沿道路一侧是本案的KTV区。因为和商业的营业时间不同,业态不同,KTV区要单独招商,单独管理。设计中要注意的第一点是KTV部分要设置单独的防火分区,第二点是KTV区也涉及到招商后重新布置和改造的问题。改造后的布局不能影响到疏散通道;另外考虑到卫生间的排水,有可能是集中式的,也有可能在单间内分散设置,我们还是采取了地下室顶板局部降板覆土的灵活处理方式。
4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交通问题和城市人口对高品质商业配套设施的需要,都要求商业建筑具备高效率、多功能的综合性,在这一背景下,集购物、酒店、办公、会所、公寓和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为了保障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能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就要做好有关方面的设计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9)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面建筑由一栋19层的商业办公综合楼(6~19层主楼为甲级写字楼,1~5层裙楼为商业) 和一栋独立的22层公寓式办公楼组成。地下共3层,地下1层大部为商业用房,局部为设备用房、自行车库、货物装卸区,地下2层和3层为汽车库、自行车库和设备用房。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57947m2,其中办公约30000m2,公寓式办公约20000m2,商业约50000m2,其他为车库、设备等附属用房。
二、商业部分业态划分、布置以及面积比例
综合体中的商业部分是整个项目的重心。商业综合体中的业态庞杂,找准市场定位并定出各种业态的比例和分布方式需要高度的前瞻性。本工程设计方案阶段商业业态定位见表1。
综合体商业业态布置的一般原则是: 面积需求小、租金水平高的业态布置在低楼层; 面积需求大、租金水平低的业态布置在高楼层;购物随机性高、选择时间短的业态布置在低楼层;购物目的性高、选择时间长的业态布置在中高楼层;消费频率高的简餐、食品类布置在地下室;正餐、休闲娱乐类布置在中高楼层相对独立区域;目标客流相近的业态可以布置在一起;超市、建材家居店等进出货量大或货物尺寸大的,需要接近卸货区。不同业态在按区域划分的同时也可一定程度混合,比如餐饮有调节人流的作用,特色的风味小食、甜品等可分散布置,步行街的端部、屋顶平台或下沉广场等开放空间周围也适合布置餐饮业态。
三、营业厅平面布局
商业平面总体布局常见分“大中庭”或“步行街”模式,又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大型商业建筑的营业厅布局应注意如下设计要点:应尽可能让每一家店铺都有朝向中庭或主要步行街的门面,防止出现“死铺”。中庭宜长,但不宜过宽,中庭长可以多布置面向中庭的店面,而过宽反而导致看不清对面店铺,也浪费空间,一般短边开口十余米即可,再小些也可以。中庭宜避免直行走道太长,否则顾客可能产生懒得走到另外一端的念头。
考虑到人流通畅度以及距离橱窗的视角感受,一边为中庭的通道宽度宜取4 m左右,两侧都是店铺的通道宽度则宜取7~8m。中庭内要有连接两翼的天桥,既方便人行走,又可丰富内景。
中庭内的自动扶梯上下不一定都对齐,可有意进行一些错位,这样能产生比较丰富的动感效果,同时使得扶梯上的人流视线可扩散,看到更多的店面。面向中庭的观光电梯也能创造活力效果。扶梯、电梯宜错开布置。因底层店铺价值比较高,沿中庭的1层店铺可扩大至2层走道下方,但应注意解决好防火卷帘和水电设备安装问题。普通店铺开间一般取一跨(8~10m),进深一到两跨(8~17m) 。
四、交通流线
场地的总体流线布置非常重要。商业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招徕性,交通设计应照顾不同方向的顾客的便捷到来,同时还要尽量做到人车流不交叉、办公商业出入不冲突,且办公主入口要有车行道通达。由于商业建筑室外行人比较多,地下车位多又导致地库坡道出口多,要做到各股流线通达且又少干扰是很不容易的。地下车库室内交通也是颇有讲究,主车道应明显,停车位区域要易于辨识(可采用不同色彩醒目涂装) 。本工程因为追求商业平面变化,柱网非常不规整,导致地下车道比较曲折,很多人抱怨在地下室里晕头转向,应该在一个整齐的柱网基础上调整局部柱位满足上部建筑需要(甚至可以考虑柱转换),这样地下室才能通畅。另外,应重视地下车库到地上营业厅的垂直交通,电梯应位于地下室醒目位置,有条件的设自动扶梯下地下室。本工程有2组各2台商业客梯下到地下3层,同时有一台自动扶梯下到地下2层。
五、影院及超市
商业中心必须要有吸引人气的主力店(一般为超市或百货) ,影院也是带来顾客的重要业态,此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占据面积大、对土建具体要求多。电影院线公司对影厅的个数、大小、候场面积、小卖部、厕所等有基本的要求;超市连锁公司也同样,对营业厅面积、辅助用房、层高、电梯扶梯、荷载、入口门面以至广告位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其基本要求,则很难招租。
六、商业层高
大型商业建筑的室内净高以3600~3700mm为宜,加上结构需要的高度和设备、装修所需高度,一般而言,层高不应小于5m。另外因为商业建筑的消防疏散宽度计算值很大,所以商业建筑经常采用剪刀楼梯的形式,由于商店建筑的楼梯踏步高度不能超过160 mm,而一跑楼梯的步数按规范不能大于18级,因此可计算出采用两跑剪刀楼梯的形式,最大层高不宜超过5760mm;另外因为梯段净高不宜低于2200mm,所以层高低于5000mm时楼梯会因半层高太矮而碰头。
七、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对大型商业中心的意义十分重大。下沉广场在解决通风、采光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更大的优点是在消防疏散上,由于地下商业的疏散宽度规范要求比地面高,而规范对于下沉广场通往室外地坪的楼梯要求是“应不小于进入该下沉广场计算总宽度30%且不小于任一防火分区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利用好这条规范,把下沉广场设计成多个防火分区进入疏散,可以节省相当数量的楼梯。另外面向下沉广场的店铺有对外的独立门面,可获得价值的提升,广场本身还可作为活动场所。故采用下沉广场是一举多得的设计。
八、消防设计
消防设计是商业建筑设计的难点。解决疏散问题一定要选用合理的平面布局。商业中心的平面布局宜为走廊在里圈靠中庭,楼梯在外圈靠外墙,这样楼梯不会占据沿中庭走廊的商铺面,在底层又便于直通室外。由于规范有疏散距离的限制,所以商业建筑不宜设计成长宽都很大的平面,否则会导致疏散距离难以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窄而长的布局就非常有利于消防疏散的组织。另外应合理利用好规范允许的手段,如采用剪刀楼梯以减少楼梯数量,借用相邻防火分区进行疏散以平衡不均匀布置的楼梯,设置部分库房以减少疏散总宽度,采用室外天桥或下沉庭院等,尽量压缩辅助面积,增加利用率。
九、结束语
通过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涉及到对诸多影响因素的掌控,有关设计人员应该从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客观需求出发,研究出最为符合实际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篇(10)
Abstract: commercial complex is a new type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form, is worth the careful study. Design is the bibcock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ject to play a decisive ro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baoding xiangjiang good commercial square heaven and earth of project exampl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as the key role,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art and commercial value on the basis of mutual benefi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COMMERCIAL BUILDINGS; Commer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逐渐兴起,展现出新的城市意象,以下用实例探讨建筑设计对商业综合体价值的提升。
一、建筑设计与商业综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建筑的功能逐渐增加,服务类型呈现多元化,出现了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健身、住宿于一身的商业综合体。
商业综合体作为新的商业模式包含多种功能,具有更大的体量,更复杂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吸引大量人流,承担多种城市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突出影响。
二、探索实践——保定香江好天地商业广场建筑设计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朝阳南大街与百花路交口,由A、B两座组成。A座是始建于1993年的一个烂尾工程,只完成了结构主体,B座为新建。项目基地面积1.64公顷;总建筑面积近5 万㎡;A座1.6万㎡,地下1层地上6层;B座3.4万㎡,地下1层地上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图01)
(二)项目背景因素
河北省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风貌、改善城市环境和开发建设新区, 是其城市发展建设的主题。
项目所临的朝阳大街是保定市最主要的迎宾干道和南北交通主干道,其两侧集中了政府机关、商业网点、金融机构和文化娱乐设施,是保定市新区规划的关键部分。
为了保证商业设施的长远效益,减少社会矛盾发生,国家相继出台了法规,禁止分割出售没有直接对外出入口的室内商铺。然而,如何尽可能增加可售、宜售面积,支持开发企业的资金回笼,是摆在建筑设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设计特点
1.A、B两座的关系和功能分区
以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为导向,结合客观条件将A座的首、二层定位为大卖场,四、五、六层为快捷酒店,三层一部分辟为酒店配套的餐饮,另一部分作为内部办公。B座与A座贴建,便于相互连通,以产生商业连动效应,其首层、二层和1/3地下层是步行商业街区,三、四层是大卖场,五层为酒店式公寓和写字间,2/3地下层为人防空间平时作为车库。
2. 产权单位分隔与组合设计
国家的规定是有道理的,然而如何能尽量多分隔出产权单位并保证其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于是开放式步行街铺的设计就产生了。
首先,综合考虑空间条件和经济性,将柱网设计为7.8m×7.8m,每个柱网可分割成2个开间3.9 m进深7.8m的产权单位,满足一般购物的基本尺度,这个面积所对应的房价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销售。同时,最小产权单位的组合能够满足不同业态和商户的经营需求,有利于商业广场的招商工作。
其次,首层临外街的商铺对顾客的吸引力大、价值高,受到经济实力强的客户青睐,同时由于建筑特性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外立面要保持整体性不宜设置连廊,所以把临外街的一层与二层相应的基本单位组合成一个产权单位,设计室内楼梯保证基本的垂直交通,便于客户批量购买或承租并自行改造使用。
3.建筑层高设计
A座首层层高为5.2m,因为考虑到B座首层多为小店铺,层高设计为4.8米。A、B两座之间虽然各层有小幅高差,但商铺空间之间的贯通可以通过室内设计手段处理。为使地下层得以贯通,B座地下层层高与A座保持一致能在净高上满足双层机械车位的要求。
4.交通流线与空间设计
(1)垂直交通设计
为了提升首层以上和地下层的价值,提高均好性,提出“三首层”的设计理念,在步行街区东西两个入口设计了醒目的自动扶梯,将客流直接、快捷输送至二层和地下商场。西入口通过退台设计手法,自动扶梯可直达三层。同时,东西各设计了一组观光电梯,西侧一组连接地下车库至5层酒店公寓空中大堂,乘车的顾客可以由地下车库直抵酒店公寓。东侧的电梯只到四层,为购物的顾客使用,便于物业区别管理。
(2)水平交通设计
首层步行街设计,注意走道的角落和端头的处理及空间尺度收放,空间活泼有趣,避免购物的单调乏味,同时边角空间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二层商铺以回马廊组织水平交通,形成空间变化丰富的廊道体系。卸货区设计在场地环形车道北侧,与客流互不干扰。
(3)共享空间的设计
在步行内街,设计了三个透天的共享空间,阳光随着时间推移形成流动的光影,烘托和渲染休闲氛围,并且设置景观植物、小品、休息座椅,供顾客休息和约会,形成人流聚集点向外辐射,控制环境的节奏感。此处在三、四层设置落地玻璃,使得视线通透,提升购物环境品质。
在朝阳大街一侧的主入口广场,设计了面积达300㎡的下沉广场,既是地下商场的入口也可作休闲庭院,地下、地上融为一体,在空间层次上富于变化,增添了趣味性,大幅提升了地下商场的价值。
(4)室外平台系统设计
为了扩大A座首层商业价值,向东侧加建了两层建筑,二层顶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室外活动平台,利用 A、B座贴建之便可将平台系统相连。B座的五层是由连廊连接的三个相对独立体块组成,其余四层顶也形成了一个大平台系统。
在B座西侧水晶造型处的屋顶平台,视野开阔,观景效果极佳,自5层酒店公寓空中大堂登上平台可领略CBD区的城市风光。平台系统的设计为商业物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经营空间,为今后预留了更多发展条件。
2、以设计控制成本
设计中就项目的经济性做了充分的分析,结合招商、销售的市场容量、远期发展、工程造价、市政配套等测算,最终将容积率控制在2.3以内(规划上限可达2.7),适当增加建筑密度,把建筑高度控制在24m以下,避免适用高层建筑防火规范,节约工程投资成本。在保证疏散的前提下,B座与A座贴建,尽可能的增大首层的建筑面积,提升商业价值。
3.建筑造型和立面设计
项目南邻即将实施的市重点工程——保定火车站改扩建,这一区域将成为保定火车站的新站前主广场和城市中央商务区。规划要求建筑立面同时展现古城风貌与现代城市气息。经过反复推敲,在造型设计上以简洁的大体块为主,结合一些色彩的呼应与变化。
立面材料上以铝板、玻璃、实墙为主要构成元素,注意广告位置和谐。选择象征古城墙的暖灰色涂料体现古城意象,红、黄、棕等色块构成的色彩斑斓的幕墙烘托商业氛围,以建筑体块穿插避免呆板,既体现了古城的稳重大气,又具有现代商业建筑的视觉冲击。
总结
略有删减,原文发表于《建筑遗产》2019年第2期(总第14期),请勿转载。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郊区的金贝尔美术馆是建筑师路易斯 · 康去世前两年完成的建筑作品,其设计始于 1966 年,建成于 1972 年,被看作康建筑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建筑遗产(图 1,图 2)。在完成耶鲁大学美术馆后,康再一次获得了在美术馆建筑中讨论秩序与自由的机会。金贝尔美术馆重复使用的屋顶单元被视为结构与空间的完美统一,也是其最重要的视觉特征。在设计初稿中,康就已将结构、设备和采光进行了整合,并演化为我们常说的“拱顶”。无论是不承重的墙体,还是头顶的采光缝,都让这一“拱顶”显得与人们熟知的承重体系不一样。而由四根柱子支撑起的拱形屋顶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自何种动机,结构与形式结合的创造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如何产生和演进的,这些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回归文本来寻找答案。 图1 金贝尔美术馆鸟瞰照片(图片来源: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 19 世纪和 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49 页)图2 金贝尔美术馆结构跨度示意(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原图由张婷摄影)1 对于“拱顶”的认知在 肯 尼 思 · 弗 兰 姆 普 敦(Kenneth Frampton)的《建构文化研究——论 19 世纪和 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后文简称《建构》)一书中,对康的建构思想有整章的论述。其中在对金贝尔美术馆建构问题的探讨中,弗兰姆普图3 古罗马拱顶建造技术(图片来源: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 : 19 世纪末叶以前》第 3 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第 103 页,图 7-4)敦认为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由一系列筒形拱顶(barrel vault)组成,但结构的特殊性又造成它不完全是拱顶结构,只能被称作为准拱顶(pseudo-vault),换言之就是特殊的拱顶结构[1]241 。对于拱这种结构形态,我们非常容易联想到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古罗马人最初应用筒形拱来覆盖连续的空间,后期为了突破承重墙的限制以达到建筑内部空间的解放,又发展了十字拱技术(图 3)。而筒拱(barrel vault =cylindrical vault)则是拱顶结构最简单的形式,它实际是由一系列并排放置的拱形成筒状的屋顶形式,因此,与拱平行的两侧墙具有承重作用。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结构形态虽然在视觉上与古罗马的筒拱有一定相似性,但不同的是,它并没有传统筒拱必需的用以抵抗侧推力的承重墙,并且在屋顶上设置了采光口,这些都无疑有悖于人们印象中经典筒拱结构的逻辑(图 4,图 5)。围绕这一点,弗兰姆普敦在《建构》中也提到了相关争议:“在建构技术方面,世人对金贝尔美术馆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其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单体尺寸为 104 ft×23 ft① 的‘假’拱顶(‘false’vaults)及其性质的问题上面。在这方面,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设计令人想起法兰西人在追求希腊—哥特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的矛盾。” [1]245 图4a 4b 金贝尔美术馆屋顶与两侧墙脱开的形式表现(图片来源:张婷摄影)图5 筒拱筒壳受力流向对比(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在描述争议的焦点时,弗兰姆普敦用了“‘假’拱顶”这样一个词,似乎意在说明世人的争议集中在屋顶的建构形态与技术是否忠于“拱顶”的结构意图。在国内也有学者从是否忠实于“拱顶”结构出发的角度,来剖析金贝尔美术馆屋顶的建构思想[2] 。遗憾的是,这类论文未清晰还原设计过程,只是通过模糊的结构分析,猜测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结构不属于任何一种经典的力学结构体系,并认为这个“‘假’拱顶”违背外观反映建造的统一逻辑,默认康在设计过程中先确立形式目标,再由结构师计算设计结构的做法。也有学者阐述了金贝尔美术馆的这种“拱顶”结构的非理性,从而认为康并不在意自己是否是一个结构理性主义者 。② [3]
然而,金贝尔美术馆结构形式的产生真的如此线性吗?其结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受力体系?结构设计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整合进入的?金贝尔美术馆在设计过程中曾参考《建筑中的面型结构:结构与形式》(Surface Structures i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Form)一书,建筑师最终选择了一种名为“筒壳”的结构形式。虽然,筒拱(cylindrical vault)与筒壳(cylindrical shell)从结构外形上看十分相似,但受力方式上却有本质的不同,如图 5 所示:筒拱结构可以被看作是平面拱的集合,具有与拱相同的力学特点,拱脚会产生侧推力,由与拱平行的两道承重墙来抵挡拱脚所产生的侧推力,因此筒拱结构可以被看作一种平面结构;而筒壳结构是作为一种双向受力的空间结构存在的,它由壳体、边梁、横隔板三个部分组成。壳体主要承受曲面内的轴向力和顺剪力作用,所以筒壳结构在横向上可以看作拱的受力,而在纵向上则类似于梁的受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筒拱与筒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构,不可混淆为一个概念。而将两者混淆的错误认知在国内并不少见,在一些已发表的论文和日常交流中常有将金贝尔美术馆的结构简单理解为拱的情况。作者认为,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二:一是建筑师对于结构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二是在解读中常常过于急切地将建筑的某个品质拉到极高的地位,例如“光”,以及可以联系到古典与纪念性的“拱顶”,从而造成一叶障目的现象。1.1 结构的选型——筒壳金贝尔美术馆采用的筒壳具有怎样的特征?与经典的筒壳结构存在怎样的关系?若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到筒壳结构的概念。如前文所述,经典的筒壳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壳体、边梁和横隔板(图6)。筒壳结构在横向上以拱的形式承荷和传力,在曲面内产生横向压力,在纵向上以纵梁的形式把荷载传递给横隔板,因此筒壳结构是横向拱和纵向梁共同作用的空间结构。壳板内主要为薄膜内力,边梁是壳板的边框,与壳板整体受力,一般边梁主要承受纵向拉力。筒形薄壳结构端部的横隔板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承受壳板传来的、类似梁作用的剪力,再最终把力传给柱;其二是抵抗壳板由于类似拱的作用而发生的水平展开趋势,横隔板中的横向加筋约束有效地防止了横截面的压扁。根据波长和跨度比的不同,筒壳结构的受力状态有很大的区别。按照金贝尔美术馆筒壳结构23 ft(约 7 m)的波长、104 ft(约 31.7 m)的跨度,其尺寸达到了长壳的标准。由于筒壳跨度较大,横向拱的作用力相对变小,此时的长筒壳可近似等同于梁的作用[4]105 。图6 经典筒壳结构形式构件分析(图片来源:同图 5)6a. 经典筒壳结构形式构件;6b. 经典筒壳结构形式构件(横隔板位采用端肋和拉杆形式)1.2 三处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对比金贝尔美术馆的结构与教科书式的经典长筒壳结构,会发现仍有三个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图 7,图 8),分别是:其一,对壳板的特殊处理。金贝尔美术馆的壳板是一种预应力壳体(prestressed shells),壳体下半部分在两边分别设置了三根后张拉钢筋。其二,金贝尔美术馆的壳体顶部为了光线的进入做了宽 0.76 m、长 30.48 m 的开口。其三,金贝尔美术馆壳体两端的拱形横隔加劲板并没有设置横向约束杆件。图7 金贝尔美术馆筒壳结构形式构件分析(图片来源:同图 5)图8 金贝尔美术馆结构元素轴测图(图片来源: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 19世纪和 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47 页 ,图 7-44)图9 金贝尔美术馆剖面图中的屋顶横撑细部(图片来源:Luca Bellinelli 编, Louis I. Kahn: The Constructionof the Kimbell Art Museum ,1999 年版,第 143 页)为何会有这三处不同,它们分别带来了哪些优点和难点?第一,关于壳体内的后张拉钢筋,当筒壳结构的跨度超过 24 m 时,可能因结构自重产生过大的挠度,从而使结构变得不稳定。如果对壳体施加预应力来平衡其自重,则挠度大小可以得到控制,使大跨度不再成为问题[5] 。金贝尔美术馆为了达到 104 ft (约31.7 m)的跨度,其预应力混凝土壳体正是通过张拉钢索来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从而使得两种材料实现配合减少了大跨度产生的结构挠度,即通过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提升了筒壳的性能(图 10,图 13)。第二,壳体顶部的采光开口处理。关于这一点,可以在相关的结构书籍 ① 上了解到:“不论长短壳,都可以在壳顶开纵向天窗。由于筒壳是整体受力的,开设在筒壳上的天窗洞口或天窗带会直接影响壳体的受力性能,因此洞口开设有较严格的规定。由于筒壳的壳体中央受力最小,故洞口宜在壳顶沿纵向布置。洞口的宽度,对于长壳,不宜超过波长的 1/4, 纵向长度不受限制,但孔洞的四边必须加边框,沿纵向还须每隔 2 ~ 3 m 设置横撑。” [6](图11,图 12)图10 预应力壳体后张拉筋分布图(图片来源:Komendant.August E., 18 Years with Architect Louis I.Kahn ,Aloray, 1975 年版,第 123 页,图 12)10a. 壳体侧面 10b. 壳体顶面 10c. 壳体两个部图11 带有天窗孔的壳体图示(图片来源:叶献国主编《建筑结构选型概论》第 2 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 198 页,图 17-26)图12 圆筒壳的开洞处理(图片来源:同图 11,第 199 页,图 17-28)图13 壳体端肋的后张拉筋补丁(图片来源:张婷摄影)根据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平面和剖面可以发现,壳体顶部的开洞处理正是严格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设计的,完全符合壳体结构的受力逻辑(图 8,图 9)。第三,筒壳两端的拱形横隔加劲构件。弗雷德 · 安吉勒(Fred Angerer)在《建筑中的面型结构:结构与形式》一书中写到:“在这种情况下,拱形顶的外壳会将屋面整个荷载传递到边缘构件。为了避免这种不利条件 , 它的横截面形式必须高起来平衡这种侧推力。如果想完全避免这种端头的侧推力,那么端头截面的末尾切线必须是垂直的。半圆,椭圆和摆线这几种曲线形式能够达到这种条件。” [7]44也就是说,半圆形、椭圆形及摆线形 ②这三种形状的截面都可以让壳体把力垂直传递给柱子而不产生侧推力,因此就不需要横向的约束构件(图 14,图 15)。最终,金贝尔美术馆呈现的摆线形拱顶结构,端头仅有一个拱形的约束构件(图 16,图 17)。图14 筒拱与筒壳力学性能的区别以及三种曲线(图片来源:ANGERER Fred, Surface Structures in Building:Structure and Form ,Alec Tiranti,1961年版,第42-43页)图15 三种末端切线垂直的曲线(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图16 筒壳结构中的传力图解(图片来源:Luca Bellinelli 编,Louis I. Kah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mbell ArtMuseum ,1999 年版,第 110 页)图17 筒金贝尔美术馆立面(图片来源:张婷摄影)通过以上解释,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贝尔美术馆的筒壳结构为了满足平面的大跨度、剖面的空间尺度和光线进入的需求以及几何曲线形式的完美,做了多种构造处理和几何选型。筒壳结构在当时无疑为设计概念的落地带来了生机,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参与工程的弗兰克 · H · 谢伍德(Frank H. Sherwood)在评价结构师奥古斯特 · 科门丹特(August Komendant)时称:“摆线拱的设计在当时世界上可能是唯一的。” [8] “假拱”的说法仅存在于后人的解读中。金贝尔美术馆合理的结构形式满足了对于功能的需求,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配合造型的建筑项目。通过结构的线索去还原设计的过程,会发现对结构的探讨与摸索在设计的三个重要阶段中,时隐时现地出现在工作进程中。 2 设计中的三个阶段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初稿中的折板天花又一次出现在金贝尔美术馆最初的草图中,在剖面结构上可以很直接地看到康对于这一经验的再次运用(图 18)。《路易斯·康:建造艺术,建造科学》(Louis I.Kahn: Building Art, Building Science) [9] 一书曾提到,金贝尔美术馆在最初提出设计概念时并没有结构师参与,如同任何一个设计项目的开始,康按照自己对屋顶结构受力方式的理解绘制了第一稿具有标准柱网(墙体)的平面,他最初将这些屋顶单元阐释为横跨开间方向的一个个短向受力的拱顶,而不是后来长向的“筒壳”梁。此时的设计概念可以总结为建立具有丰富空间的平面和有强烈秩序感的覆盖单元体的关系,以及单元体剖面对光线和设备的整合,它们是设计师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议题(图 19,图 22,图 23)。图18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结构草图(图片来源:LESLIE Thomas, Louis I. Kahn: Building Art, Building Science ,George Braziller,2005 年版,第 140 页)图19 第一阶段设计稿的折板顶模型(图片来源:LESLIE Thomas, Louis I. Kahn: Building Art, Building Science ,George Braziller,2005 年版,第 185 页)图20 第二阶段设计稿“H”型平面模型(图片来源:SPECK Lawrence, Architecture is a Team Sport ,载于 A+U(Kimbell Art Museum—Drawing Collection) ,2015 年第 7 期,第 18 页)图21 第三阶段设计稿的“C”型平面模型(非最终稿)(图片来源:Luca Bellinelli 编, Louis I. Kah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mbell Art Museum ,1999 年版,第 33 页)图22 第一阶段设计稿草图剖面(图片来源:同图 19,第 184 页)图23 三个重要设计阶段的平面——第一阶段设计稿的折板顶平面,第二阶段设计稿的“H”型平面,第三阶段设计稿的“C”型平面(图片来源:同图 19,第 196 页)在 1967 年 3 月第一稿方案完成后,总的策略得到了业主认可,但因为建筑剖面高度过大,不符合业主对博物馆亲和感的想象而被要求修改。因此康从 1967 年 3 月到 9 月之间都在根据业主的尺度需求改动屋顶的形式并调整剖面高度,从折线屋顶到半圆形屋顶再到压扁的曲线屋顶,最终满足了业主对亲和感的要求,只是曲线不够优美,需要进一步优化。此时尺度相较于结构成为了更重要的形式调整因素。此后,设计似乎在调整“不够优美的曲线”中陷入了僵局,这时康的助手马歇尔 ·迈尔斯(Marshall Meyers)读到了弗雷德 ·安吉勒的《建筑中的面型结构:结构与形式》一书。书中提到了半圆形、椭圆形和摆线形的几何形式,在此项目中,摆线形不仅具有几何上的美感,而且,相较于椭圆形屋顶,摆线形屋顶更容易与墙体形成平顺的交接。更重要的是,该书正好在同一页分析了筒拱与筒壳的力学性能[7]42 ,两种结构与跨度关系的区别让康与助手们逆转了他们一开始对于屋顶结构跨度方向的设计。此时结构师开始介入项目并扮演了重要角色,奥古斯特提出了筒壳结构的选型方案,为设计初始阶段的概念落地提供了可能性。筒壳结构长跨方向类似梁的特点相较于筒拱结构提升了平面的自由度。基于初始的平面意向,康根据结构进行了功能排布调整。因筒壳跨度较大,不能承受自重以外太多的重量,这使得原概念中筒壳拱顶中心悬挂的设备管道被移动到了筒壳两侧壳脚处。在第二个设计阶段中,在满足了基本的尺度氛围后,结构师的意见开始被整合进来并反馈到平面和剖面上,并足以影响功能分布及形式呈现。结构设计对于建筑师的概念既有推进延展,也产生了一些限制。在第二阶段设计稿被提交给业主之后,筒壳屋顶施工预算的增加成为了业主在功能形式之外更为关心的话题。在缩减预算的多次尝试均告失败后,业主要求建筑师进行一次大修改。“H”型平面还因功能分区问题遭到业主的质疑,因为在美术馆更换展品时,参观者在中心流线的主廊道上将会看到另一半空荡的展区,这不符合业主对于建筑应时刻具有欢迎感的设定(图 20)。在 1968 年 8 月呈现的第三阶段定稿方案中,一个同时解决了造价和功能问题的“C”型平面终于诞生:通过更正式的门厅连接起左右两侧的临时展厅与固定展区,以方便另一侧随时关闭;单元筒壳屋顶数量及长度得到了控制,更集约、经济地与功能布局整合起来。这一阶段在造价、业主意见等现实压力下,结构、功能与设备等各方面更进一步地紧密契合在了一起(图 21)。尽管后期还有功能布局及天井位置的调整,但第三阶段设计稿的“C”型平面成为了后期设计深入的基础。回顾三个大的设计阶段,这一经典案例和任意一个当代设计项目一样,也有具体的预算、时间与工艺的压力,有业主的诉求,有结构师参与形成的对设计的推进和约束,也有其他建筑师和设备专家,如屋顶下部反光装置的设计师理查德 · 凯利(Richard Kelly),参与产生的各种推进和偶然获得的成果。这些因素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交织在一起,形成对设计原初概念的冲击。康并不是神话式的存在,但当金贝尔美术馆的设计概念在落地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冲击可能去往某一未知方向时,他却能够在最后一刻还坚持最初的概念内核,或许这正是他作为建筑师的职业能力的体现,也是这个经典项目值得解读的意义之一。时任金贝尔美术馆主管的理查德 · 布朗(Richard Brown)在谈及康时,曾将他与密斯、柯布西耶相比较,认为康更愿意听取不同意见,无论是关于建筑整体的策略还是细部的做法[10] 。后人在了解到金贝尔美术馆背后的各类贡献者的故事之后,更加认为康是这一建筑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大功臣。3 金贝尔美术馆的批判路径重读金贝尔美术馆时,图像以及相关研究的文本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一些偏差也会随之而来,例如倾向于认为作为结果的建筑的每个部分都被赋予了“瞬时的”合理性,例如随处可见的将光与精神性、纪念性等直接联系的文献。康在金贝尔美术馆中呈现的形式、结构与其“纪念性”固然存在多角度解读的可能,这毫无疑问也是谈论该建筑时的重要话题,但当我们通过某一话题,例如“拱顶”,来重新审视金贝尔美术馆时,我们会发现如果仅盯着最终稿的方案和细节,而缺乏对案例整体的把握,便十分容易被某一个夺目的因素把控,急促地得出结论,这其实无法带来对这类现代建筑遗产的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作为建筑师,尤其是建筑研究者,由单个概念进入建筑项目是常有的事。常规的由空间、结构、细部的单一线索去解读案例的做法可能是过时甚至是错误的。我们更倾向于通过某个角度进入案例,获得尽可能整体的设计过程认知,而不是直接或仅仅基于建筑最终呈现的形式进行感怀式的分析。康的金贝尔美术馆当然无法脱离他对历史形式记忆的参考以及对建筑纪念性及永恒感的追求,但基于他心目中的光的空间、自由的平面秩序及新的结构技术创造的“拱顶”却成为了新时代的里程碑。在金贝尔美术馆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海鸥翼形的筒壳顶可以说在当时的薄壳空间结构理论领域跨出了实践性的一大步,这得益于结构师奥古斯特 · 科门丹特做出的不可忽视的贡献。奥古斯特后来编写《与建筑师路易斯 · 康的 18 年》(18 Years with Architect Louis I. Kahn)一书时,甚至把金贝尔美术馆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自己[11] 。但毋庸置疑,康的角色是结构师永远不能替代的,在表达建筑艺术性和抽象思考等方面,完美的结构形式并无传递更多信息的能力。尽管路易斯 · 康本人也把金贝尔美术馆的屋顶称作为“拱顶”,但这早已不是一种历史形式的拱顶,或许可以把它称作属于康的“拱顶”。对于金贝尔美术馆的再观察始于“拱顶”,但没有止步于“拱顶”结构本身,这样的路径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受益匪浅。而这样的分析,对于理解这份现代建筑遗产的价值以及日后可能面对的保护问题都是大有助益的。当金贝尔美术馆逐渐变得真实和具体时,康以建筑师角色进行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共鸣,这是在第一眼看到金贝尔美术馆时,我们未曾想到的。参考文献[1]肯尼思 · 弗兰姆普敦 . 建构文化研究——论 19 世纪和 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M]. 王骏阳 , 译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7.[2]王志强 . 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 [J]. 建筑与文化 , 2009(10): 85.[3]汤凤龙 . “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路易斯 · I · 康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26.[4]Aurelio Muttoni.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M]// Luca Bellinelli. Louis I. Kahn: TheConstruction of the Kimbell Art Museum.Milan: Skyra Editore, 1999.[5]林同炎 , S.D. 斯多台斯伯利 . 结构概念和体系[M]. 高立人 , 方鄂华 , 钱稼茹 , 译 . 第 2 版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9: 279.[6]叶献国 . 建筑结构选型概论 [M]. 第 2 版 .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3: 198-199.[7]ANGERER Fred. Surface Structures inBuilding: Structure and Form[M]. [S.l.]: AlecTiranti, 1961.[8]SHERWOOD Frank H. MANNING Dewayne,MEYER Katie Pierce. Collaborating on theMaking of the Kimbell Art Museum[J].A+U, 2015, 538(07): 64.[9]LESLIE Thomas. Louis I. Kahn: Building Art, Building Science[M]. 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2005.[10]SPECK Lawrence. Architecture is a TeamSport[J]. A+U, 2015, 538 (07): 18.[11]KOMENDANT. August E. 18 Years with Architect Louis I. Kahn[M]. Englewood, NJ:Aloray, 1975.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2020年伊始,罗兰贝格综合分析中国多个核心产 业的发展动态,大家拨云见日,共同把脉中国经济。1、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 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 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 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 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 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 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我们将 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 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 革新消费者体验。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 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 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 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 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我们预 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 交互、生物识别等。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 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 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 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 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 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2、商用车市场商用车产品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商用车自动驾驶逐渐从封闭低速应用环境向高速公路与复杂城市道路逐渐落 地,L2级别智能驾驶商用车已进入量产阶段,L4自动驾驶运营测试也已经启 动。2020年有望见证更多以港口、厂矿为代表的封闭低速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网联 商用车应用。同时,车型高端化趋势将持续深化,头部商用车车企将在2020年投 放新一代高端化产品,冲击主流市场。从零部件层面来看,盘式制动器在危化及 高速牵引车加速渗透、配备AMT的车型逐渐增多、而液力缓速器、空气悬架等皆 有较大增长潜力,零部件的升级将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商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速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商用车对外出口规模超27.1万辆,同比增长4.6%;商用车 企业不仅正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还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出口向高端市场出 口突破、从纯整车出口向当地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变。在早期布局的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国商用车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已经逐 步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向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突破。随 着外资股比在商用车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国际重卡企业将有望在中国设立独资子 公司,中国市场将迎来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品牌重卡。2020年,双向国际化的投资 投入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的新主题。面向前瞻趋势的战略业务调整和组织重组加速随着乘用车存量竞争时代的到来,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与成本压力陡增,整车产 品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同时,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变革也考验着供应商的战略应变能力。当短期市场走弱遇上长期行业变革,零部 件供应商将面临更大挑战。2020年,领先供应商将进一步清晰化战略发展规划, 着力于长短期的资源和利益平衡;同时,业务与产品重心调整加速,业务转型重 组和剥离逐步成型,新业务投资和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组织形态与管控模 式也将承接战略需求进行应变调整,供应商将通过组织重组和内部能力重构,优 化管理效率与人才结构,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科技创新支撑。4、后市场与新进入者独立后市场仍将快速发展,供应链整合和效率提升成为深耕主题在车市放缓大背景下,后市场将在长期成为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心。但是,目前的 中国独立后市场企业普遍面临着业务增长乏力、盈利模式不清晰和融资受阻的挑 战,同时又不断有新进入者布局综合维修、汽配分销和衍生业务。我们观察到,独 立后市场以领先整车市场的更快速度进行着存量市场竞争变革,预计在2020年,这 种变革将伴随着消费者、技术与资源整合变化进一步发展。其中联盟化、修配一体 化、线上线下一体化、2B2C融合化、供应链垂直和横向整合化等多维度的尝试,以 效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试图根本性改变这个规模大但散乱的 潜力市场,主机厂及其相应生态体系从2020年开始对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值得关注。5、移动出行概念下的新零售探索出现在2019年,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移动出行上半场竞赛基本结束。随着移动出行下半场 开启,出行模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而真正颠覆性的革命将出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 与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之后。在此之前,整车企业与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都将逐步 向更加定制化细分化的出行服务转型,“1+M“出行模式将成为车企、租赁公司和互 联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场景的不断细分和可盈利商业模式之间的平衡会成为核 心关注点。2020年,预计以订阅式用车、体验式租赁、场景化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出 行模式创新以及整车企业和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新零售合作探索将更多涌现。城市群产经网络重构升级,应对全球产业竞争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深入,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提升辐射 力影响力的新主体,经济功能和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内部,一方面 从产业链角度重构产业网络,改变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对内分工协作、 对外相对完整独立,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有机综合体;一方面从价值链角度构 建科创网络,推动从单一城市创新内循环向城市群大尺度创新协作转变,形成中 心城市策源引领和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新格局。中央活动区理念指导主城区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从CBD到CAZ,中央活动区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新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7-24全时段活动、多种功能复合共存、产业经济多元、用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 群多样化等更加复合多元的发展特质。从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实践来看,总 体呈现经济统领、创新动能、文化点亮、多元商业、活力高知人群、全球交互窗 口等六大特点。聚焦基础创新重点突破,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单边主义抬头和中国逐步迈入科研无人区,使得基础创新的突破发展成为保障新时 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催生中心城市致力打造突出基础创新的创新策源地。从 城市角度,可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升级、重大关键领域集中 突破、科创资源资本机制变革、培育新式科技创新承载实体等多种路径和方式,逐 步建立强化全价值链创新的综合性发展体系。商文旅新手法演绎城市文化,打造全球城市独特魅力文化塑魂是全球城市放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级文化地标则是文化展示城 市魅力,体现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通过时间维度、城市精神、建筑艺术、地理空 间等多重维度解读城市文化,并通过文化精神的选取解读、商文旅融合的全息演绎 和城市认同感的拟合,构建打造卓越城市文化地标的有效路径。后街经济提质升级,绽放全球城市多彩活力数十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既快速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千城一面 的同质化问题。街道作为城市特质的重要载体,相比奢华、现代的商业主街,人文 交织、城市原生味道集聚的后街,更能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和城市基因 信息的最佳承载者。在突出街道承载城市特质的城市更新中,人性化尺度、多元消 费场景、强可识别性、新兴业态探索、主导功能清晰、历史文化传承成为后街经济 发展的六大成功要素。科创回城激发中心城市主城区科创经济发展新机遇产城人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催生科创经济回流中心城市主城区。一方面,新经济地 理模式下主城区完备的城市功能吸引科技精英回流,以人群带动科技产业迁移;另 一方面,老城区更适合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更易吸引结构化的创新阶 层;此外,主城区丰富的商业与公共服务场景和海量的数据也为科创经济提供了良 好的商业应用基础。5G 全面开启智慧城市运营时代5G时代领跑全球和窄带物联发展,为智慧城市迈入运营时代提供了技术契机,将 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亮点。一是基于底层数据标准化推进和破除部门壁垒的改革 深入,逐步打破城市管理的信息孤岛,形成数字政务的横向整合升级。二是交叉 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从规划走入实 践,部分智慧城市场景将从技术监测转向技术辅助决策。三是立足于法律法规的 进一步完善,海量数据谁能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深度等将引领数据应用的商业 创新探索。数字部落群体兴起,赋予中小城市数字经济新机遇5G时代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跃迁式升级,极大改变了信息产业的物理空间局限。同 时,互联网发展重心开始从2C转向2B和2G领域,也削弱了中心城市在头部规模效 应上的独特优势。此外,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大量面向远程工作的数字部落 人群,可集聚在高铁联通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三者联动,催生中小城市发展数 字经济,集聚创新人才的新机遇。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赋能不动产资管再临春天总体来看,城市发展重心从城市外延的规模性增长转向建成区的提质升级,城 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与之相应,中心城市不动产市 场将从整体趋势性增长,逐步转变为以价值发现驱动的分化式发展。这意味着 不动产的重心从开发销售收益,转向长期经营收益和基于不动产生命周期的资 产管理收益,同时也会刺激更具长期资本属性和股权资本属性的地产金融规模 大幅增长。运营时代来临,催生康养地产发展新模式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投资层面,中国迈入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 更具消费潜力的60后迈入养老消费市场,康养地产将逐步迈进运营时代,可持续的 运营需求和资产增值预期,正在改变既有康养地产开发构想,包括更丰富更合理的 业态产品及配比、更稳定的“目标+多元“人群、更精细化的运营手段、打通退出渠 道的金融模式等成为可持续型康养地产的关注焦点。消费品与零售快消品趋势:内外资品牌重起跑,最懂中国消费者得天下走过本土快消企业崛起的十年,2020年内外资企业将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高端化需求给高端品牌与健康、时尚和高品质产品带来更大的机会;开放多元的 消费理念,对中外的特色产品都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而链式全营销已是大势所 趋,链式全营销加强了品牌市场与销售的协同,削弱了本土企业渠道深耕的优势 与竞争壁垒,使更擅长品牌运作与市场推广的企业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内外资快消企业的增速差将进一步缩窄。谁更懂得中国式 消费者和竞争,谁将会赢得未来十年的优势。而要更贴近中国、更懂中国的关键 是:懂得中国式产品组合,更好整合全球产品资源,积极扩张并快速迭代更适合 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懂得中国式的速度,敏捷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激励已成为制 胜的关键,在市场尚未饱和且处于重新起跑期,理性与狼性兼顾的团队是上佳之 选;懂得中国链式全营销,以数字化营销为主线,打通消费者洞察、产品开发测 试、消费心智获取、全渠道与全地域布局,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实现。美妆护肤行业趋势:迈向全球最大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经过多年的高成长,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抹靓色,并将在 2020年开始挑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国家市场的地位。高端、唇经济、全渠 道、网红新锐品牌仍将成为2020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关键词。高端品牌是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但本土与国际新锐品牌及新锐爆品 不断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技术成为竞争的基石,新配 方、新营销、个性化定制与化妆技术将是2020年企业发力的重点。而D2C(Direct to Consumer)为中国美妆护肤本已动荡的渠道结构添加了新的变数。打破旧有套 路已成为中国迈向全球最大美妆市场的唯一套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出现 如欧莱雅这样的拥有平台能力的综合化妆品龙头。鞋服行业趋势: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品牌消费进行持续转型过去十年,中国鞋服行业经历了高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并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 品牌消费转型。未来需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通过多元的终端形态,充分利用 智能化技术,重构“人、货、场”;通过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打造无处不在的消费场 景,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融合”、“体验”、“快捷”、“精准”、“多元”、“灵活” 已成为中国鞋服企业竞争的六大趋势。一、融合: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数字化全渠道 发展;二、体验:终端升级,提升消费者体验;三、快捷:建立以消费需求为驱动 的“快时尚化”供应链;四、精准: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业务精进;五、多元:多元 需求催生“母子品牌”或多品牌组合发展;六、灵活:“小团队+利润中心”导向升 级未来组织。母婴行业趋势:90 后妈妈与小镇母亲的儿童消费之痛90后妈妈与小城镇母亲成为中国儿童消费的催化剂。高低层级市场间的儿童消 费差异被快速削弱、规模效应凸显,创造了婴幼儿用品、儿童鞋服、早教和素质 培训等细分市场未来5年的窗口期。谁能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突破将极大程度决定 未来儿童消费市场的格局。然而,新一代母亲嗷嗷待哺的需求却未能被充分地满 足。品牌力、标准化复制能力和精益供应链能力已成为制约行业品质的共性掣肘 因素,全国性的优质龙头品牌供应不足导致野蛮生长的企业充斥。以儿童鞋服为例,领先品牌一方面需加强品牌定位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商品和供应链 的协同,从而在选准机会战场、梳理品牌区分度的同时,实现商品管理精细化, 降低库存、提高毛利率,最终实现全周期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体育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释放行业的消费潜力,推动新一轮蜕变升级受早先行政体制影响,中国体育产业链形成了体育用品为主而竞技体育和大众健 身发展严重不足的局面,进而制约整体产业规模与体育用品产业转型。然而,受 体育改革和大众体育运动需求增长的利好影响,体育产业结构将变得更加合理, 并进入长周期发展格局。这将进一步带动和释放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消费潜力, 并推动该行业开始新一轮蜕变升级。行业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专业拓展、关注 女性、门店转型、拓展街铺、科技创新等五大领域。面对新掘金时代的到来,体 育用品企业需要一方面以消费体验为导向,进行经营模式优化,另一方面整合体 育产业链资源,从而对整体生态进行布局。手机 3C 趋势:回归产品竞争,打造更多世界级手机品牌商2020年对于国内手机厂商将是更加艰苦的一年,市场出货量增长与4G智能手机功 能达到瓶颈,而伴随苹果价位段的进一步下探,手机寡头间的竞争趋白热化。尤 其是2.5k-4k价位段将面临激烈争夺,并进一步影响各本土厂商的整体利润表现。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手机行业将进一步从渠道竞争转向产品竞争。产品设计和 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的致胜竞争点。对国内厂商而言,不应盲目地堆砌产品功能 和硬件配置,而应沉下心来,“以用户为本”切实地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使用体 验,优化产品方案设计、功能配置和细节处理。只有迎难而上,潜心打造世界一 流的产品,国内厂商才能迈出成为真正世界级企业的第一步。家电行业趋势:从埋头苦干到抬头探索,新战略元年赋能家电行业未来 增长过去的20年间,中国领先家电企业持续提升经营规模与运营效益以不断地创造价 值,目前在制造、供应链等环节已处于全球领先。但随传统竞争模式的成熟、新 兴消费人群和消费理念的崛起,众多企业也面临规模效益提升的瓶颈期:戴森、 卡萨帝等品牌的成功,启动家电企业从打造中国名牌升级向打造国际级品牌;多 数家电企业推进多品类扩张,但成功者寥寥;勇并购而弱整合更是行业之痛;错 失了欧美日家电企业衰退让出的全球发达市场,是否还要错失新兴消费国家崛起 的机遇?为更好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时代,品牌升级、国际化、并购整合、品类补强和中台 战略将成为推动家电企业未来10年持续增长与竞争分化的关键战略课题。制定引 导未来10年竞争的增长战略势在必行。餐饮趋势: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军,全方位革新才能做大做强餐饮行业的升级体现在供给端呈现品类分散,品牌竞争激烈,区域市场集中,创 新模式涌现的特征;而在消费端则随新一代消费群体成为主要消费力而变得更为 多元。因此,企业将围绕三大举措做大做强。一则,完成多品类、多品牌业务布 局,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二则,围绕价值链向前端强化精细运营:包括单品切 入、打造爆品的产品策略;品牌拉动业务的品牌策略;以及打造细分场景、提升 就餐体验的门店策略;及新零售、O2O等经营策略。三则,围绕价值链向后端优化 供应链能力,在帮助餐饮品牌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进行业务创新与突破。传统商超趋势:“黄金时代”不再,激发零售新业态涌现随着零售业向数据分析、场景体验、千人千面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被激 发的需求痛点促进零售新业态的涌现。同时,传统大型超市通过新开店获取市场 份额的“黄金时代”不再,商超呈现出“小型化”和“近场化”的趋势。新零售业 态发展和传统商超转型都将更加关注交互、融合和重构三大关键字。交互:通过 数字化实现与顾客在推送、搜索、购买、付款、配送和分享阶段的交互。融合: 主动与“超级流量入口”进行融合,以更快捷的获得流量、技术和供应链成本降 低。重构:传统商超需要对存量门店进行重构,形成适应顾客新型需求的场景。 同时通过业态组合重构,适应分散的趋势。大家居行业趋势:从“强弱淘汰”转向“强强淘汰”从百花齐放到强弱淘汰,2020年中国大家居业将逐步进入“强弱淘汰”的新竞争 阶段:新屋销量滞涨迫使家居企业需从新屋驱动转向存量争夺;领先企业基于 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与资源储备,积极推进跨品类扩张;同时市场集中度已然较 高,龙头企业必须与其他头部企业争夺增长有限的市场空间。新的“强强竞争”阶段将会是一个更残酷的淘汰场。罗兰贝格认在新阶段,头部企 业要持续高成长并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走出既有舒适圈,打造面向未来 的增长动能:建立新的竞争打法,率先掌握存量翻新与海外经营能力;覆盖更多 目标消费群、在立足优势品类的基础上向特定家居空间甚至家居全场景扩张、构 建多品牌体系,从而拓展新的竞争领域;升级内部管理体系:从偏重向市场要增 量,更多关注从组织赋能、运营增效与渠道变革,从而实现“内外兼修”。文明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 国家相比仍具备一定差距。一方面,文化产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另 一方面,对海外文化产品的依赖较高。但与此同时,随着优秀国产文化作品的涌 现,国产内容正在崛起与复兴,中国观众们对优质的国产IP也日益追捧。国产超级 IP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在政策层面,中 国今年亚洲文明大会上首提文明自信,都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释放着强烈的 信号。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未来中 国文化作品海外输出的机遇倍增,文化影响力提振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们预计,随着优秀国产文化内容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之重器,向世界传 递中国价值观于无形。头部效应贯穿内容产业,精品化大势所趋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夯实文化根基、彰显大国实力是文化产业发 展的重中之重。市场角度,随着人民鉴赏水平与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提升,中国文娱 企业持续加码精品内容投注,各文娱垂直领域呈现内容精品化、爆款频出的盛景。 从电影业到出版业,均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即:爆款作品、优质作品影响力快速 提升,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也向爆款IP和长销书发展。IP即品牌,爆款的 逻辑是赢者通吃。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影视、动画、出版、音乐——都在发 生着头部效应,头部企业、平台、作品占据着资源高地。未来市场的格局将会强者 恒强,只有拥有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打造能力才能在文化产业中基业长青。内容平台争霸升级,垂直精耕迫在眉睫在内容日益精品化的趋势下,大而全的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必须依赖强 大的资本,以支撑对头部作品资源与卓越内容生产团队的争夺。因此,对于多数资本 积累较弱的新兴企业而言,其发展逻辑已经从“横向思维、做大平台”转向“纵向思 维、做深做透”。网络文学呈现出垂直精耕的趋势,包括以男性读者为核心,主打武 侠、玄幻、科幻类作品,以及晋江原创网则以女性读者为核心,专注言情类作品平 台。自媒体平台也呈现垂直细分化的趋势,聚焦群体的阅读,衍生到电影、时尚穿搭 等的细分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的粉丝群体。我们预测垂直内容极客将会受到资本市场 青睐,特别是那些能在细分领域构建起的能力护城河的内容极客会更受欢迎。内容驱动,全链运营成效初现伴随超级IP的诞生,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趋 势之一。“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商业运营”双轮驱 动的未来——通过对IP不断的挖掘、运营与衍生,联动出版、网络文学、动漫、影 视、游戏、主题乐园、消费品等各垂直领域,形成完善的商业开发体系,通过全 链运营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BAT等互联网巨头已经走在商业运营的前列,率先实 现了针对爆款作品的跨界衍生,从网文到漫画、电视动画、游戏、舞台剧和真人 剧与动画电影等。文化企业通过IP的全链运营,实现各市场间粉丝的相互转化。我 们预计,伴随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IP商业运营需要明确站位,培养起商业开 发和运营能力,建立并完善优秀产品的变现机制,从而抢占成功先机。爆款频出,国漫已至崛起前夜中国动漫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过去5年,中国动漫产业增速高达13%,预计至2020年产值将达到2,160亿元,与游戏与影视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产业三大支柱。经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 国产动漫爆款的铺垫,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达破49.73亿元,创 国产动画电影之最,超过《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新冠。从国际 动漫产业发展脉络上看,中国动漫正处在机遇的十字路口,其产业特征、发展走 势与崛起前夜的美日市场惊人相似。正如1980年、1990年的美国与日本,中国动 漫产业正经历着爆款的培育、政策的夹持与资本的洗礼,而头部效应的显现、全 龄作品的成功、产业模式的升级与政策制度的规范也预示着中国动漫产业已然迈 向未来。影视寒冬、去芜存菁,工业化转型正当时受税收新规、从业人员片酬限制等因素影响,行业短期内面临税收补缴、融资 困难、新增项目停滞等问题。在行业寒冬下,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 下跌。与此同时,随观众审美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影视行业由“流量至 上”转向“内容为王”已初显端倪。那些在题材、拍摄、制作方面均有较高水平 的精良作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获口碑票房双丰收。长期来看,在政策规范、监 管趋严,在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去芜存菁的洗牌过程已重新开启。以 内容制作为核心优势的影视公司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这将改变行业劣币驱逐 良币的现有格局,让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摄机会,锻炼出精干的影视制作队 伍。我们预计,中国影视产业在2020年将在工业化与规则化上持续发力。自媒体风口渐远,商业变现能力成为硬指标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自媒体的门槛逐渐提升,自媒体企业从资本挟持下 的高光时刻,发展到当下行业洗礼、炉火炼金的紧要关口。资本市场对自媒体行 业的投资趋于冷静与理性,泡沫退却之后,货币化能力成为考验自媒体平台未来 发展潜质的硬核指标。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媒体对于变现能力的要 求,各大自媒体平台、公众大号纷纷探索内容电商、知识付费、IP运营、增值服务 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模式。以2019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头部自媒体平台 36氪为例,在媒体广告业务之外拓展了电商、知识付费、企业服务和金融五大板 块,具有丰富的货币化渠道,向“新经济服务领域的领先品牌”的定位转变。我们 预计,2020年更多的自媒体平台将探索自己的商业变现之路。各大视频平台会员增长乏力,降维打击才是破局之道受互联网快速发展与国内人口红利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尽管头部视频网站会员破 亿,但是其会员增长陷入瓶颈。各大视频网站加强会员体系建设、会员吸纳、会 员运营与维护等,但是,优秀的运营策略对于会员增长的边际效益已经递减。而 未来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是看待会员权益增量,联动内容、平台与生态,以长期稳 定的优质内容供应与内容结构,贡献出更好的用户体验,达成平台的总体增长。当前各大视频平台提供的影片资源差异不大、重合度较高,长期来看,如何依靠 采买、自制、合制,与合作伙伴合作形成稳定的优质内容资源供应的壁垒,联动 平台与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对会员增长乏力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驱动会员增长、 挖掘会员权益的破局之道。地产 IP 化,中国城市文艺复兴初见端倪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近5年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保持10%的高增长态势,进 入娱乐消费高速增长阶段,以IP植入为抓手的体验式消费成为众多商业地产新兴发 力点。往往呈现出几种核心模式:地产商与电影公司合作,实现电影IP与城市文化 的融合,带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以中国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为素材,布局神话 主题乐园;大型购物中心也纷纷自造IP构建体验式商业空间在满足不同客户群需求 的同时刺激消费。在传统地产中融入文化因素,凭借IP强大的文化内涵提升空间运 营价值,打造“地产+IP”新型产品组合,成为地产行业势不可挡的新趋势。5G 生态爆发,文化产业乘势起航5G时代提速到来。5G技术将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尤其对影视作品的内容策划创 作、内容触达和产品形态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内容创作方面,5G技术将大幅提 高作品产出效率。首先,文娱企业可借助5G的高速度与低延迟,实现通过AR/VR 设备操控素材并组织故事线,更简便地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时5G也将促进 影视作品远程协同制作,通过云上制作管理实现多点共制,任务实时分配与监管 等,提升制作效率。与此同时,5G也将推动内容触达的革新,打通文化产业与现 实生活的各个联系节点——例如VR全景直播、智慧影院、 4K电视等新兴传播场景 有望诞生。此外,5G也将催生超高清视频、VR短视频等全新产品形态,为用户带 来更极致的感官体验。能源、公用事业与化工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演变的主旋律。天然气是推 动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在中国更被视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受到国家 的大力倡导。近期,在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之下,煤改气等举措为天然气需求增 长注入动力。供应方面,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40%,未来估计将继续 上升。全球天然气供给充足,随着新增进口管道和LNG接收站投运,进口基础设 施“去瓶颈”,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下降、 消纳提升的推动下将保持强劲的渗透速度。尤其在配额制实施之后,可再生能源 在实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有望提升。同时,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在一次能源结 构中保持主导地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节奏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供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等。虽然整体上能源供给宽松,然 而地区供需情况的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供需紧张的区域仍将合理控制“压煤” 节奏,以保证能源安全。在需求端,随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工 业能耗占比将持续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生活部门的能源消 费将保持增长。新能源车助推出行电气化中国新能源车产销规模2018年已突破100万辆,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 车的大规模推广将显著提升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一方面将降低我国石油需求 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将提振电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电力需求萎 缩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提升,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在推动 从石油向可再生能源的结构调整,对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 革深化,下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电力基础设施的有机部分, 在需求侧响应相关商业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走向平价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已进入竞价时代。2018年以来,集中式 风电、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相继实行补贴竞价机制。竞价机制能够通过市场 化的手段将引导补贴流向技术、成本领先的企业,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加速行 业成本的合理下降。实施竞价的主要目标是加速可再生能源平价进程。目前,陆 上集中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经接近煤电,有望在“十四五”前期率先实现 平价。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之后成本将继续下探。光伏成本的下 降“后劲”更强,在2030年前后有望低于风电。工商业成为能源服务主战场随着能源体制改革的深入,能源下游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众多能源企业 纷纷转型能源服务商,凸显向下游进军的战略意图。能源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 市场相对分散,服务方案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定制化特征,项目盈利状况差异 大。工商业用户由于能耗大,能源服务外包需求相对较强,成为该市场的最重要 的突破口。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成为各大能源企业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能源服务方案的重要舞台。能源企业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国内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及竞争加剧背景之下,能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 各大能源央企无疑是国际化的先行队。“三桶油”、国网、三峡、中广核等代表 央企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同时,省级能源企业也逐步提升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程度。各企业对国际化机遇的选择主要考虑国家战略、自身战略 和优势领域,并集合目标区域的市场特征和趋势。全球战略性自然资源获取、成 熟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中国家能源快速“补短板”项目成为重要的主 题。区域方面,除了政治环境极不稳定的国家之外,几乎都有中国能源企业的身 影。“一带一路”主题受到广大国企高度重视。各大央企进入国际化发展的深水 区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挑战,全球资产组合优化、国际管控、深 度整合、文化融合、反哺国内市场等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两化合并重塑中国化工格局中国中化集团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贸易优势明显;中国化工是在原化 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并购频繁,技术优势显著。两者 合并后,成为一家总资产逾1.3万亿元、年营收近1万亿元的超大型央企。以2018年 营收规模水平来看,合并后的两化体量高达1567.6亿美元,已经近乎相当于1.5个中 国海油,远超化工巨头巴斯夫的787.9亿美元。两化在能源、石化产品、氟化工产 品、农业化学品等业务都有所布局,合并后可能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上下游结合, 促进公司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两者在农药化肥等方面的业务分布较为分散,合 并后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效率,进一步角 逐全球农化行业巨头位置。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合并,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 整、优势互补,打造出一个辐射领域广、渗透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的世 界最大化工集团;同时也将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 力和产业地位。与此同时,两者在整合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包括市场、 业务、组织及团队,从而形成真正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国际化工巨头积极布局多个大化工一体化项目随着中国对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油气上下游 行业对于外资限制的解除,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加大投资。2018年7月陶氏化学 聚氨酯业务部在张家港生产基地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开工,并又将在张家港新建一 座特种树脂工厂。2018年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的化工综合体项目 正式落户广东惠州;同月英威达宣布计划在上海化工区的15万吨尼龙6,6聚合物 工厂增加4万吨的产能。2019年11月,巴斯夫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布局的 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巴斯夫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 一座由外国公司独立投资并运营的大型化工综合基地;SABIC也正考虑在中国福建 省建设一个“世界规模”的石化厂。国际化工巨头加码中国市场,反映了对中国 经济,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领域市场发展的信心,推进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 步发展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化工行业依然存在小企业林立,产品竞争力不 强,市场竞争无序的情况;伴随国际化工巨头的在华布局,国内化工企业的发展 势必受到挤占,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国际化工巨头的鲶鱼效应也 必将刺激和带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面升级。石化产业以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提出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落地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 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石化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面临小散与落后产能集聚的巨大挑战,新时期下 产业发展将围绕:> 大型化:炼油装置扩大规模,降低生产费用、提升经济效益;山东作为新旧动能 转化试点省份,境内地炼产能整合在即;> 基地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于沿海重点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已陆续 开工;> 炼化一体化:新增产能集“炼油”、“化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我国 在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达15个。三大趋势推动氢能市场快速深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广泛应用,降本突破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迅速,热点事件和政策推 动快速应用。受性能优势及成本下降驱动,燃料电池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初 步商业化,届时交通运输等应用有望爆发,全球氢能市场已临近爆发前夜。受氢 燃料电池和工业用能应用驱动,氢能投资运维、工程项目及设备市场全面加速发 展,国内外领先企业正着手强化布局,推动产业链逐渐完备;未来,制氢、运 氢、储氢和加氢四大价值链环节孕育将大量商业机遇。能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度提高,中上游应用成熟,下游机遇丰富数字化技术正影响和重塑能源化工产业,带来业务创收、模式革新、产业运行、系 统维护等的巨大裨益。能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生产、储运、交易等应用环节 将更快成熟:油田、电厂数字化实践逐步推广;以售电交易市场、油气交易中心为 牵引,交易数字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下游方面,市场面临更丰富的创新机遇,数字 化逐渐把能源销售转化为服务,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长期绑定终端用户的 重要抓手。化工方面,行业企业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转型视作核心业 务发展目标之一,以此增强运营、提升服务。从数字化炼厂到精准施肥,数字化对 化工产业的改造比比皆是。以中石化九江工厂为代表的业内典范正逐步升级打造“ 三维数字化”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及智能化作结合。打造中台能力成为行业共识对金融机构而言,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口号,无论在银行、保险,还是在证券 行业,建设强大的中台已成为战略性工程之一。据恒生调研,半数金融机构正在 考虑建设业务中台,90%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两至三年会建设业务中台1。通过中台 建设,金融机构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烟囱式”组织架构,客户数据和 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条线及系统中,信息不共享、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问题长期 存在,对客户“一站式金融服务”得不到落实。业务中台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台和技 术中台的支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整合内部外 部、线上线下的用户数据,实现客户画像并进而客制化产品与服务,将为金融企业 创新发展提供源源动力。2020年,国内金融企业中台建设仍处进阶期,如何识别 并提炼相应业务与技术,建设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衔接前台后台部门的平 台,仍需进行持续探索,不断迭代演进。客户洞察成为竞争关键随着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同质化、低效率的传统金融服务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未来行业逻辑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基本的客户资产、年龄、风 险偏好等静态信息分析难以满足业务需求,需要通过细化的客户旅程和数据分析 获取深入的客户洞察。将客户诉求应用于特定金融场景,识别客户关键决策点, 并相应设计高效敏捷、定制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有助于提升金融企业差异化服 务能力,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在此过程中,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扮演重要 角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响应,提升交互体验。同 时,针对流程的构建、细化、应用与迭代,需要多部门团队化合作,对金融机构 组织架构和业务规则设置提出更新的要求。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行业作为竞争性服务业,市场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经营效率和业务模式的不 断完善。目前,金融要素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汇率市场化将持续深 入;参与主体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的竞争进一步双向放开。随着监管机 构放开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引入社会资本,以国有资本占主导力量的金融企业的 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深化。为顺应新的竞争格局,2019年多家金融机构公开全球招 聘高级管理人员,并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多家公募基金实施员工持股以中 长期绑定骨干员工。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尝试打破传统科层 制度和行政体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从而进一步激发 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资本市场开放引发人才争夺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高水平 竞争。2019年已有2家外资券商获银行间市场A类主承销商牌照,11家外资保险增 资获批,18家新设合资券商排队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销 售、投资研究、风控合规、跨境业务等方面有着长期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积累, 将促使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端化。人力资源作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 素,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争夺的关键要素。面对稀缺人才的进一步分流, 中资机构需要加强内功修炼,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在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线下网点重新定位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对实体网点的冲击已成不争事实。网点交 易量持续萎缩,银行业务离柜率达89%2,同时伴随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物理网点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不仅在银行业,证券行业新开营业网点亦趋向理 性,尤其在国内券商交易佣金“万二不是底”,国外在线券商嘉信理财、美国基 金巨头先锋集团等股票交易零佣金的背景之下。在数字化新常态下,未来金融网 点将重新定位,功能上综合化、营销化,形式上趋向轻型化、智能化。网点的传 统交易功能将发生弱化,转向针对线上无法开展的复杂业务进行专业化服务,并 拓展服务边界,提供连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的综合化服务。通过挖掘客户数据, 网点积极主动针对周边客户进行营销,对高净值客户进行转化和维护,并将数字 化深入到客户体验及员工日常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降本增效。消费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收入与 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7.0%3,为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打下坚实 基础。同时,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6月,央行征信中心收录9.9亿 人,网贷也将接入征信系统,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小贷 公司等在内的消费金融提供方可覆盖客群增长潜力巨大。2020年,伴随条码支付 的互联互通,二维码牌将成为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到由支付场景衍 生出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杠杆率快速 攀升,从2008年的17.9%提升至2018年的53.2%4,宏观储蓄率不断下降,由2008 年的51.8%下降至2018年的45.4%5,债务风险存在暴露可能,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承 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获客、合规、风控、运营及科技实力将成为消费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客户结构转变带来保险需求升级人口结构拐点已至,中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 25%,2050年达到34%6,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居民对商业健康和养老的保险保障需求规模将逐步提升。居民财富结构转型,中 产阶级崛起,预计2025年中等收入人群将超过全国家庭总人口的50%,成为未 来中国保险消费的主力,相应的,客户消费结构升级将带来对高端保障、资产配 置、子女教育等综合保险需求。城镇化扩张,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随着城市化 进程得到逐步释放,小镇青年作为消费潜力人群崛起,崇尚生活品质,风险意识 提高,将释放更多个性化保险需求。保险代理人模式转向自1992年友邦保险向中国大陆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B2C2C(保险公司-保代-客 户)的模式成为主流销售模式。而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取消,保险代理人经历一 轮粗放式发展,总人数增长2倍至2018年的871万人7。但该增长趋势即将面临拐点。随着保险公司越发注重客户数据,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去中介化手段日趋 丰富,保险公司直销能力大为增强,保险代理人传统模式面临转型。未来,保险 中介将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由代理人模式转向经纪人模式,从代表保险公司转向 主张客户价值,综合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建议,以主动顾问形式扮演 保险销售渠道的关键角色。银行理财子公司塑造资管市场新格局背靠银行业强大资金来源,理财子公司相对其他资管机构拥有绝对规模优势。五 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610亿元,已接近当前140家公募基金670亿元的注册 资本总和;银行理财规模约32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22万亿8,远超信托、公募、 保险资管体量。从渠道端来看,理财子公司不设产品销售起点,可充分协同商业 银行广泛的客群基础及销售渠道,将对长期依赖银行渠道的资管机构带来销售资 源的挤压。从投资端来看,对权益市场投资限制的打开将减少通道类业务需求, 倒逼非银金融机构向主动管理转型。根据理财子客户风险偏好,未来FOF/MOM类 稳健型权益产品投资需求增加。从资金端来看,理财子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机 构投资者力量将进一步壮大。面对银行理财子这一强势的新入局者,资管行业参 与者将主动增强投研体系竞争力,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行业加速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去杠杆及资管新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生存压力陡 增。2014-2018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上市银行不良率上 升0.42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0.64个百分点9; 寿险与产险集中度 保持较高水平,CR10始终维持在70%以上10;证券业集中度加剧,CR10由42%提 升至49%11。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刚需”。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化 要求持续大额的信息技术投入,拥有强大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大中型机构将更 占优势。在银行领域,过去四年已有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 技、建信金科、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等金融科技子公司先后设立,成 为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之外中小银行未来寻找外部合作的新选择。面对大中型金融 机构强者恒强,市场的中小型参与者需要结合自身禀赋,选取优势细分领域,走 本地化、精品化路线、下沉服务、借力开放型生态合作机会发展自己,以错位化 竞争实现突破。2020年是否能够涌现出中小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子公司之间的若 干成功合作范例值得期待。工业产品与服务金融开放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改革,更多的企业会通过IPO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而国有企业 传统上通过低成本而非效率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将被逐渐打破。科创板、创业 板、借壳重组上市等资本市场创新政策都给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资源 配置机会。随着融资结构的优化,我们预计国有企业将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升 资产回报率;而民营企业也将在IPO融资的过程中提高管理规范性,进而在更多行 业中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现金为王”促使企业优化业务与运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以重资产投入为 主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现金流的重视度远超往期。我们预计,企业将投入更多精 力去审视现有业务的回报与现金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优化、理性思辨规模与效 益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考虑到国资委出台政策、强化对国企质量与效益的要求,国有企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效率,通过运营优化来降低成本,并通过规范财务 管理与组织优化来提高组织效率。混改带来企业效率提升自国有企业混改提出后,经过数轮试点,国务院国资委于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央 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对混改流程进行了系统性规范。系统性操作指 南对混改企业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IPO、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 和完善,补全了国企混改政策的最后一环,国企混改将在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的 新阶段。我们预计,国有企业非核心资产将会广泛出现在混改早期的项目中。这 些项目将助力国企打破内部机制,引入市场化创新经营实践,进而提升整体业务 质量和生产效率。资本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助力混改项目走向成熟。工业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受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力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工业品 行业的产能明显出清,而行业集中度亦显著提高。随着整体市场结构从低集中竞 争型向高寡占型移动,工业品市场利润与盈利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政策 限制性行业来说,企业将主要通过 指标购买、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将通过扩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以规模优 势挤占中小企业;对于垄断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为巩固领先地位及提高综合 收益,将倾向于吸收合并行业优势企业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企 业不仅需要选定赛道,更要找准赛马,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研发型隐形冠军涌现随着中国工业步入4.0时代,工业体系与分工日益成熟,行业已经逐步发育出深耕细 作的“隐形冠军”,引领行业全要素生产力发展。这些“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 远高于同行业,专注于细分行业,积累团队科研能力,并储备专利数量。通过研发投 入,这些“隐形冠军”活跃于光学设备、触屏设备、高端铜合金材料、声学器件设 备、半导体设备、激光切割控制设备以及电化学材料等细分行业。这些中小型“华 为”具有较强的进口产品替代能力,冲击国际巨头垄断,成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国产替代将先抑后扬随着国外供应不确定性的宏观影响,以及国内产业链整体提升的趋势,企业降低成 本需求的影响,国产替代将是未来五年的持续话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早期会 出现国有企业主推国产替代,而私营企业全面采用国外设备的情况。但随着国产替 代厂商的成熟,以及广泛用户实践带来的行业口碑,在长期来讲会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在给科技型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淘汰落后企业。制造型企业需要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区域供应链重构。并且,更多企业开始通过组 织变革希望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跨国经营的总部事业部型组织转型。首先出海, 尤其是在东南亚一些区域建厂,已经成为产业链下游规避出口关税冲突的一种手 段。。出海企业需要借鉴早期出海的轻工、小家电、建材等行业企业的经验,与 当地产业链生态建立稳定关系,并妥善处理与工会、NGO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与 此同时,在产业链上游面临国内环保要求提升及资源限制,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海 外收购、建厂以稳定原材料供应。我们预计,出海企业将从自身在文化上比较熟 悉的周边市场开始,而越南或将是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视区域。在经历疯狂海外收购,以及过去几年的并购冷却期之后,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战略 落地的常态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内部并购部门,并根据年度战略计 划搜寻筛选潜在并购机会。在国内,产业并购将出现更多的连续性、中小型、补 强收购。从海外并购来看,未来五年会是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窗口期,虽然 政府对工业企业的海外并购在逐渐放松,海外区域甚至欧洲正在加大对中国企业 收购案的审查。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先的汽车、工业技术公司 甚至家族企业正在认真考虑通过吸引产业投资者的方式,实现区域市场扩张,拓 展新的客户和产品,降低成本,并维持稳步利润增长。供应链数字化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商一直在寻求向服务转型的机 会,但是效果不理想。不少企业正希望通过数字化来改造供应链,进而获得为上 下游服务的机会。然而,它们目前比较关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会,而非直接面 向客户的服务。我们预计,未来供应链平台企业将加大在生产设备优化、数据智 能化、供应链一体化、工业软件、智能工厂等领域的服务。而工业企业则需要提 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中。智能制造的理性回归智能制造会更体现为企业内部数字化改造,将企业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数字化 进一步进行统一,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这也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是,单纯靠工业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这一转型。因此,不少企业通过与互 联网企业合作成功的方式展开转型,而阿里、腾讯等互联内企业也推动工业互联 网与企业展开合作。这两股力量的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数据的归属性已 经成为隐患。我们预计,未来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将对智能制造下一步的 发展展开理性思考,并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医药与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整合式服务将是医疗体系发展趋势,提疗效、优体验、 降成本在医疗成本高速增长和需求持续提升的作用下,以人为中心、提倡在给定成本下创造最优 治疗效果和体验、能够提供整合式服务的价值医疗成为各国医疗体系发展方向。中国已出 台了多项政策(如按DRGs付费的支付改革)和开展多地试点(如深圳罗湖医联体试点)以 推动医疗服务提供方朝提升疗效、体验和降成本的方向转变,同时,医疗、医药、医保三 方将进行管理融合,通过构建区域内服务及责任共同体推进价值医疗。社会办医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更加注重质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我国医院总量的63.5%。作为医疗供 给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办医通过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高办医质量,进一步深化发 展。在眼科、齿科、体检、辅助生殖等领域已经探索出发展道路的社会办医企业将继续在 规模和质量上进行深入发展;医疗投资方利用其资源优势寻找合作伙伴,从医疗资源及运 营角度进行深入合作。总而言之,社会办医比较有代表性的趋势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与 医生集团合作,引入优秀医生资源;海外资源将持续进入中国,探索与中方进行多层次合 作;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商业保 险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对接,提供保险直付结算服务;加入已形成的医联体,或牵头组建医 联体等。各领域企业纷纷投资大健康行业以万达、华润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在大健康行业做出巨大投资,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 业认为康养地产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二梯队是保险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国平 安、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立足于自身业务优势,重点打造商业健康险,通过提高医险结合 水平探索并建立健康服务闭环;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 互联网大鳄纷纷悉数加入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大军,预示着“健康+智能化”将会是“健 康中国”的未来模式。各地将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生物医药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规模超1.5万亿,5年复合增长率超 8%,因此各地政府以利好政策推动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以吸引人才和刺激经济。同时,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各地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务迎接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推动经 济发展。药企将专注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药品招采模式改革对2020年市场影响巨大,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药 企会更加被市场看好。带量采购会促进医药行业加大高端仿制药的开发和创新药领域的投 入,加速产业升级。在此趋势下,药企将继续探索机会来补充在中国的新兴科学研发资源 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继续寻求合作以促进有前景的潜在疗法以及突破性科技的发展。精准医疗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行业将逐渐实现可预测、可预防、个人化以及可参与,从以平均患者为关注点 的方式转变为以个体患者为重。在此趋势下,行业将出现各种针对不同特定群体和不同 疾病的精准医疗计划。医疗器械领域并购将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整合,本地并购数量增长明显。对比国际市场,中国 市场依然“多、小、散”,可预见未来行业并购将持续。一方面,受技术迭代快和细分 领域“天花板”低影响,领先企业有通过并购丰富品类和实现业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 面,小企业难成规模、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有通过被收购退出的诉求。商业健康险蓄势待发随着收入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和健康意识提高,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将以 20%以上速度增长,远超医保收入增速。这将带来巨大的支付矛盾,而商业健康险成为解 决支付成本结构的出路。我们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商业健康险的大爆发。数字化将驱动大健康进行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将会挖掘出深入的医疗数据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此趋势 下,数字医院将运用科技优化患者体验、人员部署及后勤管理,从而缩减成本,改善治疗 效果;患者可通过电子就诊实现远程体检,从而缩短候诊时间。康养产业未来可期,进行深入探索期目前市场的巨大供需矛盾存在于对失能及失智老人康养的市场刚需与高性价比的专业供给 之间的不匹配。因康养产业的长周期性决定其主要玩家以融资成本低廉的险资和以土地获 取收益的地产商为主,两者均聚焦活力老人。行业尚缺少真正深入了解康养医疗特性的参 与者,预计未来将进入深入探索期。房地产行业仍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基石作用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收官之年,预计经济 增速将大概率维持在6%左右区间、2020年GDP规模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同 时受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投资需求拉动不足等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房地产行业中短期内每年仍将维持 13-15万亿的市场销售规模,同时考虑到对住房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强有力带动作 用,2020年房地产行业仍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基石作用。行业政策调控总体力度适中并且供给侧调控偏紧、需求侧调控相对 偏松房地产行业2019年下半年在供给侧特别是融资端出台了较为严格调控措施,2020年在坚持“房住不炒”总体方针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地价、稳房价、 稳预期”背景下,预计行业政策调控政策力度总体适中,其中在供给侧,行业融 资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并逐步向中性回调;在需求侧,因城施策调控政策下,部分 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周边城市在前期政策调控超调基础上可能在人才住房、限购限 价等方面做出一定调整,客观上为地产商提供土储高性价比补仓的阶段性机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尾部企业退出推动行业市场加快出清按照目前土地资源储备、销售去化情况估算,2020年行业前30名地产商总体仍将 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前10名地产商由于自身规模基数较大已处于安全边 界,未来核心战略目标将由规模成长逐步转向提质增效降风险;10-30名地产商由 于资产结构问题、成长惯性和焦虑感,未来仍转向有质量的规模成长;金融资源 将进一步向头部玩家集中,尾部中小型地产商将逐步退出行业市场,市场出清过 程将持续进行。房地产行业黑天鹅事件大概率出现由于在资本市场地产板块估值较低权益融资困难、各融资渠道收缩且融资成本提 高、商品房销售去化回款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2020年地产商在资产负 债率、有息负债还款、低效资产处置盘活、住宅开发建设刚性支出等方面将面临 紧约束。部分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会因为信用违约等黑天鹅事件掉队。提高资产效 率、做好现金流管理、现金为王仍是2020年地产商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存续发展的 关键必要条件。市场总体量价趋稳且不同城市房价窄幅波动、地价小幅回暖中国房地产行业需求侧的政策调控已经完成了由中央负责总量调控转向压实地方 政府责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转变。各城市地方政府将总体按照商品房价格 进行有针对性调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基 调下,预计全国行业总体量价趋稳,同时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所处地价、房价周期 阶段,房价会出现窄幅波动调整。同时地价较2019年下半年将有可能小幅回暖, 低总地价、中体量快周转项目可能更受市场青睐。更关注自身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与投资出价能力提升众多地产商已对未来行业趋势形成基本共识,即出现系统性行业普涨的大周期性 机会可能性极低,房地产终于进入下半场,基本盘仍然健康,住宅开发项目净 利率总体稳定在8-12%区间。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投资周期研判和踩点能 力,逐步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以及投资出价能力的提升。这要求企业刀刃 向内,在产品标准化与品质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开发运营效率与周转速度、深刻研判城市地价房价走势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固化能力,进一步降低前 端投资与后端开发建设中的犯错概率,增强自身发展容错性。更快构建上述能力 的地产商将更可能行稳致远。更多地产商参与城市产业培育发展由于土地公开招拍挂市场竞争激烈、商业综合体在高能级城市逐步饱和、各城市 产业招商引入需求日趋强烈,部分地产商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与产业引入 培育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更加综合的角色。城市公园改造、养老大健康、智慧 城市建设、传统产业搬迁转型、专业型产业园区新建等城市和产业功能建设培育 的综合开发项目在2020年将成为部分地产商在中高能级城市布局的主战场和主渠 道之一。建议地产商要清晰考虑自身基因与优势能力,避免短视行为,做好资源 整合方,构建好自身专业化能力以及外延产业合作朋友圈。资产收并购数量增加,机会与风险并存考虑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导致企业掉队、中小型企业退出加速市场出清、部分 企业资产结构与城市换仓调整等驱动因素影响,2020年地产行业的公司股权整体 以及优质资产包的收并购潜在机会数量将有所上升,买地资金充足的地产商可以 在2020年将收并购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扩充渠道,同时重点把握部分区域型房企 的收并购机会,实现在特定重点中心城市的快速深耕与跨越式发展,同时需要更 加注重风险防控。国有企业间行业整合提速考虑到地产行业国家队具有天然的金融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区域型地产开发国有 企业、城投公司等面临经营困难的客观情况,2020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 将通过资产重组,在做好优势互补,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形成若干标杆案 例。地方国资亦有可能对本地区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业务板块进行资产重组与 资源整合提升。物业服务等地产多元业务快速成长与分拆上市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政策导向以及自身业务成长逻辑,地产板块在A股和H股 资本市场整体估值偏低,2020年物业服务板块分拆上市将继续保持火热态势,并 维持较好估值倍数,物业服务板块将成为地产商的资本市场第二平台载体的标准 配置。2020年部分成长性较好的其他地产相关多元业务也存在登陆资本市场的可 能性。高科技、媒体与通信高科技、媒体与通信企业相继出海TMT企业为中企出海先锋,且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在中企自身 竞争力提升、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与出海政策指引等多方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出 海趋势显著。据统计,截止2019年9月,有超过9,300个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其 中,约80%企业来自TMT行业,成为出海领头行业。其中,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 手机产品与以Tikitok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20 年,TMT企业出海数量仍将以约10%的增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与软件应用提供 商将有望成为重点出海布局企业。从出海目的地来看,欧洲作为具备广袤客户资 源的重要市场,仍旧将作为重要出海目的地;此外,中东、东南亚与拉美由于人 口数量大、近年互联网发展增速快、且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 瞄准的目的地。在更多TMT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在出海时根据不同 的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策略打法,将成为企业关注重点。国产硬核科技企业崛起长期以来,中国对于芯片等硬核科技需求量巨大,加之近期中美贸易战事件升 级,共同提出了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要求,拉动国产硬核科技企业的崛起, 如阿里巴巴推出了具备AI芯片含光800与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华为发布了研 发耗时7年、可实现全场景互联的“鸿蒙”操作系统等。预计2020年,头部厂商 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丰富我国硬核科技门类,包括区块链、传感器、面板材 料、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在国家自主可控与国产化替代仍为核心技术发展基调 的大背景下,预计科技领域的头部厂商都将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从而 降低对外的刚性依赖度,推出更多门类的国产硬核科技。此外,具备领先硬核科 技实力的企业有望联合欧洲等技术发达地区形成产业联盟,基于彼此互补优势, 共定标准、强化产业生态。随着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的强化、对外市场的重视 度上升,必将进一步重视参与标准制定这一获取行业地位与发声渠道的关键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人才困境当前,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方面同时面临头部技术领军人才与 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匮乏的困境。首先,中国在头部技术领军人才方面较欧美国 家有差距,高精技术的研发牵引力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 才总数不足1,000人,占中国人工智能总人才数仅5%,而美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 则有逾5,000人,占美国总人工智能人才数达18%。此外,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方 面,且由于我国对于AI等人才培育启程较晚、优秀师资受企业高薪、大数据研究 条件诱惑而不断流失,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吃紧的状况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 预估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750万,2025年达950万。在现 行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除了依托高薪聘请、组建实验室、国际化的研发布局之 外,各大企业如何吸引大数据、AI等领域稀缺人才、进而建立创新文化机制等留 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实力与效用,都将是未来考验企业经营者的一大难题。5G 生态全面爆发2019年作为5G发展元年,在监管方的牌照发放、运营商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设 备供应商的5G产品推出等多方努力下,5G生态现已完成初步构建,2020年将成为 5G终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年。与此同时,5G行业应用也将于2020年实现跨越 式发展。以AR/VR为例,由于5G高速率、低延时特性可有效改善过往沉浸式游戏 等AR/VR产品的使用体验,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较2019年将增长108%。对于制造 业而言,5G可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协同动作控制、视频操作远程控制等,从而提高 生产线的效率。对于交通行业来说,5G更是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载智能座 舱的关键基础配套。此外,随着5G与AI技术的愈发成熟,两者有望通过互促式发 展,形成乘法效应,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如何理解5G、 及时捕捉商业机遇、提前布局5G相关应用以赋能自身业务,将成为5G生态爆发时 代下实现自身业务与运营升级的关键。企业数字化创新价值链前移伴随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化业务规模已步入发展放缓 期,预计2020年,企业对于内部运营效率优化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企业 数字化重心从营销向生产供应链等价值链前端方向转移。比如,据估算,工厂数 字化可提升生产效率20%、物流中心数字化改造可将效率提升30%。在这样的发 展趋势下,将为两类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对于具备较强技术输出能力基础的企业 而言,应及时识别企业客户的潜在应用场景需求,开发相应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 案,丰富自身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输出能力有限、数字化水平尚处较初级阶段的 企业,应及早开展数字化转型规划、引入外部赋能,从而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 提升企业在数字时代竞争力。TMT 企业开始关注精益管理、运营优化与提升当下TMT企业业务愈发多元化、区域愈发广泛化,运营与管理的复杂度显著提 升。成熟型TMT企业已开始通过组织调整、运营机制调整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 水平。比如,阿里巴巴建立了“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阿里更将盒马 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在下放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将运营信息直接传递给集团高 层,缩短决策与响应时间,提升运营效率。预计2020年,在粗放的市场红利褪 去、TMT企业业务与区域覆盖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TMT企业会更加关注通 过组织与运营模式调整,提升自身运营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在诸多的潜在变革 调整方向中,中台变革值得考量:通过选择构建业务中台,则可固化通用能力、 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则可整合多维数据、连通数据孤岛,从而盘 活数据的资产价值。不同的企业业务模式决定了对于中台的差异化定位,企业应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路径。认知人工智能开始发展步入2020年,人工智能将从现有以感知智能为主技术方案逐步向认知人工智能技 术方案迈进。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脸、语音识别等感知智能已初步实现 商业应用。然而,受数据、算力、方法模型的局限,传统感知智能的应用难以泛 化、交互人性化不足,催生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渡。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 动原理不同,认知人工智能范式不再依赖基于大数据的数理统计,而是以任务为 导向,通过自主认知、学习、推理、执行来实现以少量样本数据执行更多任务, 突破现有瓶颈。在2019年,认知人工智能企业已开始获得市场关注。预计在2020 年,将有更多认知人工智能企业进入市场,带动技术与应用发展。建议企业需紧 密关注外部技术发展环境,结合自身情况识别应用机会,投入相应人力与财力资 源,抢占技术先机。区块链市场规范化蓬勃发展虽然近年来我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但支持区块链发展 的主基调并未改变。为支持区块链技术的有序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发布政策文件, 通过实践具体的应用场景项目,加快产业布局。在区块链政策指引与项目支持的推 动下,预计2020年区块链将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包括司法系统下的电子证据管 理、金融领域下的区块链票据、公益领域中的资金管理、医疗领域的电子病历、产 业供应链的商品溯源体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结合自身业务现状,挖掘区块链 于自身可应用场景,并可通过与区块链公司紧密合作等形式积极尝试。云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受5G等外部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与企业自身内部升级需求的驱动力影响,云市场 渗透率正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可达1290亿元,较2018年 上涨超过30%,企业云架构部署率也由2018年的仅40%上涨至50%,但相较美国 (85%)与欧洲(70%),中国云市场渗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在 供需双方的推动下,云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并加速。此外,随着大量智慧终 端的普及、自动驾驶的逐步商用试点、智能制造在工厂端的切实落地等趋势,都 提出了对云计算服务更为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全栈自主可控的云平台出 现,可进一步打消用户对于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顾虑,也有助于云市场渗透率的进 一步提升。在云渗透愈发深化的背景下,当下的企业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应不再局 限于是否部署云架构,而应考虑在诸多云服务提供商中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本地 系统与云系统的交互关系、如何迁移重构以适配云端、如何充分发挥云优势,驱 动业务发展。架构生态多样化当下,X86架构服务器芯片以近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在未来智 能社会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场景将极大程度的向多样化演进,这对不同类型的 芯片架构将产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以大数据搜索、云游戏等为代表的场景,其提 出了高并发性、端云协同性等要求,然而,依托现有的以X86为主的架构难以针对 各类场景都提供有效支持。因而我们预计在2020年,以ARM、RISC-V、MIPS为代 表的新兴芯片架构将迎来蓬勃发展。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程 序等产业链相关方,将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效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在芯 片层面,将带来相关芯片设计、封测等企业的发展机遇;其次,在软件层面,操 作系统、中间件、软件服务等相关企业将迎来多样化发展机遇。交通运输与物流规模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未来受两股力量推动,进一步 带动行业整合及规模化发展。第一、政策驱动的行业规模化; 第二、市场驱动的行业规模化。政策驱动行业规模化:国家推动设施资源型企业加速整合以强化企业 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行业层面的政策同样间接推动相关市场的整合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整合 覆盖的广度逐渐向公路、机场及港口等物流设施资源型产业延伸,以强化原有资 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应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海空领域为例,通过建 立省港口、机场集团平台以深度推进省为单位的资源统筹规划、业务协同发展的 目标。同时,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同样驱动市场逐步整合。其中,汽车运输行业 有鲜明代表性。行业法规强化了道路运输的合规要求,从而迫使一些缺乏核心竞 争能力、依靠原有非合规优势存活的运输企业逐步出局。未来,整合集团应深度 思考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并明确业务和组织层面的整合思路。同样,领先、合 规的道路运力企业应把握整合契机。市场驱动行业规模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交运物流企 业市场化整合加速随着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行业将从增量攫取向存量 争夺转变。因此,市场化整合的趋势预计将愈发明显,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 强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快递 行业来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壁垒显现,而非头部玩家面 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在非标属性明显、行业仍然分散的物 流专线市场,新兴整合型平台正快速涌现,并受到资本市场热议。中国物流市场 相比美日等成熟市场仍然具有持续整合的空间,在客户诉求持续提升、竞争压力 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构建,以进一步抢占市 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将具备更为鲜明及坚定的全球 化发展视野。第一、国家视角驱动中资交运物流企业勇于往外 走;第二、企业视角要求自身必须往外走。国家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一带一路”为中资企业带来沿线基建、物 流通道搭建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影响下,针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 通建设成为热点。包括国资和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物 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以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代 表的国资背景基础设施型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业务,积极加强海外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的所有权及运营权的获取。同样,领先物流企业正加强跨境物流及当地物流业务的布 局,同时积极提升对沿线国家优质物流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合作。未来基于一带 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的资源卡位将成中资出海重点。企业在加速海外物流资源布局的 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未来整体国际化战略,同步形成明确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企业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交运物流企业主动推进国际化,寻求“新常态” 下海外增长点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化成为领先物流企业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 战略方向之一。企业通过海外仓物流资产投入、海外落地配团队的收购和搭建、海 外物流服务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基础网络,践行供应链及物流 全球融合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制造全球出海的步伐,一批拥有全球供 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正快速崛起。以品牌出海领先的3C行业为例,相关企业配 合品牌出海,正积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发展国家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 以帮助上游企业出海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同样的,以航空领域为例,国 有三大航亦将国际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抓手,均加大国际市场资源投入,并在欧 美等主要海外民航市场发展本土合作伙伴。中国供应链及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 其国际化战略和布局方向,从而快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及物流服务能力。差异化:市场需求逐步细分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将驱动物流行业的 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第一、消费者诉求差异化推动物流商业模式 迭代、细分;第二、中国物流玩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将进一 步差异化自身定个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交运物流行业模式差异化:物流市场的需求细分化正推动着物流商业模 式的创新伴随新零售改造的不断深化,物流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迭代与细分,推动着中国物流 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以餐食外卖场景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用户越来越高 的分钟级时效诉求正推动着物流模式的迭代,驱动传统物流模式的升级和演变。因 此,“前置仓”、“店仓一体”等区别于传统中心网络制式下的物流商业模式不断迭 代涌现,而这些创新型物流模式又反向倒逼传统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供给端,物流模式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传统低效的供销模式,B2B产业供应链近年 来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物流企业在夯实自身核心主业的过程中,应高度 关注行业变革趋势,并积极思考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机遇。物流企业能力差异化:领先物流企业致力于核心能力锻造,构建差异化 的专业壁垒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将逐步分化出角色定位差异更为清 晰、协作更为紧密的三类物流企业,包括供应链整合商、运力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 供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致力于差异化核心能力的构建,形成专业壁垒。对运力 提供方而言,运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线路规划能力等是实现交付时效及成本最优 的关键。对供应链整合商而言,积极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是制胜关 键。相应地,对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进一步强化网络结构、提升供应链各节 点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竞争关键。物流企业应充分尊重所在细分行业的特征及企业 自身基因,以充分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未来的制胜之钥。跨界化:事实上,中国交运物流行业逐步呈现出跨界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种跨界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领先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 单一细分领域的业务发展,而是围绕满足客户综合物流需求的一站式 服务能力构建;第二种跨界则来源于竞争对手的识别,尤其在供应链 领域,领先企业后台能力正逐步独立及外化,对传统企业构成竞争。企业自身业务的边界跨界化:物流企业逐步开展及加强多元业务探索传统物流行业细分领域界限正逐渐模糊,多元化已经逐步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发展 实践。一方面相邻细分行业的多元化将有助于企业释放协同潜力、延伸优势资源, 同时,多元化也成为物流企业满足客户一站式物流诉求、寻找新增长点的普遍选 择。在标准化物流产品领域,快递与快运作为典型的标准化网络型物流行业,相关 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发展。同样,近年来领先物流集团通过打造围绕客户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构建包括快递、重货、冷链、同城即时配、合同物流、跨境物流等多网 并存的综合物流网络。事实上,我们在航空领域同样观测到类似趋势,主流航司一 方面从单一客运服务商发展为综合型旅游产品集成商,另一方面从单一货运承运人 发展为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物流企业应在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尽速获取相关经验和 能力,并释放业务协同效应。成本与盈利中心的边界跨界化:内部供应链能力沉淀,并对外服务形成 新盈利点基于内部能力固化、业务化,从而打造对外服务能力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 企业的新盈利点。在生产制造和餐饮零售行业,均涌现出由此类行业领先企业剥离 出来的独立供应链服务企业。一些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将VMI仓库管理、供应商原料 清关、入厂物流服务等核心供应链服务进行剥离,形成独立了供应链业务以对外向 市场提供服务,并依托母公司上下游企业客户或供应商资源,快速拓展了外部业 务,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参考领先标杆,传统企业将体系 内优势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市场化服务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常态化发展中寻求破局的 思路。如何培育和沉淀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外部客户的拓展、如何平衡内外部客 户,将成为业务独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智慧化:中国物流行业的智慧科技武装将驱动行业提质增效、培育新 晋玩家。资本市场及企业对物流智慧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拥有高期待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正成为 行业热点。除资本市场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 入等形式加紧布局物流智慧科技,其背后是对智慧科技驱动行业降本增效的高度期 待。企业如何前瞻布局、结合现状、拥抱未来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智慧科技在物流行业的快速落地及应用将催生行业新赛道、孕育新玩家事实上,一批“技术型选手”正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模式下的行业痛点, 并带来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比如在典型的公路运输、海运货代等领域,正涌现出 诚如无车承运平台、数字货代等新玩家。预计物流智慧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 为企业卡位、创造行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罗兰贝格)(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间功能区划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