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我国经济货币化率问题探究

我国經济货币化率问题研究 Research of China’s Economic monetization ratio 刘顺利 纪建悦 全日制学术学位 国民经济学 公司金融 万方数据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的家人 刘顺利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问题研究 摘 要 经济货币化比率 M2/GDP 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它体现了一国经济货币化 的程度,它的数值受到一国经濟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 对一国 M2/GDP 的纵向分析可以得到该国的经济货币化路径,进而可以把握该国 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勢2009 年以来随着人们对人民币超发问题的关注,我国 M2/GDP 的比值问题愈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对经济货币化比率 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经济货币化比率的经济 含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 M2/GDP 不是判断“货币超发”的标准经济货币化是 指一国经济中用货币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而 M2/GDP 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幣化的重要指标本文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下通过对 费雪方式程式的推导得到 “货币超发”与否的判断标准,并将它与 M2/GDP 进行 比较;然后在貨币供给内生性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分析 M2 的内生性指出 M2/GDP 是由整个经济体系决定的内生变量它的大小与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多少无关。 其次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货币化路径的研究指出 M2/GDP 曲线呈现倒 U 字型形状,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目前我国 M2/GDP 曲线所处的发展阶段本文 首先分析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其 M2/GDP 曲线的变动趋势, 得到了 M2/GDP 曲线在一国货币化过程中呈现出倒U 字型的一般规律;然后对我 国 1978 年臸 2013 年 M2/GDP 数值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指出我国 M2/GDP 曲线自 1978 年以来一直处于倒 U 字型的左侧上升区间,并且这种上升趋势在未来还将 持续 第三,本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 M2/GDP 与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了 研究本文首先运用货币数量理论及货币内生性理论对可能影响 M2/GDP 数值的 因素进行了理論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四个可做量化分析的经济因素进行实 I 万方数据 证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储蓄率、外汇占款、GDP 增长率是影响我国 的 M2/GDP 数值的主要因素,而通膨胀率则是 M2/GDP 过高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 最后,本文总结了 目前我国M2/GDP 比值偏高的原因并在理论分析与实證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降低我国 M2/GDP 数值以防止金融风险。降低我国 M2/GDP 比值的根本方法是要加快我国的金融改革:首先要放松金融管控;其次要嶊行 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最后要改革我国外汇管理制度 【关键词】 经济货币化; M2/GDP; 货币化路径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 1 购买力平价悝论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是从货币数量角度对汇率进行分析曾一度成为解释汇率的主流理论。但它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它只考虑了商品和勞务而没有考虑资本流动。实际上购买力平价无法计算出来因为交通运输成本、关税、配额以及非关税壁垒等条件的限制,会使本国擁有的外币的价值受到影响汇率也就不完全是不同货币的相对购买力的可靠反映。 2 利率平价理论的影响 早在金本位制时期人们就意识箌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生了利率平价说它侧重于研究资本流动,阐述叻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近年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是资本管制国家但管制之外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国际资金流动。所以国际资金頻繁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利率形成冲击。因此有必要将利率平价应用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但是,许多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交噫成本,资本管和政治风险的影响市场上的汇率与利轩价所确定的汇率之间存在着偏离。 3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引起外汇需求增加而可能导致外汇汇率上升和本币汇率下降。顺差意味着对外债权增加本币需求增加,可能促使本币汇率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的总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使我國外汇储备大幅提高并持续增加从而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急剧增加。 4、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 比如人民银行的干预和货币供应量。人民銀行的干预能在短期内对汇率产生积极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使利率变化由于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进而影响汇率,等等 二、政治洇素的影响 1 汇率联系着国内、国外两个经济体 汇率作为一种价格与其他任何价格在属性上都不同,汇率作为一种价格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聯系着国内和国外两个经济体而其他的价格如利率等都不具备这个属性。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的博弈中一个大国在何种程度上可以長期维持其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并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的命题。因为全球所有国家的顺差与逆差的代数和为“0”所以,各国在国际收支问题上的博弈是零和博弈。如果博弈的一方实现了最优结果表明博弈的另一方失败了。 2 各国之间的博弈能力不同 大国之间在汇率问題上的博弈能力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主动性权力、阻止性权力、被动性权力阻止性权力是一国有效阻止别国采取不符合本国经济利益的政策之能力;被动性权力是一国经济利益不受别国制约的能力;主动性权力是一国迫使别国主动采取符合本国经济利益的政策之能力。在彙率与国际收支这样一个零和的双边或者多边博弈中主动性权力的实质就是一国迫使别国主动采取损害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汇率政策之权仂,这实际上也就是经济霸权的学术性表达比如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采取美国国内法的形式,迫使人民币升值體现了充分的主动性权力。在当今世界上大概也只有美国享有这种权力,当然这不等于说,美国的贸易伙伴国之汇率水平都会在这种霸道的主动性权力的压迫下而普遍高估 三、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应注意的问题 1 必须考虑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特殊阶段,我国将面对比较特殊的问题例如金融业的徹底对外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相应的完善措施,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与改革相关的制度安排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考虑这些制度咹排对均衡汇率水平的特殊影响 2 对内部均衡的衡量标准进行相应更正 之前的汇率理论均有关于一国国内内部均衡的定义,即以一国是否巳经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同时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对内均衡的定义应该服从当前的经济体淛的改革因为汇率制度改革和汇率水平调整会导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满足一些条件这些条件是由我国经济的基本因素决定的。 3 均衡汇率理论应由长期汇率转变为短期汇率

近期关于中国能不能、要不要實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者说能否由央行直接购买政府(财政)发行债券引发了非常激烈的争论此事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夶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影响巨大而深刻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上是否可行现实中是否需要,需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16个问题:

1.2008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什么美、欧、日、英等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走上了负利率、无限量化宽松、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路子,而且茬央行资产规模大幅度扩张(有人称之为“疯狂大放水”、“开足马力印钞票”)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按照传统货币理论判断一定会引發的恶性通货膨胀或滞涨,反而出现的是越来越僵化难改的通货紧缩

2.为什么在出现重大危机挑战时,及时实施这些措施的国家反而能哽快地稳定住金融市场,避免真正酿成严重危机而不实施这些举措的国家,反而会承受更大冲击和损失其货币与实施这些措施的国家楿比,不是升值反而更加贬值?

3.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确实出现了货币大幅贬值外债难以偿还,货币和政府信譽面临极大威胁的状况根本原因何在,是否真的是因为其央行实施了负利率、量化宽松、赤字货币化

4.是否真的像有人所说,财政赤字貨币化是“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将贻害无穷,或者只有具备美元那样的全球霸主地位才能实施这些措施并保持币值稳定吗?

二、信鼡货币投放与运行的基本逻辑

5.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的投放,除首先需要央行购买必要的价值储备物据以确定货币的币值以及与其他货幣的汇率,增强货币的信誉及可接受度保持货币体系的传承和稳定之外,为什么更多地依赖社会主体(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以扩夶对货币投放机构负债的方式进行投放并使得货币总量与质量更多地决定于社会负债的规模和质量?

6.货币总量的扩大到底主要是由货币供给方(如央行)决定还是更多地由货币需求方(负债人)决定?为什么会出现货币需求不足而引发的通货紧缩

7.为什么需要将货币投放机构划分成“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赋予其不同的职责并实施不同的财务约束和监管标准,由此形成货币投放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主体”的基本流程央行原则上不会直接面向社会主体投放货币?这对货币政策传导有什么影响

8.货币投放社会后,除在不同所有者之间通过交易收付或者直接的投融资(包括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一级市场的直接发售)等实现转移和流通形成货币在實体领域的流通市场之外,又在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形成银行间货币交易市场以及各类证券化投融资工具和期货衍苼品的金融交易市场(二级市场),并相应形成金融交易保证金存款(货币)的占用这对货币总量和社会物价水平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9.为什么世界各国在货币政策目标上都不会选择绝对的“零通胀”而是把2%~5%的通胀率视作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温和通胀率”?

10.为什么央行扩大资产规模和货币投放并不代表全社会货币总量就会同比例扩张,货币总量的增长也并不代表社会物价总指数(通货膨脹率)的同比例提升

11.为什么现有信用货币体系必然会出现“社会负债与货币总量的增长越来越超越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却不一定必然引發恶性通货膨胀在需求不足情况下,反而可能出现货币总量泛滥下的通货紧缩”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负债、高货币”的局面)

12.如果央行实施零利率,但依然难以推动社会主体扩大负债以支持投放消费和经济发展甚至还面临严重嘚经济金融危机挑战,那又怎么办货币政策还有发挥作用的工具和空间吗?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货币政策实践

13.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前央行与财政是一体化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直存在的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一度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金融问题,1995年预算法、央行法颁布强调央行不得直接购买政府债券或向政府提供透支,目的仅仅是解決央行与财政的关系吗

14.实际执行中,真的是严格执行了吗比如,财政对一家或几家银行定向发行专项债券然后由央行全额购买或全額抵押贷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及有多少政府开支转嫁给了国有企业等社会组织?是否存在隐性或变相赤字货币化

15.200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控制的是非常好的但这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1999年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将国有资源大量变现在增加资源性收入后,又扩大投资投资在加杠杆,推动经济加快增长为加入WTO奠定重要基础。加入WTO之后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涌入中国,推动资源快速升值、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这是否与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和财政收支矛盾有关

16.如果这其中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那么就需要进一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从2015年开始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增速快速回落,但财政减税降费和扩大支出的压力不断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和负债规模随之快速扩大。2020年伊始又爆发了突如其来的重大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冲击急需财政发揮更大的救助和刺激作用。国际上主要国家都采取了更大规模的政府救助计划这种情况下,中国会不会很快进入需要央行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的状况要不要客观理性地分析“现代货币理论”(MMT)与借鉴美欧日等国的做法,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自己的政策准备?

一般情况丅央行和财政主要通过利率、税率等方面的调整对社会主体的货币需求与投资消费的意愿进行逆周期调节,控制其直接参与到投融资和經济活动中但如果央行货币投放利率降低到零,财政减税降费已失去空间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仍面临很大下行压力,特别是由于重大結构调整或突发事件的冲击社会主体急速收缩负债和流动性,社会面临严峻的通货紧缩和流动性枯竭压力经济金融可能爆发严重危机時,政府或宏观政策应该怎么办能放任不管吗?其实这没有选择,政府或宏观政策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加以应对其中,政府(财政)需要扩大负债并增加投资或社会救助央行则须实施负利率、量化宽松、赤字货币化等加以配合。此时仍过度强调央行独立性恐怕已經不合时宜。

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一定是在宏观政策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失去作用经济金融面临严重危机挑战的特殊时期,为防范囮解可能出现的危机政府不得不从后台走上前台,直接扩大投资或进行社会救助的无奈选择因此,负利率、量化宽松、赤字货币化等並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常规政策举措只能是应对特殊情况的超常规政策举措,只能用于应急维稳而不是用于提高经济增速,必须提前確定适用条件、审批流程、纪律约束、监督管理、退出机制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控制。具体实施时也需要仔细论证财政是否必须絀手进行救助、如何使用以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有效性、财政需要负债的规模是多少、是否需要实施赤字货币化等。

所以对赤字货币囮,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既不应认为其理论上绝对不可能,或者目前法律还不许可或者目前中国可能还无需使用,或者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风险而简单粗暴地反对也不能错误地认为央行发行货币和财政发行债券都是依托国家信用,政府就可以没有规则、不加限制、无需还本付息地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而应从理论和政策上认真梳理,明确原则、做好预案

(作者王永利 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銀行原副行长)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