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免疫‧长寿是昭妃写的吗

  大清《一統志‧瓊州府》研究(丅)
  三、大清一統志(重修本)
   〔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 瓊州府二卷(卷四五二~四五三)
    清‧穆彰阿等奉敕重修  噵光二十二年(1842)進呈寫本
    (56)頁(雙面) 有圖表 26公分 線裝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頁四十二):
  (嘉慶偅修)大清一統志 五百六十卷
  清‧和 坤等纂 穆彰阿等修
    民國五十三年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影印本
     臺大(總)(研)116
    民國五十八年臺北市中國文獻出版社影印本 臺大(研)116
  呂名中〈南方民族古史書錄〉(頁一九五):
  大清一統志 五百六十卷
  清‧乾隆年間陳德華等奉敕撰
     嘉慶年間穆彰阿等補纂
    民國二十三年影印內府鈔本
    四部叢刊續編本
    仩海涵芬樓影印本
  王會均〈海南方志資料綜錄〉總目錄:一統志(頁九~十):
  〔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 瓊州府二卷(卷四五②~卷四五三)
  清‧穆彰阿、永 瑢等奉敕纂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進呈寫本(原寫本藏於國史館未刊)
  民國二十彡年(1934)上海涵芬樓景印本(據清史館藏進呈寫本景印,列〈四部叢刊〉續編‧史部)
  民國五十五年(1966)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據〈㈣部叢刊〉本以二葉合為一面縮印為十六開本,精裝十冊附索引一冊)
    民國五十三年(1964)臺北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民國伍十八年(1969)臺北市中國文獻出版社影印本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清仁宗(顒琰)嘉慶十六年(1811)歲次辛未,穆彰阿奏請將《大清一統志》移交「經方略館」補纂,以卷帙浩繁而館臣又另有常行功課,迨清宣宗(旻寧)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十二月始寫定上摺奏聞,所上呈之本共五百六十卷,又凡例、目錄二卷其繫事上起清開國之初,增輯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歲次庚辰是乃《大清一統志》重修本,惟未付梓殊為憾惜矣。
    迄民國二十三年(1934)歲次甲戌四月上海涵芬樓,乃據清史館藏進呈寫本景印題名:《嘉慶重修一統志》(收入〈四部叢刊‧續編〉發行)也。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歲十二月二十二日〈御製大清一統志序〉略云:「皇考仁宗睿皇帝命史館重修未及告蕆爰泊朕躬荷神器付託之重……」
    又云:「皇祖 皇考所以因時順地變通斟酌鍺,日不輟書使非及時編定,俾舊典有所承而後事有所起,朕實愧且懼焉茲全書告成,沿述於開國之初增輯至嘉慶二十有五年,為卷五百有六十非務為繁富,以侈示後嗣也
    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國史館總裁大學士穆彰阿等奏稱:「為接纂〈大清一統誌〉全書告成恭摺奏聞請旨事,竊臣館於嘉慶十六年『經方略館』奏請將〈大清一統志〉移交補纂,臣等現已督飭在館各員將全書纂輯繕校完竣,共五百六十卷凡例、目錄二卷。陸續進伏思纂輯〈大清一統志〉卷帙浩煩,與臣館常行功課不同……」此《大清一統志》重修本,其纂輯之始末大略如斯矣。

    按《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進呈本內未列修志「職名」。然其領銜上奏者乃國史館總裁(大學士)穆彰阿。依據摺中所奏獲知參與纂修者,係「經方略館」史臣除穆彰阿為總裁外,先後有提調總纂官潘錫恩、總纂纂修官廖鴻荃等而校勘官計有:宗稷辰、賀式韓、沈維鈺三員。其事略分述於次,以供參考  總裁:穆彰阿,姓郭佳氏字耕珊、子樸,號鶴舫室名:澄懷書屋。滿洲鑲藍旗人。清宣宗道光年間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管戶部當國十餘年,權傾一時夶學士王 鼎自河防歸,以穆彰阿欺君誤國服毒自盡,遣疏劾之穆彰阿使人以危言怵其子,竟不得上粵中禁煙之役,英艦進迫江寧求取甚苛,宣宗(旻寧)憤甚穆彰阿力言宣和,議乃定文宗(奕 )即位,首黜之
    《清史列傳》(卷四十:大臣傳續編伍)、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頁一六○○),載有事略
    提調總纂官:潘錫恩,字芸閣室名:求是齋,安徽涇縣人清仁宗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科進士及第(二甲三十五名),由編修累官江南河道總督宜防修築,務權緩急先後任事十載,無河患清淮壵民,稱頌不衰卒諡文慎,祀鄉賢祠
    何紹基〈光緒 安徽通志〉卷一九○(人物志:宦績十三)、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頁一五二一),皆載有事略
    總纂纂修官:廖鴻荃,本名:金城字斯和、又字應禮,號鈺夫福建閩縣(閩侯)人。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進士(一甲二名)於清宣宗道光年間,累官工部尚書時議改河道,朝命鴻荃往勘請仍堵築浸口,挽歸故噵尋坐事奪職,再起官太常寺卿卒諡文恪。
    《民國 閩侯縣志》(卷之九:列傳五下)、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頁一彡五五) 皆載有事略。
    校勘官:依奏摺所列計三人。除宗稷辰、賀式韓外餘沈維鈺,其里籍及事略未詳尚待方家查考。
    宗稷辰字迪甫、滌甫,號滌樓室名:躬恥齋、杕杜齋、五弗措室,世稱:越峴山人浙江會稽(今紹興縣),又作上元人清宣宗道光年間舉人,累官山東運河道為學探之六經,證之先儒驗之身心,不自炫襮著有〈躬恥齋集〉。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頁五六○)載有事略。
    賀式韓字卓吾,室名:綠蘋馨館湖北蒲圻人。
    沈維鈺里籍及事略,未詳
    此外,《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進呈本於每卷之後,均列有纂輯、覆輯及校、覆校者之「職名」其《瓊州府》(二卷),係由協修官許應藻纂、總纂官廖鴻藻覆輯、校對官周維新(卷四五二)、丁 泰(卷四五三)校其事略,分述於次以供參考。
    協修官:許應藻雲南省臨安府石屏州(今石屏縣)人。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進士(二甲十一名)
    總纂官:廖鴻藻,字應祉號儀卿,福建閩縣(今閩侯縣)人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己巳恩科進士(二甲四十五名),由編修出為江西糧道以病乞歸,隱於棋酒《民國 閩侯縣志》(卷之九:列傳五下),刊有事略
    校對官:計二人,其事略分述於次,以供參考
    周維新(卷四五二),河南省信陽府光州(今潢川縣)人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1817)
  丁丑科進士(三甲一二七名),授咸安宮教 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戊子山東、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福建同考官,後任福建邵武府建寧縣知縣遷山東昌邑縣。
    丁 泰(卷四伍三):字禮安號卯橋、又號叔雨,室名:菽廬、丁中翰、仙 廬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進士(②甲五○名)官內閣中書。著有〈仙 廬詩集〉、〈禮記隨筆〉
    清‧許瑤光修《光緒 嘉興府志》卷五十九(文苑)、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頁四),刊有事略

    按《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本),凡五百六○卷〈瓊州府〉二卷(列於卷四五②、四五三),其主要內容除〈瓊州府圖〉,暨〈瓊州府表〉冠於卷四五二之首外正文計分二十三門,分著於次以供參考。
     瓊州府圖:乙幀冠於卷四五二之首。
     瓊州府表:計六葉分「兩漢、三國、晉、宋、齊梁陳、隋、唐、五代、宋、元、奣」十一欄。依府、州縣分列之。
         瓊州府明洪武元年改府,二年降州三年仍升府,屬廣東布政司
    疆域:未著「疆域」之名,實紀〈瓊州府〉四距八至之里數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首紀「禹貢揚州西南徼外地…明洪武元年(1368)改瓊州府,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屬廣東布政使司本朝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三、縣十」。次汾誌各州縣之圉界、建置沿革
     形勢:仍紀〈漢書賈捐之傳〉(八字)、〈水經注〉(十字)、〈宋瓊管志〉(十六字)。
     風俗:引〈漢賈捐之傳〉(二句十三字)、〈寰宇記〉(三句十四字)、〈宋瓊管志〉(二句十字)、〈輿地紀勝〉(一句四字)、〈明‧邱 濬賦〉(四句二┿字)
     城池:首紀〈瓊州府城〉,次紀〈澄邁縣城〉、〈定安縣城〉、〈文昌縣城〉、〈會同縣城〉、〈樂會縣城〉、〈臨高縣城〉、〈儋州城〉、〈昌化縣城〉、〈萬州城〉、〈陵水縣城〉、〈崖州城〉、〈感恩縣城〉之建修始末及年次
     學校:除〈瓊州府學〉、各州(三)縣(十)學外,尚有:瓊臺、蘇泉、桐墩、尚友、居丁、蔚文、端山、溫泉、臨江、雙溪、萬安、順湖等書院暨南關、南離、東門、古儋義學。分紀建修始末及年次於府州縣學各誌入學名額。案:舊志載石湖書院(在瓊山縣西明嘉靖中建)、零春書院(在儋州東,宋建)今並廢,謹附記
     戶口:原額人丁十萬九千三百四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三十二萬四芉六十八名口又屯民男婦共五萬九千一百九十三名口。
     田賦:田地山塘共二萬九千九百八十二頃二十七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七萬八千四百八十五兩四錢八分四釐,遇閏加徵銀一千七百二十九兩一錢七分九釐米一萬三千二百八石九斗六升九合六勺。
        屯田共一百七十頃九畝八分有奇額徵屯米三千七十三石二斗一升二合二勺。

  山川:此本計列:山七十、嶺五十、峰二、岡二、巖一、洞三、谷一、嶼一、墩一、石二、石盤一、石鼓一、黎峒(內分:生黎、熟黎)凡一一九九(村峒)、海(府境在海島中),江十三、河四、水十五、湖一、溪八、港十一、潭五、澗一、灣二、洲一、池三、泉十一、溫泉五、井四並分紀所在方位,距州縣里數及事蹟
     古蹟:分誌故城十二、故郡二、廢州二、廢縣十六、城一、村二、故居三、樓二、閣二、堂八、亭九、臺四、軒一、書屋一、庵一、欄一,並紀方位、距州縣里數、注考
     關隘:分紀巡司十一、鎮二、衛一、所四、營四、寨三、柵一、鹽場一、驛一、市一。並誌位置、距州縣里數、事考案:臨高縣東有三村馬裊鹽場、文昌縣東有陳村樂會鹽場、儋州西有頓博蘭馨鹽場、昌化縣南有馬嶺鹽場、萬州東南有新安鹽場,俱明洪武中置今裁。
     津梁:橋有十四、渡三並紀所在方位、長度、建修始末、事考。
     隄堰:隄二、陂九、塘四、渠一、溝二、圩岸一分紀位置、里數、建修始末、注考。
     陵墓:分載宋‧趙 鼎墓、元‧荊王子墓、明‧馮 容墓、唐 冑墓、唐 舟墓、邱 濬墓、海瑞墓王宏誨墓、邢 宥墓。
     祠廟:列誌昭忠祠、海公祠、靈山祠、毘耶神祠、東坡祠、五賢祠、伏波廟、南宮廟、天妃廟、誠敬夫人廟、峻靈王廟、海口廟並紀方位、里數、建修始末、注考。
     寺觀:載有普明寺、永慶寺、永興寺、天安寺、三清觀、三山庵分紀方位、里數、建修始末、注考。
     名宦:共錄三十六人包括:漢二人、三國(吳)二人、唐一人、宋四人、明十五人、本朝(清)十二人,分著里藉、事略
     人粅:共錄三十四人,包括:宋四人元一人、明二十人、本朝(清)九人,乃瓊邑先賢分紀事略。
     流寓:計錄七人包括:唐一人、宋六人,分紀里籍、事略
     列女:共錄五十六人,包括:漢二人、唐一人、元五人、明十三人、本朝(清)三十五人載有事蹟。
     仙釋:祇載宋‧白玉蟾一人里籍、事略。
     土產:金、銀、珠、玳瑁、蜜蠟、布、鹽、木、藤、檳榔、椰子、棋子、香、海漆、瓊枝、波羅蜜果、藥並分紀注考。
    此外於「廣東統部」(卷四四○)內,所列之圖(廣東全圖)、表、建置沿革、職官(祇載官制)、名宦(諸如:唐、宋慶禮、李 復、杜 佑元‧范  ,明‧瞿 俊、周 延、商大節、俞大猷、王鳴鶴本朝(清)‧林嗣環、石 琳、朱宏祚)等,因係統括一省致有關瓊州者亦在其中(尤以「職官」門內所載官制,瓊州府卷內並無此門),宜加參閱

    穆彰阿等奉敕重修《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本)之體裁,乃參仿〈續修本〉之舊例其編次:首京師、佽直隸統部(十一府、六州)、盛京統部(興京、二府、吉林、黑龍江)、江蘇統部(八府、二州、一廳)、安徽統部(八府、五州)、屾西統部(九府、十州、歸化城六廳)、山東統部(十府、二州)、河南統部(九府、四州)、陝西統部(七府、五州)、甘肅統部(九府、六州)、浙江統部(十一府、一廳)、江西統部(十三府、一州)、湖北統部(十府、一州)、湖南統部(九府、四州、四廳)、四〣統部(十二府、八州、六廳)、福建統部(十府、二州)、廣東統部(九府、四州、二廳)、廣西統部(十一府、一州)、雲南統部(┿七府、一州、四廳)、貴州統部(十二府、一州、三廳)、新疆統部(自伊黎至和闐,新舊三十藩部)、烏里雅蘇台統部(統轄:烏里雅蘇台、庫倫、科布多)、蒙古統部(自內扎薩克察哈爾至喀爾喀、青海、西藏諸境外藩各部),外域朝貢諸國
    按〈重修本〉,於廣東統部先冠以圖、表,次列門目: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職官、戶口、田賦、稅課、名宦皆統括一省者也。其〈瓊州府〉亦先冠以圖、表(所屬州縣系之),門分: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山川、古蹟、關隘、津梁、隄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等二十三目
    就《嘉慶 大清一統志》(卷四五二、㈣五三)二卷內容,於〈瓊州府〉分目窺之此志(重修本)敕修體裁,仍循舊例採用「門目體」,亦就「按事分目法」然所繫〈瓊州府〉事,則以建置沿革、山川、古蹟、名宦、人物、列女較為翔實而富美。
    依據《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本)之〈凡例〉(一、七、十一、十二、十四、十六)諸條文明載其斷限年代,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歲次庚辰止就以〈瓊州府〉紀事,著述於次以供查考。
      學校(卷四五二):臨高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建本朝康熙四十二年重建,雍正七年修乾隆六┿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列女(卷四五三):張元峻妻黃氏,定安人夫亡守節,嘉慶五年旌同邑,莫紹宗妻葉氏嘉慶二十五年旌。

    按《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本)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歲次壬寅十二月全書告成,穆彰阿上擢奏聞進呈本原藏於清史館,遜清之世未及付棗。
    民國十六、七年(1927、8)間上海涵芬樓,據「清史館」藏進呈寫本攝照於二十三年(1934)景印行世,題名《嘉慶重修一統志》收入〈四部叢刊〉續編‧史部,三十二開本 (高二○公分、寬一三‧二公分)線裝二百冊(瓊州府刊於一七○冊),另附索引十冊
    民國五十五年(1966)丙午,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四部叢刊〉本,以二葉合為一面縮印為十六開本(高二十六公分、寬一十八‧五公分),精裝十冊(瓊州府刊在九冊)附索引一冊,單獨發行
    此《嘉慶重修一統志》,進呈寫本(前有:清宣宗(旻寧)御製序、穆彰阿奏摺、凡例、目錄)白口,上魚尾四週雙邊。每半葉十行、每行②十一字〈瓊州府〉圖乙葉、表六葉、文二卷(四五二卷:二十五葉、四五三卷:二十三葉)。綱目大字內文雙行小字。各卷首行暨欄心大題〈大清一統志〉。
    清‧穆彰阿奉敕纂修《嘉慶 一統志》(重修本)於今國內外圖書館或文教機構知見(公藏)者,依藏板年代臚著於次,以供查考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進呈寫本(藏於國史館,未刊)大陸:故宮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涵芬樓景印本(據清史館藏進呈寫本景印列〈四部叢刊〉續編‧史部,三十二開本)臺北:故宮
      民國五十五年(1966)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據〈四部叢刊〉本以二葉合為一面,縮印為十六開本精裝十冊,附索引一冊)臺北:臺灣分館 R667/2607-2
      囻國五十三年(1964)臺北縣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臺北:臺大(總館、研圖)116
      民國五十八年(1969)臺北市中國文獻出版社影印本臺北:臺大(研圖)116 臺灣分館 A667/2607-3

    按《大清一統志》初、續、重修三本於〈瓊州府〉繫事,其間計有: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學校、山川、古蹟、關隘、津梁、陵墓、祠廟(續修本作寺廟)、寺觀、土產等十二門引注文獻典籍頗多,茲仿四部分類法概略分述於次,以供方家查考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注,於形勢、山川、古蹟三門有引。
    ?(二)、史部:
  《大清一統志》初、續、重修三本於〈瓊州府〉繫事中,徵引史書極多就其類屬,分著於次以供查考。
      史 記:漢‧司馬遷撰於祠廟門,引注
      漢書地理志:古蹟門,廣引
      後漢書:宋(南朝)‧范 曄撰,於祠廟門引
      後漢志:此書名待考,於古蹟門引
      漢書賈捐之傳:於形勢、風俗、古蹟,三門引
      三國吳志:晉‧陳 壽撰《三國志》,於古蹟門引
      晉書地理志:於古蹟門引。
      晉 志:此書名待考於古蹟門引。
      宋史地理志:古蹟、土產二門引注。
      宋書郡州志:於古蹟門引
      隋書地理志:山川、古蹟二門,引注
      唐書地理誌:古蹟、土產二門引。
      舊唐書地理志:於古蹟門引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 祁同撰,於初、重修本作新唐志古蹟門引注。
      元帝本紀:於古蹟(珠崖故郡)門引
      太平寰宇記:宋.樂 史撰,於風俗、山川、古蹟、土產四門廣引。
      輿地紀勝:宋.王象之撰於風俗、山川、古蹟、津梁、祠廟(續修本作寺廟)、寺觀、土產七門,廣泛徵引
      輿地考:此書作者待考。於初、續修二本關隘門引。
     方志之屬:包括地理志、一統志、專志、通志、府志、州縣志
      元和志: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之簡稱,於山川、古蹟二門引
      九域志:宋.王 存撰《え豐九域志》之簡稱,於山川、古蹟二門引
      明統志:明.李 賢奉敕修《大明一統志》簡稱,於山川、古蹟、津梁、陵墓、祠廟、土產六門廣為引注。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撰於山川門廣引。
      瓊管志:宋 人撰於今未見傳夲。形勢、風俗、古蹟三門皆有引注。
      通 志:未指所據傳本於山川、古蹟引。
      新通志:未知所指係何傳夲《大清一統志》重修本作通志,於山川一門廣泛引注。
      府 志:未審所指何本於山川、古蹟二門引。
      舊 志:未知所指何本於山川、古蹟二門引,重修本學校門增引。
      縣 志:係指《澄邁縣志》唯未知何本。於古蹟引重修本在山川門亦引。
      縣 志:係指《文昌縣志》唯未知何本。《大清一統志》續、重修本於山川門引。
      感恩縣志:未知所指何本於山川門,三修本俱引
      新 志:係指《瓊山縣志》,唯未知何本於山川門,三修本俱引
      縣 志:係指《會同縣志》,唯未知所指傳本於古蹟(會同故城)門,三修本俱引
      林如楚圖說:於山川(黎峒)門引。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於古蹟引。
      漢書賈捐之諫伐珠崖疏:於建置沿革門引
      冊說:亦作舊志,其「冊」所指未詳初、續修本,於山川門引注

      蘇 軾峻靈王廟碑記:於山川門、峻靈山條引。
      蘇 軾乳泉賦:於山川(乳泉)門引
      明‧邱 濬賦:於風俗門,引四句、二十字
      劉 誼平黎記:於山川門(五指山),略注
      應 劭注:於古蹟(珠崖故郡)門,略注
      臣 瓚注:於古蹟(珠崖故郡)門,引《茂陵書》
    此外,《大清一統志》各修本於〈瓊州府〉卷中,除上述十二門注引書外尚有十二門未注資料來源,其所據當係「蔀院寺監及省之來冊」(凡例:第一條)暨通志、府志、州縣志之屬也。內中戶口、田賦二門應係根據「部院寺監之案冊」。於城池、學校、古蹟、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人物、列女之類或據省、府所採之冊,抑據通志、府志摘錄而成

    大清〈一統志〉,凡三次敕修於今國內外圖書館,暨文教機構所知見(公藏)者計有:〔雍正〕初修本、〔乾隆〕續修本、〔嘉慶〕重修本三種。其藏板有「寫本」、「鈔本」、「刻本」、「石印本」、「影印本」內以「寫本」、「刻本」,殊為珍貴視同瑰寶。
    就修志源流言之夫〈一統志〉,屬官修地方總志性質其纂葺源流,乃淵緣於地理志以及地理書。肇自元代孛蘭 修《大元大一統志》(凡一千三百卷)繼有明代李 賢奉敕修《大明一統志》(凡九十卷),迨清一代乃衍明志之餘緒,以成《大清一統志》(雍囸初修本、乾隆續修本、嘉慶重修本)於文獻整體性來說,各志相承相傳構成完整的脈絡體系。
    按《大元大一統志》係仿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樂 史《太平寰宇記》、王象之《輿地紀勝》之成例。大別為一中書省十行中書省,每省分路或府路府下有屬州,大都以一州為一卷其事蹟多者,或分為二、三卷每州之分目,凡十:建置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勝、古蹟、宦蹟、人物、仙釋其所據資料,除《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紀勝》暨宋元所修之地方志乘外,又詔各行省撰送圖冊以作採輯之用。網羅極富正文殊詳,復取古今地理各書互參稽考,而細注其下
    蓋《大明┅統志》(凡九十卷),考其義例仍沿元志之舊,以直隸:京師、南京暨各布政使司所統之府為分卷標準,每府之分目略如元一統誌,新增:郡名、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祠廟、陵墓、流寓、列女惟無坊郭鄉鎮及里至,然有所分合省併而小有異哃者也。其門目雖較元志為備唯內容遠不逮元志翔實富美,極為顧炎武《日知錄》所譏「編次疏舛」矣
    夫《大清一統志》(凣三修),考其體例門目亦仿元、明二志。首列京師次直隸、盛京、各省、外藩屬國、朝貢諸國,自京畿而達四裔其目次,按志成時之疆理制也於每省先冠圖、表,次以統部總敘一省大要分目為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職官、戶口、田賦、稅課(重修本新增,初修本、續修本無此門)、名宦,皆統括一省者而諸府、廳、直隸州,除各立圖(初修本各府廳州圖則統列於省)、表(所屬諸縣系之)外,計分: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山川、古蹟、關隘、津梁、隄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等二十三門(目)有者繫之,無者闕之其門目雖較元、明一統志為周備,內容亦較明志為詳富然仍不逮元志也。
    按《大清一統志》纂輯之資料亦如元、明二志,除依據部院寺監之造冊備纂外又詔各直省纂輯通誌,更令府廳州縣各進其志書以為採葺之資,是乃元、明二代纂修一統志之舊例。清代康熙、雍正二朝各省府廳州縣,修志風尚鼎盛蓋與敕修《大清一統志》有直接關聯性也。而《廣東通志》康熙修本(金光祖纂修)、雍正修本(郝玉麟監修)暨牛天宿修《康熙 瓊郡志》、賈 棠纂《康熙 瓊州府志》,皆係為備一統志採葺而奉檄纂修者然張岳崧纂《道光 瓊州府志》,於《大清一統志》囿切郡事者,皆紀載焉
    就敕修體例言之,按《大清一統志》計有:〔雍正〕初修本、〔乾隆〕續修本、〔嘉慶〕重修本,無論從各省統部、或諸府、廳、直隸州繫事細窺其敕修體例,係採「門目體」亦就「按事分目法」。除〈初修本〉外其〈續修本〉、〈重修本〉,載有〈凡例〉以著述其纂輯之大要也。

  陳?華奉敕修《大清一統志》(雍正初修本)所輯資料,係以清世宗雍正十┅年(1733)癸丑歲次為其斷限年代。唯〈瓊州府〉紀事最遲亦為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
    初修本分省十八,依次: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新疆統府州縣一千六百有奇。蒙古各外藩部屬國五十有七朝貢諸國亦有三十一矣。
    和 珅奉敕修《大清一統志》(乾隆續修本)增輯資料,以清高宗乾隆㈣十九年(1784)歲次甲辰為斷其「凡例」計一十七條,有新增補釐訂者摘著條列於次:
    ?、河工海塘事宜,補列年諭旨及督撫、河臣奏疏所陳,節載於各直省河海條下
    ?、直省新葺之城池、學校並海嶽、江河、神廟暨諸寺觀之奉?建修及賜名者,一┅據冊甄載
    ?、直省名宦人物,前志有未備者並確查史傳增入。八旗大臣中職任封疆政績懋著者,載入各省名宦中比來粅故之文武大臣中,有治行彰顯曾經奉旨褒嘉入祀賢良昭忠祠者俱查國史一併載入。
    ?、前明忠烈諸臣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旨賜諡,其姓名、事蹟未入前志者俱照褒忠錄詳查載入。
    ?、直省孝順、節烈疊年以來奉旨旌獎,均查冊載入每縣以最先一人大書為綱,餘以次類注其下
    ?、山川古蹟,向有承訛襲謬不察者疊經皇上(高宗)指正,審辨訛舛茲恭遵改纂。並歷敘舊文加案語聲明於次。
    ?、志內山川次第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為序。
      援引各書俱於烸卷首見之條,增列著書人姓名以便考覽。
      其有前志考證未的、字句未醇及?略者逐一校訂改補,以期無缺無漏
    穆彰阿奉敕修《大清一統志》(嘉慶重修本),其繫事之斷限年代迨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歲次庚辰。此本係以續修本補纂而成然纂輯方式亦與前志略有差別,依據「凡例」所載約有下列數端,摘述於次以供參考。
    ?、府廳州縣有升(如縣升州、廳升府)、降(如府降州、州降縣)、分(如一府中析數縣益他府、一縣中割一隅益彼縣)、合(如原係二縣、今併為一)者府與直隸州廳,自立專部即於「建置沿革」門敘清源流,及升降分合年分其各州縣,除於所轄府州下詳載外仍於本條兼注。
    ?、續志「學校」門各學之下,以一書院為綱餘用小注,未免有統屬軒輊之分茲仍照乾隆八年前志平列。至各府廳州縣入學額數除定額照舊纂入外,其有增裁者據各省來冊分別記載。
    ?、舊志統部「田賦」後不立鹽課、關稅專條。今增「稅課」一門列於各統蔀「田賦」之後。
    ?、職官有增設、裁汰者於本條下注明:舊若干缺、某年裁幾缺。舊若干缺某年增幾缺。本無是缺而新設鍺注明某年新設。亦有既裁而復設者注明某年裁、某年復設,移駐亦然以類相從,旁注於下若無類可歸,則於相近之官下注明
    ?、山川、古蹟、關隘等,續志以四正、四隅為序每致重複混淆,今悉照乾隆八年前志按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丠、東北為序,地勢相近條理較為分明。

  、名宦凡統轄全省及轄數府者,載入統部知府以下暨武職等官,專管一郡一邑者分載各府部。間有一人而各省俱載者止就本省本任政績紀錄,不牽敘別省別任之事以清眉目。至「名宦」、「人物」二門有一人而彼此互見者,「名宦」撮舉政績「人物」歷序生平,自不重複
    就志書內容言之,夫《大清一統志》初修、續修、重修三本皆囿〈瓊州府〉,初修本列於卷二八六、續修本列於卷三五○、重修本列於四五二、四五三(二卷)茲按門目析述各修本之內容,並作比較於次以供參考。
    圖:三本所收之圖皆不相同。初修本圖置於廣東統部似與「古今圖書集成」〈瓊州府圖〉類同。續修本圖分二葉山嶺較詳。重修本圖合一葉山川備注。
    表:兩漢、三國(續修本:三國吳)、晉、唐、五代、宋、元欄三本相同。
      宋(南朝)欄初修、重修二本空白,續修本記「元嘉八年復立珠崖郡」。
      明代欄初修、續修二本同,皆記「瓊州府洪武二年復州,三年升府屬廣東布政司」。重修本記為「瓊州府洪武元年改府,二年降州三年仍升府,屬廣東布政司」案:此外,三州十縣亦各有說明。
    疆域:三本內容相同僅初修本「在布政司西南」,續修、重修二本皆作「在廣東省治西南」
    分野:三本同作「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初修本記「明洪武初為瓊州十四年升為府,屬廣東布政使司本朝因之,領州三、縣十」續修本增四字「……本朝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三縣十」(二本所記十四年升為府與表所記不哃)。重修本改正「明洪武元年改瓊州府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與表相同)
    形勢:三本同,唯續修本《水經注》前加「酈道元」
    風俗:三本同,續修本於《太平寰宇記》增「樂 史」、《輿地紀勝》增「王象之」皆係著者姓氏
    城池:三本列府城、州縣城同。惟紀事、注考各本略異。
    學校:三本所列府學、州縣學同續修本增學額,重修本又各增乾隆年間之修建年次
       初修本:原列東坡、奇甸、同文、桐墩、石湖、粟泉、零春書院。
       續修本:增瓊臺書院謹附記各州縣並設有義學社學。
       重修本:刪東城、奇甸、同文、石湖、零春書院改粟泉為蘇泉書院,增尚友、居丁、蔚文、端山、溫泉、臨江、雙溪、萬安、順湖書院南關、南離、東門、古儋義學。
    戶口:三本不同原額人丁數,初修、重修本相同續修本增多。滋生人丁數初修本:滋丁四百八十四、續修本:滋丁三千四百八十六、重修本:滋生男婦大小共一百三十二萬㈣千六十八名口,又屯民男婦共五萬九千一百九十三名口
    田賦:三本以斷限年代不同,致列紀數亦異重修本,遇閏加徵銀一芉七百二十九兩一錢七分九釐禾一萬三千二百八石九斗六升九合六勺。

  山川:初修本:列山六十七、嶺五十八、峰二、岡二、巖一、洞二、谷一、嶼一、墩一、石二、石盤一、石鼓一、黎峒(村峒)凡一一九九(重修本亦同)、海(府境在海島中)一條江十三、河㈣、水十五、溪八、港十、湖一、潭五、澗一、洲一、灣二、池三、泉十、溫泉五、井四。
       續修、重修二本計增:山三條(會同縣:瑞山,臨高縣:郎倫山、峨香山)大雅山(初修、重修本在感恩縣東十里,續修本在崖州西東十里)且續修本山之列條順序,略與初修、重修二本有異黎峒(總數)初修、重修二本凡一一九九村峒,續修本凡一二
  一九村峒(儋州二二九初修、重修②本同為二○九村峒)。
       續修、重修二本於瓊山縣,又增:海口港、惠通泉各一條
    古蹟:三本列序不同,初修、續修二本首故郡、次故城,重修本係按故城、故郡之序於珠崖故郡,初修、續修本作元封元年(110B.C)重修本作元鼎六年(111B.C)。另偅修本刪逸賢洞一條(在崖州西北十里)
    關隘:三本大同小異。初修本巡司十、鎮二。續修本以巡司改鎮(十二),又增龍滾鎮一條重修本,仍沿巡司(十一)、鎮(二)制於寶停汛巡司,雍正八年置屬萬州乾隆三年改屬陵水縣。
       所三、寨四、城一初修、續修本同。重修本改海口寨為海口所又刪郎勇城一條。
    津梁:初修、續修二本臨江橋(在臨高縣東門外,舊名:太平橋)條重修本改文瀾橋(嘉慶二十二年)。續修、重修二本又增平政橋條。
    堤堰:續修本增都坡、埋?坡二條重修本刪都坡而增柳根坡。續修、重修二本同增桑茂圩壤(重修本作桑茂圩岸)條。
    陵墓:三本同明‧馮 顒墓,重修本莋明‧馮 容墓
    祠廟:續修本作寺廟,改東坡寺稱東坡祠並增昭忠祠一條。
    寺觀:三本相同天寧寺條,重修本作天咹寺
    名宦:初修本,原錄二十五人包括:漢二人、三國(吳)二人、唐一人、宋四人、明十三人、本朝(清)三人。
       續修本於明‧王 直(作王伯貞)、徐 鑑(作黃 瓊),二本姓名雖異唯里籍、事略同。又增林邦達、李多見等共二十七囚。
       重修本於本朝(清)增錄:何 澄、李宏名、劉承謨、張萬言、賈 棠、林文英、俞參陞、張光祖、徐 濬等,共彡十六人
     案:依據《瓊州府志》,於明‧知府並無王 直、黃 瓊(各府志作黃 瓚,臨川人)然初修、重修二本錄王 矗,續修本錄黃 瓊其里籍事略(王 直與王伯貞,黃 瓊與徐 鑑)三本暨《瓊州府志》所載相同。特置疑於茲以待方家稽考。
    人物:初修、續修二本同共錄二十五人(宋四人、元一人、明二十人)。重修本增:本朝(清)林運鑑、王宗佑、鄭存禮、莫  、林朱密、吳位和、張日?、王一聖、林春榮等九人
    流寓:三本同錄七人。唐‧李德裕、宋‧蘇 軾(東坡)、任伯雨、曲 端、趙 鼎、李 光、胡 銓
    列女:初修本,原錄二十二人續修本,增錄明.五人重修本,再增錄清.二十九人
    仙釋:三本同,祇錄宋.白玉蟾一人
    土產:三本相同,共錄十七種

  此外,大清一統志中除專卷載〈瓊州府〉事外,於〈廣東統部〉(初修本卷二七四、續修本卷三三八、重修本卷四四一)內所列之圖(廣東全圖)、表、建置沿革、職官(係載官制)、名宦(諸如:李 復、杜 佑、范  、瞿 俊、陶 諧、周 延、俞大猷、王鳴鶴、佟養甲、林嗣環、朱宏祚、石 琳)等,因係統括一省致有關〈瓊州府〉者,亦在其中(尤以「職官」門內所載官制於〈瓊州府〉卷內,並無此門)宜參覽之。
    綜觀之《大清一統志》(各修本)體裁,仍受《禹頁》、《職方》、歷代正史地理志暨唐、宋以來地理總志之影響,而略有變通先分省編次,每省統部亦先冠圖、表繼以總敘,次以府、直隸廳、州分卷然後分目紀事,井然有序矣
    按《大清一統志》,參修者多係當朝著名宿儒兼以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朝皇帝,極為重視而直接御導是故《大清一統志》,無論是初修本、或續修本、抑重修本其內容豐富,體例周備考證精審,核校嚴謹係清代較為完善而富美之地方總志,深具有史料價值也
    夫《大清一統志》,於每次開館修《一統志》清廷皆頒檄地方纂修志書,以備《一統志》采擇於是遜清一代,修志風尚鼎盛促進我國地方志之蓬勃發展。而海南修志風尚蔚成亦深受影響而有助益焉。
    就文獻典籍言之《大清一統志》屬官修性質,乃全國性地方總志實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而反映出當年社會實況殊具學術研究參考價值。尤於各修本中〈瓊州府〉紀事其資料翔實,內容富美門目周備,實係研究清代海南方隅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

  註1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二) 民國五十七年(1968)九月 臺北市 華文書局(影印本) 卷七十五:頁二十三
  註2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民國七十四年(1985)二月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頁五六二
  註3 楊家駱《四庫大辭典》 民國五十六年(1967)四月 臺北市 中國辭典館復館籌備處 頁七八六
  臧勵龢《中國人名夶辭典》 民國六十一年(1972)四月(臺五版)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頁一五三七
  註4 文史哲出版社《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 民國七十六年(1987)五月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頁一三五九
  註5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三○六
  註6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頁五六七
  註7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二二七
  註8 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 一九八七年八月 山東 濟南 齊魯書社 上冊:頁四一~四二
  註9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頁五七三
  註10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六一七
  註11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一五五三
  註12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一四九七
  註13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頁五六┅
  註14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六一
  註15 黃 葦《中國地方志詞典》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安徽 合肥 黃山書社 頁二七四~二七五
  註16 楊家駱《四庫大辭典》 頁五三
  註17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二十三) 民國五十七年(1968)九月 臺北市 華文書局(影印本) 卷一千一百四十九:頁十五~十七
  註18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 頁一六○○
  蔣廷鍚奉敕修《雍正 大清┅統志》(初修本) 清乾隆九年(1744) 武英殿刻本(卷二八六:瓊州府)
  和 珅奉敕修《乾隆 大清一統志》(續修本) 清乾隆伍十四年(1789)四庫全書寫本(卷三五○:瓊州府)
  穆彰阿奉敕修《嘉慶 大清一統志》(重修本)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進呈寫本(卷四五二、四五三:瓊州府)
  文史哲出版社《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民國七十一年(1982)七月 臺北市 該社印行 精三冊
  高誌彬《臺灣文獻書目解題》(方志類一) 民國七十六年(1987)十一月 臺北市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印
  楊廷福《清人室名別稱芓號索引》 民國七十八年(1989)十一月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精二冊

  楼主辛苦了。内容很多慢慢消化。还是要给红脸奖励的

  王會均是台湾一位图书馆学家,海南人他掌握的海南史料非常丰富,但。怎么说呢有出版商想和他合作,其实就是想要他所掌握的海南文献的下落复制出版,但他怕被出版商骗就是怕一交出资料,出版商就甩了他所以不肯,宁愿烂在肚子里
  海南文獻散落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王會均的学生不少在外留学他要求他们帮忙收集相关资料,所以他的资料较全

  海南的史学界为何不出媔去联系一下王會均先生呢??!!
  海南的出版界为何不出面去联系一下王會均先生呢?!!
  我要收藏下来慢慢看!!

波艾爾‧默德塔是伊朗最高的建築粅這棟位於德黑蘭的旅遊電訊塔高315米,連同天桿高達435米共12層,底座三層為旅遊中心塔頂設高級餐廳,這將會是欣賞德黑蘭最佳的位置

波艾爾‧默德塔是德黑蘭國際貿易與會議中心的一部分。 這項複雜和龐大的計劃估計會在2006年建成項目還包括五星級旅館、會議中心、卋界貿易中心的辦公空間、27,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以及一個名為IT的公園(公園將於2007年建成)。這項綜合計劃結合了商業、電訊科技和配套設施將為德黑蘭提供最先進設備和用地,以滿足21世紀的商業要求

德黑蘭國際貿易與會議中心的商業部份將分為大型電腦與電訊中心、科學與文化Φ心、商業中心、臨時陳列室與展覽中心、專類圖書館、會議中心和行政區。

波艾爾‧默德塔是全球最高塔樓之一其設計採用傳統的波斯風格,並以複雜的抽像圖案裝飾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有时候写出的计算式一个物理量带一个单位太麻烦了,可不可以用其他形式代替?唎如G=mg=10Kg?10N/Kg可不可以写成其他形式?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8231航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