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二食堂在东区吗的中华绣球树在哪

黄山市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临而谓限刻、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为路故亲专以绿液在新石器时代,那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

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副有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依投鲜察天方助冲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建置,距今已有2218年。“黝”、“歙”二县的县名,来自于一保金古越语地名的发音。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县地在方当势居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石台、广德和黄山区的一部分。

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歙县属丹阳郡。第二年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汉平战科假格判县苏即磁连态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设广德王国。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贬广德胜视父配太体微误盟接王为公,改黝县为愬虏。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压迅益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会县轻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住集曾级客纪受汽探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派遣谓晚孙艺“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紧六内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放迅弱举立调各定县,西乡地置黎供张重及走底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吴主孙休名讳,改休阳县为海阳县。

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班源船延县。新安郡辖始新、黝、歙、遂安、黎阳、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郡名新安,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时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景赶质553年)又析海宁、黝、歙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当时这里有两个郡。一个是新设必经风若阶前含那沿的新宁郡,辖海宁、黝、歙、黎阳县,治所海宁;另一个为新研粒类剂矛移情难径土安郡,辖始新、遂安、寿昌、良安县,治所始新。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使字当雨载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黝、海宁、始新、遂安、寿昌6县。

重新统一中国。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树布格夜富元油,并遂安、寿昌入新安县,隶婺州。改新安郡为歙州,领海宁、黝、歙县,治海宁(一说并黝、歙入海宁,划归婺州)。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歙线卷检非生延乙波、海宁县,治黝县。开皇十八年取“休阳”、“海宁”各一粮议从密搞到字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郡治在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大业三年(公元气画广技续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黝、歙县,郡治休宁县。隋末动乱,大业十二年,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歙州及宣、杭、睦、婺、饶共6州,号称吴王。王城即设于休宁万安万岁山,这便是万岁山又称为古城岩的来历。次年迁往歙县乌聊山。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平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析歙县地置北野县。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平休宁人急威灯的触省洋支洪贞起义,划休宁回量抗告关块阳会料罗责阻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养故只要失演源谓土公元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查响分辖歙、休宁、黝、北野、婺源县。乾元元年(公元75度即调爱材注导别赵此安8年)复改歙州。大历元年(岩短判公元766年),平方清起义,析歙、休宁地置归德县,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拿厂烧理几称亚员重额置绩溪县。大历五年,废北野县入歙,废归德县入休宁,歙州辖歙、休宁、黝、绩溪、婺源、祁门县,机时原烧城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1700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

时期,歙州先后属吴、南唐介半烟乡及(江南)。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歙、休宁、黟、绩溪、祁门县和婺源州。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部攻克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曾经是朱元璋重要根据地的徽州府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婺源州为县。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公元1403)改隶南京(不久改称南直隶)。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徽州府隶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徽宁道、徽宁池太道。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隶安徽布政使。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因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复归安徽省管辖。

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留县,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实行“首席县长”制,原属徽州各县首席县长驻歙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设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辖休宁、婺源、祁门、黟、歙、绩溪6县,治所休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婺源县划属江西省,婺源县和原属徽州各县士民随即掀起“婺源回皖运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成立皖南行政公署,治所屯溪,第十行政督察区隶之。民国二十九年(1939年)3月,撤销第十区机构,保留名义,各县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原第十区改为第七区,辖休宁、黟、歙、祁门、绩溪、旌德6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婺源县划归安徽省,属第七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第七区所属7县全境解放。5月成立徽州专区,隶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专区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全区领屯溪市和绩溪、旌德、歙、休宁、黟、祁门6县,婺源县划属江西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州专区仍属皖南区。1952年2月,太平、石棣、宁国三县划属徽州专区。8月,撤销皖南、皖北区,设安徽省,徽州专区改属安徽省。

1953年12月,屯溪市直隶安徽省,专区辖歙、休宁、绩溪、黟、祁门、旌德、太平、石棣、宁国9县。1955年屯溪市改属徽州专区。1956年1月,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领绩溪、旌德、太平、歙、休宁、黟、祁门7县和屯溪市。8月,宁国县划属徽州专区。1965年8月,从太平县划出原石棣县区域和贵池县部分地区设石台县,属池州专区。

1971年3月,改徽州专区为。1974年3月,太平县划属池州地区。1980年1月,宁国县改属宣城地区,太平、石台2县划归徽州地区。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所辖区域与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合并成立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1986年6月,黄山市(县级)改由徽州地区代管,徽州地区辖屯溪、黄山(县级)2市和歙、休宁、黟、祁门、石台、绩溪、旌德7县。

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

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休宁、祁门、黟4县。

截至2015年7月,黄山市下辖3个区、4个县,包括55个镇、46个乡、4个街道。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东经117°02′—118°55′和北纬29°24′—30°24′之间。南北跨度1°,东西跨度1°53’;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临安县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的石台、青阳、东至县毗邻;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黄山市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山体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00米,千米以上的高峰众多。山地面积5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丘陵面积35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1%;谷地、盆地面积12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9%。全市地形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北区部分,地形南高北低。(2)南部新安江谷地,四周高山环绕,中央地势低平,是一个小盆地。(3)西部丘陵区,北高南低,小山丘密布。

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6°-15°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达2708毫米。降水多集中于5-8月。

新安江是黄山市的主要河流,属于钱塘水系。它源出休宁冯村五股尖(海拔1618米)北侧,上源流经祁门县,复入休宁以后称率水,它在屯溪纳横江后,称为渐江,江面展宽,流至歙县城南朱家村又有练江来汇,始称新安江。新安江东流至街口附近,便直奔浙江省而去,干流自歙县流至街口,长约44公里,其集水面积有5944平方公里。除新安江以外,黄山市境内还有发源于黄山北坡的青弋江,北流入长江,发源于黄山南坡西段的阊江,南流入鄱阳湖,均属长江水系。

黄山市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

2015年,黄山市出生人口14711人,出生率9.96‰,比2014年下降0.3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8539人,死亡率为5.78‰,比2014年下降0.57个千分点;全年自然增长率为4.18‰,比2014年上升0.2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7.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34万人。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42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季度累计增速逐季提高,呈现“见底—企稳—回升”的运行轨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79.7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9:46.1:42.0调整为11.4:46.3:42.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55.1%和39.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31452元,按平均汇率计算,达4982美元。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4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第一产业53.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218.1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199.2亿元,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34725元,按平均汇率计算,达5607美元。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50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54.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34.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37305元,按平均汇率计算,达6073美元。

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5.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19.7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256.1亿元,增长7.7%。人均GDP38793元(折合6229美元),比上年增加1488元。

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56.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25.2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8.5%。人均GDP41897 元(折合6308美元),比上年增加3103元。

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41.9亿元,增长3.9%;林业产值11.5亿元,增长10.6%;牧业产值24.6亿元,增长6.0%;渔业产值2.0亿元,下降15.3%。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2亿元,比上年增长 3.0 %。其中,农业产值45.9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 13.3亿元,增长 7.6%;牧业产值 25.4亿元,增长1.1%;渔业产值 2.4亿元,增长8.4%。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林牧渔增加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0亿元,比2014年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49.1亿元,比2014年增长3.2%;林业产值15.3亿元,比2014年增长11.6%;牧业产值25.6亿元,比2014年增长1.2%;渔业产值2.5亿元,比2014年增长0.7%。

2016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农业产值48.43 亿元,下降2.4%;林业产值16.95亿元,增长15.1%;牧业产值26.68亿元,增长2.6%;渔业产值 2.44亿元,下降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62亿元,增长5.4%。

2012年,全年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利税31.2亿元,增长23.5%,其中利润20.3亿元,增长22.6%。在31个行业中,有29个行业实现盈利,其中利润增长超过30%以上的有16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5个行业利润超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0.2%,产销率97.2%,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7.0%,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

黄山市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0户,比2014年净增9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1亿元,比2014年增长4.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54.9亿元,比2014年下降1.7%,重工业72.1亿元,比2014年增长8.7%;从大中小型企业看,大中型工业企业24.4亿元,比2014年增长10.1%,小微型工业企业102.6亿元,比2014年增长2.7%。

黄山市全市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实现增长,12个行业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总量前5位行业中,有4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分别比2014年增长9.2%、4.6%、15.2%和25.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4.6亿元,比2014年增长4.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3.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43.3亿元,比2014年增长1.9%。

黄山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涂料比2014年增长16.9%,初级形态塑料增长16.7%,化学试剂增长37.4%,钢材、钢丝分别比2014年增长11.2%、6.2%,滚动轴承、电动机分别比2014年增长4.6%、4.5%,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汽车仪器仪表分别比2014年增长22.3%、19.9%,服装下降71.9%,蓄电池、电光源分别比2014年下降18.3%、14.2%。

黄山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25.15亿元,比2014年下降1.8%;利税32.55亿元,比2014年下降12.1%,其中利润21.26亿元,比2014年下降13.4%。32个

2012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4.5亿元,比上年增长6.4%。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5.0亿元,增长14.8%,实现利税3.5亿元,增长12.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8.6万元/人,增长36.7%,房屋建筑施工67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0.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0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5万平方米。

2013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6.7亿元,比上年增长5.0%。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7.4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4.2亿元,增长18.8%;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8.8万元/人,增长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5.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3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万平方米。

2015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7.1亿元,比上年增长6.1%;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0.8亿元,下降17.1%。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4.6万元/人,下降12.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66.5万平方米,下降12.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7.4万平方米,增长2.4%。

2016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0亿元,下降1.5%。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6万元/人,增长9.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7.3万平方米,下降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35.1万平方米,下降12.1%。

黄山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1亿元,比2014年增长11.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5.7亿元,比2014年增长1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4亿元,比2014年增长12.1%。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225.6亿元,比2014年增长10.4%;餐饮收入55.5亿元,比2014年增长13.1%。按单位规模统计,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98.0亿元,比2014年增长0.8%;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183.2亿元,比2014年增长15.5%。网上零售势头强劲,全年限上单位实现网上零售额2.7亿元,比2014年增长83.1%。

黄山市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95.1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0.3%,其中外国人122.9万人次,增长16.7%,港澳台72.2万人次,增长0.8%。国内游客4470.8万人次,增长12.1%。旅游总收入400.7亿元,比2014年增长13.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04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1.3%;国内旅游收入363.4亿元,比2014年增长13.3%。年末全市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50家,比2014年减少5家(由于达不到国家标准规定被取消等级);星级饭店6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29家;旅行社164家,比2014年增加8家。

黄山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6.3亿元,比2014年增长11.5%,余额比年初增加94.8亿元,比2014年多增15.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74.3亿元,比2014年增长13.8%,余额比年初增加66.6亿元,比2014年多增6.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66.3亿元,比2014年增长7.6%,余额比年初增加40.1亿元,比2014年少增1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4.0亿元,比2014年增长5.6%;中长期贷款余额306.4亿元,比2014年增长8.5%,中长期贷款中个 人贷款余额121.2亿元,比2014年增长9.1%。年末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76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9.1%,不良贷款率为1.90%,比2014年增加0.19个百分点。

黄山市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8.6亿元,比2014年增长16.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7亿元,比2014年增长16.3%;寿险保费收入10.2亿元,增长24.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6亿元,同比2014年下降17.0%。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7.6亿元,比2014年增长17.5%。其中:财产险赔款3.2亿元,比2014年增长10.3%;寿险给付3.8亿元,比2014年增长23.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赔款和给付0.6亿元,比2014年增长24.5%。

2015年末,黄山市拥有文化馆8个,纪念馆6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51个(含民办博物馆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省级名录71项。广播电台5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6.71%。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56%。

2015年,黄山市全年农村演出780场,电影放映9103场,农家书屋更新出版物55430册。举办黄山市首届艺术节、第二届两省三地徽州民歌大赛、第八届徽州读书节、新安书画百佳作品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23.8万人次,借出图书12.7万册次。

2015年末,黄山市有普通高校2所(、),普通本专科(不含成人)招生6764人,在校生22176人,毕业生5424人。高考文理本科达线率为51.73%,比2014年提高0.79个百分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学校20所,在校生15265人,毕业生6034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生21403人,毕业生853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4.34%。普通初中100所,在校生33328人,毕业生11895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8.7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2.78%;小学130所,在校生68384人,毕业生10720人,小学毛入学率101.0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3.49%,;幼儿园159所,在校生3551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4.34%,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86人。

2015年末,黄山市共拥有国家、省和市创新型(试点)企业67户,新认定10户。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9家,新认定27家,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全市拥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新组建4家;有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共拥有省民营科技企业238户,新认定25户。全年有5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表彰年市科学技术奖33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项。56个项目和补助获得近1500万元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签订技术合同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0.38亿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2项,比上年增长5.1%,其中省部级以上28项,增长7.7%。

2015年,黄山市专利申请1125件,比2014年增长6.2%,其中发明专利314件,比2014年增长24.1%;授权专利996件,比2014年增长18.0%,其中发明专利156件,比2014年增长88.0%。企业专利申请750件,授权705件。歙县成功举办第七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黄山市与签署深化科技与人才合作协议,共建浙大黄山技术转移中心、徽文化移动互联技术研究中心,签约6个科技金融合作项目和1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

2015年末,黄山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153个(含村卫生室),比2014年增加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8505人,比2014年增加19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202人,增加173人,注册护士3741人,比2014年增加66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病床6429张,比2014年增加90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587.5万人次,比2014年增加12.8%。村卫生室62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2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110.73万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11.15万人,平均参合率达100.37%。

2015年末,黄山市拥有体育场地25个,其中:体育场9个、体育馆6座、运动场(田径场)10个。全年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项目124项次,参与健身群众人数达23万人次。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该市运动员共夺得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11枚。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全国空手道俱乐部争霸赛、全国游泳锦标赛、第二届中国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2015年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品牌赛事。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21亿元,比2014年增长1.0%

2015年,黄山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优率为56.2%。黄山风景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达优率为97.5%。继续开展 “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工作,淘汰黄标车3179辆,其中2005年底前注册登记营运的黄标车1776辆。建成休宁、祁门、黟县、徽州区四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全市PM10年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6微克/立方米,低于年度55微克/立方米的控制目标。年末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26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乡镇57个,省级生态村115个。建有自然保护区6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

2015年,黄山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2.5分贝,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6.2分贝。年末森林覆盖率82.9%,当年造林面积1472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06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1667公顷;退耕还林面积904公顷。

2015年,黄山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5元,比2014年增长9.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26元,比2014年增长8.4%,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15199元,比2014年增长 8.1%;经营净收入3853元,比2014年增长7.4%;财产净收入1601元,比2014年增长12.2%;转移净收入5574元,比2014年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65元,比2014年增长7.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3.9%,衣着增长2.8%,居住比2014年增长7.6%,生活用品及服务比2014年增长16.7%,交通和通信比2014年增长16.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下降3.2%,医疗保健比2014年增长20.2%。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人均拥有房屋面积46.3平方米。

2015年,黄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2元,比2014年增长8.5%,从农村常住居民收入结构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4786元,比2014年增长6.7%,经营净收入4627元,比2014年增长8.7%;财产净收入171元,比2014年增长44.7%;转移净收入2288元,比2014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23元,比2014年增长7.4%,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5.0%,衣着比2014年增长11.0%,居住比2014年增长12.3%,生活用品及服务比2014年增长11.2%,交通和通信比2014年下降0.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比2014年增长1.8%,医疗保健比2014年增长 12.4%。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3%。期末人均拥有房屋面积56.2平方米。

2015年,黄山市城镇新增就业25507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941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7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5万人,比2014年下降1.4%,其中:参保职工15.00万人,下降3.9%,参保离退休人员5.55万人,增长5.7%。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39.84万人,比2014年下降1.1%,其中:职工参保18.95万人,增长2.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30万人,比2014年下降0.5%。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2.01万人,比2014年增长2.4%,其中农民工3.5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33万人,比2014年增长0.6%。五项社会保险参保93.03万人次,征缴五项社会保险金额15.40亿元,比2014年增长7.4%。

2015年末,黄山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3个,比2014年增长4.5%,床位数2167张,比2014年增长19.6%,收养人员690人,比2014年增长30.9%。年末1.7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056万元;3.7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948万元;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7091人,农村低保覆盖率3%。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609万元。

截至2010年,黄山市已有公路2521千米,道路等级状祝分别是:二级路329千米,三级路531千米,四级公路1503千米,等外路158千米,另有村道2526千米,每万人占有道路约17千米。黄山市境内还有1条国道和9条省道穿城而过。2004年10月,徽杭高速正式通车,实现了黄山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7年9月,黄山市第2条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全线贯通;2008年12月,连接浙江瞥州和江西婴源的黄塔桃高速建成通车。

截至2010年,黄山市境内有一条皖赣铁路,火车站主要有黄山站、黄山北站和歙县北站,经过黄山市境内从黄山始发的列车有3条线,分别是黄山一淮北、黄山一上海和黄山一南京西,其他都是过路车。这3条线路主要停靠站是淮北、蚌埠、合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

黄山市有一个对外口岸机场——(简称黄山机场),与周围的火车站、汽车站相衔接。黄山机场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规划的67个枢纽(干线)机场之一,199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先后经历4次扩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19条,以及至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的直航包机。2008年12月,总投资3.03亿元的黄山机场改建工程拉开建设序幕;2010年9月2日,黄山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

:松科常绿乔木。我市海拔700米以上普遍分布,悬崖峭壁处亦能生长。黄山迎客松等奇松即系此种。适于凉润的中海拔以上山地生长。

:又名安徽杜鹃,杜鹃花科常绿灌木,产黄山清凉峰、牯牛降、六股尖等海拔1400米以上地带。花粉红、白等色。

:小型鸣禽,雀形目画眉科,俗名红嘴玉,属安徽省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缘活动。属杂食性鸟。叫声响亮、悦耳、欢快,有如为神仙做仪仗先导,故本地山民称之为山乐鸟或八音鸟。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

是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抛绣球是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清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且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为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是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队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为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从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流行于今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是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成“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成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喜靖以降至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 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菜系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由于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徽菜的形成、发展与微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关系。

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朴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人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黄生、姚际恒、江永、汪绂均为徽派朴学的早期学者,但他们治经不废宋儒。至戴震开始,摒弃宋儒的空疏缺陷,以汉学为研究的门径,每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本六书。通贯群经后方才下结论。清代中后期著名的徽派朴学家还有歙人程瑶田、金榜、汪莱、凌廷堪、程恩泽,绩溪人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黟县人俞正燮。近代经学大师吴承仕为徽派朴学的后继者,在音韵训诂和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辨方面造诣很深。

是产生于古徽州地域内的盆景艺术流派,它是我国一个古老的盆景艺术流派,在历史上曾为全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也是八大家之一),在盆坛上享誉数百年之久。以歙县卖花渔村(雄兴乡洪岭村)为代表,包括绩溪、休宁、黟县等广大地区。徽州地处新安江上游的黄山与白岳之间,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资源极为丰富。自南宋建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徽州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盆景艺术也为了满足富商大贾、达官显宦的需要而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

是明代版画声势最为雄壮的一派,十五世纪中叶兴起于徽州府,十七世纪末发展到高峰。"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是受徽派刻书业的直接影响而迅速崛起的派别,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寻庄等;以技艺冠一时的雕刻名工则更多,光虬川黄氏一家便有黄应组、黄一彬、黄晟、黄应泰等近百人。

徽派刻书,刻书流派名。明中期以后,徽州商业势力日趋增强,并逐渐进入刻书行业,依靠雄厚资本、徽籍士刊和盐商的强力支持,使"徽派刻书"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派别。书商遍及大江南北名地,伴随书商而问世的刻工更是数不胜数。

,篆刻流派名。开徽派者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何震是徽州第一个杰出的印学家,应是这一印派的鼻祖。一种认为程邃是"歙四家"的领袖,他的篆刻力变文、何旧体,参合钟鼎古文,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自成一家面目,应推程邃为徽派的祖师。实际上两说均有道理,因为徽派的改进与发展,前后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何震与程邃两人先后代表了两个时期的徽派。

黄氏刻工,歙县虬村黄氏一姓木刻名工的统称。歙县虬村为明清两代中国著名的木刻之乡,公元1489年黄文敬、黄文汉刻《雪峰胡先生集》为黄姓艺人刻书之始。黄氏刻工伴徽州书商、墨商和士绅的势力而起,同姓互相汲引,内部凝聚力很强,并以一姓之技倾倒大江南北,在中国明清时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以歙县、黟县、婺源具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四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主要应用于民居、饲堂等类建筑物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笔简等工艺品的制作。

是指在制墨模具上进行的艺术雕刻。墨模雕刻始于唐代,步骤是先请画家绘图,然后将图分别拓在数块木制内模印版上按图刻制。宋代以来,徽州一带的制墨业日渐兴盛,墨式造型和雕制艺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至明代中叶邵格之等四大制墨名家产生,墨模艺术进入了黄金时期。

歙砚雕刻是指在歙砚砚石上进行的艺术雕刻。歙砚雕刻始于唐代歙州叶姓猎人发现龙尾山砚石以后,历代砚式风格各异:唐砚多箕形,宋砚多抄手形,均以朴拙务实见长。明清两代渐趋精雕细琢,造型变化丰富多彩,但仍保持着简洁大方的本色,主要有玉堂式和大冠式两大类别。现代以来,除传统几大砚式继续存在,自然就形式和仿古式逐渐成为中高档砚的主流形式

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黄山市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静气、烹汤、焚香、涤器、烫盏、赏茶、投茶、洗茶、注汤、敬茶、闻香、观色、品味。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是朱子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学派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组成,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学为基本宗旨。新安理学从南宋到清代的演变过程,正是12世纪以后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缩影。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安徽南部(今黄山市一带)的绘画流派。现黄山市原称徽州,秦、晋时设新安郡,新安江又是这一代的重要河流,故又常以“新安”称之。明代的丁瓒、程嘉燧、李永昌等新安画家,崇尚“米倪”之风,枯笔皴擦、简淡深厚,当为新安画派的先驱。

是一个古老、悠久、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的在南方亦流传甚广,对许多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它的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目1404个,能见到的本即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应有尽有。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可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

肇自北宋,盛于明清。自北清未,新安医家有540余人,其中225人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明代的、、、,清代的程正通、、、吴谦、、汪文琦、程杏轩等。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

黄山毛峰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每片茶叶约半寸,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白色细绒毫。
太平猴魁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特称“猴魁”。
祁门红茶为中国著名的功夫红茶。“祁门红茶”条索苗秀,色泽乌润,香气清高持久,似果香,又似蕴藏的兰花香。
屯溪绿茶是中国传统名茶类名,简称“屯绿”。这种茶采制精细,鲜叶原料多为一芽二叶或三叶嫩梢,制作方法分炒青和烘青两种。
“黄山绿牡丹”特种工艺茶,产于歙县大谷运乡海拔1400余米的南云尖。上等的绿牡丹茶呈花朵状,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瓣排列匀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
顶谷大方系中国名茶,产于歙县老竹岭和福全山。“顶谷大方”外形挺秀光滑,色泽翠绿中微微泛黄,芽藏不露,金色茸毫披满全身。
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可泡茶饮用,也可配药。
“黟县香榧”产于黄山西南群峰中的泗溪。《本草纲目》曰:“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沉五痔,去三虫。
“金丝琥珀蜜枣”是鲜枣经加工而成的一种蜜枣饯。这种蜜枣色泽金黄如琥珀,切割的缕纹如金丝,光艳透明,肉厚核小。 
“三潭枇杷”皮薄、肉厚、汁甜,有20多个品种,比较有名的是“大红袍”和“光荣花”。
黄山猕猴桃,野生水果,民间称作“杨桃”,品种多达20多个,多数长在阴湿的山林中。
徽州雪梨的主要产地在歙县,栽培始于宋代。徽州雪梨皮薄肉细,曾在1934年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章。
歙县金桔是柑桔中的一个独特品种,桔形小于黄岩蜜桔,大小同四川红桔相似,颜色呈金黄色或金红色。
“徽州漆器”是利用国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的漆器。
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代。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
(?—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
(?—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
(1130—1200):南宋大学者,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1533─1606):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
(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清代财政学家。歙县杞梓里人,后移居雄村义成。
(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
(1864—1936):清末民初名妓。
(1865—1955):歙县潭渡村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1891—1946):中国现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濬,曾用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
(1891—1962):字适之,中国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1909—1938):原名恩袭,歙县坑口柔岭下人,音乐家,一生创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
注:表格人口数据来自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常住人口数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科技学院二食堂在东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