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迪士尼投诉能有回复吗乐园游客争执”事件?

一、
事件简介8月8日,“看苏州”APP发布的一则新闻《店大欺客?上海迪士尼乐园被告了》引发了全民热议。2019年1月30日,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小王进入上海迪士尼乐园时被园方工作人员翻包检查,并禁止其携带零食入园,小王认为园方此规则不合法,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便将上海迪士尼乐园告上了法庭。事件一经报道,“上海迪士尼禁止自带饮食被告”的话题就登上了微博热搜,迪士尼的翻包行为、禁带食物的规定的合理性、不同地区主题公园的“双标行为”等都遭受了质疑。而面对质疑,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做出的回应仅为“这一规定与中国大部分主题乐园以及迪士尼在亚洲其他目的地一致。”消费者对于上海迪士尼相关规定的不满由来已久,而此次迪士尼明显“官方化”的回应未能化解舆论的负面情绪,反而助推质疑声进一步扩散。在本次事件的带动下,如何看待和评判消费娱乐类主题公园的饮食规定及定价问题成为公共领域里又一热门议题。二、
迪士尼简介2.1 迪士尼产业链迪士尼,取名自其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是囊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等业务的大型跨国娱乐公司。本次事件聚焦点即为其主题公园。据迪士尼公布的2019年第三财季财报(截止至6月29日)显示,迪士尼第三季度营收2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33%;第三财季营业利润39.61亿美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17.6亿美元,同比下降39.6%。其中,迪士尼乐园、体验与产品业务以及媒体网络方面的营收占比较大。2.2 迪士尼主题乐园目前,全世界共有6个迪士尼主题乐园度假区,分别为加州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东京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巴黎迪士尼乐园度假区、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三、传播概况3.1 传播趋势8月8日,“看苏州”APP在网上发表《店大欺客?上海迪士尼乐园被告了》一文,引发舆论关注。次日,相关信息开始在全网扩散,随着“@中新经纬”、“@Vista看天下”、“@中国经济网”等微博大V传播及跟进该事件的具体情况,事件舆情发酵并形成首个传播高峰。8月11日,迪士尼官方回应信息成为媒体关注重点,随后,“央视财经频道”报道表示上海迪士尼翻包检查现象依然存在,事件热度持续升温。8月13日,“人民网”发文《四问上海迪士尼:翻包、“双标”,凭什么?!》,随后被“@新浪财经”、“@北京青年报”、“@中新经纬”等媒体大V以及“央视网”、“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网”等媒体转发。14日,事件热度到达顶峰。3.2 平台分布8月8日至8月18日期间,全网有关“大学生状告上海迪士尼事件”的舆情总量共367346条。相关舆情主要集中分布在社交平台,其次是APP和新闻平台。主要由“@中新经纬”、“@上海头条大热门”等博主跟进该事件的相关情况,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其中,“@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大V发文,质疑上海迪士尼搜包检查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隐私权,引发舆论热议。除此之外,随着“新京报”、“中国经济网”、“央广网”等媒体跟进报道和点评,该事件的传播热度不断提升。3.3 传播节点2019年8月8日,“看苏州”APP(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于2015年推出的媒体互动手机客户端)在多个平台发布文章《店大欺客?上海迪士尼乐园被告了》,详细叙述了“上海迪士尼”因“禁止自带饮食”被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告上法庭一事,引发舆论关注。8月9日,“@中新经纬”、“@梨视频”等大V发布此事相关消息,引发网民讨论。8月13日13:41,“人民网”发布的《四问上海迪士尼:翻包、“双标”,凭什么?!》一文,被“澎湃新闻”、“中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随后相关话题#人民网四问上海迪士尼#,登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引爆全网舆情。随后,“迪士尼对人民网记者提问的相关回复”的消息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事件相关舆情仍有延续。四、话题分析4.1 话题分布在本次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言论及观点基本保持一致。媒体除了对事件信息进行及时跟进报道外,“上海迪士尼的规定是否合法”及“消费者维权问题”也是其报道轴心,总占比超过5成;其次分析上海迪士尼为何如此规定也是媒体的一个关注点。相较而言,网民对事件的情绪化言论则较多,如对“该大学生积极维权”的行为表示支持和赞赏、吐槽上海迪士尼乐园内物价过高、呼吁整治其他游乐园的类似问题等。除此之外,少部分网民也对上海迪士尼的规定表示理解与支持。4.2 舆论看点1、“霸王条款”近段时间,上海迪士尼乐园因“霸王条款”被大学生告上法庭,引发舆论热议。上海迪士尼乐园“禁止携带食物入园”、“入园需翻包检查”等规定实施以来一直饱受消费者争议。此次被“较真”的消费者诉至法庭,又在媒体助力下受到热切关注,不管这场官司最后输赢如何,其现实意义都是重大的。大多数舆论认为这场诉讼的最大悬念是能否让上海迪士尼乐园修改这些“霸王条款”,公平对待消费者。上海迪士尼乐园自2017年11月起禁止游客携带食品入园,且会对入园游客进行翻包检查。关于这项规定,舆论普遍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早在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就表示,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属于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基于此,多数舆论认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禁止游客携带食物入园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是另一种“霸王条款”。但也有部分舆论表示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一家主题乐园,照搬餐饮行业标准认定它是“霸王条款”不合适。还令舆论忿忿不平的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这项“霸王条款”只在亚洲地区实行,美国和法国的迪士尼乐园并无这项要求,亚洲“限定版”的“霸王条款”让公众怀疑迪士尼存在地域歧视。对于上海迪士尼乐园入园前的强制翻包行为,大多数舆论认为其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虽然上海迪士尼乐园声称翻包检查不过是为了履行“禁止携带食物入园”的条款,但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7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这种翻包行为显然已经在法律上踩了雷。“新京报”也在《谁给了迪士尼“禁带饮食”“翻包检查”的权力?》一文中指出,“迪士尼为了杜绝游客带食物,居然公然对游客的箱包实施了‘搜查’,这会严重侵害到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弊害不容小觑。要知道‘搜查’只能由司法机关按法定程序实施,迪士尼保安等人员并没有这个权力。”此外,也有少数舆论对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翻包行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翻包检查虽然带来不便,但乐园内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确实会影响游玩体验,禁止游客携带食品入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园区卫生,减轻环保工作人员的压力。2、定价问题2017年11月,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调整《上海迪士尼乐园游客须知》,规定禁止游客携带食品和酒精饮料入园。但近乎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游客自带零食的行为依旧是屡禁不止,甚至是想出各种“怪招”来躲避安检。2019年7月底,一名网友在微博上晒出照片,称自己为了将食品带进迪士尼乐园,用透明胶带将食品绑在大腿上,再用长裙遮盖,得以顺利入园。照片一经发布,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在对其进行批评的同时,部分网民也表示了理解,称“上海迪士尼乐园园区内的食物价格真的是太贵了!”同样,尽管此次事件中的导火索是由“禁带食物入园”的规定引起的,但仍有部分网民将争议重点放在了园区内的定价问题上。园区内较市面零售价普遍高出5-10倍的价格,让部分消费者直呼“贵到离谱!”“禁带外食”并不是上海迪士尼乐园首创,而是由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最先提出,这也是上海迪士尼方在回应该事件时表示“此规定与中国大部分主题乐园以及迪士尼在亚洲的其他目的地一致”的原因之一。但在对双方的部分小食价格上做出比较之后,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定价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同时暴露出的食物品质问题也备受消费者诟病,“贵不说,还不好吃”成了最大的吐槽点。站在游客的角度上,高物价而相对较低的品质、加上“强制翻包”的严格安检,似乎足够让消费者为上海迪士尼贴上“强制消费”的标签。但不能忽视的是,作为一个以中高消费人群为目标客户、以营收创利为目标的商业性游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收费标准与其属于高档消费场所的商业定位是基本相符合的,而站在游乐园方的网民也是基于此,认为对上海迪士尼消费进行抱怨的游客“只是跟不上园区的消费水平”或者“只是找错地方吃饭了”。对于定价问题,各方舆论观点不一。但从迪士尼公司今年2月披露的2019Q1财报来看,上海迪士尼的情况着实不容乐观,客流和收益在2018Q2-2019Q1四个季度内持续疲软。在上海迪士尼营收下滑现状的大背景下,该事件引起的舆论风波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上海迪士尼乐园在园区经营管理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五、关注人群5.1 地域分布对“大学生状告上海迪士尼事件”最为关注的是上海,作为该事件的事发地,当地网民对此事件特别关注;其次是广东和北京,两地经济发达且对新资讯接收更为敏感,且有大量广东、北京的博主跟进此事件的相关情况,故两地关注度较高。5.2 发文习惯关于此次事件的相关讨论,4.4%的网民用原帖表达观点,多为媒体官微和知名博主,主要为传播该事件的相关情况;67.2%的网民对其评论,多为吐槽和谴责上海迪士尼违背公平消费、不尊重消费者隐私的做法;28.4%的网民对该事件进行了转帖,进一步扩大话题影响力和传播效果。5.3 人群结构对事件最为关注是草根阶层(普通+达人),占91.3%,“谢绝自带零食、饮料”等霸王条例在我国各大娱乐场所已成常态,部分商家私自翻包的行为也并不鲜见,故此次事件一经曝出,关注度最高的为普通民众。其次为认证用户群(名人+企业+媒体+政府+团体+其他),占8.7%,名人博主大量转发媒体官微的博文,进一步扩散了该事件的传播范围,也带动了普通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六、敏感事件报告声明:报告由识微科技出品,舆论监测分析工具:识微商情

禁止自带食物和坚持翻包检查肯定是违法的,前者涉嫌不正当竞争和强迫交易,后者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和人格尊严。而对于这种违法行为除了需要政府出面制止,也需要我们每个公民去反对。实践证明,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推动法治进步的最强助手。在事件未得到解决前,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去那里消费,以表明我们强烈抵制的决心。平日里,我们总是嚷嚷着司法不公、法律的不完善、执法的不公正等等。现如今真实案例来了我们就更该一起贡献出一份力量。毕竟法治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来之不易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迪士尼投诉能有回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