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星8代海皇戟3想换了,海皇戟X怎么样?

为什么要选“ITX”?

回看之前个人的装机实战案例,“ITX”相关作业内容的讨论度几乎都是最高的,虽然个人无数次说过ITX案例的缺点跟劝退,但只要每次有惊艳的产品、案例出现,那批说过“再也不碰ITX”的人总会再次露出王境泽的微笑。

关于为什么要选ITX方案,我以前问过每个选择的用户,他们各有原因,有因为外观,有因为体积的,也有像我以前只是为了追求极限的。考虑到下个月的重磅新品,也趁着暑假装机潮,所以赶在火热的九月之前我把之前自己实战过的ITX装机案例,重新整理出来,方便大家后面直接“抄作业”或者避免翻车。

Q:“那么你的装机指南有什么区别?”
A:如果你动过手就知道,ITX装机作业的坑是非常多的,很多问题只有装机实战过程中才会暴露,所以我这篇内容实际更偏向“从入门到放弃”,每个方案我会简明叙述优缺点及适合人群,还有安装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官方宣传图。如果所有的问题你都可以接受,那么这才可能是适合你的ITX小钢炮方案。
Q:ITX的装机作业适合哪些人?
A: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需要是是一台台式电脑,但不知道选择什么。 学生党:有时间折腾,寒暑假方便装箱打包带回家,放宿舍也不会占用太多空间。 桌面设备党:个人感觉喜欢ITX主机的人某些程度都有恋物倾向,喜欢品质与设计感强的产品,而不单单追求实用性。 游戏硬件玩家:因为主板布线设计导致,部分ITX主板超频性能甚至有加成优势(特别是内存延迟部分),这对于追求游戏的极致性能党,反倒更加合适。 外地跑项目:其实问询过我的有这么一批人,因为工作缘故需要阶段时间在外地做项目,但对整机性能又有一定的要求,体积、性能控制比较恰当的ITX也会成为他们考虑的方向。

从“实用性”来讨论,ITX方案对比其它标准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小巧了,我这边问询跟安装的用户也有一半是因为考虑到机子可能会有搬运需求(比如寒暑假、外地项目),或者留给放置电脑的空间不充裕(学校,一线城市)。

不少人主观的感觉ITX装机效果好看,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空间利用率,更加饱满的内部配件确实会比空荡荡塔式箱体方案显得更加紧凑美观,类似轮毂与卡钳,可以说是真正的科技美学。

个人最喜欢的新手劝退环节,装机个人最推荐的还是MATX方案,但如果你执意要选择ITX方案,至少先看下这些缺点:

一,更高的费用:无论的主板、、散热、甚至显卡,因为“小众化”之后,ITX方案的价格或多或少都会变得更高一点,在意性价比的话要么换塔式箱体要么就是选择一些溢价相对较低的ITX方案。

二,更自虐的安装难度:塔式箱体安装难度如果类似乐高积木的常规级,不少ITX箱体的难度就是堪比乐高积木的科技组,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自虐吗?

三,更差的扩展性:这个其实是相对的,目前大部分人的实用需求其实是比较固定的,就那几个配件,但如果你是做各种专业工作应用,对扩展设备有要求的用户,那么真的慎重ITX,大小倒不是问题,主要就是只有一条PCIe插槽可控扩展。

四,更明显的散热上限:不做杠精的前提下,常规认知的ITX箱体散热上限基本要么240一体,要么就是双塔式风冷,换做以前这样的散热上限足够了,但现在CPU动不动都可以跑到200W功耗的情况下,如果你还打算折腾超频,真的是很容易跑到100℃,而塔式箱体随便扩展个360冷排是很轻松的事情,更别说风道设计也是不少ITX箱体设计的缺点。

五,更麻烦的维护:你觉得ITX安装就足够虐了?那是你没做过维护。常规塔式箱体常规维护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各种安装了一体水冷的ITX箱体出问题让你拆一次才是真正的吐血。

爱一个人就装台ITX给ta,恨一个人就让ta帮你装台ITX

市面流行哪些ITX箱体方案

到这边还想接着看,看来你选择了一条成为勇士的道路。

ITX作业的灵魂是机箱,选择具体装机方案,其实就是根据自己需求及喜好选择对应的ITX箱体后再选择其它可搭配的配件,依托市场发展目前市面ITX箱体可选方案真的比十年前多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按个人的筛选方式基本包含下面几种区分特征:

这个可以算是最显著的特征及区分点了。目前玩家圈一般用多少“L”来评估箱体的大小(类似收纳箱也是),就是箱体的长宽高相乘处于换算基数。我们最常见的MATX塔式箱体尺寸基本在30-40L大小,而ITX箱体可以做到5-20L大小,这种大小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常见的20英寸可登机行李箱容积一般在30L出头,考虑到内部空间未必规整还有一些缓冲物,所以实际大小20L左右的ITX箱体是很容易打包到登机行李箱里面,而不用托运(如果你有类似需求的,还要注意下一体水冷是否会影响安检)。

而ITX玩家圈目前基本也是按箱体大小形成一个鄙视链,比如5L左右的NANO箱体、10L左右的A4结构、20L左右的显卡直插箱体,至于30L左右的箱体一般是玩家一起“嘲笑”的伪ITX箱体了。

个人建议,如果尚不明确自己的需求喜好,那么10-20L大小的箱体是比较实用均衡的方案,可以安装常规长度显卡、甚至240一体式水冷,整机也足够紧凑小巧。

相较统一度较高的ATX塔式箱体,ITX箱体的结构真的是玩出花了,各家自有特色,个人觉得目前还很难归纳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流派区分,但目前基本有这几种常见设计导致机体结构会有明显不同。

显卡直插延长线:显卡安装方式是用传统直插主板PCIe插槽还是用延长线很大程度可以看出箱体的追求,前者追求实用化,后者会追求一些空间设计的极致,比如目前最火的A4箱体。

NANO箱体:如果ITX箱体算XS的话,那么NANO箱体可以算XXS,不少都可以做到5L以内。这类箱体特征是支持跟主板长度类似的18cm以内显卡,还有1U电源,从而控制整机的体积到一个极致,当然缺点很明显,就是CPU散热上限,还有可选显卡型号不多等。

电源外置:这类箱体介于NUC与ITX箱体,一般都是追求无独显方案,比如最早的Aopen s100等。

三,工作室&品牌厂商

工作室作品:ITX流行也诞生了很多工作室的作品,而且经常有很惊艳的设计图,但工作室作品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交货不稳定,等等等是常态,早期版本基本是给工作室交学费,品控公差也有一些问题等,还有就是价格比较乱。另外工作室作品一般在安装指导上面做得也是比较一般的(说明书),一般来说是发烧友或者硬件玩家偏好。

品牌厂商:厂商的优势就是产品的一致化,有良好的售后还有安装说明(包含准确的规格示意),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更新周期慢,对比流行趋势慢一拍,一些特别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新手或者无特殊喜好个人会偏向推荐品牌厂商的箱体。

Q:该准备多少预算留给机箱?
A:个人建议整机预算的5%-10%范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比如你整机预算5000,那么就选择249-500价位的箱体,整机预算10000,就看500-1000价位的箱体。太高的话会挤占太多预算影响其它配件选择,太低的话整机安装好的质感可能会低于你预期,当然这边是个人建议,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比如我自己就经常机箱超过20%,买椟还珠既视感。

选好方案之后的就该开始准备了,针对新手我还是准备了一些保姆级的建议。

选好方案之后最好网上搜索相关方案用户的安装分享(包含电商评价晒单),看下别人反馈的安装问题,或者实际的安装配置,方便你针对自己的需求做调整跟参考,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一些方案会特别针对性的说明问题点,方便抄作业。

ITX箱体安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配件兼容翻车问题,散热、显卡、电源都很容易遇到相关安装问题,所以你最好注意看下厂商的规格说明,针对每个配件的选购注意我在文章结尾会简单说明下。

虽然不是很有必要,但这会很有效减轻你后面出问题返工麻烦。安装前先用最基础的主板、CPU、内存、显卡、SSD、散热、电源,裸机安装测试下配件好坏,也可以直接装好系统测试使用,提前检查配件兼容问题的同时甚至你都可以线超频优化好,因为大部分ITX主板装入机箱后要清空BIOS是比较麻烦的。

包含散热,其实最好都可以裸机测试下,这样你也可以对比下装箱前后的散热,然后大致评估下自己的风道效果是否良好。

如果厂商有说明书最好先看说明书的安装步骤建议,这点银欣做得挺好的,不管步骤或者图形化示意做得都比较好。

我这边也简单说下理线,因为每台电脑不同,个人建议主要部件安装好后(主板),首先把机箱的一些IO线先整理好(前置面板、风扇线、控制线等),电源线后面再装,这样分两次整理不同的线比较不容易乱。

超频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这个就自己另外研究,要不展开的内容就太多。针对ITX箱体个人比较建议做的优化设置就是针对散热优化,比如CPU,无论超频与否都可以尝试优化电压,这样可以有效降低CPU温度,而且还是免费的。此外就是针对整机的风扇做一个全局设置,个人偏向一般到CPU温度到90℃以上的时候,整机风扇才会高转速运行,而90℃之前基本是一个比较线性增长+低转速方案,毕竟ITX箱体大部分都是放置桌面,动静还是不宜太大。

Q:烤机达到90℃,或者游戏的时候经常达到七八十度,是不是很热?要不要升级散热? A:只要日常使用不死机,没有明显的性能下降(比如游戏丢帧,渲染变慢),烤机满负载不超过100℃,游戏渲染等应用不超过90℃,其实散热是不用担心的,电脑没你想象的那么脆弱。除非因为高温导致风扇持续高转速噪音影响了你的使用,或者你打算超频,那么建议最好一步到位直接上最高规格的散热。

电源线装好之后,别急着装侧板,先大概开机测试下,最好可以验证下性能、散热什么的,都OK的话再封箱,有问题的话要拆了检查也相对方便。

最后,如果可以规避RGB方案是最好的,这边倒不是我歧视RGB什么的,主要是RGB方案导致的灯光线材整理会更让人崩溃。

到了实战篇,我也从自己之前案例里面筛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或者讨论度较高的案例重新做一个解析推荐,方便大家在不同案例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

评分部分都是10分制,针对评分我这边简单做个打分说明(评分纯主观)
1.安装难度:分数越低越好,分数越高难度越高。这边举例,常规ATX塔式箱体的难度6分(简单),常规A4箱体难度7.5分(稍难,要注意下安装步骤)。
2.性价比:分数越高越好,整机方案的配件溢价越低或者通用性越高分数越高,比如常规ATX塔式箱体性价比可能有8分,而A4机构箱体可能只有7分,另外机箱本身售价也会进入考量范围。
3.散热效果:分数越高越好,散热规格越接近普通塔式箱体分数越高,比如支持240一体水冷、12cm风扇风冷分数7分左右,额外针对显卡散热优化、额外风扇位、风冷散热器不限制、280一体水冷、良好的散热效果等额外加分。

安装难度:7-7.5(不要灯扇7分,要灯7.5)

性价比:7(几乎必须搭配240一体水冷)

散热效果(上限):7.5(完整2进2出风道)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高性能用户

缺点:电源盖设计略微多余,实际安装用不到的话可以不装,无非侧透版本

注释、建议:这个案子是近期个人案例里面问询度最高的案子,也足以看出乔思伯A4的热度,毕竟人家是最早吃螃蟹的品牌厂商之一,这种关注度是应该的。其实乔思伯A4这款箱子谈不上极致(包含定价),但就是这种全面中庸的设定反倒更像一个走量型商品,目前比较类似的竞品就只有酷妈的NR200了。

更详细的安装说明及细节都可以直接点击连接看我之前的案例,解析都已经足够清楚,下同。

八千价位的高性能整机配置-乔思伯A4

内存:金士顿DDR4 (示意,实际容量跟速度可以根据需求自选)

要折腾灯光版本就可以看上面链接案例

A:考虑到每个人的实际需求不同,加上针对每台机箱做一个完整配置推荐不可能也没必要,所以我这边会针对几种典型应用需求单独推荐一个场景配置你可以自己个性需求在实际的配置建议里面灵活调整。

安装难度:6.5(分数越高难度越高,下同)

性价比:7.5(不用延长线、兼容常规风冷散热器、显卡)

散热效果(上限):8(不推荐水冷方案,但风冷方案上限堪比塔式机箱)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高性能用户、超频用户、需要方便搬运

缺点:体积,无非侧透版本,无底部防尘网

注释、建议:TU150是个人觉得很实用的一个ITX箱体方案,当时这个案例在不同平台的讨论度也都非常高。这个箱子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体积,换来的就是相对宽裕的安装空间,还有对风冷散热器良好的兼容性,选择一个高端风冷散热器是这个箱体最佳搭配选择。

显卡:索泰RTX2060super霹雳版OC、XFX RX5700、5700XT海外版 (个人工作站用途2060即可,黑苹果就5700系列 ,游戏用途可以考虑等新卡*)

散热:九州风神阿萨辛3代

Q:为什么这篇文章推荐的卡都是RTX2060S?
A:因为时间点关系跟众所周知的原因,N卡高于RTX2060S级别的卡,暂时建议等9月观望。

安装难度:7(分数越高难度越高,下同)

性价比:8(10分制,分数越高性价比越高,下同)

散热效果(上限):8(10分制,分数越高散热方案越理想,下同)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中高性能用户、追求性价比的用户

缺点:考虑到价格的话最大的缺点就是体积还不算特别小,另外设计也比较早了

注释、建议:QBX算是上古机型了,但同时也是一款无心插柳之作,相对当时比较特殊的设计,让它成为最早一批支持240冷排的箱体,加上常年不到400的价格,性价比确实比较高。目前比较期待的就是骨伽能早点把这台古早机尽快换代下吧。另外利民新出的AK120MINI、TS120MINI可能是可以安装的,加上支持ATX短电源,这也让这款箱体性价比更高了。

二,实用(性价比)方案

安装难度:6.5(略微繁琐,需要注意CPU散热选择,但不难)

性价比:7.5(不用额外购买延长线,显卡几乎无限制,机箱价格不高)

散热效果(上限):6.5(散热天花板主要是CPU散热)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追求性价比的用户、桌面空间不大的用户

注释、建议:银欣的小乌鸦系列结构是个人觉得DIY方案里面最接近品牌机设计的方案,就是结构利用率达到了厂商考虑兼容性之后的极致了。相对较低箱体价格,还有对显卡良好的支持(散热、兼容),如果你打算搭建一套甜品级游戏整机是非常适合的。

五六千价位的甜品级整机

内存:金士顿DDR4 (示意,实际容量跟速度可以根据需求自选)

显卡:索泰GTX1660super霹雳版OC(可按需调整)

机箱:银欣白乌鸦RVZ03

电源:银欣SX500-LG(高配可按需调整)

安装难度:6(看说明书即可)

性价比:7.5(不用延长线,显卡、散热器限制不高,机箱价格不高)

散热效果(上限):77.5(垂直风道+新显卡区开孔侧板)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追求性价比的用户、高性能用户、桌面空间不大的用户

注释、建议:包含SG13,银石头家的几款ITX箱体都是偏向性价比的方案。LD03的设计在市场上也算独树一帜,垂直风道的利用跟不错的散热器兼容性,让这台机子解决了小乌鸦之前CPU区域散热一般的问题,从而跨入了高性能(CPU)区域。本身箱体价格也不算太贵,性价比配置可以考虑。

内存:金士顿FURY雷电 DDR4 (容量、频率可按需选择)

显卡:索泰RTX2060super霹雳版OC (更进阶级别可自选,黑苹果可选RX5700系列)

散热:利民刺灵 AS120、FS140(超频可选)

安装难度:6.5(较大的安装空间)

性价比:7.5(通用塔式箱体配件,但偏一体水冷方案)

散热效果(上限):7.5(支援280一体水冷)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追求性价比的用户、高性能用户

缺点:体积控制一般、风冷方案有限制

注释、建议:更名之后的210G,其实有两个版本(全玻璃侧透跟普通金属版),主要区别是显卡安装方式。箱体大小一般,但通用塔式箱体配件,散热上限也还不错,缺点的话就是不大适合风冷方案。

内存:金士顿FURY雷电DDR4 3000 x2(容量频率可自选)

电源:振华HG750(功率可按需自选)

散热:九州风扇堡垒240EX

附件:LIANLI 联力霓彩线

安装难度:6(跟常规箱体几乎一样)

性价比:8(除主板,其它配件均通用塔式箱体)

散热效果(上限):8(完全取决你愿意装多少颗风扇)

适合场景:游戏用户、追求性价比的用户、高性能用户

注释、建议:经典老型号了,体积谈不上ITX,不过这个造型还是很经典的,安装难度也低。

内存:金士顿FURY雷电DDR4 3000 x2(容量频率可自选)

电源:振华HG750(功率可按需自选)

散热:利民AS120、FS140(超频可选)

安装难度:7(麻烦的地方在于一开始要确认配件)

性价比:6.5-7.5(分数多少取决于你选怎样的配置,如果是甜品级整机方案性价比7.5,高配的话反倒性价比低)

散热效果(上限):6(只能算够用)

适合场景:有移动搬运需求、竞技网游用户、桌面小空间用户、视频娱乐用户(APU核显)

缺点:CPU散热上限会比较明显,无非侧透版本

注释、建议:有点意外当时T8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这台机子的图文也是个人最经常被盗用的内容之一。T8最大的特征就是比较接近NANO箱体大小,而且有提手设计,不过T8其实更适合万元以内的预算配置,特别是搭配甜品级卡的配置,最需要注意的就是CPU散热问题了,所以除了结合选购针对性的散热器以外,还要结合降电压等优化方式。

内存:金士顿FURY雷电DDR4 3000 x2(容量频率可自选)

安装难度:7(繁琐,但实际不难,选好配件即可)

性价比:7(为了精致的外观还是要略微付出点代价)

散热效果(上限):6.5-7(最好注意CPU的选择)

适合场景:有移动搬运需求、竞技网游用户、桌面小空间用户、视频娱乐用户(APU核显)

缺点:显卡长度限制18cm以内、散热器高度限制、无防尘设计

注释、建议:“魔方”更适合用于形容MC18,空间利用率到极致的产品,兼容SFX-L电源同时整机大小仅为6.3L,玩家会纠结的电源温度其实并不是问题,唯一要注意的就是CPU温度如何解决,整机配置更适合i5、R5+GTX1660RTX2060这甜品级的配置。另外这台机子也挺适合搭建视频娱乐用机。

机箱:机械大师MC18小魔方套装(含定制线、PCIe延长线)

安装难度:6.5(注意配件选择跟理线即可)

性价比:7.5(整机性能上限会高于T8)

散热效果(上限):7-7.5(利民AK120MINI完美解决了这箱子的散热问题)

适合场景:有移动搬运需求、竞技网游用户、桌面小空间用户、视频娱乐用户(APU核显)、专业工作用户(GPU加速)

缺点:显卡限长,但实际箱体大小跟A4结构已经差不多

注释、建议:T8出现之前乔思伯家最小的箱体之一,结构类似经典的联力Q07。之前这个箱子是比较尴尬的,CPU散热限高只能支持9cm风扇塔式,不过利民AK120MINI、TS120MINI的诞生,让这个箱子可以相对低成本的支持中等性能散热器,所以CPU支持至少也达到了i7、R7这样的高性能处理器。显卡虽然有限长,但目前22cm左右的短卡明显多了不少且价格便宜,配置如果是甜品级话性价比挺好。

八千+预算的个人迷你工作站

内存:金士顿FURY雷电DDR4 3000 x2(容量频率可自选)

安装难度:7-7.5(看风冷还是一体水冷方案)

性价比:6.5-7(对质感来说,性价比不重要)

散热效果(上限):7.5(底部进风有效解决了显卡的散热问题)

适合场景:桌面设备党,硬件发烧友

注释、建议:DENG家的箱体在工作室类型算比较典型的,结构设计类似 NCASE M1。如果你喜欢金属的原生质感,那么这台机箱实物不会让你失望。散热上限算是实用级别,搞定高配整机也没问题。支持240一体水冷,也支持135mm高度以内的风冷散热器,所以在意性价比的可以考虑利民AK120MINI、TS120MINI这两颗性价比散热器,这样整机的性价比其实可以提升到了7分。

15-20K预算高性能小钢炮

体积:对帅来说,不重要

安装难度:7.5-8(注意配件兼容,然后留意下安装顺序跟理线)

性价比:5.5(性价比,不重要)

散热效果(上限):7.5-8(看你是一体水冷还是分体水冷)

适合场景:发烧级游戏用户

缺点:整机成本较高,IO接口反人类

注释、建议:包含cube,antec家的ITX箱子好像都是太过个性化的方案。锋芒这款箱子个人第一眼是惊艳,虽然这类机架风格的箱体市面很多了,但锋芒的设计确实是帅。而这款箱子也确实就是耍帅,ITX箱体一般已经实用性较低了,但这款箱子就更别说什么实用性。

这台箱子唯一“性价比”点,就是可以支持常规ATX电源,如果你打算上顶配游戏卡的话,可以选一颗850W、甚至1000W的电源,毕竟之后不管是CPU、还是高配显卡,都是吃电大户。

喜欢白色电源的话,可以考虑振华LG系列,基本可以做到日常1W一块,追求性能的话,可以看LT钛金系列,活动价的时候比金牌也没贵多少。

安装难度:6.5(看说明书即可)

性价比:6.5(颜值是应该付出代价的)

散热效果(上限):7.5-8(风冷几乎无限制,水冷240+140)

适合场景:发烧级游戏用户

注释、建议:因为3插槽的设定,这箱子体积达到了42L甚至超过不少MATX箱体,但不管是EK版还是雷蛇版,外观都没话说,特别是专门的显卡展示窗设计真的太适合高配游戏用户。

配置建议:可参考上面一台

安装难度:6.5(注意配件选择即可)

性价比:7.5(配件通用性还可以)

散热效果(上限):7(CPU散热器限高130MM)

缺点:CPU散热器限高导致选择受限

注释、建议:乔思伯UMX系列算是让人印象很深的原创设计系列,而且也有不少人喜欢这样的素雅铝合金风格,虽然发布有一段时间不过我现在才发现体积控制居然还不错,仅为16.5L,结构设计类似 NCASE M1,但又有所不同。兼容性谈不上非常好,但也还可以,CPU散热器限高130MM,显卡限宽130MM、限长270MM,能选择的配件还是有不少。CPU可以尝试利民AK120MINI或者TS120MINI如果可以搞定的话整机散热效能会提升一个台阶。当然也希望乔思伯针对这个箱体有一个更新,比如底部直接设计成风扇位,然后整机烟囱风道。

安装难度:6.5(稍微注意配件选择)

性价比:8(配件通用性高)

散热效果(上限):7.5(常规塔式散热基本都支持)

适合场景:外观党、视频NAS用户、个人工作站用户

注释、建议:经典的卧式箱体,这个结构个人算非常熟悉,不过NODE304还是玩得挺有特色,比如最大支持6块硬盘的设定,让这台机子增加了一些专业玩法,比如NAS、个人工作站等。安装难度并不高,唯一建议就是选择短长度的电源(最好全模),这边会很方便你的整理。

硬盘:东芝P300 3T (可自选)

六,直接买的ITX方案

老板,有没有现成付款直接买的方案?

6.1 微星海皇戟系列

懒得装的话就直接买一台现成的吧

安装难度:1 (钞能力!)

性价比:6-? (看电商活动力度)

散热效果(上限):6.5(反正整机保修,不用担心散热问题)

适合场景:能用钱解决的,我就不动手啦!

缺点:个性化程度还是比不上DIY方案。

注释、建议:海皇戟系列可以算是品牌整机里面的替代品了,海皇戟3大小甚至控制在5L左右(电源外置),有些时候电商活动后价格其实还不错,加上白色版本靓眼的外观,你懒得动手的话确实可以考虑。当然我个人觉得微星的暗夜、哈迪斯系列结构会更加合理,可惜外观不如海皇戟受欢迎,所以目前基本也停更了。

这边并不是做配件横评推荐,要不单独每个配件横评估计都够单开一篇文章,我这边的选购建议主要是根据ITX装机方案的特性,跟你说下每个配件选购的注意事项,避免到手装不了,配件先后安装机选购注意先后:

一般ITX方案大家选购显卡都会注意显卡长度,但实际经验是除了长度你最好还要看下厚度及高度,这些都可能影响你实际安装。特别是显卡厚度,目前中高端卡除了长度偏长以外,动则2.5插槽的厚度也很容易导致安装不了,或者安装好之后散热效果不好,因为厚度导致跟侧板的间隙太小,进风量受影响。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肯定是公版卡,但市面占多数毕竟还是非公卡,所以其实ITX箱体其实更适合那些“丐版”的卡,反倒不容易出安装问题,而且还便宜。

我这边以最常选的RTX2060S为例,比如像索泰家是这四张2060S,X-GAMING OC、霹雳版和毁灭者安装是比较不容易有兼容问题的,最贵的至尊Plus反倒可能要注意.

性价比的短卡:前面我也说了,因为市场导致,一些拥有主流性能的短显卡价格甚至倒挂常规卡,不过现在这种情况略微有点好转,主要反应在的甜品卡,比如采用GTX1650S、GTX1660系列芯片的独显。显卡长度控制在15-22cm范围,价格甚至比常规卡便宜,这也进一步降低你搭建8L以内NANO箱体的成本。比如你游戏就玩一些轻量级网游(比如LOL、CSGO)或者只是用于工作软件中轻度GPU加速,都是可以考虑这类卡来控制成本。

其实你选好机箱方案之时基本就决定你可以选择的散热方案,针对风冷、水冷我也简单说下两种选择思路。

风冷:最安全的莫过于下压式直吹散热器,比如利民的AXP系列、猫家的L系列,便宜的还有乔思伯等品牌。散热片规模基本也对应了这类散热器的散热上限,如果你是选择不超频+优化电压的话,这类散热器对付个i7、R7级别还是有希望搞定的。

此外类似像NCASE M1这类支持显卡直插方案的ITX箱体,CPU散热器限高还可以,还可以考虑像利民小银剑、TS120MINI、AK120MINI 或者猫家D9L,这类散热器散热上限会好不少。特别是利民新出的AK120MINI、TS120MINI,进一步压低了这类散热器的价格,而且支持12cm风扇,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对比9cm风扇,风量更大还更安静。

水冷:这个其实比较简单,就是一种240一体水冷,但也不是没有要注意的。除了散热器本身性能跟售后以外,我这边主要针对安装建议,选购的时候还要注意下冷头的高度还有冷排的长度。因为有些一体水冷冷头高度会超过65mm,然后超过ITX箱体对CPU散热器的限高,另外就是一些水冷的冷排长度会稍微偏长,然后ITX箱体刚好也会导致安装不了或者安装困难。

至于120跟240一体水冷的选择,除非箱子必须120,能240尽量240,要不还不如风冷。

散热风扇:这边我要强推的就是12015规格的风扇。如果你机箱能装12025规格的风扇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不少ITX箱体体积设计太过极致,对应的风扇位置可能就留一点间隙,这种时候12015规格的风扇就会很好的帮助你,可以提供接近12025规格风量同时,厚度也明显更薄,目前已经是我装机必备。

其实主要是ITX主板安装基本没什么问题,要注意的无非是方便你之后使用的便利了。

功耗墙:这个其实是针对B460、Z490 intel十代平台主板的,各家包含不同型号针对十代平台会有功耗墙的设定,如果解锁或者设置更高的功耗墙势必性能释放更强大,甚至会有B460倒挂Z490的性能表现,在不超频的情况下实现更强的性能。

双M.2:虽然不少ITX箱体都支持安装2.5寸设备,但考虑到走线还有安装麻烦程度,个人建议能直接用M.2接口解决的,就尽量用M.2插槽,现在新一代的ITX主板,比如微星B550I GAMING EDGE WIFI也都有双M.2了,当然也支持PCIe4.0.

WIFI6+2.5G有线网卡:今年WIFI6路由打了一个普及战役,入门实用产品已经做到了500以内,所以选择支持无线网卡的主板最好认准支持WIFI6的。当然你可能说你用不到无线网络,但附带的蓝牙功能呢?所以能集成就尽量集成了。

支持前置Type-C接口:大势所趋,这一代新的ITX主板支持前置Type-C接口的型号也越来越多了,价格也杀到了千元级,未来对应的机箱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如果可以选的话最好搭配选择。

符合上面类似要求的比如微星MPG B550I GAMING EDGE WIFI,基本就是个小号的X570(AMD ITX主板 X跟 B系列差异其实基本就是看主板厂商如何定位),解决了上一代的不少功能缺失遗憾(5VRGB、前置Type-C、双M.2)保留了一样强大超频性能,算是真一步到位之选,而且amd平台基本还不用担心战未来的升级潜力。

另外一块比较值得关注的就是MPG B460I GAMING EDGE WIFI,目前官方页面上了,电商还未销售。目前i7 10700散片已经跌破2000,搭配一块功耗控制出色的B460你基本就相当于得到一颗i9 9900K级别的性能水平,而且温度还更低,也是目前个人强推的ITX组合。

以前SFX电源可以说选择面又少又贵,现在随着更多的厂商入局,未来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电源我就不细说了,能选SFX尽量选SFX(长度更短更好安装,其次就是SFX-L),能全模块就全模块,售后靠谱也很重要(保修动不动就是x年啊),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多大功率,可见的一段时间内,趋势都是整机功耗还是越来越高,如果你确定自己是高性能流派,就尽量选瓦数高点的。下半年估计可选会更丰富。

intel:非K型号其实更适合大部分用户。非硬核玩家的话,类似i7 10700、i5 10400都是不错的选择,温度低性能强大而且价格便宜。关于要不要核显,个人建议intel平台有核显的尽量选有核显,有些人说用不到核显电炉丝之类的,但ITX其实故障率挺高的,有核显很多时候会真的很方便你未来维护。

AMD:3600、3700X、3900X、3950X都是各自定位比较清晰的型号,当然还有3100X(不知道散片价格怎样了)。搭建个人工作站级小钢炮的话,3900X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搜索某鱼你就知道了。

内存:跟常规方案唯一区别就是要预估自己阶段时间需求,能单条大容量就尽量直接大容量条,因为未来容量不够只能卖掉旧的再换新的了。

SSD:速度已经不是问题(视频剪辑工作站的用户可以考虑PCIe4.0 SSD会有惊喜),比较要注意的可能是直接买多大合适。考虑到ITX那宝贵的M.2插槽数量,还有麻烦的安装过程,我自己最近装的几个方案基本都被我推荐直接选择单条1T SSD,这样用起来局促感少了很多,非视频用户的话,基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担心空间不够。

目前1T SSD价格也便宜很多,比如最近经常装的金士顿A2000 1T,日常价格都在7xx,活动的时候还更便宜,速度满足日常应用,保修5年,还附带一个TT的散热片,确实是实用向装机用户可以考虑的。

这篇文章并不是完结版或者说完整版,上面的案例也只是我之前ITX装机案例的一部分,考虑到后面还有一些新箱体方案自己会做,所以这边先给自己挖一个坑,争取双11之前再更新一篇。我也知道有很多热门箱体作业没在本文中出现,比如NZXT H1、酷冷至尊NR200、Fractal Design Era ITX 、 维京制造M1S、 IQUNIX ZX-1等等,如果你对哪些箱体特别关注,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根据提及频次我也会尽量争取尽早安排做个安装解析。

也给自己做个预告,下次更新的应该就是话题机型维京制造的M1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星海皇戟3温度压不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