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亚动力T90DT1990 PRO历史新低价2999元,它会不会是组装机?

难忘而疯狂的2021年也走到了尾声,相比国际斗争的风云诡谲和不断进入白热化的能源危机,耳机市场的一点点动静可以说是死水微澜。诸多“老型号、老朋友”已经在供应链的紧缩下,永久和我们道别了,走入了历史的坟墓,而仍然有新加入的品牌,可谓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值得高兴的是国产音响品牌,在人民币汇率、全球最可靠生产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很多牌子在海外的销售都取得了几倍于去年的增长。从论坛、亚马逊讨论区里看,居然很多境外买家并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声名不佳的中国货,或者知道是中国货,但仍然为产品的质量、音质所征服。这再一次证明了,音响产品中并没有什么无法破解的“设计密码“,只要从业者客观上掌握了产品的设计技巧与成本控制,完全是可以做出一流产品的。当然,万某认为“破魅”的时刻可能还没有到来,品牌营销上国内的从业者需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在DT1990后,拜亚已经有段时间没声音了。最近它家推出了低于DT1990、DT1770的次一档专业产品,DT700和900 Pro系列,其中700延续1770、770的路线,为封闭式耳机,900则延续990、1990,为开放式设计。

万某人需要经常在家里录制电鼓、电吉他的片段用来混剪,而监听的设备只是一对沧桑的真力的1031和K240df,听音乐用的耳机都扔在了会所,家中实在是惨了点。为了在难得的两个月长假里在家陪陪家人,顺便好好的做几期节目出来,第一时间万某就下了单DT900 Pro X。我对苹果带起的这股子起名风气十分不屑,什么S、Se、X、Pro、MAX,大家能不能有点创意呢?国产为何不能采用甲乙丙、壹贰叁不好么?


盒子里送了好多卡片、小本本。让万某回想起小时候追星买正版磁带,里面那个精致的歌词小本本。但恕我直言,屁用没有,环保包装开不成脑放。

拜亚本次不光推出两个耳机,还推出了两套话筒,动圈的M70和电容的M90。重点来了,拜亚在专业领域之外决定发掘“准专业领域”,正是看重了越来越多的“个人up主”、“自媒体”、“Vlogger”火箭般的增长。他们就是活跃在各种视频平台的准专业创作者们,虽然在诸多新式智能设备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很方便的做录音、混音、音配像等工作,不需要像真正的音乐工作者一样,被AVID、Protools这种东西折磨,但有时不靠谱的设备仍然为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挑战。DT1990、900,正是看中了这样的市场,定位为向个人创作者们提供方便使用、音质音色有一定权威性的设备。当然,如果这样的定位不需要重新设计产品,利用现有模具材料省点钱就更好了。这一点在900附赠的一个小本子上有所体现:


强调了700的封闭特性为“Monitoring”,就是监听返听,可以避免拾音时造成杂音污染和话筒自激。900则是开放式,所以定位为“Mastering”,用来混音时听细节,获得更为贴近真实的声场

在下面我们见到了老朋友DT880,拜亚的产品重新定位可以细品。


虽然体积差不多,880、990相比新产品的“便携性”却被打成了一颗星,为什么?因为新拜亚耳机都给一个绒布袋,这就是便携性的来源……。录音打一颗星的都是开放式耳机,因为会漏音,混音打高分的都是开放式,可以听出声场和定位来。

耳机的全貌,单元外罩用一体成型的塑料:

头梁皮垫用了一个聪明的可拆卸设计:

一拉动,整个皮垫就下来了:

开始拆机,可见新一代耳机用了mini XLR端子,和AKG一样了:

耳罩可以轻松的拉下来:

里面有一块厚海绵垫子,由于采用了带凸笋的防呆设计,可以不需要螺丝螺孔或容易损坏的一体式卡扣,海绵垫拉出:

看一下新单元,上面有个新设计的商标:

这个就是防呆设计,耳罩、海绵垫、单元框架都嵌入这个凹槽里,容易定位、容易组装,这个设计需要非常高的开模精度:

新的单元固定采用了标准件,像森海一样。单元引线焊接在一块金手指pcb板上,这块板插入耳罩内的一个标准3.96mm插座上实现定位/连接耳机线:

单元背面空空如也,没有过去DT880时代半开放的那堆吸音羊毛毡了,和1990相比,通过接插件固定的单元似乎维修使用更可靠?

声音我来大体描述一下,相比DT880的中性带一些声场和辉煌的音染,1990开放并有力的低频,900Pro的声音可以说是“非常的中性”。这个非常的中性就是说,反正我的耳朵没听出有什么音染和倾向……,声场也是非常规范的略微开放,但并没有其他开放式耳机(甚至自家的)刻意拉大声场的举措。声音听起来简直就像新闻联播。其实这一点非常适合我在家做视频,尤其是某些需要有20多个音轨需要淡出淡入、衰减、修正相位、延迟、动态压缩时。

更为难得的是,700pro作为一个封闭式设计的耳机,也没有任何出现如天龙D7200、铁三角那堆A什么D什么2000之类有“闷”的倾向,甚至240df的山洞声也不见了,其实这一点非常难得。代价就是700和1770相比,低频更加的收窄,变得规矩了很多,可称是干活的利器。但因为700拆机后和900几乎一模一样(包括单元),背罩里也是什么都没有,就不上图了。

综上所述,新pro X系列万某的定义就是“纯的干活工具”,没有丢失任何频段,也没有突出任何频段,非常的中性,但这个中性并不是发干的那种,只是……确实无聊,淡出个鸟来。原本万某想试了手头的几段音乐后详细写个东西,但听完之后就什么都不想写了。就这样。

(原标题:稳中求进的升级 拜亚DT1990 PRO试听)

第1页:让人有点意外的定位

[中关村在线音频频道原创]这两年动力陆续将旗下的中高端耳机更新升级到全新特斯拉单元,速度不快也不慢,保证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款新品与大家见面,这个节奏非常好。T系的T1 MK2和T5 MK2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分别代表着拜亚的常规旗舰和直推旗舰。这两款耳机升级完后,大家普遍认为应该升级常规次旗舰T90了,然而这并没有发生,倒是DT系的DT770 首先被升级成DT1770 PRO。

接下来依然没有升级T90的消息,然后在前段时间拜亚发布了DT990 PRO的升级版——DT1990 PRO。但令人不解的是拜亚官方将DT1990 PRO定位为常规次旗舰耳机,也就是之前T90的位置,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T系耳机只保留T1和T5,而将次旗舰下放到DT系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拜亚国内总代理帝捷的工作人员,他们也表示不知道为何如此定位。

选择一款DT系PRO版耳机作为新的次旗舰,或许有拜亚自己的考量。PRO版在拜亚的耳机体系里相对来说一直都比较冷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偏监听的声音。不过拜亚的PRO版虽然说是偏监听,但与常规版的差异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所以拜亚难道是有心拉一把PRO版,将其中的顶级产品提升为次旗舰吗?不管怎么说,DT1990 PRO已经被称为次旗舰了,那我们就看看这款不走寻常路的耳机到底能不能配得上次旗舰的名号。 

第2页:似曾相识的外观

拿到DT1990 PRO的盒子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眼熟,这个盒子结合了TI MK2和DT1770 PRO两个盒子的特点,主体形状与T1 MK2的类似,比较圆润,但外壳采用了类似皮质的材料,并将抓握凹槽移到了下方;盒盖上与DT1770 PRO一样,印着“Professional Audio”的字样,表明了耳机的属性。打开盒子后,整个布局与DT1770 PRO类似,同样是上盖内部一个皮质的耳机线小储物袋,下盒里放着耳机,耳机底下的圆形挖槽里放着一对皮质耳罩。

DT1990 PRO耳机本身长得几乎跟DT1770 PRO完全一样,做工精细的皮质头梁,配着白色的缝线和压印的拜亚商标,感觉非常上档次。并且这两副耳机头梁内部没有采用T1 MK2那种一体贯通式的设计,而是被分隔成了两条防震棉。

腔体支架和腔体都是金属材料,不过与DT1770 PRO不同的是,DT1990 PRO的腔体外盖是开放式结构,而DT1770 PRO则是封闭式结构,腔体外盖是蒙皮设计。DT1990 PRO的腔体外盖是铝合金材质,整个外盖被镂空,镂空的细缝处有金属网覆盖。外盖下缘印着Made in Germany,这表明了这款耳机的纯正德国血统。

DT1990 PRO与DT1770 PRO一样,也采用了单边走线设计,并且可更换线材,这也是拜亚近年更新中高端耳机必改的一个点,一是可换线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乐趣,二是其他厂商纷纷推出可换线高端耳机,大势所趋自己也得跟进。

与DT1770 PRO一样,DT1990 PRO的耳机线材插针采用了三芯的mini XLR接口,并且随机配了两条线,一条是常规线,一条是伸缩电话线,线长都是3米,都带有3.5转6.3mm转接头。不过,对于喜欢平衡驱动的发烧友来说,很遗憾,三芯的mini XLR接口是不能直接通过换线来实现这个想法。


第3页:评测参考设备简介

在本次的测试中,主要选择了我们HiFi频道评测的参考平台AURALiC品牌西装ARIES+VEGA+TAURUS的组合作为参考。

声韵AURALiC Aries高级版拥有小巧的体积和极其方便的操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对这个设备直接操作。并且高级版配置了线性电源以及双飞秒时钟,在数字信号部分具有更好的保障。而后面的双USB接口一个可以用来连接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另一个则直接可以连接解码器进行USB输出,当然,传统的AES、RCA同轴和光纤也是配备的。

声韵AURALiC的VEGA旗舰解码器。这款解码器可谓是蜚声国际,它不仅拥有兆赫兹升频、飞秒主时钟,ORFEO甲类输出模块等来自声韵的突破性技术,更提供了丰富的功能端口,可以连接多种数字音源并直接驱动功率放大器。

声韵AURALiC的金牛座二代耳放。AURALiC参照NEVE模拟调音台设计理念,研发了ORFEO甲类输出模块并装备于金牛座二代中,为其提供了1000mW(600ohm)到4500mW(32ohm)的强大驱动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挖掘每一款耳机的潜能,展现出耳机所具有的独特格调。AURALiC还为金牛座二代量身打造了低噪音输入电路,使其实现了低于5微伏的输出噪声和超过130分贝的动态范围。


第4页:中正且不失厚度的声音

听过拜亚新特斯拉单元系列耳机的发烧友应该会觉得这些耳机与传统的拜亚耳机有明显的不同,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声音的整体变厚。对于这个改变,老拜亚迷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来适应,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的改变不好,就笔者个人的观点而言,拜亚目前的这种变化在强化耳机“韵味”的方向上又迈出了一步。过去我们听拜亚的中高端耳机会觉得硬素质高,妥帖严谨,整体脱胎于监听风,但韵味上略差那么一点意思,新特斯拉单元系列耳机则有意识地对这方面进行改良,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改变。

既然被定位为新的次旗舰,DT1990 PRO就难免与T90进行比较。总的来说这两副耳机的声音整体素质基本处于同一个档次,拜亚中高端耳机中正均衡的传统在DT1990 PRO这里被继承下来,这就体现了品牌精神内核的延续。而整体声音的变厚使得DT1990 PRO相比T90的声音要来得更加饱满,在表现古典乐时气势明显要高一个档次,显示出充沛绵密的内力。不过,虽然DT1990 PRO整体声音变厚,却在通透感上并没有打折扣,这副耳机拥有宽阔的声场,比T90更宽,纵深则差不多,然而T90你会觉得通透宽阔之余稍有点空,而DT1990 PRO则将T90那些感觉空的地方填补起来,同时又保证了声音的整体通透性。

DT1990 PRO的高频相对T90要稍微暗淡一些,但解析力丝毫没有下降,细节非常丰富,让人应接不暇。中频的变化令人惊喜,饱满而润泽,声音距离要比T90更近一些,解析恰到好处,擦弓触弦宛如眼前,但又不至于高清到让你感觉不适,听弦乐相当舒服。人声表现也很不错,距离适中,结像精准,与乐器的分离度自然而清晰,对歌者音色的音染极小,或许PRO系列人声表现较弱的说法可以在DT1990 PRO这里终结了。低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包围感上,DT1990 PRO的低频包围感要优于T90,这也使得它演绎大编制交响乐游刃有余,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不过低频量感的增多并没有对下潜和弹性造成影响,低频的解析也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应付重型摇滚乐也不觉得吃力。

说到这里笔者其实有点困惑,因为同为新的PRO系列,DT1770 PRO更像传统的监听耳机,而DT1990 PRO虽然还有一丝监听味,但整体已经明显偏向常规版的路子,拜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真是搞不懂啊。但不管怎么样,DT1990 PRO作为新一代次旗舰可谓是实至名归。

顺带说一句,笔者的主观听感是佩戴绒耳罩时的听感。笔者也试着换上皮耳罩听,但皮耳罩下的声音并不能让人满意,比较闷,整体声音的通透度和声场范围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所以还是建议大家用绒耳罩聆听。

就总体表现来说,DT1990 PRO已经完成了对前辈T90的超越,甚至直逼前旗舰T1。新技术毕竟科技含量更高,不服不行。想寻找监听耳机的也别考虑这副耳机,DT1990 PRO的监听味真的不算浓,DT1770 PRO更适合做监听。想升级耳机的拜亚粉丝做好准备吧,DT1990 PRO这款新的次旗舰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个天真的也是没谁了,热炸了,连续好几天高温黄色预警。出门一动不动两分钟汗流浃背 。。。好,抱怨结束。。。

首先呢,我也是个圈的新人,也没玩过什么耳机,首先对品牌就有一定的依赖感,这个没办法,毕竟新手上路总得走宽敞点的路,然而大品牌的耳机起码不会太差,相对放心一点 ,也是在多方“半吊子”耳机圈的朋友询问下,感觉一步到位不可能,低价位我又觉得不够B格儿,最后决定是3K价位左右。原因是一来这个预算在我的圈子里面不低可以秀一秀,二来这个预算的专业大耳机已经算素质比较可以的,所以就这么决定了预算。

然而这个预算下,其实我所了解的品牌也就,AKG,拜亚,,歌德这几个厂子。。。在这里面选,的有两款一个是1000X是便携的,Z7据说口碑一般,森海跟歌德这个价位的耳机说实话我并不认识几个。。。 (搜索的时候是根据关键词跟预算搜索的)然后看了拜亚的DT1770,想起之前在一个朋友家里听过DT880觉得这家的东西感觉很厉害,于是乎就挑了一家便宜的店,就下单了。

其实有点慌的,毕竟天猫卖3K7,这家说是亚太行应该就是水货吧只要2K85,便宜这么多如果不是问了某贴吧的老司机还是不敢买的。

店家服务还是比较专业的,包括问的一些问题给出的回答都很专业,因为他们的专业甚至让我觉得我问的问题有点幼稚 。。。咳咳,Whatever 今天早上到的货,开一箱子。

快递小哥来的时候满头大汗,衣服已经粘在背上,这天气还要天天往外面跑而且还要带着一大堆东西,真的也是很辛苦,依稀记得几个月前他的皮肤还是黄色的,然而。。。好,言归正传,还是比较大的一个箱子,而且还挺有分量。

包装比较严实,垫了不少气泡垫子,外包装没有严重磕碰跟损坏。

这种耳机包装上没贴封条跟胶带正常么?

好像正面能打开,还以为能让我先一睹风采。结果。。。好吧你赢了。。。

打开后,盒子里面冒出了一丝丝的微凉,伴随着一股刚开盒子时都有的那种味道,说不出来的味道。两本说明书。

耳机盒很精致,上面是什么材质不清楚,不过看起来B格儿还是不错的。有顺毛跟逆毛手感呵呵呵,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像我妈用的去毛刷的手感。

打开耳机盒,一副耳机安安稳稳躺在里面,头梁下面盒子下面能明显看到还有一对颜色不一样的耳罩。

整体看起来比较有机械感,全副武装的样子。全金属的外壳摸上去一丝凉爽。

头梁比较结实,比较硬,初戴觉得有些夹头,不过时间长了应该会有所好转?

里面还藏着两根线,一根电话线一根黑长直。

试音设备,嗯~ 也就只有了

刚好今天收到了我前天花了二十元天价购买的Type-C转3.5的转接头(因为原装的掉了),配合一只。

反正不是烧友,我想应该也不用太专业吧。 全部配件总览。

就直接开了网易云找自己喜欢听的歌。直接进了我关注的朋友的歌单,可以安利么?(网易云用户:天宿之翼 我朋友收集的歌单比较丰富各种曲风都有)。

随便点了一个,刚一开声就稍微有那么一点小震撼。声音好通透,感觉像水一样流过。果然跟先前的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而且歌曲中小孩的合唱层次分明,不会觉得糊在一起,背景也很清楚。让我这种初听这种风格的耳机的人不禁颤抖了一下。

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冷声暖声的,我只是从生理上觉得用这个耳机听一些轻慢的歌会让我心境,甚至感觉没那么热没那么烦躁了。不过这个耳机直推听摇滚还是不行,的镲就像对着脑门子来一棍子一样的感觉。

这个坑,算是一只脚踏进去了吧。。。而且据说HIFI单反都比吸毒还花钱?好慌。。。

从细节上看,DT1770可以用“精致”来形容,据我所知好像确实都是德国大胡子做的,整体的工业感很强,单元上的支梁像是铝合金材质,拉丝工艺,头梁感觉上像是真皮,两个耳罩一个偏柔软,一个就是皮质耳罩,鉴于自己手残并不敢换 。。。

体验了半个小时,稍微有点夹头,头梁拉长一些后稍微好点,不过还得用一段时间可能才能很舒适,线有点长,感觉有点不方便,经过各种不同曲风的切换,目前个人感觉特别适合听一些声线比较细的女声,声音很细腻悠扬,伴随柔和的声相当舒服。而且声音并不闷,反而很通透。听旁边的同事说稍微有点漏音,也能也是因为我音量开的有点大。而且手机都能直推 250欧姆阻抗的耳机手机也能直推,而且声音还能很大,可以说是比较牛逼了。。。

优点:T喵的不愧是四大厂的耳机,B格是真的相当高,做工也很精致,从整体外观到细节看都很有德系的机械感,一点严肃的美感。声音没话说,就我这种新手都一下子比对出区别,那个音乐的细节感觉一下多了而且还不乱,很干净。

缺点:头梁实在是有点紧,线太长不是很方便,接口有点太“专业”了,不是很亲民,手头还有之前的耳机留下来的3.5mm接口的线想试试都没法试。听摇滚那个镲实在有点承受不了,力道太大,不知道是不是手机推的原因,还是新买的没煲。

说实话我对这个产品的价格没啥概念,我特意去查了一下上市价格,2015年九月份左右,好像是四千七,这两年不到官方价格跌到3K7,我入手价格2849,我感觉应该是相当低了。至于产品价值,我认为性价比算是比较高了,像新手,我觉得还是按着大品牌的耳机来,而且多问问人。然后这种应该算是专业的耳机吧真得多准备点预算来折腾前端了。不多说了我去搬砖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亚动力T9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