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取暖方式神器会不会导致烫伤?

大写加粗的寒潮来了!北方的孩纸有暖气的保佑,可以蜷缩在家里躲避。而南方的同学们,就到了各显神通的时候了——暖水袋、暖宝宝、电热宝……各种神器都派上了用场。

不过,春雨君要提醒各位,在使用这些神器御寒的同时,千万要防止另一种危害——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不太烫的热源导致的烫伤。

暖水袋、暖宝宝这些热源,刚摸上去不会觉得烫,只会感觉很暖和。但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和皮下组织都会造成伤害。

有研究表明,热源温度超过44℃,就可能导致低温烫伤。接触70℃的热源超过一分钟、接触60℃左右的热源超过五分钟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

暖宝宝的发热温度最高可以超过60℃,电热宝的工作温度在70℃以上,而灌入沸水的暖水袋表面温度更是超过80℃,都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 老年人,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

  • 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患者,肢端感觉不够灵敏。

  • 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差。

  • 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

  • 紧贴热源睡觉的人,尤其是酒后深度睡眠的人。

低温烫伤,比想象中严重

在我们的设想中,被沸水、热油、火等超高温烫伤,比低温烫伤严重得多。而事实常常完全相反,在接触超高温物体后,我们会马上躲开,并立刻采取凉水冲洗等急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伤害。

而在低温烫伤中,由于接触时间长,热源造成的伤害可以深入到皮下较深处的组织。

另外,烫伤后,由于创伤不太明显,疼痛感不强烈,人们往往会忽视,会让伤口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低温烫伤初期,即刚刚离开热源后,皮肤表面一般会出现水泡或红肿,看起来不太严重,但皮下组织可能已经发生了损伤甚至坏死。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创伤容易演变成溃烂,并向深处发展。如果发生在足跟、胫前等部位,伤口甚至可能达到骨质。

由于创面小、深度大,导致愈合困难,几个月都难以痊愈,有些甚至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低温烫伤,一定要注意避免,同时一旦发生烫伤要及时处理。

  1. 烫伤发生后,第一时间凉水冲、凉毛巾冷敷。

  2. 如果皮肤出现水泡,不要撕破、挑破,用干净的纱布覆盖。

  3. 不要用有颜色的药水、不要用牙膏、酱油等偏方涂抹。

使用保暖神器时如何防止低温烫伤

  • 使用暖宝宝:不要把暖宝宝直接贴在身上,贴在贴身的衬衣衬裤上也不够安全,最好是贴在外衣内;不要贴着暖宝宝睡觉。

  • 使用热水袋:不要灌入沸水;不要灌得太满,70%即可;尽量排出空气;拧紧盖口,确保不漏水;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

  • 使用电热宝:通电时不离人,不要长期通电;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

  • 使用电热毯:睡觉前两个小时打开,上床后切断电源,不要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隔一条床单或毛毯。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你在用的取暖“神器”,都暗藏哪些健康隐患?

2017年12月15日 【健康号】 健康直通车


空调、地暖、小太阳,室内取暖哪家强?

近期气温持续走低,当北方的小伙伴们在暖气房里幸福家里蹲的时候,南方的小伙伴们则在和湿冷空气斗智斗勇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取暖“神器”:

空调、地暖、“小太阳”

在购买使用前,大家都会比较各种送暖“神器”的利弊:这个制热快、那个能耗高,但往往忽略了,隐藏在温度背后的健康隐患。

“暖宝宝”等一次性暖贴是利用铁氧化反应放热的原理,对身体局部进行缓慢放热。近年来“三无”暖贴烧伤的案例屡见报道,但其实就算是合格的暖贴,使用不当也有低温烫伤的危险。

低温烫伤:身体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当人体局部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温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后,就不会引起痛觉反应,容易导致深层组织的热损伤。而市面上暖贴的平均温度为50℃左右(个别暖贴在测试中甚至可达79℃),曾有医院对两年内收治入院的低温烫伤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由暖手袋、暖贴引发的病例多达44%,绝大部分为II度烫伤,个别病例为III度烫伤。

低温烫伤痛感虽不明显,但伤害深度大,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脱皮、发白。尤其是老人、糖尿病患者等对温度不敏感的群体,长时间使用非常容易发生深层烫伤。除了暖贴,电热水袋、电热毯等贴近身体使用的保暖物品也需谨防局部低温烧伤。

使用暖贴、电热水袋的正确姿势:

  • 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产品!!!

  • 避免同一个部位贴用时间超过1小时,睡觉时不使用;

  • 不直接接触皮肤,而是隔一层布料贴在衣裤上;

  • 避开手、腿内侧皮肤薄弱的地方。

“小太阳”等卤素管取暖器因热得快、价格低,深受“南”同胞们的喜爱。小编的姥姥冬天到哪都喜欢拎一个放在脚边,是她织毛衣、听广播时的忠实小伙伴~

但由于是局部加热,而且升温速度快,卤素管取暖器较容易造成皮肤的局部灼伤。

建议使用时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另外在加热的过程中也会发出较强烈的光,具有一定光污染,使用中应避免眼睛直视炉丝、灯管、反光罩。

健康小贴士:保持距离;避免直视。

暖风机利用风机鼓动空气流经电热元件强迫对流,进行热交换制热,具有升温快、加热面积大等优点,输出功率一般在瓦。

① 风机鼓动产生的噪音大,超过人舒适环境的分贝标准;

② 普通电热丝暖风机耗氧量较大,使室内氧气含量降低,使用时间久易头晕、困乏。

健康小贴士:注意室内通风;选购合格产品。

家用空调制热时,室外机冷媒被压缩机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机,冷凝液化放热,从而加热室内空气。但当室外温度在5℃以下时,空调制热能力会明显下降,普通空调在零下5℃时基本停止运作。有部分空调会加入电热丝或电热棒做电热辅助,但能效低、耗电大。

而空调最常见的健康隐患,就是细菌、颗粒物等过敏原超标。近期上海市卫计委对130家宾馆酒店进行抽查,其中25家抽查宾馆均存在空调送风PM10超标、风管内细菌、真菌总数超标等多种问题。

① 空调过滤网容易滋生细菌、尘螨,长期使用未定期清洁地空调,可通过吹风将过敏原播散到室内空气中,另外由于其强对流原理可扬起室内浮尘,引发鼻炎、咳嗽、哮喘等呼吸道问题;

② 易患缺氧综合症,引发头晕眼花、困顿乏力等症状;

③ 热空气一般在1.3米以上,造成头热脚冷。

健康小贴士:定期清洗空调;注意房间换气。

地暖是近几年新兴的取暖装置,但它的出现历史要更早一些,早在明末清初时,皇宫内部的地板下方就出现了类似的烟雾通道,利用加热的烟雾进行取暖。目前常用的地暖有水地暖和电地暖两种,具有使用寿命长、供热均匀的优点。

但关于地暖的健康危害一直倍受争议,其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 甲醛超标:高温会加速复合地板以及地板粘合剂中的甲醛散发,在前期使用中可能引起室内甲醛超标;

② 室内扬尘:室内热气上升,会导致浮尘在空中,容易导致慢性咽炎、鼻炎、支气管炎(有老慢支、肺气肿等慢病患者的家庭不适合安装地暖);

③ 空气湿度:容易出现口干舌燥,需要保持加湿,防止地面过度干燥(取暖时室内温度不要太高,15-20℃为宜);

④ 卧室床铺下不宜安装地暖,燥热容易影响睡眠。

最后提醒下大家,大部分室内取暖都需要注意的是:

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有时候,冻冻更健康哦~

低温还能把人烫伤?这些“保暖神器” 用不对就是“温暖隐患”

上一波冷空气余威尚在,一波更强大的寒潮又接踵而至。为了抵御寒冷,除了“秋衣秋裤”和“一身正气”外,朋友们是不是都偷偷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但你知道吗?这些“取暖神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让你很受伤!

“医生,我女儿腿上起了一片红疹子,很痛,还有小水泡,是怎么回事啊?”就在前两天,家住临平的张女士(化名)带着7岁女儿急匆匆地来到余杭五院皮肤科。

接诊的吴润泽医生仔细观察后问道:“有接触过什么东西吗?”张女士细想了一下,“昨天怕女儿太冷,睡觉时冲了热水袋给她用了一晚上,跟这个有关系吗?”

吴润泽看到小女孩腿上的红肿和小水泡,而且面积并不大,结合使用了一晚上的热水袋,判断是热水袋导致的“低温烫伤”。

无独有偶,20岁出头的姑娘小周(化名)也是“低温烫伤”患者之一。

一到冬天,小周就喜欢囤上一大堆的“暖宝宝”,一日一贴成为了她的过冬日常。但久而久之,她却发现自己肚皮开始发红,再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水泡、脱皮、溃烂。

说起烫伤,很多朋友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滚烫的开水,其实不然,让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物体,也很有可能造成烫伤。比如,45℃的低热物体接触皮肤30分钟以上,就有可能出现烫伤,这种烫伤,被称为“低温烫伤”。

“我们可以把低温烫伤比作是‘温水煮青蛙’,过程中并不会感到多么痛苦,但在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时,外界产生的热损伤会由浅入深逐渐从表皮层侵犯到真皮层,甚至达到皮下组织、肌肉,最终造成烫伤。”吴润泽解释道。

更可怕的是,与“高温烫伤”不同,“低温烫伤”的疼痛感并不明显,仅会出现红斑、水肿、起疱、脱皮等症状,面积也比较小。但是,也正因为温度不高,伤口很难察觉,当实际出现症状的时候,皮肤受损程度已经是比较严重了。

常见“热水袋烫伤”的三种情况

“热水袋烫伤”是“低温烫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月31日,也就是上一波寒潮来临的第二天,余杭五院开发区分院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处理的12个病人中,烫伤病人竟占了一半,而被热水袋烫伤的,就有三个。

1.市面上的热水袋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假冒伪劣产品乳胶质量差,隔热效果不好,再加上使用年数过久,导致乳胶老化,很容易造成烫伤。

2.为了追求更好的保暖效果,有些朋友会把热水袋紧贴在皮肤上,或者干脆压在身下,导致热效应过大,最终形成了烫伤。而有些朋友使用时没有把栓子拧紧,滚烫的热水流到皮肤上造成了烫伤。

3.天冷后,人体的温触感本来就会降低,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瘫痪病人、婴幼儿等本身就对温度不敏感或无法表达的人群。这些人群的皮肤往往较薄,保护能力和再生能力较差且往往表达受限,所以,更易发生烫伤。

如何预防?烫伤后又如何处理?

1.一定要购买有质量保证的“保暖神器”。

2.热水袋在使用时,可以在外面包上一块毛巾以防止直接接触皮肤,包括暖宝宝也是一样,都不可以直接贴皮肤使用。

3.热水袋使用时,不可以长时间放在同一个位置,一般30分钟左右要更换位置。所以,切勿在即将入睡之时使用热水袋,因为很难保证你睡着了之后,热水袋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4.在平时使用热水袋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先加冷水,再加热水,试过水温后再使用,水温一般不要超过50度,每次泡脚不要超过30分钟。

5.一旦烫伤,出现红肿、水疱,不可外擦牙膏、大蒜等,更不要试图用针挑破水泡。这时最好立刻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15到20分钟,并用碘伏或生理盐水进行消毒杀菌,烫伤严重时需及时入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来源:健康杭州  作者:供稿 / 余杭区卫健局  编辑:高婷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取暖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