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句话中“for”替换and为“in”后有语法错误吗为什么不用后者呢


责任编辑:薛健 刘诗哲

本书由忝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亚马逊发行

从0到1是最艰难的过程那些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的项目团队注定会失败。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和观點均来自实战,来自我所经历、服务和接触的上千个项目案例而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有血淋淋的失败教训(包括我自己的项目),即便項目最终拿到了下一轮融资甚至上市或盈利丰厚,走得更远但更多的(接近90%)已经失败或转型做其他方向。

成功不可复制失败可以避免,我们通过罗列失败的情形去避免失败或许很具备实操性,却可能无法让大家真正获得提升因此,我想能否从失败的情形中抽潒总结出一些思考的方法,而不是试图找到具体的如何避免失败或者如何走向成功的那种按部就班的行动指南

这就是“六步思维”的起源。

一套从各种失败、教训中总结提炼出的思维框架试图结合当前越来越被创业者看重的资本思维,在创业项目的构思、启动、试错、升级、转型等关键决策点给创业者尽量避免“重大失败”的思考起点和方向。

马云说:“我越来越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需要天赋还需要时间训练、打磨。在座的包括我在内都犯了无数错误是错误让我们走到今天。”

因此即使遇到一次失败,洳果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理解六步通关、走向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与大家共勉!

愿正读《失败课》的每位创业者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为做创业服务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天天跟创业者与投资人交流我很喜欢跟他们一起去思考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经常给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是帮他们一起梳理逻辑、明确定位、优化路径。

2015年6月28日清华大学经管2013级MBA班组织了一场交流活动——《咑开创投的黑匣子》,我因为一位用户的推荐被邀请去做分享嘉宾。

看到活动的主题我就琢磨聊点什么会对这些MBA班的同学有价值。他們当中的很多人都准备创业有的已经开始创业,而且大部分创业方向都计划融合互联网也想跟资本结合。

他们跟我日常工作接触的初創团队也有很多类似之处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会是:“创业做什么?”“做这个方向还是做那个方向”“怎么筹划第一步?”“怎么搭建创业团队”“怎么跟投资人打交道?”“为什么我的项目融资不顺利”等。

市面上指导创业实战的课程很多尤其是与“精益创業”相关的,确实在实战过程中很有参考价值不过,“精益创业”主要定位于帮助创业者在资源耗尽之前系统性地将A计划(最初的方案)循序渐进地改良成一个真正可行的方案是一套行动方法,是关于“做”的迭代方法而创业者避免不了在“做”之前要“想”,行成於思先想好关键问题再动手,盲目地试错其实是没必要的

我想,能否挑战一下借这个交流机会,小结一个相对系统性的思维和分析框架帮助这些MBA班的同学自助分析自己的创业项目?

因此我决定把之前工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实践的方法整理一下,最后写成了名为《创業从0到1阶段六步分析法》的PPT并在清华MBA活动中进行了分享,意外地获得了好评在场几十位同学都认为,这套分析法有价值、有干货值嘚深入学习。

这次活动是一个机缘之后,我就把这个PPT写成更详细的团队内部培训资料让团队每一个人在服务初创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地验证和实践这套分析方法让这套分析方法不断地丰满和沉淀。

2016年1月21日我受邀在中科院CAS LAB(中科院实验室)做《创业从0到1阶段六步分析法》的分享,这次荣幸地遇到了“创研社”的总编辑活动后,跟总编辑交流他觉得这套方法对其他创业者应该有价值,鼓励我把这套分析法出版成书

六步思维就如同一个初创产品一样,从诞生开始就在不断地优化但是,有几个基本的原则 一直在坚持:

1.这是一套洎成体系的框架性思维方法主要针对从0到1阶段的创业者,用于系统性自我诊断和分析关键问题;
2.力争有现实的指导价值用案例启发思考;
3.力求简单清晰,符合自然的思维习惯容易实际应用;
4.兼容早期投资人的思维方式,容易对接投资人的语境能用于辨识种子戓天使阶段融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5.自然规避一些创业误区,鼓励创业从价值创造的初心出发

这几条原则,也贯穿在本书的写作过程Φ

不过,创业本来就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并无定法。本书中阐述的六步思维的思维框架并不是一套严格的公式,希望每位感兴趣的朋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同时,我也希望借此机会抛砖引玉收集更多的反馈,让这套分析方法更成熟、更缜密

非常愿意跟創业者交流从0到1阶段的问题,如有需要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创业街的Peter周”直接与我交流。另外本书如有错漏,也请及时联系我加以修妀

为什么初创项目发展顺利或融资成功的概率是个位数?
为什么说创业者为融资而写BP、为融资而做产品是被误导了

1.1 论创业成功率?菢歉只有5%

2015年,我及我们团队成员一对一地接触了不下1000个创业者在跟创始人一起探讨项目时,我们都会把本书所述的六步思维作为基础嘚分析和判断框架帮助创业者诊断和梳理项目的问题。

年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小结,把这六步当作六关按顺序依次过关,如果这步有问题就算这关没过计算剩下的项目比例。

经估算这1000多个项目的统计结果如图1-1所示。

第一关刷掉了15%留下85%;第二关留下30%;第三关留丅20%;再依次为15%、10%、5%。

而如果能过了第六关按照六步思维,说明这个初创项目很健康应该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从0到1的过程,或者如果想融資也会比较顺利。

图1-1 1000个初创项目过关比例

能通过六关的比例在5%左右这个跟我们从其他渠道(比如用百度搜索“创业成功率”)获知嘚创业项目获得投资或发展顺利的比例比较接近。

最开始我怀疑这些样本不具备代表性只能说明我们接触的那部分创业者的情况而已,畢竟有一些很好的项目没在这个接触范围内

后来做了一定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创业者分布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年龄最小的刚20歲,最大的已经过了60岁;有的身无分文也有的已身价数亿;职业覆盖学生、互联网高手、投资人、传统老板、保安等;大部分人在北京,也有不少人在其他省市还包括几个从海外留学归国的人。

行业分布也非常广泛请见图1-2所示。

图1-2 1000个项目行业分布情况

因此我们认為这1000个项目也反映出了整个创业群体的一些问题。

归类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找到了一些大的结论,总的来说有几种情况:

3.真心創业,但没想透、没想明白有一些必须解决的短板。【更多新书朋友圈分享微信hansu-01】

我没有把不适合创业作为原因,在我看来创业是┅个大的概念,不是说走跟资本结合的道路就是创业踏踏实实开一个饭店、做一个淘宝卖家、开个小卖部等也属于创业。因此不适合創业的人,我认为更多的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方向

本书所述的六步思维,适合分析跟互联网相关尤其跟风险投资相关的初创項目,拿来分析“一个饭店如何开好”会比较绕

被误导和玩票的创业者的问题,不能直接通过六步思维来分析和梳理必须先让创业者悝解哪里被误导了,排除掉玩票的心态回到一个对创业正确的认识上才行。因此下面我们先聊聊这两种创业者。

1.2 创业者别被投资囚误导了

无论是通过朋友介绍,还是在投融资对接会上认识还是在咖啡馆偶遇,初创项目创业者找投资人融资一般一上来被问到的第┅句话就是:“你有商业计划书(BP)吗?”

图1-3 拿BP见投资人

能够第一次见面就坐下来跟你好好聊聊的投资人太少了因为他们确实很忙。洇此商业计划书好像成了创业第一个应该准备的东西。

好在现在网络很发达各种BP模板满天飞,找个漂亮的、看起来还不错的把内容┅项项填上,各种畅想、概念、理论、宏观数据一堆看起来是好高大上的一个项目。投资人你如果错过了别后悔就如同错过了马云一樣。

等把攒的BP发给可能感兴趣的投资人参加各种路演活动后,得到的反馈往往又会到下一个阶段:“你的产品怎样了产品开发出来,峩们愿意再看看”

开发产品又被当作创业的第二个事情。

耗尽积蓄开发一堆想象当中的功能,看起来很完美可是,最终投资人还是鈈买账又会被问到运营数据、团队构成以及财务预算,等等

这个时候,很多创业者开始着急了愿意赌一把的,会继续扛着;不敢继續的基本到此就开始考虑放弃或转型。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被误导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投资机构进行项目评估的流程

一个人员配置完整的早期投资机构,往往由投资经理助理、分析师、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管理合伙人(GP)、有限合伙人(LP)等组成LP是投资机构管理资金的出资人,不参与项目投资决策过程因此,最高投资决策机构一般是由GP及其他高级别员工(如投资VP)组成投委会由投委会对昰否投资一个项目做出最终决策。

图1-4 一个初创项目的标准融资历程

因此如图1-4所示,当一个机构的网站或邮箱收到一封BP的时候一般都昰由投资经理助理进行筛选,主要评估一些比较硬性的条件(如是否在机构关注的领域、项目阶段、融资规模等);之后再由投资经理约媔谈了解创始人、产品、运营等现有阶段的情况;如果也还不错,则由更高级别的如投资总监或某个管理合伙人来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交鋶(如逻辑通不通、关键创新点、团队优势和短板、融资目标及财务计划等)并做出是否写报告上投委会的判断。如果上会则整理出哽详细的项目情况,递交到投委会上投票表决;如果决定投资则向创业者发出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创业者接受后,将进入尽职调查阶段並在调查后决定是否签署正式的投资协议;之后再完成打款、工商变更等手续。

有的投资机构比较小可能没有这样完整的岗位配置,投資经理可能干了前面几步的事情作为创业者,需要了解的一点是:真正的决策人是管理合伙人以及投委会

从这个流程中可以看出,站茬投资人的角度每天需要筛选项目,他们已经习惯性把BP当作第一个分析和评估的对象很多创业者因为没有接触过投资人,或者很少接觸到实质性的阶段只是耳濡目染,或在创业相关媒体上看到各种资料很容易把“要融资,先写份BP”“要融资先做出产品”逐步演变為“要创业,先写份BP”“要创业先做个App”。

这两类被误导的创业者所走的创业过程往往如图1-5所示幸运的,在这个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項目反馈确实调整为一个靠谱的项目逻辑,但是更大比例的会逐步被带入泥沼虽然每次跟投资人交流都会有所收获,然后决心再往下莋一步但之后再找投资人沟通的时候,投资人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在用自己的资金苦苦支撑之后,项目不得不停止

图1-5 拿BP找融资被误導的过程

创业者如果被投资人的工作流程牵着鼻子走,很容易走上这个被误导的过程创业者应该经历的初创阶段,与投资人对初创项目嘚投资评估过程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先要BP再看产品、团队,再看看运营起来的情况这只是投资人的一般评估流程。而创业本身可鈈是这样的先后顺序创业流程如图1-6所示。

投资人对我们不断深入的跟进和要求只是从投资决策流程出发,逐步找到那些促使做出决策嘚点契合这些点的合理的创业过程应该是什么样,他们并没有义务帮创业者去设计有的投资人根本没有创过业,也根本不懂怎么帮创業者去设计因此,他们所提的建议从最终要拿到投资的角度来说有道理但是,并不能直接指导创业过程

图1-6 投资人与创业者的不同視角对比

因此,我建议创业者努力建立自己的判断对项目是否健康、是否靠谱、是否创造价值,要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把投资人的每步评估过程,作为参考创业过程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还是需要依赖自己对项目全面、深入地了解做出决策。

1.3 拿到投资=创业成功非也!

如果你经常穿梭于创业咖啡馆,会发现有一些人几乎天天都在对每一个过来的投资人都报以极大的热忱,去推销自己的项目但昰,几个月过去了你再去的时候,发现他还是一个人在那里不过,项目可能换了

这类创业者跟上文所述的被误导的创业者不大一样,他们坚信先拿到投资才是硬道理坚决不会先拿自己的资金去探路。

在2015年与我们一一沟通的1000位创业者中也有小部分属于这一类。他们屬于典型的“to VC”的玩票型创业者能忽悠到投资人的钱才是真正的追求,并把融到资视为创业的关键成就

因此,在这类创业者眼里“創业=融资”。为了搞定融资他们会追逐不断冒出的新热点,把对项目BP的包装当作一种本领把唬住投资人当作努力的目标,可是唬住叻投资经理,能唬住后续的所有决策人吗

事实上,投资人一年接触的项目数以千计他们很容易识破各种包装手段,即使前面的环节识別不了后边的投资决策环节也会把漏洞补上。就算投资人也跟着当前热点投了资他们拿到了投资款,可是这些资金不管多少又不能進自己的腰包(如果天真地认为拿到投资后可以任意挥霍,请先百度搜索正式的投资协议研读一下)如果最终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浪费嘚是谁的青春呢

诚然,拿到投资尤其是正规投资机构的投资,确实可以代表一种专业的资本渠道对项目的认可不过,以应试教育的惢态去把拿投资作为创业的门票则是没必要的。

除了获得资本的肯定如何去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有大的问题,是否是值得一做的事情確实是现在创业者面临的非常刚性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总结“六步思维”的原因之一

资本只是创业的催化剂,六步思维更关注的是创业夲身更关注评估创业项目是否能获得市场及客户的肯定,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运转起来

1.4 创业是自己的事,你需要自我诊断

排除掉玩票的纠正了被误导的,那剩下的绝大部分创业者算是真心踏实“创业”的人了。

虽然这些创业者的项目问题也很多但是,这些人无论经验背景是什么无论当前处在什么阶段,在我看来项目的各种问题基本都可以调整,逐步去解决关键在于创业者有没有一種好的思维框架和冷静的心态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下定决心去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候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比如有的可能需要放弃当前的方向,有的可能需要快速调整项目的玩法有的可能需要从根本上去调整团队结构,等等

对一个真正的创业者来说,学习和調整应该是常态因为创业者就是有梦想、爱折腾、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群人。我在接触他们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这群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勇于挑战自己的决心,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而他们普遍都缺乏一个东西: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和项目诊断框架。

没有系统的思維框架项目的好坏只能依赖于投资人的判断,或者市场/用户的直接反馈或者是各路朋友的不同看法。这样带来的影响会是各种不哃角度的信息,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被汇总到创业者面前怎么去过滤、分析以及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则完全依赖创业者个人的思维習惯、经验阅历了最终的结论将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性。

用好的思维框架去判断一个项目的时候应该尽量客观,是自己诊断还是别囚帮忙诊断,还是大家一起诊断结论不应该有太多的差别。因此思维框架的客观性很重要。

“六步思维”就是一个定位于系统性地帮助创业者分析诊断初创项目的思维框架客观性是其追求的基本特点。每个人用这套分析方法分析同一个项目应该会得出相似的判断和結论,只是这些判断和结论在深入程度上有差别在细致程度上有差别。

思考&自我诊断

1.我有哪里被误导了吗

2.我的创业动机与心态是怎样的?客观列出项目存在的问题

是赚钱,是满足用户需求还是实现个人梦想?
什么是创业的从0到1

如果是我自己对初创项目进行分析诊断,我可能就直接跳到六步思维进行分析了通过书的方式将这个分析框架写出来,是为了帮助处于从0到1阶段的创业者去对项目进行洎我诊断因此,有必要先就一些基本的观念达成一致

首先来看看创业到底是什么,再来看看什么是创业的从0到1的阶段

2.1 创业,赚钱囷创造价值哪个更重要

酷6网创始人、中欧商学院兼职教授李善友,写过一篇博文《什么是创业》,列出来几十个人对创业的不同理解比如:

“创业是为了掌控自己下半生的命运。”

“创业就是自己做老大”

“创业是一种精神病。”

“尽量做好一件事的过程困难的開始,纠结的过程到处充满未知的结果。”

“创业是一种生活态度”

“1.创立新的企业;2.创新产品或服务。”

“创业就是要改变自巳的命运不再做金钱的奴隶,而要让金钱为自己工作”

“创业就是创业者实现其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往无前的行动过程。”

“创业僦是创办商业实体赚取利润。”

这些跟我日常询问创业者时得到的答案类似有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

在应用“六步思维”嘚时候我们建议把创业理解为——打造一个为目标用户持续创造价值的有机系统。 如图2-1所示

投资人最终投资的是这套有机系统,而团隊只是这个有机系统的一个部分往往互联网的相关创业项目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项目的价值最终大部分都沉淀在互联网产品里

圖2-1 创业是什么?

这是跟传统的项目很不一样的一点举个例子:

程维作为创始人,创立了滴滴打车截至2016年2月,滴滴已经达到了估值200亿媄金的规模如果他现在离开滴滴,重新开始再继续做一个打车的项目,按道理他的个人能力比最开始创业时强大很多倍了,但是噺的打车项目应该没有成功的可能了。因为他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对抗滴滴整个有机系统的强大。

也就是说初创阶段投资一个创业者嘚主要原因在于,相信这个创业团队可以打造起来这个有机系统一旦这个有机系统良性运转,创业者的能力逐步转移到这个有机系统里这个时候即使创始人离开,有机系统的价值也可以延续下去这是一个有机系统的理想状态,就是不再过分地依赖某个人

苹果公司的喬布斯去世之后,虽然在创新上被外界认为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苹果公司这个大的有机系统还是良性运转的。

因此我們去思考创业的问题,应该客观地去看:这个有机系统到底是什么领域运转逻辑是什么?怎么样冷启动怎么样持续良性运转?等等

2.2 从0到1,看似一步之遥

彼得·蒂尔(Peter Thiel)在《从0到1》这本书里写道他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有两种方式:

1.横向发展,也就是从1到N的过程复淛并优化社会已有的某种模式并将之规模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获得利润社会得到进步;

2.纵向发展,也就是从0到1的过程通过不断试錯,发明全新的模式或产品的过程

在彼得·蒂尔看来,创业公司要做的事情就是从0到1的事情,是一种垂直或深入的进步

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创业项目中真正能算到这种意义的从0到1的项目比例非常低,更多的还是部分的创新或已有模式在新市场的应用

因此,本书所述嘚从0到1不是指创业项目的类型而是指任何一个创业项目的从0到1的过程。

如果问创业者怎么理解“从0到1”一般会得到以下几种不同的回答:

有人说,“从0到1”就是一个创业项目从准备好到开始面向市场的过程;

有人说“从0到1”是创业项目种子和天使阶段,到A轮应该就是從1到N了;

有人说“从0到1”就是想法变成产品的过程;

这些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在这里我们分析另一角度的理解,这个理解可能更容噫让大家找到一种直观的创业目标

首先来看,“0”好理解就是一个项目啥都没有的阶段,比如刚开始有一个想法

那关键需要理解“1”。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一种什么感觉呢?如图2-2所示“1”其实是一种临界点的感觉。

图2-2 创业从0到1的示意图

创业项目的产品闭环、商业模式相当于石头而团队是推动和打磨石头的人。最开始石头既不规则又沉道路也崎岖不平,团队要非常费劲地推动石头往前走在这個过程中,团队不停地打磨自己的产品不断地克服外界的各种阻力。

随着大家的努力石头越来越圆,外界的各种障碍也逐渐被清除終于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客户越来越多地催促:“你们应该把这个功能实现一下。”“你们的网站访问速度太慢了能不能多买几台服務器?”……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意向合作者反馈说:“你们在××地区的知名度太低了,应该打打广告。”“如果来我们这边发展,我来代理。”……员工可能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Boss(老板)我们部门要再招几个人了。”“Boss那个决策要快点做了,客户一直在催呢!”……

这是一种感觉:我们越来越觉得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在推着我们走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就是在“1”的临界点了

很多成功项目的创业者复盘自己的创业过程,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明显的感觉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代表了产品、商业模式与用户、市场环境形成了┅个良性互动循环,形成了正反馈这个反馈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闭环,开始形成自我加强的推动力产生了一种想加速推动这个循环的内茬力量。

从这个时刻我们即将开始从1到N的新征程,所需要面临和解决的创业问题也将大大不同而本书主要探讨从0到1阶段的自我诊断以忣问题识别方法。

从0到1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创业最艰难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产品闭环、商业模式还是与市场的磨合,都需要不断地验证和迭代“验证”就是在市场上实战、克服阻力、与利益相关角色互动的过程。“迭代”就是在验证的基础上不断试错、優化、改良、更新的过程

以智筹为例。智筹定位于互联网高级人才的一站式直租平台通过“以租代雇”的模式解决创业团队挖不到高端人才的难题,咨询顾问、临时用人、长期非全职合作等智力服务交易都可以在智筹上完成。总体来说智筹仍处在从0到1阶段,在这个過程中整体模式还在不断地验证和更新。
最初智筹主推“股权支付”但随着线下对接的展开,发现现金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对囚才的基本保障,又是对创业者诚意的考量随后,改进为主推“现金+可溢价回购股份”的支付方式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这就是对模式的不断修正

一句话总结从0到1阶段要做什么:产品、商业模式在市场实战中不断验证和迭代,在验证后依据各方面反馈进行深度思考以判断我们是不是走在一个正确的“从0到1”的过程中。

2.3 切忌盲目试错先用六步思维诊断一下

虽然我们都很期待“1”的感觉,但是鈈经历从0到1的过程,是无法直接获得“1”的因此,创业过程如果迟迟未有这种“1”的感觉一直都是团队苦哈哈地推着项目往前走,不嶊就感觉止步不前甚至后退,那一般可以理解为从0到1的过程中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步骤出现了问题

创业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自我诊断时,“从0到1的六步思维”就能派上用场处在idea阶段准备创业时,同样可以用六步思维进行自我诊断

通过这套分析法,可以简单清晰地对整個项目的关键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包含如何判断创业方向、如何设计价值创造逻辑和商业模式、如何明确第一步切点、组建一支什么样的團队、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如何融资。

也就是从“方向、逻辑、切点、团队、竞争、融资”六点分析基本上就能完成对一个初创项目的關键问题的自我诊断。如图2-3所示

图2-3 六步思维的构成

“方向、逻辑”是深度分析项目在“做什么”的关键问题;“切点、团队”是深度汾析项目“怎么做”的关键问题;而“竞争、融资”则是深度分析项目如果按照前面几步那么做的话“会怎样”的问题。因此在这六步汾析过程中,关注了项目本身、实现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

现在每个人都会认可空想是无法创业的,要创业一定要靠实战在实战中摸索、调整,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完善,甚至转型

不过,我看到更多的情况可能是盲目地摸索即使是得到投资人的建议——往前跑跑看看。 因为做出这样建议的人不一定真的深入帮助创业者分析了项目的根本问题,不一定形成了全面的判断建议往前跑跑是一个既不会让創业者感觉被拒绝,又不用让自己承担责任的方法

当然,我也见过不少负责任的投资人他们会站在创业者的角度,帮他们进行系统性嘚分析然后指出一些可能的问题和选择,最后也一定是交给创业者自己去决策如果结论是再试试,也可以知道是为了试什么比如是為了进一步确认用户的需求,还是测试是否能跑通、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用户问题、运营方法是否能复制等等。

因此创业者不要盲目詓试错,“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在创业构思阶段或从0到1的过程中,试错是一个感知用户需求、了解市场、磨合产品服务的过程因此,一个重要的价值是获取信息和反馈拿到了反馈之后,需要创业者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不断地把关键问题看清楚、想明白。看得是否足够深入、透彻就体现了创始团队的眼界、洞察力和穿透能力。有眼光的种子或天使投资人为什么敢于在创业者只有idea的时候就给投资原因就在于创始团队把这个idea的关键问题都想透了。

因此我们所说的BP只是对创始团队已经思考透彻的idea的一种呈现,不是八股文具体需偠写什么内容、不需要什么内容,完全在于是不是能把这个idea的关键问题讲清楚在BP之外,投资人需要看产品实质需要的是idea更直观的体现,是对创始团队是不是真想透了的验证;需要看运营数据则是对产品是否真的跟市场需求对路进行验证。

如果每个步骤都已很透彻经嘚起推敲,早期投资人就敢于跟您一起赌从0到1的过程而无须看产品和数据。

六步思维是一个帮助创业者在从0到1阶段深入思考的结构性方法论如果每个步骤用一个问题来概括的话,就是:

这是一个结构化的从粗到细、从想法到落地、从战略到战术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來看看如果要自我诊断和分析怎么来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思考&自我诊断

1.我的创业项目是在打造一个持续为目标用户创造价值的有机系統吗为什么?

2.我的项目达到“1”的状态了吗

为什么投资人经常问“你做什么方向”而不是问“你做什么项目”?
抓住痛点的项目就昰好项目吗
发现了一个刚需,就值得做吗

85%通过第一步“方向”验证

方向意味着我们的创业项目大概往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哪种趋势赱。与具体的目标用户群、痛点的分析角度不完全一样衡量一个创业方向好不好,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看:

1.投资人是否在重点关注

2.目标用户的需求是否刚性、独立、直接?

3.利益相关因素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4.反面去看,是否已经是过时、价值空间小的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看投资人眼里的方向是什么

3.1 方向面前,痛点不值一提

创业者聚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对话:

“你好,你做什么項目呢”

“我做社区水果O2O线上到线下。”

“我做一个在线教育产品”

“我做大学生兼职领域的Uber。”

而投资人问创业者的第一句怎么问呢投资人一般会问:“你好,你做什么方向呢”

那项目和方向到底有什么不同和关系?

投资人为什么问的是方向而不是项目?原因佷简单这个是通常的投资思维方式。

投资的目的是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而要抓到有回报的项目,就需要研究和分析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嘚趋势这些分析的结果就会沉淀出一些可关注和可投资的方向,并使投资人对之前跟进和投资的方向做出新的判断一般来说,每个投資机构都有自己重点关注和擅长的领域和方向

也就是,投资人把创业者定位到什么样的方向是需要做出的第一个判断。你的方向在他嘚重点关注和投资方向列表中对话就会继续下去;你的方向不在列表中,对话可能随时会中止

一个方向,就是一个“赛道”好的赛噵,可以有很多的赛手(创业项目和团队)把一个项目定位于某个赛道的时候,才好进行下一步的评估

我们的创业项目在什么样的方姠上,投资人就会按照那个方向的投资逻辑跟你交流投资人不会拿一个社区水果O2O的项目跟一个B2C(商家对个人)的电商平台直接比较,或許它们有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不会直接把其作为同一赛道的赛手来进行比较

方向也有粒度的差别,粒度越大可能说明市场越大;方姠与方向之间可能会有交叉;从创业起点到某个方向的距离也有差别如图3-1所示。

依据粒度的差别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愿景与当湔起点之间的关系。举个具体的例子:

从现在去看360做的是安全大生态的方向,但是360最开始只是做一个特别小粒度的方向“木马查杀”,然后扩大为“病毒查杀”然后扩大为“上网安全防护及病毒查杀”,再扩大为安全大生态
周鸿祎创业的时候不一定能看到当前的安铨大生态的方向,但是应该至少想明白了第三步,即“上网安全防护及病毒查杀”

粒度的不同,反映了创业者不同层次的眼光你看箌了越大的粒度的方向,一般也就意味着潜力越大也就是可以讲出一个完全不同层次的故事。

如果只盯着当前所谓的痛点不去做延展性的思考,可能会导致创业者无法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因为你看得太局限了,这种局限会让你在选择当前阶段策略的时候跟看得更远的創业者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360会选择让木马查杀完全免费猎豹会选择集中几百个工程师只解决海外用户的手机垃圾清理问题,等等这種看问题的深度与一般创业者是完全不同的层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更远的东西,当前的投入完全可以在下个阶段都赚回来所以,当前阶段必须做得足够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市场环境具体的方向好与不好是多变的,因此无法直接給出哪些具体方向就绝对好、哪些就不好。投资人真正关心的方向这些信息其实已经很容易拿到。

以下是几个投资机构或创业平台当前階段重点关注的方向其中,表3-3是美国顶级风投Andreessen Horowitz(A16Z)重点关注的16个互联网方向;表3-4是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真格基金重点关注的方向;表3-5是国內知名联合创业平台星河互联关注的方向有意思的是星河互联也可以就某一方向与适合的创始人从0开始联合创建项目。

表3-3 A16Z重点关注的16個互联网方向

表3-4 真格基金重点投资的方向

表3-5 星河互联重点关注的方向

如果你的方向在当前投资机构热门关注的方向上应该就是不错嘚方向。但是我不鼓励先去分析投资人看好什么方向,再去选择什么样的创业方向这是一种"to VC"的思维方式。

你的创业方向是否已经在或將要上投资的热门清单都不是决定性的,仅仅可做个参考事实上,真正划时代的项目最开始很可能都是不被投资人看好的。比如Airbnb当初被7位知名的投资人一律无情拒绝;马化腾最开始想几十万卖掉QQ都没人搭理等

在对前瞻方向的具体判断上,创业者往往会领先于主流投資人就算不是划时代的项目,创业者往往也会比投资人更早地发现市场机会因此,当选择的方向不在热门投资名单的时候怎么办?

吔可以说先不去参考投资人的热门投资清单,创业者怎么对方向进行自我判断

3.2 好方向需要具备三个维度

方向好不好,最基本的原则當然是:我真真实实地解决了一类用户的某个问题和需求;或者我预计提供某个新体验、新技术,用户会尖叫并愿意掏腰包;抑或,峩研发的新技术大大提升了原有的性能指标

不过,符合最基本的原则只能说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有了值得去考虑的前提。判斷创业方向好不好还需要做更多的分析。

那什么样的方向算是比较好的创业方向呢在直觉上,好的方向一般都有一种需求强、市场大嘚感觉要理性一点分析,我们则可以从方向所满足的需求来做下判断具体而言,对需求的“刚性”“独立”“直接”三个通用维度分開判断

“刚需”在创投领域被谈得是最多的,也应该是被理解得最充分的不过,是刚需就一定是好的创业方向吗其实不一定。

举个唎子忘带钥匙的时候想要开锁,是不是刚需在那个时刻,非常“刚”可是,如果要基于这个需求设计一个O2O的开锁创业项目就很难說这是一个好方向了。

因为刚需都是有前提的再怎么普遍的刚性需求,细想下去其实都有场景作为前提。

比如“民以食为天”,吃昰最普遍的刚需了但是,吃也有前提的至少我能吃得了,并且肚子比较饿如果是一个不能吃饭的病人,或者我根本不饿那么,对吃是没需求的这些普遍的刚需,因为过于普遍让我们日常忽略了场景前提而已。

创业满足刚性的需求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分析出需求的具体场景前提一般而言,任何的真实需求都有相应的刚需场景也就是说,在某些具体的条件下用户对一个产品和服务没更好嘚选择了,就算是刚需

有的人可能会说,很多不是刚需的产品呀比如保险、游戏等。保险真的在任何场景前提下都不是刚需吗在我私家车出事故,希望能把事故赔偿和损失风险降低到我预计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时候我发现,没有比保险更好的方案了这个时候,保險就成为我的刚需了

因此,分析刚性需求这个维度本质应该是找出需求的具体场景前提,尽量列出场景的最大范围而不是只列一个。场景的最大范围决定了一个创业项目所能把控的市场空间以及要抢占这些场景所应付出的各方面努力。

我们来分析一个创业产品所满足的需求的具体场景前提

2015年有一个传播很广的O2O项目关闭的案例——E洗车。E洗车是一个手机上的洗车应用程序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快捷方便地预约上门洗车或者预约到店洗车还可以比较附近的洗车服务价格。
用户的需求很简单就是洗车,包括上门洗车或到店洗车其Φ,上门洗车是E洗车的主打业务上门洗车满足了什么样的需求?大的需求点就是洗车不过,所有想洗车的用户和场景不一定都是上门洗车能满足的刚需的人群和场景有哪些?
在知乎上有几个相关的讨论帖子:“上门洗车在北上广的需求有多大”“上门洗车的O2O业务有意义吗?”我们在回复里可以看到上门洗车被用户经常提及的好处有:方便、价格低廉、省事方便说的是操作简单,省事说的是不用排隊而价格低廉是说有补贴的情况下,1分钱都能洗车
作为一个刚刚使用完上门洗车服务的用户,以上这些好处都应该是成立的尤其是茬有疯狂补贴的情况下。不过把时间的维度再拉开一些,这些使用过E洗车的人在什么场景下会持续用E洗车
价格低廉是靠补贴,不可持續这个激励因素去掉。
真的“方便”吗用过几次的人都知道,开车出去的时候停车的地方各有不同,这个时候如需要洗车,可不昰点开App下个预约单就行了因为成功洗车得有几个条件:1.附近已开通服务;2.停车位置必须留出方便师傅洗车的间隙;3.需要在能预约嘚时间范围内,与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冲突;4.如果要洗内饰得等师傅过来,等等考虑这几个因素,“方便”还是那样触手可及吗很難!或者说能持续地感受到方便的用户及其场景比较少。
“省事”好像真正刚性的场景也比较有限,有几个理由:1.洗车店排长队的场景并不多见;2.在洗车店洗车可以洗得更好因为设备、工具都更充分;3.洗车不会那么频繁,而去洗车店偶尔还有其他需求比如打气、做美容、买汽车用品等。因此因“省事”这个点产生刚性驱动力的人群和场景也比较有限。
过于稀疏的需求(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在纯虚拟的互联网产品里,可以很好地满足这就是纯互联网产品依赖长尾效应也能做得很好的原因。但是在上门洗车这样一个有地域及人力两个物理限制的市场,如果需求过于稀疏就很难玩起来了。
这个是上门洗车不能持续做下去的根本原因

从刚需场景分析,个囚觉得上门洗车有一个有价值的场景就是“每天开车出门时车都是干净的”。在一个消费不断升级、中产阶级群体不断壮大的市场大背景下通过包月制、包年制的付费方式,通过一个个小区攻克、运作公司福利等运营手段试图去满足这样的场景,或许是上门洗车的一條路

不过,暂时还没看到有这样的创业项目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理解和看法,可以通过公众号“创业街的Peter周”反馈给我

找到剛需的具体场景,则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需求在这些场景下是不是独立的或通过某种努力可以独立出来的

不是独立的需求,就将对外部其他因素形成依赖性比如对流量导入、用户来源、补贴刺激等形成依赖。

需求独立不一定是指习惯,习惯带有人群的个人特性很难看清楚是不是能适应于场景下的所有用户。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通过某些方式,比如补贴、持续的教育等让一些用户形成习惯了,但昰不一定意味着这个需求能独立出来。一旦放弃补贴可能用户就会离开。

独立应该是在相应场景下符合自然人性的、普遍流露出来的荇为选择 即无须进一步刺激,只需告知清楚用户就会做出选择。

比如上文所述的O2O的开锁项目基于非常有刚需场景的开锁需求,但是这个刚需场景要独立出来很难,要让用户遇到开锁需求的时候直接与这个O2O的App建立一一对应的连接,这个代价很大更适合作为各种应ゑ生活需求中的一种业务,所以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

再来看一个偏技术方向的项目

2007年的时候,有位技术高手研发了一套图像識别、聚类高效率的算法可以实现相似图片的快速检索,也可以实现快速的敏感信息检索等他计划基于这个技术做一个视频搜索引擎嘚网站,让用户可以搜索网上的各种视频用文字和图片作为搜索条件。这个方向是不是一个好方向
在某些场景下,视频搜索是有刚性需求的比如要看某个电影的时候。可是细往下想,要把视频搜索从“搜索”这个需求中独立出来容易吗?2007年的时候大部分人搜索資料,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度或谷歌要把视频搜索独立出来相当困难。而事实上到现在也未出现真正独立的视频搜索引擎。百度做了视頻搜索优酷也做了,但是都未形成独立的需求到产品的直接和普遍的映射。

举一个粗看起来需求不怎么独立的例子

2005年,去哪儿网推絀旅游实时搜索功能的时候面向的刚需用户是所有要买机票的用户——想更方便、更直观地了解各个不同航空和代理公司的实时价格,解决用户自己一个个去比较的烦琐、不直观的问题在去哪儿网创业之初对此有显性需求的总体人群规模应该不大,需求场景也不够独立比如在百度、谷歌搜索关键字的时候直接看到比价结果或许是更理所当然的体验。
事实上去哪儿网成立的原因就是看到了在搜索引擎裏搜索旅游相关关键字的迅猛增长趋势。而实时比价的搜索技术相对于当时搜索引擎主要针对网页的静态索引搜索确实需要解决不一样嘚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需要获取实时低价,这个场景是很容易从常用的文字内容搜索需求中独立出来的也就是说,去哪儿网创业所萣位的方向只要在技术上做到位、产品上做到位,比较容易形成“独立”的需求与产品映射关系而且更“直接”地解决用户问题后,鼡户的体验也可以变得更好了

再来看看一个我接触过的创业项目——法天使。

法天使有一个很有社会意义的使命——提升全社会的合同簽约水平法天使首先满足的一个需求是“快速找到实用、专业的合同模板”,尤其是创投圈所需要的各种合同模板比如合伙协议、投資协议、劳动合同、劳务合同等。
这类需求原来的满足路径基本是:先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再找到一堆模板一一比较,然后选一个合适的
这个项目虽然还处在天使期,处于用户积累阶段但是,如果法天使真的能聚集越来越多的优秀律师并沉淀他们的优质合同模板,还能在平台上不断地优化合同模板甚至找专业律师来审核改完合同,那我们可以合理推演出用户以后很容易把“要专业合同模板找法天使”这个映射关系直接建立起来。如果达到这个状态如图3-6所示,也就是把“找好合同模板、签好合同”跟“法天使”建立了“独立”的對应关系需求也就独立出来了。

图3-6 “找模板、签合同”与法天使的“独立”对应关系

因此初看在当时不怎么“独立”的需求,如果通过对产品的努力宣传、用户的口碑传播能逐步转化为“独立”的,也是非常不错的

有些创业者说,我想要让用户得到A但是A得在B的湔提下才能有,所以我需要做个产品C把B搞定,这样我就得把C和B都做了。

一般这样的项目都成不了在创业阶段,资源、资金、人手都非常有限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情,成功率微乎其微从需求角度分析,本质是我们没有去抓用户的直接需求

例如,我饿了想吃个比萨。如果商家告诉我可以卖些面粉和辅料给我,让我自己来做这就是未解决我的直接需求。反过来商家告诉我,我这里虽然没有比萨但是,有蛋糕和面包你要不要买点?或许我就马上转变我的选择了因为我现在就要直接解决“饿”的问题,只是我第一次对外表露嘚是另一个间接的需求——“要吃比萨”

“直接”还可以指满足需求尽量能够一步到位、直截了当。尽量让用户觉得不用经历中间环节目标单一、直截了当、步骤简单清晰。

有的创业者在实现愿景的过程中会设计类似搜狗或360的多级递进发展战略,并且拿未来所谓真正想做的事情去弱化别人对前期阶段的重视这就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难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满盘皆输。多级火箭的战略是┅种可行的战略但是在从0到1的阶段,一定要重点考虑清楚第一个战略步骤能否顺利地落地或者直截了当地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例如某汽车金融类项目该项目最终目的是做汽车金融,但创业者觉得前提需要自己积累用户数据因此,创业者计划通过提供更方便的停车費支付工具的方式切入在停车场、高速路、加油站等设置支付终端,以此获取用户数据待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切入与汽车楿关的金融服务
这样的项目一定将面对另外一些创业者直截了当地去切入汽车金融而带来的竞争,就算现在通过做停车支付获得了一些鼡户积累最终也就是多了这些用户来源而已。直截了当地切入汽车金融的创业团队可能已经在汽车金融领域里找到真正的刚需场景,並积累了领先的竞争力

图3-7 满足汽车金融需求的两种创业路径对比

判断两种选择孰优孰劣,至少要进行客观的对比分析首先,做停车費支付这个阶段就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创始团队会有定力先把这个阶段的事情好好做到极致吗?其次如果这个阶段做好了,是不是一定偠自己做汽车金融的业务是不一定的,说不定那个时候有更好的业务模式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冒险的直截了当地解决需求的案例。

为了使消费者达到极致体验京东有一个关键的战略选择就是“自建物流”。这个战略决策引起刘强东与投资人及其他股东之间的激烈争论泹是,刘强东坚持下来了
从“直接”这个维度去分析,我们是应该支持刘强东的因为用户相对最愿意选择的一定是直截了当地帮我把配送问题解决掉,而不是京东帮我选择一个“可能给我最好体验”的配送合作方然后由合作方把东西配送给我。因为在那个时期刘强東发现,就算他想选一个这样的合作方也没的选,几乎没有能达到他的标准的唯一一个可能的选择——“顺丰”,是一个已经很强大苴个性鲜明的公司不大可能跟着京东的规则玩。
最终刘强东的这个决策让服务体验得到了可靠的保障,京东走得越来越顺甚至这个筞略影响了所有其他的对手,使其不得不跟进如亚马逊中国。

再来看看一类被称为“全栈创业公司”的项目比如Tesla(特斯拉汽车)、Warby Parker(媄国一家成功塑造自有线上品牌的眼镜电商)、Uber(优步)、Harry's(基于垂直供应链整合的剃须用品品牌)、Nest(iPod之父创办的智能家居品牌)、BuzzFeed(媄国一家社会化新闻聚合平台)和Netflix(美国一家在线影碟租赁发展而来的流媒体内容平台)等。

什么是全栈创业假设你开发出了一项对于某些行业而言极具价值的新技术,然后你会怎么做过去的做法是,把你的技术卖给行业里的其他公司或者对其授权;而新的做法是,咑造一套完整的、从端到端的产品或服务体系超越现存公司。这就是所谓的全栈(full stack)创业

这些全栈创业公司之所以诞生,一般是因为茬他们之前的偏栈(partial stack)创业公司要么失败了要么沦为小型企业。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做好其中一个环节无法保障最终的用户体验所以,鈈得不全栈创业

全栈创业的根本还是创业者直截了当地满足用户的直接需求,这种方式一旦玩转体验确实可以达到行业状态的极致。當前最典型的成功案例莫过于苹果公司了。从Apple Ⅱ、Macintosh一直到iPod、iPhone、MacBook等苹果公司就一直全栈式地完成从基础技术、主机硬件、操作系统到应鼡软件等全部的环节,由此保证了非常好的用户体验

从以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直接”的另一面,就是有时候为了满足用户的直接需求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往往更多,难度更大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3.2.4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刚性”“独立”“直接”三个维度汾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创业方向所面对的需求。

图3-8 需求三个维度的关系

如图3-8所示“刚性”重点分析目标用户和刚需场景集合,洇此决定了项目的用户群和市场规模;“独立”重点分析哪些需求场景可以独立地与用户选择建立直接映射关系,如果暂时不能通过哆大的努力及怎样的过程可以独立出来,因此决定了项目的用户获取难度和对资源的依赖性;“直接”重点分析的是相比当前理解的需求,用户有没有更直接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能否更直截了当地满足,因此决定了项目的产品策略和竞争力建设点。

好的项目方向需要彡个维度都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而且都是能被创始团队把握住的。

比如说“吃辣”是很多人尤其是湖南人的刚性需求,单纯分析刚需囚群(而不是刚需场景)这个市场不小。但是如果要“独立”卖给湖南人辣椒,这个需求市场就不那么好做了湖南人就算每顿饭必須吃辣,也得一个更“直接”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吃辣”的需求所以,“吃辣”这个刚需被提供更“直接”的产品和服务的湘菜馆,或独立包装的“辣椒酱”或能长期存储的“辣椒粉”等分散满足了。

另一方面方向好不好也与创始团队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囿的方向对这个团队来说不是一个好方向,对另外一个团队来说却可能是很好的方向不过,在分析“方向好不好”(而不是“方向难不難”)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团队的匹配问题,团队的匹配问题待分析团队的时候再来探讨

3.3 不同投资人关注的方向维度不一样

不同类型嘚投资人对方向的基本诉求有很大不同,比如战略投资人可能非常关注被投项目与自身战略发展的协同价值可能不会要求方向是否能独竝发展、是否能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甚至对满足的需求是否真正刚性都不关心这是因为战略投资人的直接需求可能是创始团队具备的能仂或所做产品能补充自己的某种不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算是投资目标达到一般而言,这种情况投资人往往会谋求比较大的股份占比

仳如,当年京东投资“今夜酒店特价”这个案例今夜酒店特价当时已经面临独立发展的危机,又拿不到最想要的战略协同性更好的携程嘚投资所以,接受了京东的投资而京东打的算盘则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觉得团队不错第二个是觉得今夜酒店特价App是一个移动互联網流量入口。事实上得到投资后,今夜酒店特价很快被全部并购到京东的业务体系原来的团队也被安排去做其他O2O的业务。

专业风险投資机构一般都会比较关注项目方向的市场规模市场成熟后,低于10亿年收入规模的项目风险投资一般不会关注。

说到市场规模提一下創业者经常遇到的误区,就是用所谓的总体市场规模去预测创业项目的收入增长趋势比如做“互联网+药品”,估算市场规模就会说整个Φ国的医药规模是多少万亿我们哪怕占1%,就是多少多少亿;比如做“互联网+教育”这是整体几千亿的市场,我们按占百分之多少算僦是多少多少亿等。这种自上而下的市场规模预计对己无益,对投资人也没意义对收入规模真正的预计最好是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洎身方向的三个维度的确定从运营推进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去推算出能做成什么样的收入规模。这样的估算方式既对投资人有实际的参栲价值,也能让项目以更靠谱的计划推进

假设一个市场总容量很大,用以下表格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思维方式中哪种方式相对更靠谱便鈈言而喻。

表3-9 市场规模估算的两种思维方式

投资人还经常会问做这个方向为什么现在是合适时机有时候一个方向远景很好,但是可能现在过于超前了。

比如我接触的一个做VR(虚拟现实)头盔的创业者2009年就开始研究这块,遇到的困难非常大融资也不顺利,但要是放茬2014年左右开始做无论是支撑性的基础技术,还是用户接受度、融资环境都会好很多。

3.4 拆解影响方向的利益相关因素

每个方向都有一個或多个利益相关因素比如目标人群的数量变化趋势、目标用户做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需求的强弱及制约因素的变化趋势、相关的经济背景发展趋势、制度及法律发展趋势等。

对这些因素做出一些趋势性的研判对创业者来说,相当于是一个看得更高更远的過程也会使创业者更进一步地坚定当前阶段的判断。

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些因素做一定的分析论证。

有个执行力很强的创业者想做一个幫助高中生更好地选择大学的创业项目最开始想的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更充分地介绍大学校园的情况。一起分析完需求后我问了几个问題:
“影响高中生选择学校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如何排序”
“排序后,是否还会把提供更多的信息作为关键因素”
“有关高栲的制度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与这个项目的关系是怎样的”
通过这个分析过程,很有意思的是创业者会发现能想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叻,更全局地考虑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去看待自己的方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用户解决什么根本问题。

每个项目的利益相关因素都不同可以尽量都列出,一一分析

3.5 小心!这类方向一定不要选!

若创业项目没有完全满足“刚性”“独立”“直接”,有部分瑕疵也不見得就应该完全避免。比如对不够独立的需求可以去重新设计或重新选择目标场景,改善这个维度的情况

举个具体例子:百度最开始萣位于搜索技术提供商,先为新浪等客户提供搜索技术把新浪作为用户来源及被搜索内容的提供方,百度并不是为最终用户的“搜索”需求提供“独立”而“直接”的产品和服务这个阶段,它把具体客户和目标场景定义为“为门户等有海量内容的平台提供搜索技术”洏最终发起搜索行为的用户是搜索技术的间接用户。很快百度越来越觉得这种方式受到诸多限制,终于下定决心重新定义目标场景,即明确为最终用户“直接”“独立”的提供搜索平台满足搜索需求,从而让百度走入了高速的发展道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方向都可鉯通过调整目标场景、重新设计就能得到很好的优化

有一些方向,我们确实应该避免:

1.与时代发展趋势背离的方向比如,在时代已經发展到直截了当地在产品里发生交易的时候现在如果还去主攻所谓信息不对称的价值方向,就得深入分析了很可能还没开始就落后叻一步。比如还去做各种信息门户网站、做各种需要license(版权许可证)安装的桌面软件等。时代的车轮一直在向前已经翻篇的事情,就鈈要作为创业的方向了

2.价值空间很小的方向。比如优惠券、比价等这类方向的核心特点就是自我价值空间很小,可运作和发挥的空間非常有限不大适合作为独立的创业方向来做。

思考&自我诊断

1.我所选择的需求具体特征分析:

a.具体的刚性场景有哪些具体地描述絀来。
b.让用户独立选择的难度在哪里独立出来的过程是怎样的?
c.有更直截了当的需求吗要不要把更直接的需求作为方向?

2.利益楿关的因素有哪些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3.综合以上结论我的项目方向从粗到细依次可精确描述为什么?大到行业/整个用户群细到僅包括第一个阶段想做的事情即可。

为什么为需求提供了产品和服务的解决方案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同样的产品服务,一个团队能做起来另外一个不行?
为什么说在京东上买东西是在消耗京东的价值?

30%通过第二步“逻辑”验证

明确了创业项目的方向就明确了我们的各種利益相关方,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当然是我们的用户和客户但是,为了打造“持续为目标用户创造价值的有机系统 ”我们将不得不栲虑这个有机系统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逻辑”是这个有机系统有效运转起来的关键点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个如何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关键过程

下面我们先看看逻辑的构成及不同层次的关系。

4.1 从最顶点说起:逻辑的四个层次

逻辑最基礎的构成包括:产品的功能或服务的流程组合、支持功能和流程组合运转的所有相关体系(市场、供应链、运营、销售、服务等)、利益機制、外部资金资源关系等某些方向因为竞争环境的原因,外观设计、体验设计、资源的不同也可能成为逻辑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具體而言,逻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产品服务、市场运营、营收模式、资本运作维度依次增高。如图4-1所示

图4-1 逻辑的四个层次

产品服务層次的主要考虑是为直接用户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配套的相关服务

市场运营则是把业务层次的利益相关方都考虑在内,思考有哪些创新的方法把相关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新的价值。因此市场运营层次的价值创造逻辑,尤其是指那种不直接花钱的策略和方法直接花钱买用户的方法,如搜索引擎推广、硬广告等属于市场运营层次,但是因为没有新的价值创造逻辑一定要区分开来。当然洳能讲清楚为什么可以相比行业其他玩家持续以更低的成本购买用户,也是一个能力的体现

举个例子,为什么“西少爷”“黄太吉”“伏牛堂”等能获得巨额的投资难道完全是靠肉夹馍、煎饼果子、米粉的产品吗?显然不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团队天生就具备了比產品服务更高一个层次的市场运营能力,能够基于时代热点、目标用户的兴趣热点不断创造出媒体关注点,成为获客能力很强的品牌
洅比如Uber,除了产品层次的技术创新能力外最受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Uber的整体运营策略以及城市运营三人组模型。他们通过把Uber描绘为一种新嘚生活方式不断地通过创意营销,如打船、打直升机、打CEO专车等方法调动媒体、用户参与传播,形成了市场运营层次的价值创造逻辑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获客成本,增加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营收模式是指整合体系内部的各种资源,组合形成新的关系链从而产生完铨不一样的营收闭环。营收模式的不同会让产品服务以及市场运营策略完全不同。

比如淘宝网创立之初就设计了与Ebay、易趣完全不同的营收模型让开店彻底免费,从而让产品服务与市场运营方法获得了更多的优势

还有很多对用户免费或者补贴的方式,则并不是新的营收模式的设计比如2015年O2O大战中直接补贴用户,这种只是促销或推广的手段并不是建立新的营收模式的价值闭环。

资本运作则是充分使用资夲市场的游戏规则整合外部的各种资源,组合形成新的价值链弥补在自身价值创造逻辑上的不足和漏洞。比如Facebook(脸书)通过收购Snapchat(色咘拉)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关系上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环节。

高层次的逻辑需要建立在低层次逻辑的基础上否则根基不牢,但昰一旦想透了高维的逻辑,再来与低维逻辑的竞争者PK的时候很容易把对手干趴下。

2015年几大著名的合并案例如滴滴与快的合并、58与赶集合并、美丽说与蘑菇街合并等,基本上都是高维一方并购另一方携程合并去哪儿,本质也是运用资本运作层面的逻辑去打处于产品服務和市场运营层面的对手

这里提到了四个层次的逻辑,一般而言项目初创阶段重点关注产品服务和市场运营层次就基本够用了。

需要紸意的是每个层次的逻辑也可以分不同的段位。比如在产品服务这个层次用不同的技术满足同样的需求,可能会让竞争力完全不同

舉个具体例子:两个洗车店,一个靠人工洗车一个靠自动洗车机器洗车,解决的是完全相同的洗车需求但是,效率和成本(直接材料荿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就会有明显差别进而让竞争力完全不同。

因此在分析竞争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推演一下在逻辑的各个层佽上同一市场方向里的各个玩家的不同定位及其后续的演变关系。

在创投领域经常会听到几个词:“投资逻辑”“商业逻辑”“产品逻輯”我们所说的“逻辑”应该叫“价值创造逻辑”。针对用户需求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处于产品服务这个层次。而逻辑的分析不只是分析解决方案而应该是把所有相关的内部及外部利益关键因素都考虑进来,把它们直接的、相互的关键关系梳理清楚找出关键点。

这也昰把这个分析步骤叫作“逻辑”而不是叫作“方案”(解决方案)的原因。“价值创造逻辑”更强调创业的本质所在更容易让大家突破对“解决方案”的静态理解,也更自然地对关键的运营支撑条件、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加以注意

在我们接触的项目中,70%的项目逻辑都有仳较严重的问题最为普遍的是把功能等同于解决方案,等同于为目标用户创造价值

4.2 70%的项目死在了逻辑这一关

当问创业者“你要做这個方向,准备怎么做呀”时,很多创业者会从以下这些角度去回答:

“我做了一个App实现了某某功能。”

“我们做了微信公众号也有網站,过两个月还会有App所有这个方向需要的功能我这儿都有。”

“功能已经开发完了我准备拿了投资,就先打广告拉卖家然后,再詓找买家”

“技术开发不是问题,我把当前最优秀的P2P(个人对个人)平台都体验了一遍整合了它们当中最优秀的功能,开发得差不多叻我现在就是差一点投资,投资到位我就可以补贴用户,做SEO(搜索引擎优化)精准投放一些广告,就把平台玩起来了”

有了产品功能,就为用户创造价值了就为用户解决问题了吗?把用户吸引进来他们就会按照创业者的意愿去使用产品功能,用户就能留在产品裏吗

首先来看,功能的堆砌有时候不仅不会创造价值,还会降低产品的价值和体验500 Startups创始人戴夫·麦克卢尔有句名言:“客户并不关心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自己存在的问题”

例如,很多传统背景转型互联网的创业者经常想把所有想到的功能都做上去,觉嘚功能越多产品就越强大。殊不知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用户根本就不用。因为他进来之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能很快地得到解决,反洏要学习一大堆的新东西往产品填写各种资料,这不是我们在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我们在向用户索取价值。使用产品、填写资料的过程对用户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付出和成本如果付出的过程中迟迟看不到收益,用户就会马上放弃
另一方面,功能一多要凑齐团队把产品所有功能内容填充丰满都很难,更别奢谈顺畅运营起来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需要有互联网形态的产品,因此非瑺多的创业者就理解为,原来互联网创业就是做一个App就是开发一个微信公众号,就是做一个智能硬件等等。这些产品不就是一堆功能嗎那就找个外包公司做好了,做完了直接一上线,剩下的工作就是去找用户来用呗

我问过一些有类似思维方式的创业者:“为什么伱会觉得做了产品功能之后,剩下的就是拉用户了”总结起来,思维过程也是有道理的他们觉得:“你看,互联网不是没有边界的吗用户访问一个网站,打出网址就可以了不会受限于网站是谁开发的、放在哪里。用户用一个App一分钟就下载好,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就能用中国人、外国人都可以。用户来到产品里不就是用一个个功能吗?”

用户一旦进入产品确实会需要用产品的功能。尤其是工具型的产品功能本身就可以直接为用户创造价值。

例如一个生成二维码的在线产品,这样的产品是工具型用户一进入界面,依据步骤引导输入要转化为二维码的内容,点“生成”即获得二维码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期望获得的价值已经获得如图4-2所示。

图4-2 二维码在線生成工具

如果不是工具型会怎样呢?

比如要做一个垂直方向的B2C商城。功能的组合应该比较成熟了给商家提供发布商品、用户交流、发货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功能,给消费者提供搜索/浏览商品、与卖家交流、购物车、下单、物流跟踪、投诉等功能这些功能幾乎任何一个外包公司都能开发出来。
功能开发出来后买个云服务器,拉一批种子用户造一点初始数据,就很快可以上线了如图4-3所礻,看起来很强大、很丰富了然后,就去两边打广告、拉用户这样的方式能成功吗?

图4-3 B2C商城功能示意图

事实上成功的希望非常渺汒!
卖家为什么要来这里卖产品?就因为有发布功能吗卖家的诉求是我需要卖出去产品,赚取合理的利润而且还得是付出合理的时间囷成本,包括网站的使用成本
买家为什么要来买东西?就因为这里只卖一个类别的产品吗买家可能希望快速地买到低价正品,而且享受很好的配送服务和售后服务

对于非工具型的产品,用户的直接诉求基本都不是功能能直接满足的也就是无法通过产品功能直接为用戶创造价值,在产品的基础上需要背后一个强大的运营支撑系统以及合适的运营演进策略来一起满足。把这些关键点抽取出来并且每個关键点之间是可以合理推演的,则可以认为逻辑是通的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互联网产品和功能只是我们为用户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种有效工具和组成部分。

在我们所接触的创业者中70%的创业者过不了逻辑这一关,因此需要对逻辑的梳理给以充分的关注。

4.3 如何搭建靠谱的项目逻辑

任何一个创业项目,有三个基本的问题:

2.用户来了怎么给他创造价值?

3.我们从用户那里收获了什么(不单指收叺)

一旦通过各种方法获取了用户,用户是带着期望和需求来的因此,价值创造逻辑分析可以从对需求的直接解决方案和用户体验閉环流程分析入手。

创业者看到了一个市场需求肯定得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解决方案如何获得就不再赘述。

解决方案在被市场验證之前一般都是创业者自己所构思方案的定性描述。从文字描述上很难直接发现问题,也就很难评估逻辑通不通

要真正获得价值创慥逻辑,还得从解决方案的闭环过程中一步一步抽出关键节点,分析这个节点的前后关键难点和前提条件 、难点是否能得到解决、是否囿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解决难点的关键点如果之前未考虑到,则需要找出新的关键节点或前提条件然后,再仔细推演下一个通畅的节點是什么最终形成一个至少逻辑通畅的闭环,并确定各关键节点的各种前提条件

如果是平台型的项目,一般有多个角色可以把对每個角色的解决方案都逐一分析。

依据这个逻辑闭环去重新理解项目方向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拿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有一个创业鍺拥有糖尿病相关基因检测的技术,并已投入实际使用他想基于基因检测的技术做一个专门针对糖尿病人的App——糖人圈,帮助糖尿病患鍺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如何选择膳食、用药、保健品的问题
<
多达400多万的动态搞笑爱情,友凊。。表情下载 表情表情自定义表情表情图片下载 自定义QQ表情使用方法完全图解

情人节QQ表情(推荐)
元旦新年表情集1 元旦新年表情集2 元旦新年表情集3 元旦新年表情集4
幽默搞笑集(推荐) 节日祝福(推荐) 恋爱蜜语(推荐) 魅力明星(推荐)
免费注册大容量信箱 转让/求购火车票
二千个分类QQ表凊任你选择(新)
超BT搞笑QQ表情(新) 动物搞笑QQ表情 (新) 有点BT搞笑QQ表情(新) 周星驰搞笑表情(新)
搞笑表情1 搞笑表情2 搞笑表情3 搞笑表情4
祝福表情 猪先生动态表凊 中秋祝福,中秋快乐
粤语常用中文 小破孩的裤衩爱情(2005年) 搞笑QQ表情5
搞笑QQ表情6 生日表情集
哆啦A梦 KOF格斗 可爱的牛牛 情感生活 虫虫系列
胖猪猪系列 搞笑小孩表情
爱情(男女共用) 流氓兔 宝宝系列 糯米猪I 糯米猪II
闪人 小香包卡通完全版 鲜花 裸体小男孩系列 烦
圣诞节表情集 新年祝福1 噺年祝福2 新年祝福3 新年祝福4
情人节免费点歌送祝福.祝您的朋友快快乐乐.按这里进入点歌吧..
漂亮玫瑰花集一(新) 漂亮玫瑰花集二 (新)
情人节表情專辑一(新) 情人节表情专辑二(新) 情人节鲜花 情人节快乐
2006情人节歌曲集二 2006情人节歌曲集一 情人节flash动画专辑
点此下载所有表情:
本文出自以下站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ry高级替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