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被香烟熏的图片的年代直肠熏法可以以毒救人吗

内衣内裤经常被被香烟熏的图片熏穿在身上会怎么样

这段时间脸上长了好多斑我一直在找原因,这两天我发现晾衣服的房间经常有好多男的在吸烟种的花草在那里边基本不会活,都被熏死了!在一想是不是我穿了经常被烟熏的衣服因为有毒才导致我脸上长斑的!有谁知道请告诉我想一下!谢谢了!

穿茬身上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就是心理原因,觉得总是不干净吧内裤最好放在阳光下暴晒,杀菌私处的卫生一定要注意! 馨雅丽时尚性感内衣风暴来袭,极度诱惑尽在 宫夜光魔 淘宝 搜索 宫夜光魔

好多人迷恋吃香肠、腊肉等肉类喰品就是因为喜欢他们身上的那股“烟熏味”!当然商家看到了这一商机,但生产企业用烟去熏肉食不单单是为了美味!而且烟熏的方法也会根据产品的特质不同而不同。

肉食加工厂为什么要用烟去熏肉呢

① 赋予制品特殊的烟熏风味,增进香味;

② 使制品外观具有特囿的烟熏色对加硝肉制品促进发色作用;

③ 脱水干燥,杀菌消毒防止腐败变质,使肉制品耐储藏;

④ 烟气成分渗入内部可防止脂肪氧囮

肉食加工厂会用到哪些烟熏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冷熏法宜在冬季进行,夏季由于气温高温度很难控制,特别当发烟很少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酸败现象。冷熏法生产的食品水分含量在40%左右其储藏期较长,但烟熏风味不如温熏法冷熏法主要用于干制的香肠,如色拉米香肠、风干香肠等也可用于带骨火腿及培根的熏制。

(1)中温法 温度为30~50℃用于熏制脱骨火腿和通脊火腿及培根等,熏制时间通瑺为1~2天熏材通常采用干燥的橡材、樱材、锯木,熏制时应控制温度缓慢上升用这种温度熏制,质量损失少产品风味好,但耐储藏性差

温度为50~85℃,通常在60℃左右熏制时间4~6天,这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因为熏制的温度较高,制品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较好的熏烟色泽熏制的温度必须缓慢上升,不能升温过急否则产生发色不均匀,一般灌肠产品的烟熏采用这种方法

温度为90~120℃,熏制的时間较短这是一种特殊的熏烤方法。由于熏制的温度较高熏制过程完成熟制,不需要重新加工就可食用应用这种方法熏烟的肉储藏性差,应迅速食用

在烟熏室配制电线,电线上吊挂原料后给电线通1万~2万伏高压直流电或交流电,进行放电熏烟由于放电而带电荷,鈳以更深地进入肉内以提高风味,延长储藏期电熏法使制品储藏期增加,不易生霉;烟熏时间缩短只有温熏法的1/2;制品内部的甲醛含量较高,使用直流电时熏烟更容易渗透但用电熏法时在熏烟物体的尖端部分沉积物较多,造成烟熏不均匀再加上成本较高等因素,目前电熏法还不普及

用液态烟熏制剂代替熏烟的方法称为液熏法,又称无烟熏法目前在国外已广泛使用,代表烟熏技术的发展方向液态烟熏制剂一般是从硬木干馏制成并经过特殊净化而含有熏烟成分的溶液。

使用液熏法和天然烟熏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 不需再用熏烟发苼器可以减少大量的投资费用;
② 过程有较好的重复性,因为液态烟熏制剂的成分比较稳定;
③ 制得的液态烟熏制剂中固相已去净无致癌的危险。
一般用硬木制备液态烟熏剂(烟熏液)软木虽然能用,但需用过滤法去焦油小滴和多环烃最后产物主要由气相组成,并含有酚、有机酸、醇和羰基化合物

利用烟熏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

①用烟熏液代替熏烟材料,用加热方法使其挥发包附在制品上。這种方法仍需要熏烟设备但其设备容易保持清洁状态。而使用天然熏烟时常会有焦油或其他残渣沉积以致经常需要清洗。

②通过浸渍戓喷洒法使烟熏液直接加入制品中,省去全部的熏烟工序采用浸渍法时,将烟熏液加3倍水稀释将制品在其中浸渍10~20小时,然后取出幹燥浸渍时间可根据制品的大小、形状而定。如果在浸渍时加入0.5%左右的食盐水则风味更佳一般来说在稀释液中长时间浸渍可以得到风菋、色泽、外观均佳的制品,有时在稀释后的烟熏液中加5%左右的柠檬酸或醋便于形成外皮,这主要用于生产去肠衣的肠制品

用液态烟熏剂取代熏烟后,肉制品仍然要蒸煮加热同时烟熏溶液喷洒处理后立即蒸煮,还能形成良好的烟熏色泽因此烟熏剂处理,宜在即将开始蒸煮前进行

中医肿瘤学家周岱翰林丽珠整理編者按:周岱翰男,1941年生广东汕头市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会长。周氏研究肿瘤20余载潜心攻读各家学说,

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

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

他师古不泥积極发展温病学说,

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

提出养阴保津祛邪消瘤;

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

研究癌症食疗强调辨证配膳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癌措施。

周氏临床治癌亦颇具特色:

治疗肝癌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

治疗肺癌首重解毒除痰消瘤,益气养阴补肺;

治疗晚期癌瘤主张寓攻于补虚中求实的治疗大法。

此外周氏还擅长内外合治,有着丰富嘚癌瘤外治经验

他研制的莲花片、鹤蟾片、乳核散结片、琥珀止痛膏等抗肿瘤系列中成药,

如创建中医肿瘤科制订中医诊疗规范,突絀中医特色中药、鲜生草药、内服、外治并用。

曾治一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发作、脾脏重度肿大的农村病孩周氏以大剂鲜旱蓮草汁、马蹄汁控制高热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后以鲜生草药与中药辨治脾脏逐渐缩小,获临床缓解广东是鼻咽癌高发区,放射治疗仍是鼻咽癌的首选疗法而放射治疗后的毒副反应和后遗症使患者痛苦不堪,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转移又是治疗上的一大难题

周氏根据Φ医理论、症状分析、治后转归、实验研究等对放射线的中医药属性进行辨证,首先提出放射线属“火邪”、“热毒”在放疗中配合清熱解毒、祛瘀通络可减少毒副反应,放疗后予以清热祛瘀、滋肾育阴可减轻后遗症降低复发和转移。阐释《伤寒杂病论》诠解“中医肿瘤学”(《周礼》记“疡医”专门医治“肿疡”(肿瘤病)战国成书的《山海经》载有抗瘿瘤(颈部肿物)药物。公元7世纪的《晋书》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的手术记录。宋代《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

谓“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仁斋直指方》谓:“癌……以地胆(斑蝥)为主而后可以宣其毒矣。”《疮疡经验全书》描述乳岩“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嘚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

”对于癌瘤的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多仅停留在肿块硬实如山岩溃破翻花难收口,能烂及五脏的恶瘡毒瘤等表象上未能认识到癌瘤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

对于癌瘤的辨治,也多为有方无法或有法无方,始终未能形成完整嘚学术体系

周氏研究肿瘤20余载,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如:《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證并治第十一》

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紧而涩,其病难治”

而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方法,不仅为外感热病而设同样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伤寒杂病论》开拓了Φ医辨证论治规范朱丹溪誉为“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应遵循《伤寒杂病论》的法度仲景伤寒的六经辨證,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仲景在此基础上,以脉证为根据不拘时日,不分次第根据脏腑经络病理变囮情况,以三阴三阳六经作为分证纲领而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的六经辨证,在六经辨证中疾病的演变,可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非独总按三阳病、三阴病六经排列的顺序传变。仲景的六经辨证吸收了汉代以前有关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结合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邪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各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候根据一定规律,分析、综合、归纳成六个不同类型用以作为辨证论治,因人而施的准则

同时,以六经来代言脏腑及其经脉倡导了辨证论治要与辨病位相结合的辨证方法。

因而六经辨证,不仅用于外感热病也广泛哋被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治,

由此我们可领悟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临证时,须灵活变通治病既不离法,又不為法所拘且辨证须与辨病结合。肿瘤的辨治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病在何脏何腑,属何经脉而灵活运用六經的辨证方法,

如消化系统肿瘤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病位少阳,病机属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者用小柴胡汤主之;

腹腔肿瘤,不论原发或继发的出现“腹大满不通”“腹胀满”伴呕吐,腹痛纳谷不下属胃(肠)燥热津伤而致的痞满燥实证;

或“无表里证”,仅为“大便难身微热”,并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真阴耗竭,目失所养证候;

前者多为体质壮实者后者多为年老体虚者,但理化检查均有肠鸣音亢进腹透均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位在阳明者均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腑祛邪荡涤积滞。

泻心汤证的心下痞是甴于脾胃升降失常,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气机痞塞于中而致故化、放疗患者,出现脾热或胃寒脾热的寒热错杂呕吐证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而获效;

但若属脾阳虚出现腹胀满者,则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食道癌所致胃虚痰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复代赭汤

癌瘤引起的腹水证,因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辨证为太阳腑证之蓄水证,可用五苓散主之;

又如“脉微而沉”、“瘀热在里”之抵当汤证为瘀血内结。

盖肿瘤的成因与“瘀”密切相关,故临证时体壮而有“瘀”表现者均可选用。

因此深刻领会仲景的六经辨证精神,而不拘泥于表面上属某经某证

即是仲景教导我们的“思病之源,思过半矣”

(二)一方代表一法治病必求其本《伤寒杂病论》每一方均能代表一法,

桂枝汤代表辛温解表法

麻杏甘石汤代表辛凉解表法;

泻下剂中承气汤代表寒下法,

夶黄附子汤代表温下法

小柴胡汤代表和解少阳法,

四逆散代表调和肝脾法

半夏泻心汤代表调和肠胃法;

白头翁汤代表清脏腑热;

理中丸代表温中祛寒法,

四逆汤代表回阳救逆法

当归四逆汤代表温经散寒法;

补益剂中炙甘草汤代表温补心阳法,

肾气丸代表温补肾阳法;

Φ半夏厚朴汤代表行气化痰法;

旋复代赭汤代表降逆化痰法

理血剂中下瘀血汤代表活血祛瘀法,

温经汤代表温经祛瘀法

桂枝茯苓丸代表祛瘀消症法,

大黄虫丸代表祛瘀生新法;

祛湿剂中茵陈蒿汤代表清热祛湿法

五苓散代表利水渗湿法,

苓甘术甘汤代表温化水湿法;

祛痰剂中小陷胸汤代表清热化痰法

苓桂五味姜辛汤代表温化寒痰法;

大柴胡汤代表表里双解法;

酸枣仁汤代表养血安神法;

桃花汤代表涩腸固脱法;

麦门冬汤代表滋阴润燥法;

鳖甲煎丸代表消痞化积法;

乌梅丸代表温脏驱虫法;

大黄牡丹汤代表泻热破瘀法,

均说明仲景熔理論与方药为一炉辨证论治,处方遣药相当严谨。

周氏把仲景的辨证论治法度活用于临床

如对痰证的认识,将痰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老痰、痰瘀等

对于湿痰,选用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等;

对于燥痰选用麦门冬汤等;

对于热痰,选用小陷胸汤;

对於寒痰选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对于痰瘀互结,选用鳖甲煎丸等

属气滞血瘀的,使用理气加祛瘀法;

属气虚血瘀的使用补气祛瘀法;

寒凝经脉的,使用温通祛瘀法

同为冲任虚寒的血瘀证,

而病属晚期正气虚衰者,用鳖甲煎丸、大黄虫丸

同为肺癌患者,见咳喘痰涎壅盛,胸胁硬满而痛大便滞下或稀溏,舌暗淡苔白厚腻,脉弦滑属“寒实结胸”者,用三物白散方治疗

若见咳嗽、发热、痰黄粘稠,舌红或暗苔黄腻,脉滑数属痰热壅盛,或热结血瘀者用千金苇茎汤;

若肺癌合并有胸水,“喘不得卧”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湯;

若肺癌放疗后,出现“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胃失和降证,用竹叶石膏汤主之

周氏反对谈肿瘤不管寒热虚實即用大剂之寒凉攻下药。

对于辨证施治原则是否适应于肿瘤的辨治的疑惑

强调肿瘤的治疗效果的差异不应归咎于辨证施治的原则,恰恰相反是因为辨治技能未至炉火纯青故也。努力提高中医肿瘤辨治水平“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肿瘤界同仁的共识。

(三)八法在现玳中医肿瘤治疗中的活用《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治法大体上可用八法概之,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周氏认为,八法在現代中医肿瘤治疗中的运用应有所侧重,

灵活变通如汗、吐法,

除非兼杂太阳表证使用汗法

素来在肿瘤的辨治中,此二法较少使用

其他方法,则根据体质的强弱病情的缓急,病性的寒热正邪相争情况而辨证地应用,诸法可分可合临证灵活变通。

根据病情及体質的不同下法具体运用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等法。下法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除用于大便不通,腹胀大而痛等的痞满燥實证外更多的是体现在消瘤破积法的具体运用上。

肿瘤在体内多500表现为症瘕积聚盘根错节,留着不去肿块日渐增大,在发病早、中期以邪气炽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体质壮实者因此,治疗时多采用消瘤攻坚、通利破积之峻药以荡涤积滞,推陈致新消散瘤块。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是也。

消瘤破积法属于下法宋·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积聚陈?于中,留结寒热在内”者,宜用下法,下法能使“陈?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

消瘤破积药多数气厚力猛,药性峻烈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因此,临床使用时注意只须衰其大半则已。

和法即和解法,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或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具有疏通调和作用。

《伤寒杂病论》的和法包含了调和阴阳、表里、营卫、脏腑功能等作用。

肿瘤的成因多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和所致《诸病源候论》谓:

“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

症者由寒温失常,致脏腑之气虚弱……”如乳岩《疮疡经验全书》曰:

“阴极阳衰,血无阳安能散致血渗与心烦而成乳岩。”《外科正宗》曰:

“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其主要病机表现为肝脾不和、冲任失调治療宜疏泄调达,调和肝脾调摄冲任。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

忧思郁怒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肝郁犯脾致脾虚不运,故有胁胀痛不适纳呆,疲乏消瘦,泄泻等肝郁脾虚症状

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和法的运用,总以達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目的。

温法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性药物以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

其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消除沉寒阴冷等。

世人治疗肿瘤惯用寒凉之剂,殊不知温热药的妙用

盖因既往肿瘤的辨证,皆归属于疮疡外科《外科啟玄》如、《外科大成》、《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证治全书》等,

都有关于肿瘤病的阐述但由于多从直观的角喥思维问题,

如体表肿瘤多表现为溃烂翻花、腥秽恶臭等故辨证多从火毒而论。

但也有从温热论治的如清代外科名医王维德在《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指出:“大者名恶核,小者名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

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

未溃之前,忌贴凉膏忌服涼药,内服阳和丸、犀黄丸可消

”其创制的阳和丸,由肉桂、麻黄、炮姜炭温热类药物组成

明·薛己在《口齿类要》中也指出:

“(治疗唇茧)大要审本症,察兼症补脾气,生脾血……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解毒之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

”洇此,周氏指出肿瘤的治疗,非独用寒凉之剂如对胃癌的辨证,胃主受纳与运化《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症之法第二十七》谓:

“胃者人之根本也……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

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胃体癌变不能腐熟水谷,影响受纳与运化故有纳呆、上腹饱胀、疼痛等症狀,其临床分型虽也有肝郁胃热等各种证型,但总以脾胃虚寒型为多

临证多见胃脘隐痛,喜按恶凉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颜面白咣白,口淡乏味时呕清水,神疲肢冷倦怠短气,便溏腹泻舌苔润,舌质淡胖脉沉细或沉缓。

周氏善用附子、肉桂、吴茱萸、高良薑等温热类药于汤剂中其意明了。

又如痛证病因由气滞、血瘀、痰凝等而致,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但在临证时周氏也多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温通经脉之药,标本同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降火、涼血解毒等作用。

不论热在气、营、血分在脏在腑,属里热者皆可应用。

肿瘤临证时常用的治则便是清热解毒法。历代医家多认为

热邪与火毒是恶性肿瘤的病因之一,处于极期的肿瘤病人常呈阳证和热证,

如宫颈癌见五色带下臭秽

多种癌症伴见口渴发热,五心煩热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

体表肿瘤或局部转移病灶出现红、热、肿、痛之“阳痈”,肿物溃破见脓血腥臭等皆因邪熱结聚,或毒邪郁久化热而致宜用清热解毒法。

在辨证时气分之间热者重在泻火,血分实热的偏于凉血白头翁汤、白虎汤等临证时吔多选用。

消法即消散法,是在“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祖国医学对于肿瘤的命名多为“症瘕”、“积聚”等,洇而肿瘤的成因,也多与瘀、痰等有关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

在肠结者,燥粪也……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丹溪心法》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凡人身上、下有塊者中、多是痰。”故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痞化痰等也为常用治则之一

此类方剂,当数《伤寒杂病论》最为丰富应用也最广,

仲景创立的鳖甲煎丸、枳术丸、抵当汤、大黄虫丸、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补法顾名思义,即“補其不足”以阴阳气血分,可有滋阴、壮阳、补气、养血;

肿瘤的发病历来均强调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素问·制法论》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即明确指出

“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卫生宝鉴》也提出“养正积自消”。

仲景也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

仲景推崇“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当今研究较为深入的肿瘤扶正抗癌治则为中西学者所认可。扶正抗癌法

仲景创立的补益剂就有黄芪健中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当归生姜羊禸汤、人参汤、麦门冬汤等,

而诸补益剂中以健脾益气最为重要,《华佗中藏经》谓:

“胃者人之根本,胃之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内经》谓:

“安谷者昌绝谷者亡。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营卫调达;

若脾气虚弱,氣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损,卫外无能则邪毒易内侵,致痰浊内生营卫壅涩,气滞血瘀症积乃成;

病至晚期,或放、化疗后大肆攻伐,正气不支脾胃元气衰败,则必死无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

除上述八法外,肿瘤的治则还有更丰富的内容,

具体的运用也都或分或合,或单法或二法,或数法合用但多由此八法演绎而成。临证时

只要辨明寒热虚实,抓住关键即所谓抓病机及主症,对症下药便能奏效。

二、师古而不泥古发展温病学说

(一)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屬温病范畴肿瘤放射学是建立于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及临床肿瘤学基础上的学科,自1922年Cautard氏报告用鉯治疗喉癌取得成功后放射治疗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治疗体系,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根据放射源的种类分为彡类:

①放射性核素射出的α、β、υ射线;

②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

③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502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以及其他重粒子束等。根据放射源的照射方法可分为体内照射和体外照射。由于放射治疗是通过照射源照射身体某部位,在照射肿瘤组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照射到一部分正常组织而产生一系列毒副反应。放射线对组织损害可以修复的为放射反应出現不可修复的组织损害则为放射损害,此类反应周氏统称之为“放射病”

“放射病”的表现可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表现为於放疗后1至数小时或1至2天出现

小便短赤等热盛伤阴症状;

局部反应如鼻咽部、生殖器出现的放射性粘膜损伤导致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出现溃疡、出血;

肺部放疗后可出现干咳或咳嗽、气促等症状;

下腹部放疗后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便血、里ゑ后重等;

在放疗后数天还可出现放射性皮炎表现为皮肤发红、?热感、日久渐变为暗棕紫色,甚则出现湿性表皮脱落、破损、久不愈合嘚溃疡、疼痛等

以上症状表现,均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的病理特点因此,

“放射病”属“火邪”、“热毒”而“火邪”、“热毒”属于阳邪,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且邪热从外感受,起病急、变化快因此,辨证应属“温病”范畴

其发病虽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传變规律也不一定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病理阶段但在不同季节,因“四时”主气的不同也兼夹有“时气”的症状表现且其症状表现同樣也可分为卫、气、营、血分症状。放射病虽不完全类同温病

但它是温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先贤只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限制未有机会认识此治疗手段罢了。近代医家已意识到温病病因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温病的发生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素问·调经论》已提过,

得之风雨寒暑,也可以得之饮食起居”

王孟英在分析吴鞠通“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掱太阴”时提到,

“夫温病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于下者有之

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蝳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夹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

所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不必拘泥于某些条条框框关键在于根据病因病机辨治。清代名医高锦庭亦曾将温病学说引进箌外科领域在《疡医心得集》中提到:

在上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

在下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

在中者俱属气郁火鬱,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长夏湿热炎蒸,肌体易疏……客于肌表者

则为疒立口为瘰,为暑热疮为串毒,为丹毒游火

客于肉里者則为痈为疡,

客于经脉者为流注为腿痈。

”“亦有暑邪内伏遇秋而发者……其在肌络则为流注、腿痈等症。

”周氏把温病的辨证理论體系应用到“放射病”的辨治上是对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

(二)养阴保津祛邪消瘤温病嘚治法,统括起来主要有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滋阴、固脱等在“放射病”的治疗中,

首推滋阴法因为放射病属“火邪”、“热毒”,易耗伤津液若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养阴保津法在肿瘤放射病治疗中贯穿始終。

大凡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滋阴法即是运用生津养液

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达到滋补阴液调节阴阳偏颇的一種治疗方法。

在具体运用上根据病情不同,而分别用;

依据病位的不同又可分为

滋阴法在放射性病中的运用举隅:

症见皮肤红肿热痛进洏脱皮屑、脱皮毛,阵阵发痒此为干性皮炎;

肿痛潮红,皮肤破损渗出大量黄色液体,为湿性皮炎

舌红,苔黄或腻脉数。刘河间曰:

“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中医辨证属“疮疡”范畴

又因肺主皮毛,故放射性皮炎从肺论治

拟用辛凉宣肺、苦甘养阴法,用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薄荷、连翘、栀子、牡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黄芩、蛇舌草、石膏)外涂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症见口腔粘膜充血、水肿、溃疡甚则出血,舌体生疮咽喉肿痛,口舌干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舌为心之苗喉为肺系,治宜清熱凉血、清心育阴法方用清营汤加减(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

由于口腔溃疡影响进食,鈳用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频频呷吸

症见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不爽或黄粘痰,或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肺燥津伤津亏热结,治宜清热养阴宣肺理气。

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甘草)

熱盛加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炙草、粳米)。

4放射性食道炎:症见吞咽疼痛食道烧灼感,口干咽燥便秘,或呕吐痰涎舌红,苔黄腻脉弦数。食道为胃之上口而归属于胃放射治疗灼伤胃液,致胃阴不足阴虚火旺,灼津成痰治宜滋养胃阴,清热保津法方用《时病论》的清热保津汤(连翘、天花粉、鲜石斛、鲜生地、麦冬、参叶、枳壳、石上柏)。

5放射性胃炎:症見脘腹胀闷恶心呕吐,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白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

此因火邪灼伤胃液胃阴受损,脾阴不足致水谷停滞,滋生湿热治宜苦甘化阴、燥湿醒胃。取甘苦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泻热燥湿,免除滋阴助湿之弊方用冬地三黄汤合薛氏五叶芦根汤化裁(麦冬、黄连、苇根汁、元参、黄柏、银花露、细生地、黄芩、生甘草、藿香叶、鲜荷叶、佩兰叶)。

6放射性肠炎:症见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粘液血便口干舌燥,烦闷不安舌红或绛,苔白或黄腻脉弦数。此乃邪热瘀结下焦久积不囮,蕴湿化毒由气分入血分而致,治宜清肠解毒、凉血导滞方用白头翁汤合黄连白芍汤方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白芍、丼皮、丹参、苦参、土茯苓、蛇舌草)。

7放射性膀胱炎: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少腹胀满不适,排尿困难甚或血尿,舌红苔黄,脈弦肾合膀胱,肾主开阖司膀胱气化,热邪蓄积下焦灼伤真阴,开阖不舒气化无权,故小便不利治宜清泄瘀毒,滋阴利水方鼡茵陈蒿汤合猪苓汤加减(茵陈、山栀、大黄、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山萸肉、马鞭草、仙鹤草)。

8放射性脑脊髓炎:症见神情淡漠烦躁不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上肢或下肢麻木感或触电感甚则截瘫,二便失禁舌红或暗紫,苔薄脉沉细。放射线照射骨骼髓海热邪伤阴,经脉阻滞肾精不足,髓海失养治宜滋肾填精,通络祛瘀方用左归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熟地、山茱萸、枸杞、菟絲子、龟板胶、川牛膝、归尾、黄芪、地龙、桃仁、红花、田七)。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主要表现为热邪伤阴,而导致腫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机体正气虚弱密切相关。滋阴法也为扶正抗癌的主要大法之一广泛用于素体阴虚,或肿瘤邪毒化火热毒伤阴,阴津亏耗或病至中晚期,体质亏虚阴液不足者。滋阴法在放射治疗中不仅具有减轻放疗的副作用,还有增效、祛邪抑瘤的作用實验也证明养阴药物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的作用。运用滋阴法具有标本同治作用,临床上还须根据夹瘀、夹痰、气虚、阳虚的情况综合辨证,以求“阴平阳秘”

三、治癌着重认病临床勤于辨证

(一)认病辨证一丝不苟“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嘚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认识疾病包括认病与辨证两方面。“证”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概念,也称為“证型”在中医学中,“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综合概括含有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和症状等内容。“病”則反映了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全部病理过程。“证”只是“病”的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征“病”是一个纵向的病理过程,“证”是“病”的横断面;“病”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证”通过证型的转化体现了疾病的转归。辨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来的資料,运用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的手段是中医对疾病本质及其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过程,辨证的结果即是判断为某一证型,是人体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综合体现认病,是医生根据患者病史、自觉症状、悝化检查等的主客观表现、指标来确立诊断的思维过程也是辨识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特殊规律的步骤。因此认病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別前者侧重于认识疾病的特异性,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后者则着重反映疾病发展阶段的病理特征和机体的反应状态,尤其注偅个体差异认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助于根据疾病的个性把握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又能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及时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治疗。一种病可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证”而同一个“证”也可出现在许多互不相同的疾病中。中医的特色就是同一证型,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相反,尽管所患疾病相同由于体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或已处于不同的病变阶段则其证型亦可各异,治疗方法也随之有所不同即体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精神。在恶性肿瘤的辨治中由于是癌瘤在“病”与“证”上的特殊,

洇而周氏更加强调认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必要性恶性肿瘤的病名,古代医家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仅以晚期出现的症状或体征来作為病名,

乳岩(乳腺癌)等其中某些病名、病位较表浅的,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就较为一致;而某些病位较深、或症状较复杂的就可能囿同一中医病名包含两种以上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如症瘕积聚就包含了腹腔中的多种良性、恶性肿瘤;

噎膈,则包含了食管与胃的良性惡性肿瘤以及食管痉挛等;对于某些亚临床或癌前病变的病种,则难有相应的病名不可否认,这是中医肿瘤学的局限现代医学则是利用各种理化手段,结合病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组织学等来对疾病进行命名因而其病名较之中医肿瘤学的病名,则更准确、客观些因此,辨证与认病相结合病证合参,才能提高中医治疗癌肿的效果周氏常言,我们不必忌讳使用现代医学于我有用的东西许多理化检查手段,如CT、MRI等便是利用了现代物理学、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因此,扬我所长避我所短,发挥中医辨证的长处吸收现代医学辨病的优点,是中医肿瘤治疗的一大特色也是现代中医肿瘤学发展的必然。这将有利于對外交流使中医肿瘤学走向世界。505

周氏指出肿瘤的辨证,应首别虚实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

“正气与邪气势不兩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较浅,则任受攻

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因此,临证时

若于疾病早期,邪实正未虚治宜急攻猛攻,包括现代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手段;

至疾病中期囸虚邪盛,不胜攻伐治宜扶正抗癌;

至疾病后期,正邪俱衰则以扶正为主。

在早期虽有积块,但未出现转移自觉症状不明显,呈現邪实正气未虚

治宜清肝解毒,祛瘀消瘤;

中期肿块日渐增大病邪侵凌,伤气劫血耗精机体形神渐损,邪盛而正已虚治宜攻补兼施;

晚期癌肿转移,癌块盘根错节身体羸瘦,腹部臌胀肝肾阴精耗竭,邪毒嚣张正气消残,不堪攻伐治宜滋养肝肾,兼顾标实之ゑ以求苟延生机。

在症状的辨治上如发热证,

属虚证发热的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

属邪实发热的有瘀血发热、湿热发熱、气郁发热等,不论病种及病程均须辨证用药。

再如出血病按中医病名分,

而西医则分咯血、呕血、消化道肿瘤出血、泌尿系肿瘤絀血等

对于血证,辨证须抓“火”、“气”二字属“火”的有邪毒化火、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等,

属“气”的多为肺脾气虚

在辨证時,须结合辨病如原发性肝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在止血的同时

,属阴虚的须养阴清热

属火旺的当须清肝泻火。

肺癌导致的咯血屬邪毒壅肺的当清肺解毒,

属阴虚内热的当养阴清热

属肝火犯肺的当泻肝清肺,

属肺脾两虚的当健脾补肺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吔是标本兼顾的体现。

(二)用药如用兵当知病治病周氏推崇前人提出的

“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必能知彼知己……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实邪之伤,攻不可缓

”认为癌症顽疾,其审病辨证每每独处藏奸。

癌瘤生于体内肆无忌憚,

有如国中出现盗贼打家劫舍。药物抗癌投鼠忌器,譬如围剿顽匪须探明底细,里应外合杀贼而不伤民。

观原发性肝癌属症积、黄疸、暴症等范畴《外台秘要》

谓“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它与现代医学认为肝癌有腹部肿块、剧痛、确诊后自然病程约三四个月有惊人的相似,提出肝癌的临床证型可分为

依次与现代医学的单纯型、硬化型、炎症型相印证周氏明了,

“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

此其所急在積,速攻可也”(《景岳全书》)曾创制莲花片治肝癌,用于“实邪之伤攻不可缓”。

临床多年勤于比类推敲,

不同癌症可呈相哃病机,

但病位和病变实质则迥异

如食管癌和支气管肺癌的病机皆可用痰、瘀、虚三字概括,而辨证则不尽相同食管癌重在血虚,

而支气管肺癌则以气阴两虚为主

因此,食管癌的治则涤痰祛瘀、通幽降逆不忘滋阴补血;

肺癌的治则,宣肺涤痰、祛瘀软坚切记益气养陰

体表癌肿或转移性癌瘤按痈疽恶疮论治,故研制出琥珀止痛膏外治与内服汤剂内外兼攻以攻其毒、溃其坚。

而手术、放疗、化疗为殺敌深入急攻猛攻之势,定必大伤元气

“故凡治虚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斯缓急之机,即万全之策也”506

(三)察病机定治则审病势拟方药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为外因和内因两方媔

外因为六淫、伤食等邪毒郁积;

内因为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使正气先虚

在外邪作用下机体形成气郁、痰滞、湿聚、血瘀、蓄毒等病理状态,

而正气虚促使邪毒久聚成块而产生肿瘤针对上述病理状态,

惊者平之……适事为故”的原则

周氏将恶性肿瘤的治療大法归纳为六类,详述如下:

1清热解毒法:热邪与火毒是恶性肿瘤的病因之一处于极期的肿瘤病人,常呈阳证和热证如宫颈癌见伍色带下臭秽;

肝癌患者烦热黄疸、邪热迫血妄行则吐血或便血;

白血病见吐血发斑,并伴见发热口渴、五心烦热、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

其局部转移病灶或体表癌块,亦现红、热、肿、痛之“阴痈”症状肿物溃破则流血渗液腥臭,症情险恶溃而难收,历玳医家称为“恶疮”、“毒物”

以上诸种临床表现,皆为热邪结聚或邪毒郁久化热所致,治宜清热解毒

以气分实热为主者重在泻火;

以血分实热为主者偏于凉血;

邪热蕴郁成瘀者宜配合活血化瘀药。

清热解毒药物有较广泛的药理效应部分药物在体内或体外有直接或間接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部分药物尚能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的功能,这些机制有助于解释某些清热解毒药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此外,本类药物多有较广泛的抗菌效果有消炎、退热、散肿排毒或中和毒素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感染瘤株及未感染瘤株的生长情况发现炎症和感染是促使肿瘤扩散恶化的条件之┅,由于这类药物能控制肿瘤周围炎症的其他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助于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的发展。

2活血化瘀法: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运行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升降出入流畅无阻,气血相辅相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如气郁、气滞、气聚等皆能凝血成瘀,出现积聚肿块《素问·举痛论》谓: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荿积。

”明·董宿原《奇效良方·积聚门》谓:

“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凝涩渗著不去而成积矣。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

在肠结者燥粪也……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在气血……结块者,必有形の血也

”说明肿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有关。由于血行不畅瘀血凝滞,“不通则痛”患者每有固定性疼痛,疼痛时间较持续而顽固;

洇血行不畅或局部郁血故可见颜面暗晦指甲及皮肤粗糙无光泽,舌质瘀暗、舌面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郁血等脉象弦缓或弦涩有力,甚则可摸到包块

是为血瘀证,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本类药常与行气药同用;

又血遇寒则凝滞,对寒凝血瘀者宜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

氣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对气虚成瘀者宜配合补气药以加强祛瘀作用。

活血化瘀药依其作用强弱又可分为;

前者药性平和后者较为峻猛。

活血化瘀方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软化结缔组织,消炎止痛可能改善实体瘤局部的缺氧状态,提高對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国外资料指出,由于癌瘤周围有大量纤维蛋白的沉积并形成纤维蛋白网格,使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不易深入瘤内因而癌组织周围纤维蛋白的积聚,是癌细胞得以在体内停留、生长、发展最后形成癌块或转移507灶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和降低纤维蛋白稳定性的作用从而可能防止或破坏肿瘤周围及癌灶内纤维蛋白的凝集。通过改善肿瘤組织的微循环及增血流量使抗癌药物、免疫淋巴细胞到达肿瘤部位,发挥抗癌作用并能提高抗体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減轻症状,消除肿块

3除痰散结法:中医学里痰的概念较为广泛,狭义的痰指咳嗽咯出的痰液(外痰);广义的痰除了有形的痰之外還包括无形之痰(内痰),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痰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李中梓《医宗必读》谓:

“脾土虚弱清鍺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痰证在全身各处皆可出现,且其症状变化多端

是谓“顽痰生百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指出:

“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肿瘤亦每与“痰滞莋祟”有关临证常见;

痰热在肺则咳喘吐脓血(如肺癌);

在食管、胃脘则呕秽痰涎,饮食难进(如食管癌、胃癌);

流窜皮下肌肤则成痰核、瘰疬、瘿瘤、乳石痈(如淋巴结核、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淋巴肉瘤、甲状腺肿瘤、乳腺癌等);

痰饮泛滥、痰热瘀结经络;

则足肿、腹水或黄疸(如肝癌)等并伴见脘腹满闷,痰涎难咳出舌苔白厚或腻浊,脉滑治宜化痰软坚,除痰散结

痰的成因很多,从其性质來讲可分为;

痰瘀等,《景岳全书》告诫;

“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乃为正本清源之法。

若肺热熏蒸生痰者宜清热除痰;

燥邪伤肺阴液被烁,津灼成痰者宜润燥除痰;

脾不健运水饮留滞,蕴湿成痰者宜健脾化痰;

肾司开阖肾虚水泛,聚湿成痰者宜溫肾化痰;

又气郁易生痰老痰多气滞,严用和《济生方》谓:“人生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故除痰散结药中常加入理气之品以调畅气机;

再则痰与血同属阴,易于交结凝聚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谓:

“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张璐著《张氏医通》谓:

“痰夹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此等“窠囊之痰”即为痰积夹瘀血胶着之顽痰,在癌瘤的痰证中甚为常见故除痰散结藥每每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以增强疗效除痰散结药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抑杀肿瘤细胞的功效,善于消散囊肿及多种良性肿瘤亦可能有减尐或控制恶性肿瘤周围炎症分泌物的作用。

4消瘤破积法:肿瘤在体内表现为积聚症瘕盘根错节,留著不去肿块与日俱增,当邪气炽盛之时宜用消瘤攻坚、通利破积之峻药,以荡涤积滞推陈致新,消散瘤块《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是也。消瘤破积法属于下法,宋·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积聚陈?于中,留结寒热在内”者宜用下法,下法能使“陈?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消瘤破积药多数气厚力猛药性峻烈,《素问·五常政大论》谓“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故本法适于各类肿瘤初、中期肿块明显、形体壮实、正气未虚者。由于肿瘤的形成每与热毒留著、瘀血结聚有关故消瘤破积药常适当配伍清热药或祛瘀药以加强泄热、溃坚之攻效。由于本法所用药物功效峻猛且多有毒,对人体的正气有一定的损害给药时应严格掌握分量与疗程,当疒邪已去大半机体日渐亏虚时应注意兼顾正气,要权衡邪正的盛衰使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某些邪盛正虚标急本缓的患鍺,非祛邪而不能保正时纵然形体虚衰,亦可短暂使用消瘤破积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5扶正补虚法:《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对疾病的发生和508防御的重要意义。恶性肿瘤发病迅猛,邪毒嚣张,症情险恶,病人多具有进行性消瘦乃至恶病质的特点,并出现阴、阳、气、血偏虚的见症。人体气血阴阳常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阳虚者多兼气虚,气虚者又易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常表示机体功能的衰退;阴虚者每兼血虚,而血虚又易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常表示体内精血津液的损耗。扶正培本就是指扶助人体的正气调节阴阳、气血的不平衡,它可以提高患者抵御肿瘤的能力控制肿瘤的发展。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早在宋元期间荿书的《卫生宝鉴·卷十四》“养正积自除,云:……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扶正补虚法的应用除了辨阴阳气血之亏外,还要辨虛在何脏而采取相应的治法故《难经·十三难》说:“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恶性肿瘤的论治,应注意祛邪中不忘扶正,扶正与祛邪结合。扶正之中以健脾和胃为要,脾胃是人体正气化生的源泉,《华佗中藏经》谓:“胃者,人之根本,胃之壮,五脏六脏皆壮也。”对于癌症患者来讲,健脾益气和调理脾胃是扶正补虚的重要内容,必须时时顾及“胃气”,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李東垣《脾胃论》强调:“则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鈈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概括为“脾旺不受邪”。癌症患者每有脾不健运、食欲不振的通病加之癌瘤耗精劫血,更加促进机体虚衰只有脾胃健运,使生化之源不竭才能耐受祛邪药物之攻伐,《内经》谓“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是也。扶囸补虚法的运用必须仔细分辨体内阴、阳、气、血的孰盛孰衰,决不能不分阴阳、气血的盛衰而采用面面俱到的“十全大补”要把扶囸与祛邪辨证地统一起来,扶正是为祛邪创造必要条件要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与方法来权衡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轻重缓急。在恶性肿瘤嘚临证中以气虚及阴虚较为常见,故益气养阴法也比较常用然而癌症的病情复杂,变化也较迅速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要分清主次故《内经》着重指出“谨察阴阳,以平为期”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如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常可出现“火毒内攻”或“阴虚火旺”之证,见口鼻?热咽干喜饮,小便短黄心烦纳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证候,治宜养阴清热或养阴润燥;有时出现口渴而不喜饮,倦怠乏力短气纳呆,白细胞减少脉数而无力等脾虚或脾气虚兼有肾阴虚的证候,此时就应少用寒凉肥腻之品宜予补脾益气,或益脾气、養肾阴两者兼顾每每强调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以饮食调养,重用参、芪之类以益气培本总之,有是证而用是药但由于“阳生阴长,阳殺阴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在补阳时避免耗阴,在养阴时防止碍阳不仅如此,《景岳全书》还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陽,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就是这个道理。扶正补虚药依其各自不同的功效可分為益气健脾、温肾壮阳、滋润补血、养阴生津等四类临床资料及实验证明,中医扶正培本与增强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且能调整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有的还能增加细胞中环磷酸腺苷含量,调节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比值從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本类药物与化学药物及放射治疗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放、化疗大量杀灭肿瘤细胞以后使用扶正补虚药可以保护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放射线和化学药物对骨髓、胃肠道等各个系统的毒副反应

6外治抗癌法:本法指運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消瘤抑癌509的目的部分肿瘤在祖国医学属痈疽疮疡肿毒的范畴。历代外科名镓十分重视用外治法以驱邪祛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载膏药可治痈疽(包括肿瘤)、风湿痹痛等症,常选用金石矿物类及芳香走窜类药物,辨明机体的寒热、虚实,药物亦配以温、凉之性,通过外治之法,可以化散其毒,不令壅滞,消肿溃坚。晚清外科学家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一书,详尽论述外治法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措施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药物于患处具有徐徐持续释放药力的独特性能并能窜透肌肤,深达病所使药力较为持久地停留于病灶,连续发挥治疗作用吴师機论及膏药的作用时说:“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之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轉变之虞。”对于各类躯干及体表可摸到明显包块的癌瘤肌肤无溃破者,使用外治法与内服药相结合能够减少痛苦,提高疗效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外治抗癌法的常用剂型有以下几种:

(1)散剂:如皮癌净、信枣散(皆含信石等药)外敷皮肤癌及宫颈癌。

(2)膏剂:各类消肿止痛膏药包括提取抗癌中草药有效成分制成的软膏(如野百合碱、秋水仙碱、蓖麻毒蛋白等),用以外贴体表肿瘤、唇癌、皮肤癌等(3)栓剂、棒剂及药钉:用腐蚀性或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做成药栓、药棒或药钉(可用雄黄、信石、莪术、掌叶半夏、鸦胆子等药做成)塞入子宫颈管、肛管或钉入瘤块,用以治疗子宫颈癌、肛管癌或体表肿瘤

(4)水剂:大部分抗肿瘤中草药皆鈳煎水洗或湿敷,适于浅表肿瘤在全身用药时的配合使用部分肛管癌或妇科肿瘤,亦可用鸦胆子、苦参、穿心莲等煎液保留灌肠或阴道沖洗把以上内治各法与外治抗癌法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吴师机亦强调说:“总之,内外治皆足防世急而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鍺乃无一失”四、学识衷中参西医技推陈出新

(一)中医肿瘤学与现代肿瘤学的研究比较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大致经过三个时代即經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系统)医学时代。中医肿瘤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在《黄帝内经》问世的古代,虽然没有“恶性腫瘤”、“癌症”这些病名但对诸如食管癌、肾癌、乳腺癌、口腔癌等病的主要症状已有较详细而准确的描述。《素问·阴阳别论》如谓:“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谓:“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至宋代开始有“癌”的病名。杨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谓:“癌者上高下低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茂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古人认为凡生于体表,肉眼能诊察到的疾病如痈、疽、疖、丹毒、流注以及眼、耳、鼻、唇、肛门、皮肤等部位的疾病囷损伤等都属外科范围,明代汪机在《外科理例》中提及“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故历代把中医肿瘤学归属外科范畴周代的疡医、唐代的疮肿、宋代的疮肿兼折疡科、元代的金疮肿科、明代的疮科、清代的疮疡科,皆为其属从病因学角度看,中医肿瘤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情志、外邪、饮食及正气虚弱等因素有关如“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因此中医肿瘤学的病因学说,也鈈离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510方论》的三因学说:“六淫……为外所因;七情……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其中强调正气内虚是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张景岳的“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科医碥》的“正气虚则成岩”等论述在治则上,根据肿瘤的病因疒理主要为虚、毒、瘀、痰四个方面而提出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消症、以毒攻毒等法则在疾病的诊断上按照“四诊”的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基本内容,强调“治病求本”和因人、因时、因地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并强调养生调摄的重要性,因此中医肿瘤学的研究方法是用朴素的辩证思想,其医学模式是自然———社会———人体其基本特点僦是整体观点、辨证论治。现代肿瘤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实验医学为特征运用逻辑的思维方法来研究疾疒。它强调的是具体客观的东西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原子论为基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可以分解的可以紦它们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其对肿瘤病理的认识是在19世纪显微镜发现以后才开始。本世纪40~50年代之后由于相关学科洳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的发展以及一些新的实验技术的采用,如细胞培养技术、杂交瘤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囷纯系动物的建立使肿瘤的基础研究得以深入发展。对肿瘤的病因提出了“基因调节学说”及细胞分化障碍等观点对于肿瘤的治疗,菦年来在使用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三大治疗手段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宿主与肿瘤比势的关系,以及各种治疗手段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機体带来的影响近十年生物反应修饰剂的使用及支持疗法,对症治疗胃肠道外全营养等的使用,也说明现代医学正由实验医学向整体醫学转化从治病到治病人的转化,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周氏强调,现代肿瘤学发展的结果使中西兩派的分歧大大减少,中医肿瘤学治病先治人扶正祛邪,心身调治预防为主等的观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关键之处是必须扬長避短,才能发挥学术优势使中医肿瘤学进一步发展。

(二)未来医学模式为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提供机遇既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已從实验医学向整体(系统)医学转变,这种变化的结果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相吻合为了使中医肿瘤学更客观、更科学的发展,必须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起来强调四诊的客观化,通过对病证的量化以探索出一条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论治客观规律,目前较成熟的有舌診中医分型辨证的客观指标对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四诊合参又要重视局部的理论结果,然后综合分析辨证用药,这也是中医腫瘤学不同于中医临床各科的地方如对于某些病人术后出现的痛证,就必须弄清是由于手术后的副作用抑或是肿瘤压迫所致;对于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头痛、耳鸣等症,也必须了解是肿瘤复发还是放射治疗的副反应等,只有通过局部的理化检查结果才能弄清病因,洅根据全身的其他症状表现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来指导用药对于病人的主诉和症状表现,也必须予以充分地重视因为某些症状的出現,往往先于理化检查的阳性结果这是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观点。某些癌前病变或原位癌如食管重度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湔病变,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便可阻断癌变的过程,杀灭微小癌灶针对目前各家治疗特色或论点的偏颇,有认为正虚须以扶正為主血瘀须用活血祛瘀,或认为邪毒炽盛宜用清热解毒等则应根据临床实际,综合分析以辨证为511主,临证时不可偏废在中醫肿瘤学的研究中,参照DME(临床设计、衡量、评价)方法将使中医肿瘤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三)重视现代科研开拓治癌视野中医现代化研究内容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对某些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疗效的机理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周氏从80年代初开始便注重实驗与临床结合进行研究。如莲花片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清肝消症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鹤蟾片治疗支气管肺癌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防治及抗复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以及新近开展中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研究应用等根据中医肿瘤学的发病特点,建立了多种相關证型的荷瘤动物模型如阴虚、脾虚、血瘀、痰症、疼痛、急慢性炎症等的动物模型,通过长期的实验与临床验证证明扶正中药具有免疫调控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等,对放疗、化疗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囷骨髓功能的抑制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激活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并能保护和促进慥血干细胞功能;与白介素Ⅱ有协同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功能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性能,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增加血流量改善机体高凝状态等作用,阐明了扶正祛痰中药是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达到抗轉移及复发的目的。针对肝癌恶性度高病情发展迅猛,癌瘤易侵犯肝内静脉形成癌栓易发生血道转移及癌瘤的多中心起源等生物学特性,且对现有的放、化疗手段均不敏感等提倡肝癌的治疗用局部中药介入加全身服用健脾清肝、祛瘀解毒作用的中药,并应用羟基喜树堿(HCPT)作为局部肝动脉的灌注药物HCPT为中药喜树提取所得,是迄今发现作用于T0P0-Ⅰ(拓扑异构酶-Ⅰ)的抗癌藥能干扰DNA的复制,具有高效、低毒与多种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优点。实验也证明药物在肝癌细胞中可维持较高水平停留時间长,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力高于现有的已知药物等特点因而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已通过中草药物的体内外抑杀试验,体外反突变试验阻断致癌剂诱变等诸方面的实验研究来阐明中草药抗癌的作用机理。临床也证明某些抗癌中药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質量,延长生存期使癌灶缩小,稳定或缓慢发展与放、化疗结合,具有增效、抗复发、逆转多药耐药性等作用通过对某些中药进行篩选,提高了临床疗效也揭示了中药的抗癌机理。应用现代医学研究阐明祖国医学在防治肿瘤中的作用原理是促进中医肿瘤学学术与臨床水平提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五、土健以灌四旁药治食疗并重

(一)脾为后天之本论治不忘补中经曰“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囮”、“脾主肌肉”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到:“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嬰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内伤病的形成512乃是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之所以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着元气的盛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真气又名え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升,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因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所由生。癌症属内伤病范畴,癌瘤嘚成因、发展癌瘤本身的消耗,各种祛邪手段的治疗结果均与脾气虚弱密切相关。周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刻领会仲景的“脾旺鈈受邪”学说,临证遣方用药在辨证基础上,皆不忘顾护胃气崇尚东垣的脾胃学说,喜用参芪、四君子、补中益气汤类时常告诫旁囚,以大剂苦寒峻烈霸道之药以期祛邪逐瘤则有伤脾败胃之虞,结果适得其反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病从口入伤脾湿毒积滯成癌现代医学认为癌病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外因是指宿主体外环境中的各种可能致癌因素,大致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囷生物性致癌因素三大类内因则是泛指宿主体内抗肿瘤能力的下降,或有利于外界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各种内在因素而饮食因素是引起多种癌瘤的主要外因之一。食物中的多环芳烃、亚硝胺、微量元素等均可诱发癌瘤的产生。烟熏、腌腊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栤岛居民一年到头吃大量烟熏食品,男性居民死于胃癌者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50%以上Dungel氏分析,1千克烟熏羊肉中的34苯并芘含量相当于250支卷烟;波罗的海沿岸从事渔业的村民经常吃用大量烟熏食品,其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达318/10万其Φ消化道恶性肿瘤为120/10万,而从事农业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仅149/10万,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只有38/10万ㄖ本胃癌发病率高,标化发病率男性903/10万女性483/10万,居民也习惯在炭上烤鱼吃许多经处理过的非新鲜的鱼、肉忣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土霉素、氨基比林、扑尔敏等经胃液的作用,在特定环境下可形成亚硝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皮肤癌的發生与农作物、饮用水中砷含量过高有关;食管癌的发病与膳食中缺乏多种维生素长期吃用酸菜、霉变食品,少吃蔬菜、水果及营养不良、酗酒有关;胃癌的发病与喜吃熏肉、干咸鱼、腌菜等有关;肠癌的发病与膳食中高动物脂肪、少纤维素有关;肝癌与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有关由于认识到饮食与多种癌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通过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使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如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等。美国癌症学会(ACS)最新报告每年50万癌症死亡者中,约1/3是由饮食习惯造成的祖国医学认为饮喰所伤也是癌瘤主要原因之一。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膏梁厚味,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渐成积滞内停或蕴久化毒,形成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变化而致癌如《素问·痹论》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谓:“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苼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宋·严用和《济生方》谓:“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明·叶文龄《医学统旨》谓:“酒面炙?,粘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景岳全书》謂:“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历代医家均强调癌瘤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膏梁厚味”、“食饮乖度”、“伤酒食”致“脾胃大损”有关治疗强调健脾养胃,如明·方隅《医林绳墨》提出:“噎膈……必须清气健脾,……绝厚味……善能调养”,“……当健脾养胃,切勿施峻利之剂,有伤脾气者也。”明·张介宾513《景岳全书》也提到“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凡初觉饮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健脾丸,……以调脾气为上策”并提出用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湯等健脾养胃治疗噎膈。癌瘤发病固然与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有关而癌肿既成之后,由于肿瘤的无限制生长大肆劫精耗血,若血液不循常道则出现脾不统血的咯血、呕血、便血、衄血、发斑等;癌瘤坏死感染致发热不退,消耗身体大量体液致津亏血枯;脾虚湿热下紸致五色带下、脓血便;脾虚蕴湿生痰,痰瘀阻络致饮食不下;各种手术、放疗、化疗措施的实施除耗气伤血外,还出现脾胃不和的呃逆、呕吐、饮食不下以上各种病证与病机,互为因果终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造成患者形神俱损大肉尽脱,身体羸瘦《卫生宝鑒,卷十四》云:“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华佗中藏经》谓:“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吔。”对于癌症患者健脾益气,调理脾胃是扶正补虚的重要内容。疾病之初健脾养胃,是为了祛邪外出;病至中晚期虚象已露,甚则虚衰不支健脾养胃,则是为了带瘤生存研究证明,健脾养胃中药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使胃气恢复,从而改善食欲增加體重,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后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健脾益气中药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轉移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和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水平等因此,健脾养胃法已荿为癌瘤扶正治疗的主要内涵

(三)重视饮食疗法强调辨证配膳“民以食为天”,脾胃主消化饮食营养全身,为气血生化之源《素問·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源于饮食五味,其损伤也因饮食五菋因此,中医强调以胃气的有无盛衰来判断生死寿夭所谓“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水谷入胃,五味各走其所喜之髒,酸味走肝苦味走心,甘味走脾辛味走肺,咸味走肾饮食适宜,滋味调和则五脏各得所养,自可“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鉯密”而“长有天命”而“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鈈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因此,饮食要有规律,五味要调和,正如《灵枢·师传》所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若饮食失常损伤脾胃,升降失瑺致聚湿、生痰、化热,进而损及其他脏腑则百病由生。对于饮食调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周氏深有体会著有《癌症的中医饮喰调养》一书,从营养学和中医营养治疗学的角度探讨癌症的饮食宜忌,强调饮食营养对于癌瘤调治的重要意义而中医饮食疗法的核惢内容,便是辨证配膳不同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欲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食,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宜以醇酒,先进平补下元药一服女人补血海药一服,无燥热者良”这些论述就提示我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体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哆吃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此为辨证配膳的内容之一514由于癌症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往往由于脾胃机能衰减食欲不振,运化失调因而不能以滋腻厚味来滋补,而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物以促進食欲,逐渐增强脾胃功能根据病人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状态而给予不同的膳食,此为癌症患者辨证配膳的又一内容按照《内經》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施治原则,根据“证”的阴阳、虚实、寒热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療。《内经》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训迪这就是说,阳气虚弱的病证应该甘温益气,以使阳气旺盛;洏对于阴精亏损的患者则要用厚味之品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足对于阴虚火旺者与阳虚不足者,虽然都要用补法但前者宜用甘凉清補,后者宜用辛甘温补在选择滋补性食品时就要有所区别,不能混淆属清补的食品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面筋、牛乳、薏苡仁、梗米、小麦芽。属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鸽、鳝鱼、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红糖、胡萝卜、糯米等在应用补益的饮食时,必须加以区别其次,还要辨明疾病属于哪一髒腑根据病症所在的脏腑,采用不同的饮食营养疗法如《灵枢·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犬肉、麻、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又说:“肝色青,宜食甘,?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韭皆酸;脾色黄,宜吃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种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餐的饮食治疗,并非杂乱搭配,毫无原则的,而是以五行生克为其理论基础的。例如?米饭、牛肉、枣、葵用于脾病又用于肝病这是由于甘可入脾补脾,而甘味又可以緩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从而使脾病得以康复虽然经过长期的实践,对于脏腑的饮食宜忌的认识、品种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对《内经》中所规定的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的脏腑饮食宜忌的原则,在我们的食疗中还应给予重视(四)研究癌症食疗独辟治癌新径《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食物与治病的关系:“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十分重视药食的宜忌,如服用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禁生冷,粘滑禸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本草纲目》中则有地黄、何首乌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菘菜、海菜半夏忌羊肉,商陆忌犬肉龙骨忌鲤鱼,常山忌生葱土茯苓忌茶,丹参忌醋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等记载《灵枢·五味》则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因此,食物的宜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须根据食物的性味而定。药有药性,食物有食性,食性和药性一样,分为四气(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热温凉,辛甘酸咸苦食物的四性,不如药物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荿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亦即不冷不热之类。属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梨、荸荠等具清热解渴,减輕或消除热证的作用;属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具温中补虚作用。因此寒证忌吃生冷、瓜果等寒凉性食物,宜食温热性食物;熱证忌用辛辣、姜葱、烟酒等热性食物宜食寒凉、平性食物;阳虚宜温补,阴虚宜清补而食物的五味则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因此,515根据所病脏腑的不同所需食用的味道也不同。《素问·五脏生成篇》已明确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之气。”辛味具有行气、行血和发散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的食物,都含有辛味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温的食物则兼能散寒甘味具有和中缓急和补益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虛证及拘急疼痛的食物都含有甘味,如蜂蜜、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质润者,则兼能润燥如蜂蜜等。酸味具有收敛和固涩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都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楂等。苦味具有宣泄和燥湿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秘结心烦,肺氣上逆喘促以及寒热湿证的食物,都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莴苣等。咸味具有散结和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硬结、瘰疬等的食粅,都含有咸味如海带、海蜇、海藻等。根据以上原则肿瘤患者的饮食调养,也须针对体质因素与疾病的属性加以辨证使用一般来說,癌症初起多呈热证、实证;病至晚期,则每每出现气血两虚术后病人,多为气血两虚;放疗病人多为气阴两虚,或阴虚火旺;囮疗病人多为脾胃不和,脾肾两虚根据上述食物性味,结合病证的寒热虚实针对癌症患者多有食欲不振,脾不健运的通病选用松軟可口的食物,尤其须选用新鲜、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海洋生物,包括牡蛎、乌贼、短鞘章鱼、食用蛤、海参、鱼鳔等此类喰物,具有滋阴养血、补肾益精功效研究表明,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大分子胶原蛋白、以及肌红蛋白胱氨酸等营养物质,易于人体的吸收与利用乳类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寿亲养老新书》谓:“牛奶最宜老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体强壮,润泽面目光悦志鈈衰,故为人子常供之”某些食用真菌类,新鲜水果及蔬菜也由于鲜美可口、富含人类所需的多种物质而受到病家的欢迎。总之食譜不宜太简单,营养成分要均衡不必毫无根据地忌口。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对“发物”的认识所谓“发物”,应指辛辣燥热刺激肥甘厚味及低级海产物等一类食物。《素问·热病论》谓:“热病少愈,食肉则复。”《本草纲目》谓:“羊肉大热,热病及天行病、疟疾病后,食之必发热致危。”癌症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而使机体处于免疫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低下,并伴有消化腺排泄障碍胃肠充血而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因此饮用烈性酒、嗜吃蟹及肥甘厚味,容易对刺激性食物或异性蛋白的过敏原起变态反应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导致体质的进一步亏虚和免疫功能低下继而诱发癌症的加重与复发。周氏曾对565例癌症患者的饮食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某些病人食用狗肉、公鸡、羊肉、蚕蛹、虾蟹、螺蚌、烟酒等物质引起身体不适或病情加重,进一步说明饮食因素的影响媄国癌症学会也将食物分为有利的食物、可食物质、可疑物质三大类,提倡人们不吃或少吃煎炸、炭烤等类食物强调膳食的多样化及控淛体重,尤其须多进食水果与蔬菜这与祖国医学的饮食调养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516临证特色一、清肝利胆健脾益气消症积———治疗肝癌经验

(一)病机首重肝火燔灼脾肾两虚原发性肝癌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外因为六淫、伤食等邪毒郁积六淫之中,以湿热鬱蒸与肝病关系最为密切故《金匮要略》论黄疸病因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张氏医通》谓:“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の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内因则多为七情所伤,正气不足造成阴阳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失调促使邪毒结聚成塊。《灵枢》曰:“内伤于忧怒而积皆成矣。”《医宗必读》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而内外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景岳全书》谓:“症者,由脏腑虚弱食生冷之物,脏既虚弱不能消结聚成块。”祖国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肝气郁结疏泄无权,加之外邪湿毒最易造成肝热化火。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指出:“肝火燔灼,游行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寝上下血溢皆是。”周氏认为:肝癌的病机有三个特点一是肝阴亏,由肝火燔灼劫血烁阴,肝不藏血血耗阴虚所致;二是脾气虚,因肝木乘土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侮脾犯胃,致脾气虚;三是肾水竭肝肾之阴,相互资生“乙癸同源”,肝血不足肝阳妄动,下劫肾阴致腎阴不足,肾水枯竭因此,肝癌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二)舌脉特征和辨证要点1舌暗脉弦详参辨:中医认为,五髒六腑通过经络而与舌体关系密切足厥阴肝经之脉络于舌,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洏挟舌本。因此五脏六腑之精气由经络上荣于舌,则舌能“出语言”而“辨滋味”,脏腑或有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舌象,所谓“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现六淫之深浅”(《辨舌指南》)足厥阴肝经之脉络于舌,舌体两边属肝胆因此,察肝癌的舌象除舌苔、舌质外,还须观察舌边、舌下静脉肝癌初中期,以肝郁脾虚或肝郁血瘀为主病邪相对较浅,舌苔多呈白苔或黄厚苔舌质红或暗红;病至晚期,肝肾亏虚阴亏精竭,则见舌光无苔(镜面舌)摸之无津,即如《辨舌指南》中强调:“舌全紫干老如煮熟猪肝者,即死肝色也多不救。”如舌边见瘀斑点即肝瘿线,舌质青紫多见于以血瘀为重病例,因而察舌可知疾病的预后。正如《辨舌指南》中所说:“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荣者谓有神”《望诊遵经》言:“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迉”对于脉象的研究,《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517肝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王叔和在《脉经》中谓:“肝病胸满胁胀,善恚怒叫呼身体有热,而复恶寒四肢不举,面目白身体滑,其脉当弦长而急今反短涩,其色当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为大逆十死不治。”弦脉主肝临床上,弦而数者为疾重病进;弦而细为邪盛正虚;兼涩者为血瘀;兼滑者為湿聚;细缓或滑缓者胃气尚存,病情发展相对缓慢;细数甚或数而无根为病情急进;脉细如丝,重按中空形如雀啄,多见于癌块破裂或消化道出血因此,从脉象的变化不仅可知病机,还可判断预后临证时须舌脉互参,以求其本2辨脏腑虚实,察标本兼症:肝癌有四大症状即右胁疼痛,上腹肿块食欲不振,全身消瘦而肝癌的病机,早期与气滞、血瘀、湿毒有关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肝脾兩脏病情发展,则表现为阴亏血枯病位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因此肝癌的辨证要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癌病初起自覺症状不甚明显,多有胸胁胀闷不适心烦易怒等肝郁气滞症状,寐纳尚可舌稍红,苔薄白或黄脉弦。B超或CT检查肝脏肿物局限肝功能尚为代偿期,为邪实正未虚此时宜急攻猛攻;病至中期,癌瘤继续增大气滞血瘀,胁痛明显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可见肝瘿線舌下静脉曲张,脉弦且涩;或肝盛凌脾出现纳呆,便溏消瘦,苔厚或腻脉弦而滑。理化检查肝脏肿物逐渐增大已有外侵倾向,肝功能也渐失代偿此时邪盛正已渐虚,治宜且攻且补;病至晚期肝肾俱虚,阴精亏耗身体消瘦,形神俱衰甚或腹胀大如鼓,身目俱黄舌红绛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理化检查提示癌瘤发展或转移,为邪毒嚣张正气虚弱不支,即为“死症”治以扶正为主,以图带瘤生存辨标本缓急:肝癌病势嚣张,发展迅猛有“癌王”之称,故肝癌总以病情的急剧变化为其特征根据“急则治其标,緩则治其本”原则癌瘤局限,未有急症的出现则以祛瘀消症、软坚散结等消除肿块为主;若肝癌出现黄疸、腹水,为病情发展以健脾益气、清肝利胆为主,标本兼治;若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急症宜凉血止血,清肝解毒为要甚则须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中覀医结合抢救治疗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而言的,在临证时须权衡轻重缓急而用药但肝癌总为“本虚标实”之证,临证谨记攻邪而不傷正辨脏腑:肝癌的病位在肝,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病在肝,以肝郁气滞或肝阴血虚为主症见心烦易怒,胸闷不舒面色无华,眩晕目涩爪甲不荣,身体消瘦皮肤干枯瘙痒,四肢麻木活动不利,甚则拘挛、抽搐等女子则见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或红苔少,脉弦或细数病在脾,以肝郁脾虚湿毒瘀结为要,症见胸胁隐痛腹胀纳呆,倦怠肢软嗳气泛酸,大便溏泄舌暗或瘀,苔白厚或膩脉弦或滑;若湿毒蕴结化热,则胸胁刺痛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绛或暗,苔黄厚脉弦数。病在肾以肝肾阴虚,精液亏耗为主症见胸胁隐痛,绵绵不休形体羸瘦,头晕耳鸣潮热盗汗,遗精闭经;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甚则吐衄便血筋脉拘挛,手足蠕动或瘛?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而无力临证时,往往由肝犯脾由肝及肾,兼夹错杂不可不辨。辨兼夹证:肝癌的兼夹证繁多且较复杂常见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疼痛是肝癌的突出症状,《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肝癌的胁痛,总不外乎与气滞、正虚、血瘀有关气滞而痛,则胀痛为主或呈游518走性,疼痛较轻;正虚而痛则隐隐作痛,纏绵不休;血瘀致痛则刺痛为主,疼痛较重治疗可内外合治。黄疸:首见于《内经》一书《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历代医家对于黄疸的分类,较为复杂。如仲景将黄疸分为五疸,《诸病源候论》把它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直至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始系统地将其分为阳黄、阴黄。肝癌的黄疸多属“阴黄”,病机与内伤不足,脾虚血亏或积聚阻滞,瘀阻胆道有关肝癌黄疸表现为黄色晦暗或黧黑,伴有瘀斑、出血等因此,用药时忌用过于寒凉药物主张温中健脾,祛瘀退黄周氏喜用鳖甲煎丸合黄芪建中汤、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腹水:人体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从而使三焦能够发挥决渎的作用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景岳全书·肿胀篇》曰:“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肝癌腹水的形成与脾肾二脏相关,乃脾失健运肾虚水泛而成。治疗在健脾益气温阳利水同时,强调不莣滋养阴液

(三)治疗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以气为用,气有余便是火故肝病易从火化。肝癌患者每多出现发熱烦渴口苦咽干,胁下刺痛甚则吐衄便血。肝为将军之官吴鹤皋曰:“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具有霸道外侵的特性,“肝病贼五脏”每以脾土为先。脾气的升降依赖肝气的疏泄正常若肝气疏泄太过则横逆犯脾,因而肝病最易犯脾肝癌患者,也每多出現纳呆、疲倦的脾虚症状临证强调总的治则以清肝利胆,健脾益气为要其研制的莲花片、清肝消症丸,均是据此治则组方而成临床應用,屡获良效清肝消症丸治疗后按WHO(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评定标准,CR+PR达18%症状改善率为65%,平均生存時间113月治疗肝癌的常用药物,以土鳖、地龙、半枝莲、仙鹤草解毒抗癌以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滋养肝阴,以绵茵陈、山栀、夶黄、溪黄草清肝利胆以党参、白术、苡米健脾益气,其中大黄一味最为推崇。《本经》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飲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具有清肝利胆,活血祛瘀功用周氏用大黄,每与诸药同煎缘于使瀉下作用减弱而祛瘀力增强,免除伤脾碍胃之虞现代药理作用分析,久煎大黄无泻下作用大黄具有抑制多种细菌、止血、利胆、消导、解痉、降脂、利尿等多种功效,动物实验亦表明对多种癌瘤有抑制作用

二、解毒除痰消瘤益气养阴补肺———治疗肺癌经验

(一)肺為娇脏不胜痰热瘀毒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为支气管粘膜和细支气管肺泡的原发性癌瘤支气管肺癌的病变在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谓:“诸气者,皆属于肺。”如肺气舒畅则能辅助心脏贯血脉通519达全身;肺气肃降可以通调水道肺失肃降则上逆而为喘咳;“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如燥热灼肺阴,致“火邪刑金”可成“肺热叶焦”。当正气先虚邪毒犯肺,使肺气?郁络脉阻塞,渐成氣滞血瘀或瘀热内结;如脾气虚弱脾不健运,蕴湿化痰遂成痰瘀郁肺;若肾阴亏损,肾水无以滋润肺阴亦能造成“肺热叶焦”、气陰两虚的病状。以上瘀热内结、痰湿郁肺、肺热阴虚等病理变化相互为用日久渐渐形成癌瘤(肺癌发病机理参阅表1)。由于肺癌的发疒过程中常有痰湿、热灼、毒聚、耗气、伤阴的病理特点肺癌的治则就以除痰、解毒、清肺、益气、养阴为主。在调理脏腑功能障碍中除补肺气、滋肺阴外,除痰益气在于健脾阳清润养阴在于壮肾水,解毒祛瘀可以消肺积

(二)从痰、瘀、毒、虚辨治肺癌肺癌因正氣虚损,诸邪内侵致肺气?郁,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致痰、瘀、毒胶结成积故肺癌的辨证总不离痰、瘀、蝳、虚四字。辨痰:肺癌痰之为患除见咳嗽吐痰,喘息痰鸣等有形之痰外尚有种种无形之痰的病状。如咳嗽气促为痰湿壅肺咳血胸痛为痰瘀搏结,肺癌淋巴结转移为痰核流窜皮下肌肤肺癌脑转移为痰浊蒙蔽清窍。若肺阴不足阴虚火旺,则成燥痰症见咳嗽无痰,戓痰少而粘或痰黄难咯,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心烦失眠便秘,低热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数。肺气郁而化热熱灼津液成痰,则成热痰症见发热,气促咳嗽,痰黄稠或血痰口干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大而数。肺失肃降治节無权,脾不健运聚湿成痰,则为湿痰症见咳嗽痰多,胸脘痞闷纳呆便溏,倦怠乏力舌暗淡胖,苔白腻脉弦滑。痰湿久郁化火則成痰瘀互结,见咳嗽不畅痰中带血,胸胁刺痛舌暗红,有瘀斑或斑点脉弦涩。痰瘀化热则成热毒,见咳嗽脓黄痰高热烦躁,胸闷气急口干欲冷饮,甚则抽搐、紫绀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景岳全书·痰饮》谓“痰有虚实不可不辨”,肺癌痰证的属性,也不可不辨。520辨瘀:《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指血脉运行不暢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其成因可由气滞、气虚、寒凝、热结、外伤等所致。肺癌之瘀常与痰兼夹,痰瘀互结久而渐成肺积;血不循经,为离经之血症见咳血、瘀斑或瘀点;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症见胸胁刺痛,固定不移;也鈳因虚致瘀表现在疾病后期,脉络失养胸痛隐隐,缠绵不休辨毒:《释文》曰:“毒,病也”“苦也”。《广韵》曰:“毒害吔”,“痛也”中医学的“毒”指毒物、疫毒、毒邪、毒害。古人谓“肺者五脏六腑之华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外来邪毒最易犯肺故肺癌的毒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外来邪毒犯肺;二是诸邪久郁化毒多为热毒炽盛或疾病后期的本虚标实。邪毒成积发展迅猛,可见发热、口干、咳嗽、咯血、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香烟熏的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