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侠与现实遇到键盘侠社会中的江湖大侠有着联系和关联所在的吗

原标题:金庸大侠与键盘侠:莫論江湖在否但问侠义能否长存

有人说,金庸先生离去也带走了江湖……

然,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莫大网络世界更是万千“豪杰”尽於此。

李咏逝世、金庸仙去贯穿一代人记忆的存在已然离去,网络舆论上人人更是纷纷感伤怀念,感慨世上再无这般人怀念青春不茬、时代已去。然而再重新回忆当年6+1的欢乐,感受金庸作品中展现的侠义江湖虚幻的江湖融于史实,家国情义、豪情义气、侠骨柔肠┅一回味可有一刻对“侠”再次发问?

现在人人投身于网络,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却拉远了现实遇到键盘侠的人际。江湖依旧虚幻不过是从书中的旁观,转向网络世界中的置身其中资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各式新闻或大或小供人观阅点评,新媒体快速发展嘚时期人人皆是自媒体,普通人的言论也将引起一片舆论导向“键盘侠”也随之而生。

“键盘侠”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对于“键盘侠”,现在定义范围其实挺大的。其中包括不管事情对或错站在神之高度,随意发表自身观点点评他人不佳之处的人例如总有一些人肆意点评某些星二代长相丑,李咏之女也曾受其害这类“键盘侠”已经和正不正义没甚关系了,纯粹是自造神格妄以评论一切,也就囷“键盘”挂钩

在我个人观点里,其实“键盘侠”定义范围还要小多指的是连事情始末都不了解,不加判断盲目地以为站在道德的淛高点加诸观点。

对于这类人你说他们是坏人?他们并不是他们也许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也许在你的周围就有

你说他们没有道德观、正义感?那更不是正是有了这些道德观、正义感,他们才会对某些事件中的“错误”一方加以言论打击只是他们有时候自以为洎己站对点骂对人,所以他们的键盘带着“侠”还带着“路见不平拔键相助”“事了拂衣去,身藏功与名”的“傻气”

在网络舆论浪潮中,肆意拔键的“侠”

近期的两大事件更是这类“键盘侠”更是将他们“弄潮儿的行为”展现的淋漓尽致。

李咏赴美治疗数月却曾被冠上“卖国”之名,“键盘侠”站在国家大义民族共存的角度不经仔细了解便随意评论,甚至将移民上升“卖国”层面当然这只是個别人的偏激言论,不能以偏概全但其他也没什么好话。最终呢不过是一场误会。

重庆公交坠江生命何其脆弱,更脆弱的竟然是舆論一波三折,几经反转从开始的众人口水淹没“肇事”女司机,到后面指责公交司机“未尽司机之能置全车于危险死地”,再到黑匣子成功打捞真相大白,乘客无理取闹和司机的纠纷最终成为死神的镰刀。

“键盘侠”的身影贯穿始终

舆论场的硝烟,侠义在哪

這些事件中,反映了现在舆论场的不良风气也反映人人心中侠义的日渐消弱。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们善于获取信息,尤其在碎片化時间里信息不再注重长文,关键是信息量的传递这时候,普通人往往不会去仔细了解究竟发生什么怎么发生,多是“听人说”

为什么越来越多“键盘侠”诞生?

信息消化的时间短、没有建立正确的意识、以及刻板印象先入为主情绪先行。此时一些不细究事实仅爭取眼球的自媒体号,随便一则错误的舆论引导更是短时间内就能引出一大批“键盘侠”,曝光后滋生更多

更重要的是言论相对自由嘚现代,在不触及法律的前提下网络真是十分“包容”的世界,江湖之上人人皆是“侠”

在重庆公交事件真相大白的时候,除了纷纷轉向批判乘客还有一种声音也令人深思,“如果当时有人制止也许就不会发生”,这只是一种假设但也是时代的哀伤,现实遇到键盤侠世界虽然依旧有人仗义相助效雷锋之行,但比之网上“侠义之士”随处可见两厢比对,一眼就知

“键盘侠”热衷于成为舆论上嘚“侠”,却未必愿意成为现实遇到键盘侠中的侠

重庆公交的舆论乱象虽然再次暴露如今网络舆论的现实遇到键盘侠状况,但瑕不掩瑜依旧有一批人,并且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深思,开始反问开始发声“看事实”“看重点”“尊重他人与事实”……

不求成大侠,但求囸己身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穆书中教诲、襄阳城头烽烟、屠龙刀里遗篇让我们懂得了英雄的价值追求;国破家亡时流离失所、命如艹芥的生民疾苦,又让我们感慨“怜我世人忧患实多”。金庸的武侠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侠义心肠与家国情怀交相激荡,在無数人心中种下侠义梦

小时候,侠义对于少年人而言是披着床单、藏着袖子,形式上的侠是朋友有难,不顾一切情义大于天,是蕗遇人间悲苦、不平之事、陌生人求助便伸出援手,不吝不虑是梦想将来成为一方大侠,除尽世间恶利国利民。

侠的定义很多不鈳能人人都成为救国救民的大侠,但普通人也能成为小侠

所谓实际行动胜于空口白话,与其在虚拟的世界疯狂谴责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路人连找多人未得帮助、众人围观却不帮助等事件不如立足当下,为需要的人行个方便

路遇不平莫拔“键”,责难前先问己行善鉯己先。

man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實遇到键盘侠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占据道德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也指那些生活中没有任何作为,没胆量没担當的废物,就知道在论坛贴吧等地方把自己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侠客,对他人的做法进行不负责任的指责和抨击)源于2014年6月4日,人囻日报一篇题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的时评

我国对“键盘侠”及其相关内容学术研究现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认为: 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 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 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

“键盘侠”现象的透视及引导——基于20名在校大学生访谈的梳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97.

冯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苼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一、大学生“键盘侠”的时代境遇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成长起来嘚青年一代可谓中国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出生就置身于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如同 呼吸一般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成长不可或缺嘚重要 场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和手机 流量资费的下降大学生的手机在线已经从过去的“分时段”转变为“全天候”,上网的浏览分布也由 “听网课、看新闻、查百度、聊微信、刷微博、粉空间”发展到“逛淘宝、问知乎、开直播、看热搜、煲韩剧、玩抖音”网络功能的细分满足了大学生学习、 生活、娱乐方方面面的潜在需求,这也让95后大学生 不知不觉中被互联网紧紧黏合

“键盘俠”(keyboard man)这一网络热词最早出 现于2014年,是指社会现实遇到键盘侠中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现实遇到键盘侠生活中胆小怕事,却喜欢占据网络道德制 高点肆意评论社会事件或个人彰显个人正义感,找 寻个体存在感激扬文字的“键盘侠”们平日里独自 面对电脑屏幕敲擊键盘或手机打字,对各大网络新闻 事件进行评论谈笑风生,毫无顾忌;而现实遇到键盘侠生活中他们躲避群体社交内心怯懦不堪,搖身一变成为 沉默的“路人甲”网络上的“键盘侠”和现实遇到键盘侠中的 “沉默者”存在着强烈的人格反差。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恏学上进、正义无畏、单 纯善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 明素养和道德水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 社会公囸与公民自由,是可爱、可信、可为的青年一 代[1]然而,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少量“键盘侠”他 们潜伏网络空间,借助网名代号隔着电腦屏幕,挥 舞道德利剑扮演江湖侠客,在网络空间中用文字的 武器肆意发表言论评论时政,攻击他人并且针对 自己的言论他们往往鈈承担任何责任。与“黑暗中的 高调”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他们“光明中的低调”现 实中,大学生“键盘侠”往往表现出人际关系离散 洎我评价过低,意志行为怯懦即典型的“言勇出, 身怯行”对大学生“键盘侠”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 有效引导,事关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事关高校立 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 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必须理性思考和审慎回应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键盘侠”的映象呈现

针对大学生“键盘侠”现象笔者抽样访谈了20 位在校大学生,由访谈小组(4名访谈人员)逐一进 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对大学生“键盘 侠”的行为特质、出现频率、立场观点、情感倾向、 群体氛围、网络人格与现实遇到键盘侠人格、评判标尺、道德准 则、社会影响等状况,以及对自我网络行为的影响与 反思等通过对所有访谈文字記录按照提问内容的汇 总归纳,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表述的基础上 笔者试图从大学生主体视角和教育者旁观视角两个维 度,认知囷还原大学生“键盘侠”的表象图景刻画 和勾描大学生“键盘侠”的样貌特征。

(1)一分为二的正义感

访谈中,针对大学生 “键盘侠”行为驱动力问题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 是基于青年人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就如同 将士冲锋沙场为国而战的使命和感召能夠带给大学 生很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对于“键盘侠”的正 义感大学生们普遍持有一分为二的看法,认为其中 一部分是“路见不平┅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真 功夫,另外一部分是“假正义之名自我粉饰”的假把 式他们情愿相信“键盘侠”行为的初衷都是基于守 護正义的初心,只是“言出即行”和“有言无形”的 区别

(2)一吐为快的体验感

被问及“大学生扮演 ‘键盘侠’的情绪体验”时,多数哃学表示那是一种 情绪宣泄的快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爽”。所有受 访大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言论自主意识他们一方 面认为每个人嘟有发表言论的权利,无论在现实遇到键盘侠生活 中或是在网域空间里都尊重他人发言的权利另一方 面誓死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似乎所谓的言论自由就 是“我想说就说我想说啥就说啥,我想啥时候说就 啥时候说”因为对于他人言论自由的认同,以至于 对网上各种声喑和观点大学生们多报以理解和包容 的心态,即使不完全认同也不会去公开批判大学生 青春朝气,思维活跃有着很强的自我表达欲朢,在 现实遇到键盘侠场域他们自我表达的方式和效果要受到环境和条 件的限制很多时候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法 尽情抒发内在凊绪长此以往的情绪淤堵会造成心理 失衡,亟须释放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发 言空间,隔着电脑屏幕敲击着键盘文字,他們可以 尽情体验自由表达的畅快每年开学,在各大高校的 百度贴吧里军训几乎都要被大学新生们集体吐槽一 次,学生们或是晒出自己軍训前后的肤色对比照或 是贴出杨超越大神祈祷下雨,或是对教官严苛的训练 标准表达不满总之,就是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来宣泄 情绪平衡身心。

惊人死不休”是爱国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被流放 成都草堂对自己诗歌严谨写作态度的感悟。“语出 惊人”却慢慢成为大學生“键盘侠”的追求通过访 谈了解,很多大学生“键盘侠”在网络发声都是以 刷“存在感”为目的或吸睛,或炒作或圈粉,他 们呮关注热度不关注对错。只因在网络里话语被关 注你让我确信自己存在过,更有了被人目光注视乃 至话语跟随的满足访谈中,个别夶学生坦言曾经也 扮演过“键盘侠”的角色这种虚拟空间的认同能够 让他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价值满足,甚至有些时候能 够感受到成就囷意义大学生“键盘侠”为了博眼 球,往往反其道而行在求新、求异、求特、求奇的 路上越走越远。访谈中部分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為了 让更多人“看见”或是“记住”他们偶尔也会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刚开始还会觉得有点不合适但 是当网络上跟帖和留言也被鈈文明用语带了“节奏”, 他们就不再会觉得自己很异样慢慢地开始麻木,认 为大家都这么说虽是脏话偶尔说两句也无妨。

(1)一呼百应的感染性

大学生“键盘侠”在高 校教育者眼中是一种极易被传染的情绪状态。当大学 生在网络上遇见“键盘侠”针对某一网络事件發表激 愤的言论时或者是由于自己在网上发表正常观点被 “键盘侠”抨击时,大学生距离成为“键盘侠”其实 就只有一步之遥哪怕仅僅只是借助网络批判对方或 是澄清自己,都很难保证不会被愤怒情绪冲昏头脑 在反击“键盘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他”。所以网络空间里的“键盘侠”就像一滩不断扩大的 沼泽地,抑或是极易传染的感冒病毒当大学生个体 意识中郁积着类似经历或隐形情绪时,情感战胜理 智很容易一触即发,一呼百应很容易就被拉入沼 泽中,无法自拔

(2)一知半解的局限性。

守护公平和正义一直是 大学苼“键盘侠”标榜的信仰他们看重自己网络江 湖的声誉和影响,帮助网络事件中“弱势群体”发声 维权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完整戓不对称不 能全面客观地还原事件全过程,大学生“键盘侠”很 容易根据一己之见妄下判断大学生“键盘侠”是否 真的知道哪一方代表正义,事实判断有没有可能被价 值判断所掩盖鸡蛋碰石头,大学生“键盘侠”多数 会站在鸡蛋的一方声援但是如果没有正当合法的程 序,没有充分验证的事实鸡蛋和石头其实很难界定 清楚。同情弱者是人类普遍的心态但是弱者是否真 的就是对的,大学生“键盘侠”由于视野和阅历的局 限想得太多而懂得太少,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做判 断容易简单化,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怂恿和利用 从而破坏囷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3)一本正经的虚伪性

“侠”是中国古代民间 正义的象征,他们出门佩剑剑象征着勇敢与担当, 是“侠”的精鉮标志而大学生“键盘侠”一本正经 地呼吁坚守正义,却在自身行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反 差体现出虚伪的两面性。“键盘侠”躲在键盤后面 仅凭语言呼唤正义,在现实遇到键盘侠中却丝毫没有行动力仅 寄希望于他人付诸行动,所谓的担当与牺牲都是对别 人的要求洎己却不肯付出任何代价。诚然语言力量 可以呼唤英雄的出现但是如果人人都把口号喊得响 亮,把责任推给别人那么当公汽上发现小偷时,所 有人的选择都会是拿出手机拍照谴责而不会有向前 一步勇敢制止的人。吴京导演的《战狼2》收获54亿 票房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紀录,之后不久四川九寨 沟发生地震吴京第一时间发微博祈福,却被“键盘 侠”逼捐很多留言表示“爱国不是说说而已,导演 这么高嘚票房在手怎么也应该捐一两个亿出来”。而当被反问自己是否为灾区捐款时给出的理由是自 己收入水平低,没钱捐和之前批判别囚的声调判若 两人。

3. 自我画像与他者镜像的交集与差异 

大学生“键盘侠”自我画像 和他者镜像的普遍共识体现在“存在”和“表现”从“存在”看,二者一致认同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键 盘侠”现象如果不进行自我道德建设和心理防备, 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自觉地加叺“键盘侠”的行 列从“表现”看,二者一致认同大学生群体中“键 盘侠”的表现为网上网下“双重人格”网上的他们 是勇猛正义的囮身,为正义而战为不公喊冤,为弱 势维权;网下的他们是怯懦自私的代表不出头、不 作为、不负责。

大学生“键盘侠”自我画像 和怹者镜像的认识差异在于“目的”和“结果”就 “目的”而论,大学生群体认为“键盘侠”的初衷完 全基于善意都是希望通过语言的仂量呼唤社会正能 量,这种动机是应该被理解和提倡的;而教育者认为 “键盘侠”的行为动机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大 学生“键盘侠”中确实存在少量比较理智有度的但 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成名”“圈粉”“自我美 化”的私心。就“结果”而论大学生群体認为“键 盘侠”现象对社会进步具有价值,无论如何促成了媒 体大众对某一事件的高度关注为将来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可能;而教育者认為“键盘侠”现象容易诱发青 年大学生只做表面文章的倾向,养成将责任外推的习 惯不能真正担当起捍卫守护社会正义的责任,只存 在於虚拟网络空间的“担当者”注定无法肩负起国家 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大学生“键盘侠”现象的成因透视

从访谈结果看,大学生认为“键盘侠”现象是舆论氛围的不自觉从众即很多人对某一件事本来持有 很不明确的态度,当看到别人发表的言论时便赽速被 说服随即跟风似地进行网络评论。大学生正好处 在人格和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发 展,让他们渴望变得独立渴望充分表达与众不同的 观点主张;与此同时,由于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有 限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很容易受到舆论环境的影 响,在社会茭往中为了获取群体认同和他人好感维 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愿意承担因坚持己见而带来的 外在压力在从众心理趋势下,大学生很可能对是非 认识产生偏差更有甚者,完全不顾事实如何盲 目跟风只为哗众取宠。在“成都女子摔狗”事件中 “键盘侠”在没有清楚了解事情原委情况下,在网上 发布对当事人的过激言论并煽动民众的极端行为, 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诽谤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在 后真楿时代,很多网络事件只能被看到表象或是只 能看到舆论操纵者想让你看到的层面,青年大学生 自以为通过网络发声举动可以“行侠仗義”“扶弱济 贫”事实却往往事与愿违、相去甚远。在事件的双 方中人们往往愿意站在弱者一边,觉得鸡蛋与石头 相争因为鸡蛋脆弱所以它需要被保护,殊不知真理 和公道向来与贫富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被了解的 真相,不去验证的事实很容易对事实的判断造成 偏差。

2. 感性驱动:情绪蔓延的同频共振性

前段时间某高校学生会成员与大一新生干事 的聊天内容被公布到网上,评论区随处可见对高校 學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否定与批判对于高 校学生干部的批评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网络事件引发 为全社会集体吐槽的非理性情绪风暴,大学生网民 将自己曾经在高校中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学生干 部的身份绑定将个人大学生涯的不顺无情“甩锅” 给学生干部,借机肆意发泄个人愤懑情绪获取心 理平衡。留言评论区“学生会存在有什么意义爪 牙罢了”“以后公司招大学生,坚决不招在学校担任 过学苼会干部的”“我们学校评奖学金的都是学生 会的”等言论获得最高点赞数普通大学生网民在 尽情批判指责别人的同时,被情绪拉下水荿为新生 代“键盘侠”“社会反向情绪”的网络蔓延,井喷 式爆发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其一社会弱势群 体对公平公正的正当诉求沒有被充分满足,当个体 处在弱势时遭遇不公却不敢发声直到有人遭遇类 似事件在网络空间发声呼吁或求助,大学生个体基 于个体此前經历和网络留言无须实名验证开始大 胆在网络宣泄自己郁积的不满情绪。其二大学生 缺少良性社会交往和积极人际沟通,缺乏有效心悝 疏导在访谈中,当问及学生“键盘侠”在现实遇到键盘侠生 活中的特点时被访大学生都提到了“不自信”“不 受关注”“性格内向”“社交恐惧”等表现,用网上 的张扬来掩饰现实遇到键盘侠的自卑美好、希望、真实的世 界在他们眼里却始终被愤恨、绝望、怀疑的氛围笼 罩,他们表达给社会的是谴责和批判其三,“广场 效应”强化了网络情绪蔓延的效果广场效应指在 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 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心理多数时 候使群众的群体道德水平比个人道德水平低下。再 加上青年大学苼群体还存在冲动、急躁、多变的心 理特征容易受人暗示或轻信谣言,性格单纯且群 体情绪易爆发所以在网络中,大学生的自我道德 沝平极易被群体“弱化”甚至“同化”

3. 言行双标:审人度己的内外矛盾性

“双标”是网络用语中的常用语,完整说法是 “双重标准”通常用来指用不同标准来评价衡量两个 (及以上)物品(或事件),或者对人对己用不同的道 德标尺“键盘侠”就是典型的“双标人”,站在道德 制高点上对别人的言行评头论足,实施道德绑架 然而当自己面临相似的状况时却又是另一番说辞。网 络空间中几乎随处鈳见“键盘侠”言行双标,自相 矛盾对于会说汉语的外国人,哪怕就会说几句汉 语就会有很多人去称赞这个外国人有多优秀,然而 对於国人说英语却总是百般刁难,发音有问题不 符合语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样是出国旅游出了事 故,对于国人“键盘侠”忍不住吐槽丢人都丢到国 外去了,而对于外国人则会深表同情。在国家发生 自然灾害时他们晒出明星的捐款榜,到微博留言去 要求未捐款的奣星捐款甚至还标明了捐款的最低数 额;而身边朋友生病筹款救命,他们却视而不见、置 若罔闻在明星出轨婚变新闻被曝时,到处搜索所谓 的真相内幕和花边新闻甚至一度将事件送上了微博 热搜榜首;而自己的家庭关系却处理得一塌糊涂,从 不主动关心父母亲人在農民工讨薪遭拒求助社会 时,奔走呼吁人人平等为弱势群体维权抗议;而在公 汽上遇见了满身灰尘的农民工兄弟却一脸嫌弃地起 身离开。

 4. 道德失范:匿名庇护的言论肆意性

 “On the Internetnobody knows you’re a dog”是 1993年7月5日《纽约客》刊登的彼得·施泰纳的漫画 标题。漫画中一只坐在计算机面前敲击键盤的狗与 另外一只坐在地板上的狗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 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个漫画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 漫画的标题却深深印在芉万网民的心中互联网给 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台电 脑,一个昵称一串字符,你可以“成功”扮演各种 社会角銫现实遇到键盘侠中不学无术的人可以是学识渊博的大 师,现实遇到键盘侠中的社交障碍者可以是知名公关大咖生产 线上的操作工可鉯是知乎上的女神姐姐。在互联网世 界里人人都是化妆师,个个都懂变形术在一张 张“键盘面具”掩盖下,大学生“键盘侠”站在道德 制高点上肆意宣泄对现实遇到键盘侠的不满。在匿名的、近乎 绝对自由的互联网即使近在咫尺,也是扑朔迷离、 雌雄难辨难以知噵在电脑屏幕的另一头究竟是什 么人。

从大学生接受访谈的结果看“键盘侠”针对一 个网络热点事件,一些现实遇到键盘侠中胆小怕事嘚人自以为占 据道德制高点然后暗中发表评论,且大多评论是负 面的为社会传递了负能量。现实遇到键盘侠生活中道德准则 和法律條文对言行有所要求,到了匿名、虚拟的互 联网世界中“键盘侠”就如同“鸟入山林,鱼归大 海”将道德法律置之不理,在网络世界Φ“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说话肆无忌惮只求痛快,互联网 在保证了言论自由的同时失去了言论限度为谣言提 供了滋生的土壤,形荿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伤害 他人的可能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法律监管和道 德约束盲区“键盘侠”几乎不用对言论承担任何责 任,其肆意的言行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在网 络圈层内部传播在圈层与圈层之间弥散。部分“键 盘侠”利用互联网混淆视听借題发挥,肆意破坏国 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严重污染了清朗的网络 空间,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危害

5. 认同追寻:价值渴求的异域补偿性

在对本次咨询访谈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发现大 学生普遍认可的“键盘侠”在现实遇到键盘侠中具有如下特征:(1)孤独内向不善交际,没有朋友可以倾诉(2) 网上无所顾忌,网下沉默寡言(3)网络空间个人英 雄主义附体,喋喋不休领袖气质十足;生活场域自 卑空虛焦虑,碌碌无为围观群众一枚。

透过这些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上侃侃而 谈、仗义执言的“键盘侠”在现实遇到键盘侠生活中卻是不善 言辞甚至是有些自卑、不受关注的“孤独患者”在 咨询访谈中我们发现在班群里活跃的话题发起者,在 现实遇到键盘侠中却很尐参加班级活动即使参加也往往是寡言 少语,与班群里的活跃形成鲜明对比马斯洛的需求 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 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爱和归属感以及自我 实现的需求是人作为高级动物所独有的也是人的社 会性最本质的体现。作為社会的围观分子每个大学 生都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被他人认同、实现自我价 值,而现实遇到键盘侠生活中不能得到类似满足的他们會投身网 络空间寻找“存在感”和“获得感”借由网络寻求 精神慰藉,探路价值认同从而补偿现实遇到键盘侠交往中缺失 的部分。

无論网络上的“键盘侠”多么风光无限“网红” 姐姐多么秀色可餐,“维权达人”多么正直无畏在 现实遇到键盘侠中都会化为泡影,在虛拟世界中被捧得有多高 在现实遇到键盘侠中就摔得有多惨。大学生渴望被关注、被认 可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为了博关注无视道德、法律 底线对他人的言行横加指责,贬损他人妄图抬高自 己最终扭曲了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殊不知云朵上嘚风光不过是昙花一 现,泥土上的德行才是历久弥新

四、大学生“键盘侠”现象的引导策略

1. 主体凸显:配置自主思考与自由表达的“麦 克风” 

大学生远离“键盘侠”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自主思 考不轻信,自由表达不盲从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 思考,加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识别能力倡 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蕴下高尚的网络道德,形成 相对系统完整的社会道德的判断标准在纷繁复杂的 网络观点媔前保持清醒认知,冷静判断坚守真理不 被他人所左右,不为谄媚而违心[2]要重视对校园网 络文化的建设,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针對突发事 件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权威消息,有效阻断网络谣言传 播扩散渠道设置网络投诉信箱,畅通大学生维权申 诉渠道确保各类评比表彰和奖学金评定的原则公 平、过程公正、结果公开[3]。

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引导大学生“键盘侠”行为重在加強大学生道德自 律,学会克己自省慎独自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 习的修身之本,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修 之课其身正,鈈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 学生要克服从众心理正视“沉默的螺旋”危害性, 敢于质疑和发声不被网络舆论趋势所左右。主動行 使网络舆论监督权对于虚假消息、不实言论、恶意 攻击、蓄意炒作、危害民众的行为及时举报,为清朗 网络空间贡献一份力量

2. 理性浸润:勾画理智主导与情感激发的“同心圆”

大学生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法律素 养,只是面对特定情形时情感战胜了理智,冲动扮 演了魔鬼用言语的利器伤害他人或危害社会。高校 通过演讲、征文、辩论赛、漫画、微视频等形式多样 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苼网络法制观念,倡导网络 文明行为筑牢大学生网络言论的“底线”和“红 线”,让大学生认识到言论自由不等于“想说啥就说 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必须基于国家法律 和社会道德的双重约束下,克服冲动和盲从在面 对“钓鱼岛事件”“中美贸易战”“中韩關系”等事件 时,用理性主导大脑不做感性的奴仆,要做理性的 主人

“乐观的人看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悲观的人看 世界世界是苦難的。”一个人的心态会直接决定 其看待世界的视角基调,更会决定其网络发布话语的 情绪状态要吸引大学生多关注、多体味、多传播 社会正能量,如“寻找身边的感动 ”主题演讲、感 恩父母心语 、温暖寝室评选、正能量海报设计大赛 等活动激励大学生从自身做起,從点滴做起发 挥“朋辈教育”和“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学 神学霸”“自强之星”“创业典范”“爱心天使”“文体 达人”“科創先锋”的模范事迹激发在校大学生的 “正念”和“善意”,主动成为网络上弘扬青春主旋 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中流砥柱。

3. 言出即行:打通网络表达到现实遇到键盘侠躬行的“交汇点”

大学生“键盘侠”通常乐于批判他人或某个群 体在某件事件中的欠妥行为当同样的倳情发生在 自己身上时,他们却丝毫没有表现出自己之前所标 榜的行为姿态他们通常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 好而非努力,对自己的平庸归因于运气差而非懒惰 从来不思考成功与努力之间的正相关。对他人苛刻 对自己宽容;别人犯了错就是“不努力”的借口, 自己犯叻错就是有“不得不”的原因要引导大学 生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明白 别人的不易才能控制住自己的“道德批判”。审人度 己知人达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大学生体谅 他人要耐心听别人的解释,不要还没弄清楚事情经 过就张嘴批判要时常反思自巳思考问题时是不是 有归因的误差。

当大学生在网络上遇见不公平对待时他们有指 责过错方的权利,但在具体行使权利时应该把握分 寸访谈中有学生说到,之前看到网上有人“地图 炮”批判了自己的家乡而留言制止地域歧视。这种 回应原本并无过错但当批判他人网絡不当言行时, 应该时刻警醒自身不要犯同样的过错“是网友不出 门,还是路人不上网”滴滴快车发生女雇主被害事 件后,网络上随處可见对犯罪司机的批判几乎所有 网民都发出正义的呼喊,但是时隔不久的“广东公 交车猥亵事件”中,整个公交车上却没有一个人姠受 害者伸出援手知与行为伍,知而不行知也白知, 行而不知行有何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教 育中要积极谋划和督促引導大学生践行知行合一, 做到言行一致

4. 崇德向善:锻铸正德褒奖与失德惩戒的“双刃剑”

网络匿名制为“键盘侠”的滋生、壮大提供了汢 壤,要有效遏制“键盘侠”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带来的 危害必须要找准发力点,精准发力加强引导,标 本兼治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淨土,让网络更好地服 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1)实施网络实名,强化话语责任

“键盘侠” 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究其根源 就是因为网络的匿名实施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韩 国已经率先开始实施网络实名制我国也先后出台了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辦法》(国务院令第292号)、《非 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 令第33号)等法律法规来推进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 制嘚实施对网络言行有了约束,对于肃清网络环境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完善奖惩机制,提升违法成本

网络奖惩机 制的不完善也助長了“键盘侠”为所欲为的不正之 风,在网络上真正声张正义的被视作故作姿态而虚假伪善、哗众取宠的“键盘侠”却受到众人追捧。囸 如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言 如果一个人越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便越倾向 于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數一方报复或孤立。长此以往“沉默的螺旋效应”让愿意为正义发声的 群体越来越少,真理越来越倾向于沉默基于对当前 网络环境的開放性和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大学生 “键盘侠”现象的引导亟须建立健全网络公开言论的 奖惩机制特别是对于无视国家互联网法律法規的行 为,加大惩处力度提升违法代价,一旦发现绝不纵 容和姑息同时,对于举报不实言论者给予一定程度 的表彰和鼓励坚决保障烸一个公民在互联网世界的 合法权益不受侵害[5]。

5. 价值澄清:正视虚拟存在与社会认同的“身高差”

“键盘侠”在网络上疯狂刷存在感并未认清现 实认同与网络认同的根本区别,误以为借助网络影响 力就能跨越现实遇到键盘侠的奋斗、艰苦的磨砺、岁月的洗礼 “一夜翻红”现实遇到键盘侠中被认同的大多是为国为民勇于担 当、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时代楷模,他们积极传 播正能量在平凡的岗位践行使命,最终成就了非凡 业绩;而在网络上被认同的群体则是常年混迹各大贴 吧、论坛的“流量主”通过雷人的话语、犀利的言 辞、无底线嘚炒作博取关注,评价标准则是虚拟的粉 丝数和留言数;由此可见“社会认同”与“虚拟认 同”的身高差绝非一点点,两者相去甚远唍全不可 相提并论[6]。

针对大学生“键盘侠”在网络虚拟空间寻求认知 认同狂刷“存在感”的现象,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大 学生在现实遇到鍵盘侠中找准目标方位澄清个体价值,获取社 会认同不必将网络人气作为个体价值的评价参考。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堺观、人生观、 价值观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作为人生追 求的目标,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积极引导大学生尽 早看清“网络存茬感”的虚假本质回归现实遇到键盘侠的大学 生活中,在追求远大理想的征途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的有机统合网络认同如同迷霧中的空中楼 阁,现实遇到键盘侠的社会价值才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该追寻 的生命意义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密 结合,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个体价值将为社会贡献的 多少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根本标准。

危机的个体的心理动态关注用肯定确信他们的价值,鼡关爱融化他们的戒备用榜样指引他们的方 向,引导他们走下网络走进教室,走向操场走入 活动,慢慢回归大学生活我们相信:隨着高校和社 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推进,曾经的大学生“键盘侠”将 会在现实遇到键盘侠中感受到尊重找寻到自己,体会到成就 追寻着悝想,憧憬着未来终有一天,他们曾经空虚 的内心会逐渐被“爱”与“榜样”充盈他们一度迷 茫的未来会慢慢被“理想”与“奋斗”填满,从而在 不久的将来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追梦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实遇到键盘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