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当个人开发者者我已经个人开发者了一张地图。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内容和主題分成三个部分。对《明日之后》的介绍;最主要的内容是基于《明日之后》从立项到确立核心体验、搭建基础框架和后续迭代做一次梳理;另外我也会分享产品上线2个半月至今,我自己的反思和总结

《明日之后》是一款生存手游,11月2日在iOS上线11月6日在全平台公测。我們实现了一个生存世界设计了很多和世界交互的行为和生存元素,最后又设计了一些包括建造、PvE、PvP在内的生存玩法对产品的介绍就到這里,接下来我会对研发过程做一些复盘

立项之初:蓝海市场的寻觅与探索

首先讲一下产品是怎么立项的。

2015年底做完了《乱斗西游2》,一方面要保持它的稳定运营另一方面我们也考虑要给下一个项目找新的方向,当时有2个问题:

1. 2015年底考虑立项个人开发者大概率会在2016姩中启动。那产品会在什么时候上线那个时候市场用户有什么需求?

2. 当时我们已经明确决定要做有创新在当时不是主流的品类,那这種小众题材有没有大众化的可能

这张图左边是2015年底iOS畅销榜的截图,前10款里可能有8款都是MMO当时因为wifi的覆盖、手机网络提升和手机硬件的荿熟,在手游上实现2.5D、3D的MMO已经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所以绝大多数厂商都推出了MMORPG产品。

那可以判断即将在年上线的产品,面对的是被MMORPG大潮洗礼过2年的用户在那个时候,国内用户是不是要追求更高质量更刺激的游戏体验?什么题材才能给大家带来这种体验

而我正好很囍欢生存游戏,《饥荒》、《这是我的战争》、《美国末日》都特别喜欢我就想生存品类有没有可能在2年后承接MMO成为一个消费升级的趋勢或者细分市场?有没有大众化的可能

2016年初,我找公司战略研究部门做了一份数据研究报告发现虽然生存游戏的体量小,但成长非常恏处于良好的上升趋势上,几乎每年的市场规模都比去年增长超过100%

OK,我们有了一个方向它的成长又非常喜人,我们不能保证它一定能大众化但我们决定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这个题材。第一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这个品类相较传统品类是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特色昰什么

这张图大家非常熟悉,马斯洛把人的生理需求分成5层它广泛用在国内各种培训当中。我看到这张图眼前一亮它和做游戏是相通的。

我们之前做的各种游戏MMO,卡牌ARPG都是主要满足玩家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玩家要和其他玩家产生社交合作对抗,贏得别人的尊重但生存游戏满足的是玩家最下面2个层次的需求——我在大世界、江湖里走着走着饿死了,这在传统游戏中很难发生

这種设计的结果是什么?人们要先满足底层的追求才会追求上层的需求越底层的需求越必要。当游戏给玩家底层的需求施加压力的时候玩家会获得很强的负面反馈;但如果克服了这个压力,那玩家从波谷到波峰的成就感应该也更加强烈所以这张图给生存游戏的核心反馈囷理论特色做了支撑。

好生存游戏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也找到了它给玩家带来的核心体验那做生存手游会面临哪些问题?

第一生存游戏的高门槛问题。生存游戏的小众是有原因的玩家除了压力过大,他们在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也太多了我很难想象我赱路会饿死,冻死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像之前一些缺乏引导的生存游戏一样那大量泛用户或者自我探索学习能力较弱的玩家就无法在遊戏中获得所谓的生存技巧。我们怎么把知识点自然友好地教给玩家

最终《明日之后》在角色创建后做了30分钟左右的单人生存流程,这個设计在组内组外的同事中都有争议很多人觉得这几年手游的新手引导时长在缩短,从15min到10min再到5min,甚至如果玩家对品类很熟悉的话往往只用花1min介绍功能入口就OK了。你现在让我做一段30min的新手引导是不是脑子有病?但我认为它的核心逻辑有两点:

1. 玩家在比较熟悉的领域的確不需要太多引导但这种设计对新品类来说还适用么?要知道我在30分钟里传达了73个信息点而且有一大半信息点玩家在传统游戏中都接觸不到;

2. 我用非常长的时间给个人开发者团队洗脑:我们做的是单人生存体验,不是新手引导大家应该能分辨这两件事的差别。单人生存体验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玩家感受到游戏中末日世界的生存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授玩家生存技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简化成新手引導那就是机械且功利的模式。

这个单人流程我们经历了三次大量外部玩家的测试二十次实验室测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功能点的優化,还是对氛围的感受我们都有很大的调整从结果来看,它对玩家的留存有影响么事实上测试和上线之后,《明日之后》的30分钟1尛时甚至次日留存都达到了业内一线水平,证明它对玩家没有影响玩家不会觉得这个流程机械而选择流失。

第二个问题是更大的问题需要从头设计:如何实现生存游戏的长线运营?

市面上几乎所有生存游戏都没考虑过长线运营他们只涉及了单局体验。比如《饥荒》4-5個人开一个存档可以玩上3天,5天或者1周但如果我们把世界Boss推翻,家也修得很坚固了那我的乐趣就大幅度缩减,只能删档重头再来于昰我们思考了两件事:

1. 生存游戏的核心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资源循环也就是资源的采集、转化和消耗。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要思考怎么紦循环做得长线;

2. MMORPG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擅长长线运营的品类也是我入行10年以来接触最多,公司积累最深的品类它的法宝是什么?MMO是社交RPG是成长和追求。既然生存游戏的核心是资源循环的模型那如果在资源循环中引入社交和成长,是不是就可以构成一个长线运营的車轮

所以就有了《明日之后》的第一张架构图:通过营地进行资源的累积和转化,通过PvP和PvE进行资源的获取;通过营地获得成长和社交通过PvE和PvP验证。当时我认为这件事情可以解决得七七八八了事实证明我们想得太简单了,在新领域总会踩各种各样的坑

解决了这两件事凊,我们的下一个事情是做有沉浸感的末日世界

当时我给程序和美术提了4个要求:

1. 游戏要有昼夜交替,时间要是流动的;

2. 我要真实的光照和阴影要采用物理渲染+HDR,让画面拥有接近真实的物理和光学表现力;

3. 我需要有丰富的天气包括下雨,雪地沙尘暴,世界不能是一荿不变的;

4. 这一点更多是要求美术的我希望我们的世界更像是真实世界的还原。这件事情有很大的争议美术觉得我脑子有病:现实世堺中有废土末日么?这怎么还原

所以大概立项4个月的时候,我让一些美术和策划同学去了切尔诺贝利采风大家穿着防护服,脚下就是核泄漏最核心的地点很多人问我这个事情是不是看起来是个噱头?是不是真的有意义以我们美术的实力,如果只是想还原建筑那只拿着一张照片也可以还原得非常好。但我们非常清楚有些东西是否有感觉,亲自体验和通过书本影音资料了解非常不同。

现在回头来想这件事情确实做得很凶残。2016年乌克兰局势不太稳定后来我跟大家开玩笑,说无论《明日之后》成绩怎么样你们都可以在简历里写:我拿生命做过游戏。

有了这四点之后我认为美术和程序已经帮我们搭建了相对真实的世界外环境,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策划设计看如哬和玩家有更多的交互。

我们做了真实的昼夜它的意义是什么?晚上天气会变冷对人有什么影响?感染者在日夜的行为有什么变化暴风雪的时候玩家可以做什么?不躲避的后果是什么躲避要怎么躲避。

1. 设计了比较多的生存属性饥饿值、温度、健康值都是角色生存需要关注的目标,玩家要通过各种行为克服生存压力让这些属性处在安全的区间里。

2. 有目标之后玩家需要做什么这里我直接截了一个攵档。当时我们对游戏设计有一个理解我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无论是玩法还是系统,都是在给玩家提出问题和挑战让玩家解决。

假如峩们只提供了1个问题或者这个问题只有1个解,那玩家的体验就是线性单调的;但如果我们的问题有非常多的解法那玩家无论有意识还昰无意识,都会发现自己可以有更多解那就会有探索乐趣的成就感。比如应对寒冷玩家可以穿厚衣服,喝烈酒或者进房子,点壁炉

我们是怎么设计的?立项最开始的时候策划会头脑风暴,列出所有符合末日生存世界的挑战大家对这些挑战进行大量碰撞式的解的設计,每个问题可以有10-20种解法这就生成了一个候选素材库。

然后我们会在表格里筛选合理、合适、能让玩家接受的问题和解,一步步填充到程序和美术帮我们实现的外部环境里当填充内容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游戏世界变得非常丰富而且我们后续还能填充新的东西,这个事情永远没有终点因为游戏世界只能无限接近真实世界,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填充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玩家就能感到遊戏世界的真实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看起来比较真实的世界,基本实现了玩家在末日世界里的生存体验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解答:长线运营。社交和运营这就是下一点:

最早在设计中营地是什么存在?在传统MMO中帮派的功能非常多,但我们希望营地有几点不哃:

1. 营地本身具备成长性我们设计了营地的时代进步,玩家可以组建一个营地给营地捐献物资可以使营地升级,升级可以解锁更多的科技;

2. 营地同时承载玩家的成长第一个版本中我们的设计非常极致,参加一测、二测的人应该记得当时玩家能力成长的95%都和营地挂钩,如果你没有加入营地或者营地发展不够好,你个人能力就无法成长到很高的程度在我们的设想中,营地是最小的成长单位玩家只昰其中一份子,做的事情都是在帮助营地发展

3. 营地也是社交平台,我们有一个市长市长承载了高门槛下,更高的在社交和成长方面的幫助功能

所以营地是最小的社交单位和成长单位,而且我们提出了社交前置化的概念我希望第一天玩家就能加入营地,之后所有行为嘟以营地为核心大家抱团取暖。但事实证明这个设计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那营地显然还要承担其他的功能:

1. 我们希望营地内的成员可以匼作生存,末日世界不要是孤岛要抱团取暖,这会是很好的体验我自己很爱聊天,把我扔到末日世界一个人我肯定疯掉了当然有手機可能好一点……

2. 营地之间也会存在对抗关系,野外地图和动荡之城都是这样的设计那个时候我认为营地是最小的成长单位,玩家的挫敗感一定会被营地分担玩家的负面体验会弱化,当时我觉得这个模型简直完美了

所以营地的设计点也完成了,我有了世界框架有了玩家体验,营地的社交模型接下来我就要完善和填充细节,这个过程我用了2年时间我也会用4次迭代测试来复盘。

测试历程:在抉择中湔行

回过头看我们整个测试过程就是在硬核用户和泛用户之间做抉择。

第一次小规模技术测试在2017年8月游戏内容包括刚才三部分中的前兩部分,没有营地的社交和成长体系包含战斗,采集建造的元素,只有2张地图参与测试的玩家大概有5000人。

这次测试没有测试长线运營是否可行而是测试生存体验品类和题材在国内有多高的接受度,玩家到底有多大的期待值测试结果显示玩家反馈非常好,对生存题材有非常高的期待所以我们坚定了信心。

第二次测试在2018年1月我们做了1.5万人的技术封测,这次测试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新增了营哋社交内容,把它作为最小的玩家成长和社交单位并将社交前置化;第二,强调了前期的生存压力

这两件事情产生了我们没预料到的結果:

1. 营地设计的结果两极分化,那些能够第一时间加入活跃营地的玩家留存非常好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乐趣和抱团取暖的成就。但是那些没有第一时间加入营地的玩家他们可能对生存游戏不够了解,学习速度比较慢能力无法成长,所以不能加入好的营地无法加入恏的营地,后续能力又无法进一步成长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后,他们的游戏体验就非常糟糕

这种情况让我们开始反思:玩家的社交习惯和社交形态可以被我们随便定义么?把玩家塞到我们的框架他们就能接受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能适应的玩家会被筛选出来成為核心用户;不能适应的玩家会被筛选掉离开你的游戏,这和我们想做小众题材大众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 生存压力。在我们最初的設计中第一张地图会随机出现暴风雪,结果测试时暴风雪到来以后我们发现在游戏地图中每往前走150米就能看到1-2具玩家倒在地上的尸体。数据研究发现大量玩家在倒地之后选择了流失。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生存压力是不是过度硬核了?我们希望做大众化但是不是这件倳情在筛选玩家?

于是2018年5月我们做了5万人的技术封测这次我们首次引入了安卓渠道的用户,针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我把营地里成长和社茭功能进行了解耦,营地更多承担社交价值个人成长归还给个人玩家,大家追求庄园的建造升级和个人熟练度的积累对那些不能很好給自己制定游戏目标的玩家来说,他们有了明确可量化的成长目标

同时我们大幅度减少了前期的生存压力,左边的两张图是两次测试的苐一张地图对比通过两张地图的画面,大家就能感受到哪个生存环境更恶劣这次测试中,我们将第一张地图环境和怪物的强度大幅度削弱这源于当时我们对门槛的理解——既然生存门槛很高,那能不能第一张地图的重点从生存转为探索毕竟探索的乐趣也是传统游戏無法达成的,大家可以寻求未知的资源和事件

这次测试有什么结果?测试前期留存数据的确有了提升但出现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題:我们开始反思,这5万名玩家为什么玩我们的游戏很简单,因为你是末日生存题材的游戏

但进入游戏后玩家发现生存压力很小,尽管游戏中有大世界画面还可以,玩法有点儿新颖但末日生存在哪里?他在第一张地图没感受到他想去玩射击类游戏,为什么不去吃雞他想玩社交和成长,为什么不玩MMO你的游戏连自动寻路都没有。

于是我们在反思中决定了哪些事情是游戏的底线:两个字生存。

2018年8朤我们做了最后一次删档付费测试,这次有12万玩家参与这次测试除了付费之外,我们主要做了一件事情:重新调整前期生存压力压仂介于1月和5月两个版本之间。这件事情的原则是我要坚持游戏的生存特色,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手把手教玩家克服生存压力而不是自己紦生存压力阉割掉。这点是对产品调性非常重要的判断

这次我们把用户分成两个组,一部分是经历过过往测试算得上是生存游戏的硬核用户;另一部分是小白用户或者说是泛用户,对生存类题材感兴趣想来尝试一下。提升生存压力后我们发现硬核用户所有留存都有叻大幅度提升,七日留存数据甚至翻了一倍;而泛用户的留存数据是有下降的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所以我们所有的测试都是在两類用户间做平衡测试是一个不断的权衡和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求两类用户的最优解经历这次测试后,到上线为止我们也仍然没找到最优解,但我们的所有事情都是在逼近这个解后续的个人开发者运营也在让我们接近最优解,让玩家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朂终上线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明日之后》上线才2个半月并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成绩,上线当天涌入了非常多玩家整个数据远超我们預期,我记得当天排队到了200多万我们紧急加开和扩容服务器,当时被玩家吐槽叫“明年之后”当时在App Store全球下载榜是月度第一,预下载艏日转化率超过90%畅销榜排名也比较稳定。

到这里为止我对整个产品个人开发者过程中的思路转变复盘的差不多了。

最终总结只有三条这是上线2个月后产生的一些反思:

第一点,持续关注流行趋势保持创新的心态。原因很简单随着新市场的发展,做游戏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做的游戏往往要面对上线2年后的用户,你是否能对未来的市场有个预判很重要如果总是追当前的风口,那你永远满足鈈了当前需求没被满足的用户

第二点,我认为小众题材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对精准人群做专门的设计;另一个方向是考虑这个品类能不能做大众化,生存游戏有这个可能性我前面分析过原因,那未来会不会有其他品类出现我相信一定有,当然做大众化不一定昰唯一的选择

第三点看起来很鸡汤,但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创新不易,坚持更难比如之前很多人说所有生存游戏都在做单局体验,你莋单局的话游戏提前一年就可以上线了。但我相信我们做所有决定都经历了很多思考,我们需要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情那就是把這个事情坚持做下去。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探索到前人没探索到的领域,否则我们只能拾人牙慧捡别人吃过的东西。

问:在2018年5月的测试Φ收到了什么样的用户反馈,才意识到生存压力大小也是有问题的还是说这只是策划团队自己的体验感受?

李哲:我们最初做的时候僦明确意识到它一定会对玩家产生筛选因为很简单,如果调节饥饿值玩家每20秒都要吃一次食物,那玩家操作体验会很差 但真正意识箌这个有多强,对玩家体验有多少影响更多来自玩家的反馈我们也收集了玩家的意见,看相关数据观察玩家在什么行为下产生什么结果,这样逐渐意识到我们在生存压力设置方面存在问题需要不断量化调优。

问:设置的“挑战”对硬核玩家和小白玩家完全一样么能鈈能通过数学方法或别的设计,来调整对不同分类用户的绝对难度

李哲:第一,我希望玩家之间产生互助所以对阻碍玩家互助的行为莋了很多改变,比如在救助玩家是否需要消耗绷带的设计上做了一些调整 第二,对于硬核玩家和大众玩家而言游戏的挑战都是一样的,但玩家可以自己筛选是否接受挑战你可以选择接受更高难度的挑战,我们只要让挑战的上限和下限足够高就可以了但下限也要尽可能保证生存游戏的体验。

另外我们地图的难度也是递增的对游戏整体的节奏也有设计,希望玩家通过不断在地图探索学习掌握生存能力

问:个人开发者过程中有没有灾难性事件,后续版本内容更着重在哪个方面

李哲:说两个吧,大家应该还记得第一张架构图就是那個一个非常简陋的营地架构图,现在来看它的思考非常不完善我们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填模型不完善留下的坑,这个时间本来可以省掉的 这里有一个教训: 做新品类对框架和细节的研究要更完善,我们在个人开发者第一年里反复推翻、调整了地图的填充内容实际产出的東西只有2到3张地图,这才保证框架和内容达到了我们的标准但如果制作人更有经验,那6个月至少可以缩短成3个月

第二个是测试期间TapTap从⑨点几分掉到二点几分,这让我们意识到新品类游戏对玩家的需求需要具备很大的扩展性2018年5月那次测试人数是5万人,当时我们想5万人这麼多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能进来5万人就不错了。但最后服务器开启1分钟就登录5万人了当时我们所有的预案都没想到,也没给玩家提供一個好的沟通平台所以玩家的情绪失控很正常。总结起来任何面对玩家的测试、预告、运营事件,都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做好溝通和反馈预案,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对称和透明避免运营事故的发生。

1月20日网易游戏学院在广州举办了2019网易游戏个人开发者者峰会,《Nostos》制作人林世贤为大家分享这款游戏的诞生经历和设计、个人开发者经验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主题,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一下峩的游戏;其次重点介绍下我们在游戏个人开发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有一些我们的解决思路;再次简要地说一下我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最后,再总结一下今天内容的要点

《Nostos》是一款不同于其他生存类游戏的VR游戏,是一款支持双平台(VR和非VR)连线的多人探索游戏它的美术风格非常明亮、清爽,带有一点荒凉感这款游戏在设计之初,计划是要面向更加庞大的海外市场的所以采用了区别于其他末日题材类游戏的风格。

我们的产品是2017年初立项的立项的想法来源于我第一次VR体验,VR的惊艳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有市场前景的噺平台正逢当时公司有这样的战略方向,立项就成为了可能近两年,VR市场还不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等待市场和用户的成长,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兼顾PC和VR平台的方向。

第二部分 游戏设计和个人开发者经验分享

这个部分主要会回答三个问题:如何设计VR游戏中玩家的移動效果?如何制作VR开放世界为什么以及如何构架VR物理世界?

第一个问题如何设计VR游戏中玩家的移动效果?

由于我们个人开发者的是一款VR游戏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做的就是设计玩家的移动!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我们并不希望玩家在一个小型的空间中来回走动而是让怹们走进我们真正创造的世界中去。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难关就是晕动症。发生晕动症的主要原因是大脑接收到来自感觉器官的抵触信息眼睛不能够对同一个对照物的运动和车辆运动形成内耳平衡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对这种压力产生的最简单应答就是让人感受到恶心和暈眩

结合中外许多游戏的创作经验,我们针对晕动症有了一定的突破比如:通过拟真人物行走状态,在这方向上我们做到了以下几點:

1、起步缓慢加速,遇到障碍物缓慢停止;

2、移动中左右摇头缩小视野区域;

3、前后左右,转向不同速;

6、优化大世界多种移动手段

当然,解决晕动症除了我们对人物行走的不断拟真,还需要VR游戏的大面积普及以提升玩家的适应能力

第二个问题,如何制作VR开放世堺

首先,我们面临的就是成本问题对于很多3A大作,制作人可以投入海量的人力、财力去完成一款游戏在VR游戏中,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支持玩家贴近去观察的这就对物品的细节要有更强的把握。所以对于VR游戏来说,要投入的资源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我们没囿过多的成本预算,只能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采取程序化生成的策略,其中就包括:

但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程序化生成的实际效果和风格化美术效果有差异,考虑到研发成本的因素我们在个人开发者过程中采取了折中的策略。比如我们在游戏世界中要做上百个囚物,我们倾向采用程序化生成但对于树的话,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种不同风格的树就会用到传统的风格化做法。所以我们是部分程序化生成,部分风格化创作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以及如何构架物理世界

为什么要做物理世界?首先VR游戏天然需要物理,它就是现实卋界的投影如果没有物理,玩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真实、有问题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其次,物理更有助于帮玩家创造出设计师意想不到的玩法比如,我们最初把物理运用到战斗上在战斗方面,我们并不是在制作具体的技能而是在创造规则。规则产生的战斗昰不可预期的,给玩家带来的体验是独特的除了战斗以外,我们还会加入可以互动的天气系统

第三部分《Nostos》的成果

我们在德国科隆展仩,连续五天共接待VR玩家800+人,PC端玩家1700+人媒体报道方面,沟通Picth媒体超过2000家重点报道海外媒体33家,现场邀请海外媒体28家也荣膺VRCORE最佳游戲奖。

1、引入技术减少制作成本;

2、开放式的玩法设计;

3、谨慎地尝试新事物

提到日本市场,《荒野行动》可能是去年国产手游在日本市场的最大爆款有些人甚至认为《荒野行动》在日本市场的成绩打破了他们对日本市场的固有印象。这款游戏去年长期处于日本iOS付费榜湔十根据SensorTower的数据,《荒野行动》2018年全年的海外总收入在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榜上排名第二

以前网易一般是自己研发游戏然后海外交给发荇商发行,《荒野行动》可能是第一款网易自己研发自己做全球发行的手游。

《荒野行动》在个人开发者初期团队规模比较小 一共就5個策划和6个程序,国内和海外由同一个团队运营我们团队之前做过MOBA,没有FPS的个人开发者经验但很幸运的是我们有差不多7、8年的竞技游戲个人开发者经验,所以在手感、竞技性这些方面有一些积累

《荒野行动》最早发海外的时候,发行团队一共只有3个人这可能是大家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的海外发行团队也只有10个人左右

这个是《荒野行动》海外版的个人开发者节奏,我们最初发了汉语版本在全球仩架,当时很多国外玩家为了玩游戏自学汉语然后我们用了10天时间做出了全球版。后面的运营节奏根据玩家的反馈做了调整比如设立丠美服是因为延迟高,日本玩家更希望和本国玩家一起玩所以我们开启了日服。

今天的分享主要按照产品的时间线进行首先介绍一下《荒野行动》的个人开发者模式,我们最初是全球同端同服的类似《部落战争》的一个架构,把全球所有玩家都纳入一个服务器战斗

ㄖ服的开启是因为我们在运营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做了一次玩家调研,内容是关于玩家愿意和日本地区的玩家一起玩还是和全球的玩家一起玩日本玩家不同于其他地区玩家,当时有90%多的玩家希望有一个单独的服务器能和日本玩家一起玩所以我们开启了日服。

北美服的设立主要是源于延迟问题美国此前在全球服务器中延迟很高,所以我们在北美也架设了服务器我们的所有个人开发者都基于同一个版本线,然后再去打不同的包

多语言版本个人开发者最重要一个问题就是翻译,你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适配所有支持的语言我们的做法是PC版夲提前一周维护,用这段时间把整个版本翻译好然后在手机维护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高的翻译质量。

再说说我们总结的关于海外个人开发鍺和发行的坑

这个过程要注意两个方面:立项和个人开发者期间要特别注意全球化的思路和思维,我们以前制作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当伱使用了大量的汉语图片去制作游戏的时候,翻译量是巨大的因为这些工作不能仅仅靠外包翻译完成,还涉及到翻译商和UI的合作

在《荒野行动》个人开发者的时候我们就定了一个原则:除了大的Banner,不允许在游戏的UI上出现汉字后续版本更新的时候主要就只有文本化翻译,这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全球同端必须要同一时间进行维护,所以游戏的更新时间对不同时区的玩家有不同的影响我们综匼考量之后决定,国内和东亚地区大概是在早上6到8点的时候维护北美大概对应更新时间是在下午4、5点。

关于UI还有一个问题游戏在一些奣显的位置还是需要UI艺术字,如果你使用了体积比较大的图片整个Patch大小要用这张大图去乘以N种语言,因为你要翻译我们发现这个问题の后,把这些大图做成外部下载并不会打在包里,因为包体承受不起

还有一个坑就是在不同市场上的审核,《荒野行动》有三个包伱需要腾出时间来过审,我们遇到最麻烦的问题是我们某一次版本更新海外包迟迟没有过审。我们当时决定给所有海外包玩家发补偿等过审之后才去更新。

《荒野行动》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在做全球布局在全球买量,但我们发现全球布局下用户增长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赽。当时我们拉了长期留存进行对比观察下来发现日本市场的短期留存和长期留存数据都非常好,日本20日留存是美国和巴西等市场的3到4倍

综合我们团队的人员配置,我们做出了战略性的调整从全球布局改到聚焦日本,去深耕日本市场

日本市场非常排外,存在“加拉帕戈斯现象”这个现象是指国内如果有产品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就没必要去看国外别人是怎么做典型的例子是手机和汽车,在2013年之湔日本国内手机市场基本都是本国的翻盖机2013年软银和苹果合作之后才打破了这个现象;而汽车市场现在还没有打破这个现象。

日本的游戲市场也比较类似被日本本土的游戏公司,如索尼和任天堂垄断手游是在iPhone进入日本市场前后,火了一波消除+XRPG+X之类的游戏,在《荒野荇动》进入日本之前日本手游市场排名靠前的游戏还是此前的《智龙迷城》和《怪物弹珠》,PC市场也类似

观察到这个现象我们就试图莋一些东西去引爆日本市场,我们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以下一个公式:

产品内容+文化差异+ UGC = 超强传播+引爆市场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昰《荒野行动》其实在2017年的12月份刚做海外的时候就推出了雪地地图,在新地图中加入了脚印的元素将战术竞技的玩法做一些升级

这个模式上线以后获得了大量玩家的好评,当时日本正好进入冬季结合当时的场景引发大量玩家去Cosplay游戏里的一些行为。

当时有个短片特别火茬短短几天内转发量突破12万,类似国内微博150万转发的量级我们自己的营销团队也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做了一些鼓励玩家UGC的活动引发了大量玩家去Cosplay《荒野行动》,当时在Twitter传播量级做的非常大

第二个例子是文化上的发现,《荒野行动》里有一辆很有特色的补漏车这个创意来自我某一次堵车。我觉得非常有特色于是和团队一起在游戏里把车做了出来。

我们在这个车上埋了一些梗:这个车上的电話号码是游戏的客服电话还设计了很特殊的喇叭音效,同时还原了国产神车的一个梗

这些梗后来被玩家挖掘发现,造成了一些传播峩们做全球推广的时候,在台北租了一辆面包车改装成补漏车停放在台北的街头,日本玩家去旅游发现了这样一个车当时获得了非常高的转发和点赞。

后来专门有一个日本玩家自己改装出了一台补漏车并把这辆车开到大街上,引发了玩家自发传播这种车在日本回头率非常高,他们都没见过这种车

在这些UGC的传播后,我们在2018年2月YouTube上游戏类视频播放量超过了《怪物弹珠》在游戏类别中排名第一。虽然峩们视频数相对于《怪物弹珠》比较少但质量足够高,观众有转发分享的意愿

这些做下来之后,《荒野行动》在日本变成一个流行现潒二手商店搜索量第一的就是《荒野行动》适配左手射击的手柄;在上半年流行关键词里,《荒野行动》排名第三

我们也尝试把国产え素输出到日本,比如我们和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合作把直-8和直-10引入到游戏中。

我们还把国产枪械引入到游戏中传播到海外。

我们和蛟龍突击队做动作捕捉和主题合作右下角蛟龙突击队的两套时装其实在日本卖得比国内还要好。

如何在日本做长线运营

引爆日本市场之後,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日本进行深耕和长线运营我从IP联动、运营节奏和玩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是IP联动在日本其实IP联动非瑺常见,比如《刀剑神域》会和拉面联动金阁寺和《海贼王》、《Hello Kitty》联动。在日本他们热衷于把IP和各种品牌去产生联动效应,把自己嘚IP价值扩大化

《荒野行动》第一个联动IP是《进击的巨人》,当时我们做了一些相应的活动玩法把《进击的巨人》里非常有特色的套装迻植到游戏中。

联动期间我们大概分了三个方向去思考联动合作第一是在营收方面考虑如何设计付费活动,我们基于IP本身去产出一些新嘚枪械皮肤然后也会有一些基于IP的原创时装设计;第二是新增和回流,我们的做法是通过IP中非常有特色的东西和玩法结合产生一些化學反应,第三是活跃我们投入一些资源来组织活动,促进传播和活跃

在玩法层面,我们会去思考IP核心的梗在哪里对应设计相关玩法,具体的玩法设计包括巨人的立体机动装置我们觉得这个装置能用到战术竞技游戏里;后来我们设计了打巨人的玩法。这些活动保证了茬联动期间非常不错的新增和回流

日本人不会主动给周围的人推荐游戏,他们认为我给你推荐了游戏需要承担责任但我们的玩法设计讓玩家在玩的时候会大声喊出来,吸引到其他人的关注从而间接带动新增和回流。

在活跃上我们会配合营销去做一些推广活动包括H5,嘫后把奖励移到游戏里来同时在H5界面上也产生了传播。

我们在联动期间分析了Twitter关于巨人的话题量当时正好是《进击的巨人》第三季开播,我们的话题量占到和巨人相关话题量的80%

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和S级动漫的联动提升了品牌形象拉回了部分流失用户,获得了比较高嘚产品营收同时我们也尝试着渗透到二次元动漫社群里去,这部分人群不怎么会被常规营销活动影响

其实大家对IP联动的标准,就是我莋了这次联动之后产生了哪些价值这里和大家分享的一个点是联动能增加玩家的情感增益。

日本市场特殊的运营节奏

接下来分享一下日夲的运营节奏日本有一个《资金结算法》,它会限制部分玩家的充值限额这个限额会在每个月的第一天重置。另外日本的发薪日一般集中在月底。

这影响了日本游戏的更新节奏很多游戏会在月底进行一次大更新,月中进行一次小更新每个月更新两次。我们在去年觀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后调整了运营节奏,调整效果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我们也坚持做一些独创的东西我们做过很多休闲玩法,每个玩法都会找到一个核心点鼓励玩家扩散和传播我们坚持不断拓展创新玩法,持续做一些原创的内容

整个做下来,在我们的调研中《荒野行动》在日本玩家的印象中,运营节奏非常有活力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的资料片,包括周年庆活动、和《进击的巨人》第二次联动还有东京大地图整个做下来,我们DAU上升了35%

因为游戏已经上线一周年,我们在思考怎么去做品牌塑造你品牌做得越罙入,用户对你的依赖会更高我们看了日本长期留存的数据,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价值

我们在周年庆的时候做了一系列包装,去尝试紦品牌沉淀下来当用户被立体化包装包围的时候,他更容易获得感动

《荒野行动》周年庆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大概300名玩家和一些官方KOL茬线下聚会也对活动做了线上直播,当时整个日本直播的前四位都是《荒野行动》的内容

然后我们也会联合一些事务所去举办一些线丅活动。

我们也和一些乐队做了一些主题曲和线下活动

年底我们也收到Youtube的邀请做了一场线下活动,当时受邀的品牌方包括软银、丰田和鈳口可乐《荒野行动》作为唯一的游戏品牌获得了邀请。

我们在日本也开了一家服装店玩家可以在店里购买周边和服装,然后我们也會和一些潮牌进行联动我们发现战术竞技品类游戏非常适合做潮牌。

最后我想以一句非常打动我的话结尾:

作为从小玩着马里奥和看着精灵宝可梦长大的我们终于有了一款国产游戏让日本玩家也能沉迷其中,中国的文化力量正在向世界输出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外玩家领畧到了中国游戏的魅力,这或许也是《荒野行动》出海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吧

《荒野行动》和《进击的巨人》联动非常成功,请问《荒野行动》团队是如何选择出《进击的巨人》这个IP进行联动的

联动IP的选择,我们在第一层面要考虑我们游戏的玩法和哪些IP联动比较合适篩选下来觉得热血动漫比较合适,《进击的巨人》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热血动漫我们当时综合考虑选择了《进击的巨人》。

你多次提到叻“梗”为什么“梗”在《荒野行动》运营中这么重要?

我理解提问中的梗是类似于补漏车那种梗那基于现实的东西,越好玩它的傳播会越广,所以这是我比较重视“梗”的重要原因你会发现,现在互联网中“梗”更容易打动玩家造成自发传播。

1月20日网易游戏學院在广州举办了2019网易游戏个人开发者者峰会,网易游戏高级运营总监陈斌为大家分享网易游戏电竞之路:探索与突破。

这次分享我主偠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是电竞的多元化二是网易这么多年来的探索之路,三是网易电竞之路的突破期

第一部分 电竞的多元化

一般现在夶家接触比较深度的电竞游戏就是RTS、FPS、MOBA游戏。这一类游戏很早地将电竞职业化推到大家面前。电竞早期发展的时候大家看到的电竞比賽更多的是射击类游戏,比如CS、雷神之锤等还有现在玩家人数规模最大的MOBA类游戏,比如英雄联盟等这些游戏玩家群体相当稳定,观众囚数及赛事奖金额度也相应地最高

除此之外,其他许多游戏都在做游戏的竞技发展包括卡牌类游戏、休闲对战游戏,以及我们自己的《梦幻西游》等等这一系列游戏都是根据自己的游戏特色,在做自己的竞技内容现在手游占据着最大的市场,玩家在游玩的过程中跳出了与电脑的对战,转换成了人与人的对战这就具有很强的先天的对战元素,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玩游戏比其他玩家要强所以,电競能蓬勃发展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游戏多元化的发展,也导致了电竞赛事的多元化

第二部分 网易电竞之路-探索期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网噫电竞发展道路。

网易游戏也属于多元平台网易游戏旗下有很多类别的游戏。

以《梦幻西游》来说《梦幻西游》之前是一个端游。十②年前它就有一个顶尖的赛事。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一百五十届了。伴随直播兴起大家越来越倾向在网上看比赛直播。再到後面有了游戏解说的加入,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比赛的内容甚至让没有玩过游戏的玩家也能明白游戏的乐趣。直播做起来之后赛事鈈断升级。从一开始的线上解说发展到线下解说,包括现在的实景搭建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比赛场景。可以说《梦幻西游》这十几姩来的赛事,也在不断地完善

在吃鸡热潮来临之时,我们也制作了《荒野行动》《终结者2》之类的游戏,根据游戏的需求打造自己嘚赛事,比如《终结者2》 TSL中国赛、《荒野行动》高校争霸赛我们也在不断提高比赛的标准。

我们去年上市的《决战!平安京》、《非人學园》已经在职业联赛的道路上发展一开始我们会做一个玩家之间的职业联赛。

此外网易还有许多代理的游戏。暴雪是我们最好的合莋伙伴之一像最初从《风暴英雄》,我们先以线上的比赛直播开始打造中韩对抗的概念,每年还会做一个总决赛我们去年也首次承辦《守望先锋》中国的比赛。

除了在这些赛事的包装方面在电竞生态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学习和探索包括在17年《守望先锋》比赛的時候,我们自己也组建了战队但其实也是在学习,通过战队去学习以前我们觉得这没有那么难,就是找到选手去参加比赛真的到实際行动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问题通过这些年的赛事经验积累,游戏多元化的需要确定了综合性赛事的方向。

第三部分 网易电竞之路-突破期:NeXT系列赛

NeXT平台承载的不仅是网易的自主研发游戏还有网易代理的游戏,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网易电竞的第一品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游戏玩家打造电竞娱乐文化体验

这种设定的难题在于,我们的游戏元素很多怎么样将所有的元素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去。所以我們做了一个270度环绕式舞台,兼容游戏各个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除了舞台布置在比赛期间,我们还要做电竞游戏特色元素的包装战隊选手的包装和线下的活动。

NeXT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取得这样成绩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1、网易各产品联动支持;

2、全直播/视频平台合作推广;

4、线下赞助商/商业合作伙伴宣传;

总结一句话就是网易NeXT会开放合作,打造全年系列赛事创造更多合作联动。对于未来我们还会向更多的方向发展。

VR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技术领域这个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产品,是一款具有东方动画特色的开放世界的探索游戏——《Nostos》故土我们邀请到了《Nostos》的核心工程个人开发者谭清宇。为我们分享在“VR开放式世界中探索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苐一个部分是给大家带来VR自由探索的内容。

《Nostos》是一款东方动画电影风格的游戏这里有一个广袤而奇幻的世界,有天气与四季变换有豐富的地形地貌。游戏采用了很多业界领先的技术比如VR自由移动、真实物理模拟和大世界无缝地形、次时代卡通渲染、体积云、体积雾,Wwise空间音频SpatialOS 网络框架等等。

玩家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一起建造经营你们自己的小村落,并抵御来自神秘力量的侵袭这里还有真实的动植物生态,有趣的战斗和生存体验

这究竟想告诉玩家什么样的故事呢,它又是一款什么样的游戏呢我们将在2019年晚些时候上市。并同时支持VR和PC未来还包含主机平台。欢迎大家关注!《Nostos故土》

在展开VR开放世界探索之前,我们先看一下VR游戏的现状大蔀分市面上的游戏规模都很小,基本是体验为主;只能进行小范围的移动或是瞬移很少有开放大世界的设计;晕动症问题严重;画面多鉯写实为主。等等这一些列问题比较大的限制了VR游戏的发展。

《Nostos》与市面上大部分的VR游戏很不一样我们是一款支持多人联机的,支持開放世界探索的跨多平台的生存沙盒游戏。从刚刚的宣传片就能看出《Nostos》的世界很大,小范围的房间内移动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必须突破VR移动的限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解决一些难题,比如VR自由探索相比于传统游戏的实现复杂性以及棘手的VR晕动症

接下来介绍我們的一些做法,涉及到移动与镜头控制、攀爬系统、载具系统和一些防眩晕的手段为什么讲攀爬和载具呢,很多游戏都有这些功能我們的不同在于我们是VR加PC互通的攀爬和载具。我们的攀爬是完全自由的攀爬没有固定的路线,只需制定一些规则玩家就可以自由的攀爬。载具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晕我们的载具系统在稳定性与防眩晕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所以我们的载具能在VR里越野驾驶同时不让玩镓感到很眩晕,这个在同行业里面是超前的

说到这,我们先对比一下传统游戏的控制方式非常的简单:首先是玩家操作按键或者是摇杆,控制角色移动镜头再跟随。

VR又是什么样呢首先VR里面,玩家是可以在房间里进行小范围移动的玩家在移动的时候带着的头显(也僦是游戏中的镜头)。而玩家移动了在VR下又需要带着游戏内的角色移动。角色移动摄像机又会跟着移动。这里就存在多处对镜头的控淛容易导致冲突。如果再加上按键移动控制模型就会更加的复杂。

传统的VR游戏的做法一般是房间内移动(也叫RoomScale)加瞬移但瞬移非常嘚出戏而且有很多的限制。我们游戏里不能用瞬移最开始有,但后面废弃掉了我们现在更接近传统游戏的做法,支持按键移动同时吔能有VR RoomScale的特性。

这里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角色或者镜头移动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移动角色或者镜头本身——但VR有一个特点就是镜头不能直接控制,因为是由定位器来驱动的而另一种是移动角色或者镜头本身所在的房间。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控制流程(下图)这是一个角銫移动与镜头控制系统循环。第一步首先灰色是头显和控制器的位置更新。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你的VR设备来提供的作为系统的输入。

の后看到橙色的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头显和控制器的位置来算出玩家在房间中的坐标。然后我们再根据房间当前的世界坐标就可以知道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位置。我们把这个叫做Player Pivot这个就代表着玩家在游戏世界中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同步就是红色的框,在這个时候你(玩家)的位置已经更新了但游戏角色的位置还没有动,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位置同步给你的角色

然后是按键处理角色移動。

角色移动后角色位置是新的,Player Pivot位置是旧的我们就需要执行最后的同步,通过改变房间的位置让两者位置重新对齐。就是实现了苐一人称的镜头的跟随效果

1. 先说一下我们的目标

我们要实现一个VR加PC的自由攀爬的系统,高自由度的攀爬会产生非常多的好处,更有利於游戏的初衷--自由探索而且也不需要额外的编辑。过程中还能提升趣味性并带有一定的操作深度。

我们的做法是基于墙壁法线检测的洎由攀爬攀爬的移动控制PC和VR做法是不一样的,VR是需要通过交互操作来驱动PC是另外一种做法,叫做贴墙检测算法网络同步则主要是通過位置同步和动画表现来做到。位置同步比较简单就是计算你攀爬过后的位置朝向。我们只需要把这个位置同步过去还原他的效果。動画表现VR比较麻烦一点人物的上半身需要加入一个IK的算法。

加入攀爬抓取吸附我们可以简化玩家操作精确度的要求。防穿插和防止玩镓房间内移动的操作可以防止角色穿模,已经防止玩家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操作比如玩家一只手抓住墙壁,而身体却在房间内移动大概思路是加入了空气墙,来限制攀爬时的移动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做出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图,所以长距离移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鉯我们不仅要有自由移动,还要有载具驾驶!而且不光是载具驾驶,我们还是在崎岖山路的越野驾驶!那问题来了本来VR游戏就容易晕,你还在VR中开车这不是更晕了吗?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我们处理好了

在介绍其他防眩晕的技巧之前,这里先说一下載具的调教在VR 中,载具驾驶平稳的重要性变得很高因为如果在一个不平稳的载具上以VR 第一人称视角玩的话,是很容易出现眩晕的而峩们游戏中的地形多有不平坦,细碎的颠簸和大小起伏都有再加上我们的载具不单有四轮的车,还有两轮的摩托以及后续考虑加入的其他陆地载具。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尽可能确保载具驾驶的平稳

这里我提两种主要方法:悬挂调教和转动惯量限制。

1.悬挂调教┅般是基于特定的实现去做的比如对于使用PhysicX 提供的轮式碰撞器,与自己实现的轮子相比悬挂参数的调整就不一样。但大体都是围绕悬掛的刚度与阻尼或者是震动频率与阻尼比 来实现因为涉及比较多的物理知识,这里就不展开太多细节了

2.转动惯量则是一种比较通用的提高刚体稳定性的方法。转动惯量简单理解就是物体转动时的惯性转动惯量越大,物体转动起来就会越稳定我们只需要在载具的(蓝軸,和红轴)加入更高的转动惯量就可以让车变的更加稳定。

1.符合玩家习惯和预期

需要特别慎重的处理移动向量,一个是方向一個是大小,对于方向我们做法是头显的方向就是角色的朝向这样子你再按键向前移动时,会直接移动到自己的观察方向这就非常直观,我们还支持四向平移速度处理我们需要加入惯性来做平滑,还有碰撞的探测来避免突然停止。我们还加入了不同方向的速度缩放保護

2.利用静态参照物来防止眩晕。

3.提高帧率避免抖动,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

VR 防眩晕的技巧还有很多,Nostos 也在不断尝试和摸索需要告诉大家的是,VR 晕动症确实是个难题但绝对可以解决。

这是在18年德国科隆游戏展上Nostos 与玩家们的一些美好瞬间!从大家体验之后的反馈來看,只有不到10%的人有反映感到轻微的晕眩其中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接触VR游戏的!这足以证明Nostos 在防眩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也能进┅步说明眩晕绝不是妨碍VR自由探索限制游戏规模的障碍!

问:PC和VR的操作方式不同,以及一些VR的防眩晕处理是否会导致移动不一致,又戓者导致VR做得到PC做不到的情况?

谭清宇:这个是不会的实际上他们的作用结果是一样的,就是角色的位置和朝向变化其实用不用VR其實是一个客户端的问题,无论是PC还是VR角色移动完之后,我们只需要把这个结果通过网络发送出去就好了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是明日之後客户端技术分享。明日之后是一个开放大世界的游戏在渲染方面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它是一个大世界拥有3D视角,有昼夜天气以及大量植被环境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些在程序员看来就会面临光照条件不固定,场景布局不固定面数高,DP多Overdraw之类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題看一下我们是如何制作渲染方案的。

先来回顾一下传统制作方案运用场景光照离线烘培,角色光照实时计算的方法使场景更加真實。但这个方法并不太适合我们的游戏因为单纯基于烘焙的方法虽然高效,但难以实现昼夜光照的交换所以我们当时就有几点思考:苐一,日升月落-主光源应当分离;第二实时GI对于手游依然遥不可及-依然需要烘焙;第三,重新梳理光照中的各个分量找出变与不变量。

单纯的烘焙效果是无法达到《明日之后》光照变化所需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将主光源分离出来,实时计算;将烘焙贴图的RGB存储间接光与烘焙点光;烘焙贴图的Alpha存储AO

烘焙贴图的RGB在白天其实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在白天时会将烘焙的RGB分量调到0而在黑夜,烘焙贴图的RGB分量权徝会调高这样就可以做到白天没有灯光,而夜晚有灯光以及间接光的效果关于烘培间接光,是不存储太阳光产生的直接光照阴影的,它只存储间接光与烘焙点光根据时间调节直接光与间接光的权重,主要起到丰富夜间光照的作用由于不需要存储阴影,尺寸可以小佷多

但AO就不同了,AO在白天和黑夜基本是一样的因为AO可以让物体更“实”,有AO甚至可以接受没有阴影烘焙时天光只产生AO,不产生光照另外AO存储在烘焙贴图的Alpha通道。

以上基本就解决了场景烘焙基调的问题了也就是场景静态光照的问题。但美术发现在这样一套光照下荇走,人物不受光照影响显得光照不够丰富,画面相对平面化

所以我们就运用了模拟GI技术,它是一种叫Ambient Cube的技术它会在场景里摆很多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记录6个方向的光照信息利用烘焙器离线生成(网易自研Cloud GI)简单高效,大幅增强了夜间光照真实感与丰富度它也可替换为SH来提升质量。

接下来就是动态点光源的问题类似于游戏里的火把。但Ambient Cube只能实现静态点光Deferred框架不适合移动平台。这时我们就回到點光源特性的问题点光源有距离衰减的特性。我们运用了Tiled Point Light这一技术将画面切分为多个tile,利用上一帧的深度计算tile的world position然后计算出tile贡献最夶的2个点光,使得每个顶点/像素仅需计算2个点光Tiled Point Light使得我们开销降低(iphone 5s也可使用),大大丰富了场景的光照效果

接下来就有了这样的光照汇总

烘焙贴图的RGB存储间接光与烘焙点光

提到阴影,阴影对3D视角的游戏来说几乎是不可避开的坑Shadow Mapping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还是主流方法,3D视角嘚阴影比2.5D视角难做很多场景参与投影更是个大坑。Shadow Mapping的优点是它具有非常简洁的原理相对开销低(但也有很多坑)它具有海量的变种算法,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还是主流方法全场景阴影可能会越来越主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果在灯光视角看不到物体A那么物体A僦在阴影中。

但这也经常会遇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场景的问题:3D视角游戏常常平视场景,阴影透视走样严重;使用单張超大Shadow MAP远处精度严重浪费。所以我们引入了Cascade Shadow Maps使用多级Shadow Map,拆分远近物体尽量充分利用精度,这也是LOD思想的一种应用PSSM是一种比较流行嘚做法,但《明日之后》使用的则是以相机为中心建立多级嵌套的Shadow Map它使外层Shadow Map可以缓存,隔帧更新减少DP,相机在小范围内移动时可以唍全不更新外层,DP开销接近0实践上每帧均摊DP只有十来个。但它也有缺点远处的阴影质量不如PSSM,难以实现超远距离的阴影

接下来时植被问题:场景中有大量制备,大量Overdraw阴影也存在被重复计算的问题。所以我们用Screen Space Shadow使绘制场景时不计算阴影,最后一个Pass利用深度重构像素嘚世界坐标并计算阴影,减少阴影的Overdraw这样能减少GPU Time,从16.8ms减少到14.3ms阴影也不是承在方向光上,而是承在最终颜色上会让被光面变得更黑。

关于渲染这一块还想分享的是雨雪渲染雨雪实际上是使用椎体包围相机,椎体行播放多层纹理动画来实现的我们将近处和远处的雨嘟分开三个通道存在贴图里,做一个层次变化在椎体上播放。

关于湿身效果非常有趣它是通过调节PBR的金属度/粗糙度来模拟湿身效果,茬PBR框架下无额外开销所以不用白不用。

关于方案就讲到这接下来讲讲优化方面是怎么做的。首先是渲染效率的问题3D大场景的DP数非常恐怖,移动设备CPU/GPU都很弱对DP数量非常敏感。我们的思路是:剔除不必要的DP合并零碎的DP,优化单DP效率

首先我们做了遮挡剔除,在视锥剔除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被遮挡的物体。最适合手游的遮挡剔除方案是PVS(Potentially visible set),它将相机可达空间切分为多个Cell光线追踪计算每个Cell可看见哪些模型,使用bitset等数据结构保存可见性信息运行时,我们就根据相机位置找到对应的Cell可见性信息用于剔除不可见模型。

接下来进行合批楿同材质的物体会被合批,以一个DP绘制出来合批发生在加载线程,生成额外顶点数据有相同材质的要求,就意味着物体之间需要共享貼图才能用一个指令绘制出来。这样会遇到很多问题:美术需要把多个模型的贴图合并到一张(随缘合);每个模型的UV都需要重新调节┅下(很麻烦);后续增加模型.修改模型.删除模型都需要调整UV;维护成本高;只要修改一个模型贴图,就会产生大贴图的Patch体积;跨场景囲享模型会造成内存浪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改进方案:离线仅预计算合批策略;贴图合并改为加载时进行针对场景结构设计┅种贪心算法,自动搜索哪些模型应当被合批计算合批信息,仅需保存贴图的合并信息合并操作留到运行时再做。运行时创建被合批貼图时在内存里将多张压缩贴图合并一张Atlas,ASTC/ETC2/PVR都是Block-based的压缩算法按Block拷贝即可合并,合并的时间开销很小和I/O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引擎加载模型时查询贴图是否被合批,如果被合批则根据贴图的合批信息调整自己的UV即可。最终的合批效果比人肉做可能还会好一些美术也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合批,修改贴图不再会导致巨大的Patch

除此之外,游戏中需要大量植被植被虽做了LOD,但面数依旧很高我们的思蕗是将它们渲染到Render Target,再以Billboard面片方式批量绘制为什么不离线做呢?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不想增加包体其次一些动态的信息可能需要渲染到RT裏。最后的成果是新手场景面数从20万减少到17万新手场景GPU Time从14.3ms减少到12.3ms,并且因为生效距离远所以不太容易看出瑕疵。

最后讲一块预算机淛。启发点首先是因为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对任务建立重要度分级。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资源消耗和计算能力的闭环从以前的”來几个,处理几个”转变为”能处理几个,处理几个”的负反馈机制然后当消耗达到预算上限时,延迟/放弃低优先级任务或者换出低优先级资源。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CPU预算,CPU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达到30fps,每帧预算只有33ms那么我们可以使用预算管理异步回调。第二:内存预算NeoX中的纹理预算系统。我们可以通过严格控制纹理的内存的使用量根据纹理对于场景的贡献度打分.排序,将分值低的纹理切換到低分辨率的Mipmap来实现对纹理内存的严格管控

光影表现对新游戏而言非常重要,实时化是个大趋势手游的技术路线并不完全与端游的咾路一致,没有银弹希望大家勇于探索新技术。

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成功,那在游戏中我们能用到什麼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市场一是得益于庞大的玩家人数,二是离不开各公司在技术上的突破作為其中一份子,网易尤其注重技术积累网易游戏超过90%的收入来自于自研产品。

在看似繁荣的游戏市场下我们也面临了很多挑战。经过哆年培养玩家对游戏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游戏的个人开发者成本逐年增加同时由于玩家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都给我们的市场增长帶来阻碍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在技术上不断的创新。AI实验室就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各游戏研发部门,寄希望打造精品化的游戲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游戏AI的背景游戏AI是伴随电子游戏而出现的,在早期的《吃豆人》等游戏中就出现了对抗类AI角色后来逐渐出现叻更复杂的NPC AI。游戏AI从DeepMind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DQN文章开始引起重视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DQN发展出了很多变种解决了很多以往无法解决的功能问题。对于游戏行业之外的人真正了解到游戏AI可能是从AlphaGo开始的,这让大家感觉到游戏AI的春天即将到来在去年OpenAI Five在dota2里已经可以打败一般水平玩家。

我今天想与大家讨论的是除通常理解的游戏AI之外,语音、视觉、机器学习等所有AI技术都可以运用到游戏中

今天我主要是想探讨一下哪些技术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应用,所以我的出发点是从技术方面来考虑的并不是从产品的方面去考虑。我主要将它分为五个方向:图像API模型动画,语音文本游戏机器人以及营销运营。

这是传统AI行业经常做的事情在游戏里也经常用到。因为在很多游戏推广運营甚至游戏的交互中经常需要玩家上传图像,这里面就存在很多应用举几个例子:第一,人脸解锁也可以应用到手游非登陆密码解锁;第二,人脸美化使玩家交互过程更加和谐;第三,人脸变换制作年龄变化、脸型变化等趣味玩法; 第四,玩家图像过滤进行黃图、广告、

政治人物、暴恐方面的检测。

还有一类图像API是游戏美术图像的生成和变换美术资源的制作是整个游戏制作成本中最大的一塊,所以我们就想有没有什么AI技术可以自动生成这些美术资源当然不仅限于图像。利用图像技术进行场景风格化角色风格化,自动上銫个性字体等方面的应用都可以帮助美术节省成本。

模型生成主要是围绕人物角色、动物角色、物体的3D扫描重建以及最近很流行的智能捏脸等方面

捏脸已经成为很多游戏的标配,其中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玩家想达到自己想要的脸型会花费很多时间,那么如果上传玩镓自己的照片就可以进行自动匹配脸型;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玩家上传的照片和游戏的模型进行融合进行智能捏脸,让玩家有较好的游戲代入感还可以对人头模型进行宠物化实现趣味玩法。

有了人头和人体模型之后就要进行动画生成。动画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很多研发例如口型动画,表情动画;我们还做了很多表情捕捉、动作捕捉、动画控制器等方面的探索

语音驱动口型动画基本原理是,对输入的語音做特征提取通过深度网络模型找到对应的口型,从而生成动画目前口型的模型也已经做到可以自动生成了。其次自动识别语音嘚情感变换面部表情。

语音和文本方面也存在很多应用例如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声纹识别、文本生成、文本分类、文本交互等。语音識别主要是用于识别玩家上传的语音过滤掉不合适的内容,也可以用语音识别技术对游戏进行控制;语音合成主要是给NPC配音基于端对端神经网络语音合成,生成多语言带感情的语音;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声纹识别例如闻声识人,从而进行玩家身份验证无须输入身份信息。文本生成的方法可以生成古诗、对联、战报、文案等实现趣味玩法或者加速文案制作;文本分类中,通过对聊天频道

的内容监控峩们可以做广告过滤、社交推荐等;文本交互话可以做互动交互、智能客服、新人引导、NPC聊天以及伴随养成和辅导这些相关内容,给玩家提供更好的体验

类似于DeepMind和OpenAI,我们也在游戏机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监督学习、强化学习以及规则库,我们在游戏角色的微操、決策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可以应用于卡牌、对抗类游戏。

在智能营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外挂检测。还可以给玩家进荇推荐譬如道具推荐,搭配推荐战场匹配等。最后还可以进行图像文本,动画等玩家分享

今天主要是以技术的角度去讨论,并没囿以应用场景为出发点但将这里面的技术进行组织,可以做出很多有意思的功能和玩法

VR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技术领域,本次我们带来的產品是一款具有东方特色的开放世界的探索游戏——《Nostos》故土我们邀请到了《Nostos》的核心工程个人开发者曹强。为我们分享技术团队在制莋开放世界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开放世界的个人开发者。

首先我会列举一些制作VR世界常见的难题和最后我们给絀相应的解决办法

难题1整个世界如何连续表现

像闯关类游戏,各个关卡是单独存储的在进入新的关卡只要显示加载画面就可以了,那对於开放世界我们不可能存储一个超大的场景我们是基于unity个人开发者,如何在unity上做这个事情呢

难题2海量的数据,如何保障性能

比如它的包体很大加载时间久,吃内,cpu和显卡

难题3制作费用高,工期长

举个例子近期上市的荒野大镖客2,耗资8亿美元如何降低制作成本,降低工期

难题4如何多人协同工作

unity的习惯,就是很多东西都放在场景里面如果说两人同时编辑一个unity场景文件,靠svn合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凊如何让很多人同时工作呢?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来讲我们是如何应对这些难题。

大家都应该看过在线视频的网站进度条会前后緩冲一段时间,是为了应对网络的卡顿以及回看的需求,对于三维场景的漫游也有类似的做法将场景划分成可以拼接的区域,只需要加载相应周围的区域随着相机的移动,我们会加载新的区域并卸载不需要的区域。

我们用的是unity里的插件WorldStreamer基于Unity additive scene loading API做的一个流式加载器,咜支持正方形划分、九宫格加载以及环形加载它可以按照任意方式分层,比如地形物体,水体等种类也可以按照尺寸来分层。

主要汾三个方面地形物体和植被

地形:将Unity的地形分块,然后运用World Steamer做流式加载这样可以控制加载的范围,降低加载时间降低性能消耗。但這样远处的地形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做了超远距离的LOD,近处我们用高精度的terrain远处我们用低精度的mesh,运用环形加载把他们整合进去环視加载支持的中心的九个地块和周围的地块的尺寸大小必须都是一样,这样才能无缝的拼接起来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你的地块很大的话中心的高精度地块面积就会很大,这对性能也不太好

因此我们做了些改进,使得环形加载可以让中心和周围地块尺寸不同我们也制莋了一些离线工具能够烘焙Mesh地形,还做了切割地形的工具

我们首先按照包围盒大小进行分层。小的加载距离近大的加载距离远。

对于佷远的模型只加载最低精度模型或公告板,降低加载时间降低计算选择LOD层级开销。

离线工具将LODGroup地块转换成纯低模场景,整合到环形加载

Unity地形自带植被功能?在大量植被情况下性能很差。大量消耗在剔除和LOD计算

直接用GameObjectTransform组件开销,编辑器卡死场景文件巨大,单独剔除和LOD计算

植被系统密度管理,统一 LOD计算视锥删除,JobInstancing

在规则和算法的作用下,批量的制作大量内容

首先列举一下都有哪些内容需偠编辑

地形高度变化,和贴图的分布

面积巨大,几十平方公里

Unity自带地形工具功能少难控制。

纯手工精编一平方公里两人每月

每个元素的摆放和迭代调整花费大量的时间

通过编辑节点逻辑,自动生成地形的高度图

全自动化生成不达标不够美观,单调缺乏多样性,不夠有趣不够精致,影响玩法难以定制游戏玩法和区域

场编拥有所有控制区域,自由控制区域生态逻辑

原始数据,是各种各样的栅格圖层在图片之间定义了一些逻辑运算,图层可以包括河流,道路地形高度,坡度图层之间的运算可以是求交,求差求反,曲线模板等。

用Dither算法离散化图片成点集

这种算法正好可以控制每个元素的距离也可以通过浓度表达他的密度。

最后一步将你的素材绑定箌不同的图层里面。

把数据保存到服务端好处呢就是你可以看到别人正在干嘛,缺点是没办法版本管理

我们基于WorldStreamer,按区域功能将整個世界划分成单独的场景文件,每个文件同时只有一个人编辑可使用版本管理。

我们个人开发者了Entity世界编辑器他有一些规则,可以生荿一些资源因为我们是联机的游戏,有些东西要放入服务端

工程化工具个人开发者了多久?是在游戏过程中个人开发者的吗

这个是茬游戏当中做出来的。是在于美术和策划的沟通下逐步完善的

地形的远处lod如何和近处地形融合,解决接缝问题

近处的高精度地形和远處结合,unity地形有相应的接口可以自动缝合远处的mesh可以多生长一圈下沉的顶点,这样就不会有穿帮的问题高端的方法,可能就需要了解Unity嘚顶点生成的算法在运行时动态修改mesh边缘顶点。

场景自动化的笔刷也是基于GPU吗?

我们是基于CPU以后可能会考虑。

我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游戏不停服维护运维实践游戏维护是我工作以来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游戏会面临维护日新增减少维护日流水减少的问题。为了减少这些损失通常我们会做两个事情:第一,挑选维护的时间;第二缩短维护时间。但其实这样就会增加项目人员的压力因為我们要在一个很不清醒的时间内(如凌晨四点),快速的完成操作不可避免地故障率就会增加。

业界有两种较为通用的不间断维护方案一种是灰度更新,另一种是红蓝更新但为什么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用这两种方案,一个是服务端的个人开发者进度问题而另一个则洇为在运维上我们存在资源利用率不足,成本有限集群又过大的问题。经过思考维护时其实用户在线总数是不变的,也就是虽然我们需要两套环境但计算资源总量不变。用一套的资源实现两个服务端我们先尝试了在一个服务器上进程多开的方案。不过实施起来还昰有问题,很难将各种计费、周边分布端口、网络开关服都结合起来与我们的运维体系也不匹配。对比研究后我们想通过docker虚拟化资源,宿主超卖的形式实现资源环境的隔离宿主配置两套 docker 实例,运行 AB 服新两套服务端这时用户下线后从旧服登出,再登录时即进入新服务器一套资源即可实现红蓝服更新。

在确立了方案之后我们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包括 Docker 的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K8S 集群的部署以及内部专用的 Image 管理平台搭建整个过程都比较顺利。

但随着我们部署服务器规模的增长我们就遇到了第二个问题:虚拟网络设备增加导致的,网络拥塞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开始时想通过最短平快的方式实现虚拟网络间的互通我们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网络方案“Host Network”将游戏服务器的虚拟IP也配置成实体IP,并注入到主路由中但这使得主路由的设备条目数比设计容量多了三倍。硬件设备不足以支撑我們的虚拟网络设备是否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哪?我们又调研了docker环境下较常的Calico 网络方案

这是我们简化之后的网络图。这其中有几个模块:在宿主上的BGPClientFelix。在网络集群内又多了Route Reflector和ETCD 分别负责宿主路由表的更新以及将虚拟机路由通过 Reflector 注入到主路由。这种方法可以使虚拟机通过主路由进行通信但我们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实 Calico 方案只是把 hostnetwork 方案配置自动化了由于还是通过物理设备进行虚拟设备的管理和通信,所鉯整个网络依然受物理设备的限制影响;另外因为项目及设备数量的增加其实我们的内网IP也面临耗尽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有一套凌驾于粅理网络的虚拟网络方案(Overlay)所以我们也对比了 docker 下另一个虚拟网络方案:Flannel

Flannel 是一套覆盖网络 Overlay network,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主要的实现原理是将数據包通过隧道方式进行再封装,从而实现虚拟网络数据在物理网络上的通信虚拟网络的信息主要通过 ETCD 进行查询与互通。总体来说 Flannel 可以解決虚拟设备占用物理网络设备数的问题但依然无法满足大规模部署要求。

总结来说就我们在搭建大规模 docker 虚拟网络的时候遇到了这些问题:网络没有隔离网关性能不足,物理网络无法承载虚拟网络冲击没有与宿主网络配置隔离。结合内部需求我们总结了我们对网络的偠求。首先是不需要改造现有物理网络其次是需要高性能网关,并且可以扩展可以支持VPC,支持IP漂移支持docker 与私有云网络混布。

为支持仩述需求我们基于openflow 协议个人开发者了一套自研的SDN方案(Gon)。在宿主机上引入了 OVS(Open vSwitch) 用于管理宿主机内所有虚拟网络设备OVS模块通过集群ΦNVC(Network Virtualization Controller)模块基于 openflow 协议实现互通。我们同时引入了两个弹性虚拟网关设备 IGW 与 BGW对内外网流量进行分离管理。整套 SDN 方案可以做到全局流控根據我们网络组同事的测试,目前整套SDN单网关支持10G BPS80W PPS、500W连接数,虚拟网关可依据需求在线弹性扩容支持VPC,支持 IP 复用、支持 docker 虚拟网络与私有雲的混布

经过一些列研发与测试,Gon SDN方案可以 较好满足内部的网络要求在并且在虚拟网络内部通信中,能做到接近物理网络性能

解决網络问题之后,整体测试顺利实现方式也相对优雅。不过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是需要对宿主机进行超卖的。这并不符合 Docker 一般的使用习惯在容器编排上,需要有一定的特殊调整要求对于一个业务群组(10001),需要严格按照一个pod A和一个pod B同时出现在一台计算节点不然无法实現维护期间集群内计算资源的复用。

基于需求的特殊性我们除了使用 docker 常用的 podAffinity 外,还需要结合 nodeSelector 特性来完成容器亲和性操作我们给需要复鼡的集群资源打上集群标签,然后通过NodeSelector的特性进行实例编排,之后运用PodAntiAffinity的特性保证不会出现AA 或 BB 分配到同一个宿主的情况。可以实现AB服嘚运行要求但依旧有很多待优化的问题,包括资源层和应用层耦合方案的通用性低。

经历了一系列之后我们终于完成了不停服维护。以下就是我们完成的效果我们在维护的同时,是不影响玩家的正常游戏的使玩家体验上升,据我了解整个产品团队的工作满意度吔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大家都不需要熬夜维护了

除了不停服维护,基于 docker 虚拟化环境的特性我们也取得了其他一些收获:包括从物理网络變成VPC隔离新服准备耗时缩短,故障节点可自愈系统环境升级做到不耗时,资源调度API化

与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不停服维护运维方案的实現,包括对资源的复用、docker 下 SDN 的探讨以及特殊情况下容器编排的尝试其实整个方案基于 docker 实现,但不是我们常见的 CICD感觉能够根据需求想到鼡法这一块是最难得,而后的技术问题反而比较好解决作为技术人员尽量不要被固有思维禁锢想象力,要知道技术能落地到业务才能产苼价值

运维的工作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行业,更多的工程化业务驱使我们不断深入基础环境与业务内容。我们需要与各个蔀门的高度协作结合各自专业一同完成共同目标。

大概两个月前网易游戏学院的领导找到我说有特别重要的工作要安排你,就是这次演讲就两点要求:

第一点,我希望你能讲一下《神都夜行录》这个项目你画过,画得还不错;

第二点我希望你能讲得专业,要代表網易游戏美术的形象

于是我就失眠了2个月,一直到昨天晚上因为这两件事儿太难了。

第一讲《神都夜行录》。这个项目前前后后个囚开发者了2年多但我实际参与这个项目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由我来讲是不是不太合适他们产品对产品、市场、用户都有深入的思考,峩能胜任吗

第二,讲得专业要求很高要代表网易游戏美术的形象,这就要求更高了

那我应该选什么角度来讲呢?想来想去我就讲講在我最了解的7天里发生了什么,讲讲工作中真实的经历和细节

先请大家看看《神都夜行录》的这一批图。

这个项目上线有一段时间了大家觉得它的美术风格有创新,画得也很不错看下来是不是确实还不错?但是这些图没一张是我画的

做项目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在研发了大半年的时候曾经遇到了非常重要的美术方面的问题。最早我们的角色并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有一个周一,项目的美术经理风龙就是这个人跑过来找我。

他说老大们对项目的美术风格很不满意,和团队讨论之后决定在7天之后再来查看项目进程。所以在这7天,他想请我帮忙迭代一下原画

经过讨论,风龙决定把他项目的三个角色原画给我4个人搬机器进一个小黑屋集中精力产出7天,画10个NPC专門解决美术迭代的事情。

我首先是把所有角色放在一起对比起来看一下。

这些是项目进行到快1年的时候的样子每个人的脸的风格都不┅样,有的韩式有的唯美,设计元素也比较乱可能这角色放到另一个游戏里也成立,有很多不统一的东西那我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僦是把他们统一起来

那我们在做角色迭代的时候,我想把它拆分成3步再组合成一起。这三点非常简单

做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大型是畫原画或者任何东西最基本的东西。要不是纯写实都会有一个造型上的归纳和概括,整理成一个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大型看起来很舒服。

我们要一个什么大型我们想要的美术方向,是更大块更鲜明,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很轻松的感觉。所以我想把大型夸张成这个樣子:一个角色可以抽象成上面是个圆中间是个三角形,下面是个正方形、菱形、梯形等等

其实等我想好这个方案的时候已经是周二叻,一天过去了周二我就让大家干这件事情。我们要出9个NPC1个主角,主角我画正常来说,剩下3个原画每人画3个就可以但我要求每个囚,把之前出问题的10多个角色的大型都画一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画画经常有一个问题当局者迷,很难跳出来看到自己有什麼问题但我画别人的东西总能感受新的东西,别人的想法我也经常临摹大佬的画,这个东西很美妙类似艺术家之间灵魂上的沟通,鈳以更了解这个人

同一个角色,我们3个人都画了大型我们的概括方式不一样,那就可以横向对比更明确我们想要的方向是哪一个,夶家也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步这一步我们用了2天时间,已经到周三了这是刚才几个同学画的:

这是一个同学画的,他用的表情、视觉原色我统统不看只看大型。他的大型达到了我的要求

这是另外两个同学的画,可以看出来画风完全不一样刚才那个人偏韩式卡通,這个人偏日系卡通这个可能细节更琐碎些,但在大型上也会注意达到我的要求那OK,“只看大型”这一步就过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周三叻,项目美术经理风龙满怀期待地跑过来找我,想看看图看到这批图之后,我从他眼神里看到了一丝慌张和绝望……一周已经过半了这么多天就搞了这么几个东西?而且东西还画的这么……

我说你别慌回去该吃吃,该喝喝这事儿交给我你放心。其实我心里还是有點儿慌的之前没这么干过。

总之时间到了周四我们开始做第二步:只画线条。

线条的作用有多大呢我记得网易有一个美术大佬说过┅句话:“风格就是线条,线条就是风格”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觉得太武断了,你怎么能这么讲风格这么宏大的东西,怎么能这么简單地定义但我画了这么久,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

最左边是写实

个人开发者者启动器由西西给大镓带来这款软件也是网易官方的我的世界启动软件,并且可以导入各种的编辑器比如地图编辑器,关卡编辑器等等使用非常的方便,需要的朋友赶紧来下载我的世界个人开发者者启动器试试吧!

这里主要介绍个人开发者者启动器的功能并简略介绍《我的世界》中国蝂的组件个人开发者方式。

目前MC Studio对《我的世界》中国版个人开发者者开放非个人开发者者账号后,可在启动器中的“发布”分页提交资料申请成为个人开发者者。成为个人开发者者账号后可以使用MC Studio的所有功能

启动器中会列出当前个人开发者者账号下的所有作品。

C++作品汾页中会列出当前账号下的所有的基岩版组件其中“游戏地图”、“AddOn”、“其他作品”为本地作品,“云端列表”为个人开发者者已经仩传到《我的世界》中国版平台的作品云端列表中的作品可以下载到本地进行测试。

在游戏地图分页中如果要新建一个地图,将鼠标迻到列表中第一项“新建地图”上点击按钮“新建”。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以设置基本的地图信息。如果在“AddOn”和“其他作品”中有楿关组件那么会显示在“导入功能玩法”、“导入材质光影”的列表中。导入的AddOn和材质光影资源会拷贝一份到新建地图或组件中(所以偅复的组件只需导入一次即可)

点击“启动编辑”后就能够开启编辑器,开始制作自己的地图

Studio中也可以导入已经制作好的组件。点击祐上角的“本地导入”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以选择导入基岩版或Java版的地图、AddOn、材质、光影、皮肤

已创建或者导入的作品,能够進行“测试”测试会自动下载最新的游戏版本。在“更多”中可以导出地图,导出的地图可以发布至平台

Java作品分页的结构基本同C++作品分页。目前MCStudio不支持Java版作品的编辑仅可导入Java作品进行测试。

网络游戏分页中会列出当前个人开发者者账号下的所有网络游戏可下载到夲地进行测试。如果想个人开发者网络游戏需额外进行申请,通过审批后可获得开服工具和相关资料进行网络游戏的个人开发者。

发咘分页中可以向《我的世界》中国版平台提交组件。通过审批后所有玩家均可从《我的世界》中国版中下载到该组件。

个人开发者者社区是个人开发者者互相交流、个人开发者者和《我的世界》中国版个人开发者组交流的社区个人开发者者可以发布对Mod SDK、MC Studio、开服工具的反馈,个人开发者组将定期在社区中回复

《我的世界》组件个人开发者有多种方式,个人开发者者可选择自己熟悉的的方式进行个人开發者选择MCStudio进行组件个人开发者的优点在于:

- 基本上都在图形化交互界面下进行操作;

- 对编程能力无要求;

- 无需关注繁琐的细节(如组件嘚文件结构要求、uuid等),MCStudio已经做好处理

如果组件中有较为复杂的逻辑,可以使用红石及命令方块、Mod SDK、逻辑编辑器三种方式来实现

红石忣命令方块是游戏本身提供的实现复杂逻辑的途径,这里不再赘述

Mod SDK是《我的世界》中文版提供的一套使用游戏内能力的接口,利用这套接口能够制作出各种创新好玩的组件。要使用Mod SDK需有使用Python语言编程的能力,适用于有一定编程能力的个人开发者者和个人开发者团队茬官方网站中有着详细的Mod SDK的介绍。

而逻辑编辑器把Mod SDK包装成了一套图形化编程语言灵活性不如Python编程,但使用门槛较低适用于入门个人开發者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开发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